首页 百科知识 十六国北朝的聚藏

十六国北朝的聚藏

时间:2022-04-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六国北朝的聚藏三、十六国北朝的聚藏十六国、北朝时期,尤其在十六国统治下的一百多年中,北方持续战乱,政权间干戈日接,消长更迭很快,百姓流离失所,书籍、教育惨遭厄运。早在十六国时期,北魏即开始了聚书活动。至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北方再度统一,北周从北齐获得文籍五千许卷,如此,北周官藏才达一万五千余卷,远不及南朝的官藏。

十六国北朝的聚藏

三、十六国北朝的聚藏

十六国、北朝时期,尤其在十六国统治下的一百多年中,北方持续战乱,政权间干戈日接,消长更迭很快,百姓流离失所,书籍、教育惨遭厄运。《魏书·儒林传序》述道:“自晋永嘉之后,运钟丧乱,宇内分崩,群凶肆祸,生民不见俎豆之容,黔首惟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将尽。”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官藏实难发展。不过,十六国君王出于统治需要,加上汉族文明和辅弼文人对他们的影响,使其中一些人也从事了藏书文化建设活动,如后赵的石虎,于建武九年(343)“遣国子博士诣洛阳写石经”,藏于秘阁[49];前燕于元玺元年(352)灭冉魏,大将皇甫真入其都城,“一无所取,唯存恤人物,收图籍而已”[50];前秦一度统一北方,苻坚热心藏书事业,他亲临太学,“问博士经典,乃悯礼乐遗阙。时博士卢对曰:‘废学既久,书传零落,比年缀撰,正经粗集,唯《周官礼注》未有其师’”[51],由此可知,苻坚一直在聚书;后燕慕容垂建兴九年(394)平西燕,收其图籍,“(慕容)永所统新旧民户,及服御、图书、器乐、珍宝,垂尽获之”[52]。北凉虽偏居西隅,却广求经籍。据《魏书·宋繇传》记载:北凉王沮渠蒙逊平酒泉,“于繇室得书数千卷。”又《宋书·氐胡传》载称:文帝元嘉三年(426),北凉遣使向宋求书,“请《周易》及子集诸书,太祖并赐之,合四百七十五卷。蒙逊又就司徒王弘求《搜神记》,弘写与之”。十四年(437),蒙逊之子沮渠茂虔向宋献《周生子》等书一百五十四卷,又求“晋、赵《起居注》诸杂书数十件,太祖赐之。”蒙逊时,北凉官藏仅子部书就达三千余卷[53]。其它政权虽未见收书记载,但设有管理官藏的秘书监,且多有藏书,如前凉张萛曾遣督护王该献“经史图籍于京师”[54];东晋灭后秦,“收其图籍,五经子史,才四千卷”[55];西凉创建者李詗“好尚文典,书史穿落者亲自补治”[56];北魏灭夏后,“世祖赐诸将珍宝杂物,(李)顺固辞,唯取书数千卷”[57]。可见它们均建有官藏,并积累了不少经籍文献。

进入北朝之后,北魏统一北方将近百年,其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并主动接受汉族文化,其诸帝雅爱经史,积极向汉族学习,竭力开展官藏建设事业。早在十六国时期,北魏即开始了聚书活动。《魏书·太祖纪》记载:皇始二年(397),道武帝败慕容贺麟,便“获其所传皇帝玺绶、图书、府库珍宝,簿列数万”。翌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进入中原地区,道武帝问汉族人、担任其博士官的李先,道:“天下何书最善,可以益人神智?”李先答曰:“唯有经书,三皇五帝治化之典,可以补王者神智。”道武帝又问:“天下书籍,凡有几何?朕欲集之,如何可备?”李先曰:“伏羲创制,帝王相承,以至于今,世传国记,天文秘纬不可计数。陛下诚欲集之,严制天下诸州郡县搜索备送,主之所好,集亦不难。”于是道武帝“班制天下,经籍稍集”[58]。尽管“粗收经史,未能全具”[59],然其官藏文化事业有一良好开端。

后来北魏在向中原发展势力的过程中,频繁诏征书籍。太武帝继承先帝遗志,继续开展征书活动,并且对献书多者给予官禄。据《魏书·乐志》记载:“世祖破赫连昌,获古雅乐。”《隋志·史部·霸史序》称:“后魏克平诸国,据有嵩、华,始命司徒崔浩,博采旧闻,缀述国史。诸国记注,尽集秘阁。”又《魏书·江式传》记载:江式祖父江强“献经史诸子千余卷,由是擢拜中书博士”。文成帝太安(455—459)年间,时任秘书郎的高谧“以坟典残缺,奏请广访群书,大加缮写”[60],文成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在实行汉化政策的同时,也加强了官藏的建设,太和十九年(495)六月,颁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61],同时,敕编《魏阙书目录》;遣薛昙宝为使臣,“采遗书于天下”[62];九月,又遣使臣“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63],从此洛阳成为北魏官藏中心。孝文帝之子宣武帝于永平三年(510)“诏重求遗书于天下”[64]。北魏求书可谓勤矣。是时,其官藏达于鼎盛,其藏书文化事业也进入最佳时期。进入北魏后期,因为发生尔朱氏之乱,致使其秘府藏书“散落人间”[65]。

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迁都邺城(今河南安阳境内),从洛阳运走部分藏书。《北齐书·慕容绍宗传》记载:东魏静帝“天平初,迁都邺,庶事未周,乃令绍宗与高隆之共知府库、图籍诸事。”西魏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建国伊始,即集图籍。《周书·寇俊传》记载:西魏文帝大统五年(539年),“时军国草创,坟典散逸,俊始选置令史,抄集经籍,四部群书,稍得周备。”(www.guayunfan.com)后来,北齐和北周分别取代了东、西魏,在这几十年的社会动荡中,官藏损失较大。齐文宣帝一登基,就将汉代石经移入国子学馆,并诏征文献。《北齐书·文宣帝纪》记载:天保元年(550),诏:“往者文襄皇帝所运蔡邕石经五十二枚,即宜移置学馆,依次修立。”又诏:“在位王公、文武大小,降及庶人,爰至僧徒,或亲奉音旨,或承传旁说,凡可载之文籍,悉条封上。”武平(570—575)年间,北齐政权已危如累卵,然其后主依然广召文士,开文林馆,编类书,校图籍,从事着官藏文化活动[66]。

周太祖雅好经术,亦“求阙文于三古,得至理于千载,黜魏、晋之制度,复姬旦之茂典。卢景宣学通群艺,修五礼之缺;长孙绍远才称洽闻,正六乐之坏。由是朝章渐备,学者向风”[67]。明帝即位,“敦尚学艺,内有崇文之观,外重成均之职。握素怀铅重席解颐之士,间出于朝廷;圆冠方领执经负笈之生,著录于京邑。济济焉足以逾于向时矣”[68]。他们之所以“求阙文”、“尚学艺”,重视官藏建设,是因为懂得汉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隋志·总序》对北齐、北周的官藏建设,概括道:“后齐迁邺,颇更搜聚,迄于天统、武平,校写不辍。后周始基关右,外逼强邻,戎马生郊,日不暇给。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至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北周灭北齐,北方再度统一,北周从北齐获得文籍五千许卷,如此,北周官藏才达一万五千余卷,远不及南朝的官藏。

十六国、北朝效法魏晋、南朝体制,其典书机构和官员与魏晋、南朝也基本相同,置秘阁(或称秘府、秘书),藏经籍,并建立管理制度。尤其在北魏统治时期,秘阁管理体制愈加完备。当时,管理藏书事务的机构是秘书省,其最高长官为秘书监,下设秘书丞、秘书郎、秘书校书郎、秘书令史等。北周于麟趾殿藏书、校书、研学[69],并依《周礼》建六官,其负责官藏事务的官员称外史(相当于秘书监)、小外史(相当于秘书丞)、校书下士(相当于校书郎)等[70]。它们在十六国、北朝官藏文化事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