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国两晋整理与编目

三国两晋整理与编目

时间:2022-04-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两晋整理与编目一、三国两晋整理与编目魏、蜀、吴三国对其官藏进行整理,史籍有明确的记载。两晋政府对其官藏多次组织人力,进行整理,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西晋政府获悉后,将之收缴,藏于秘府,于太康二年下令整理之,大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才整理完毕[78]。有盛名于世,朝野皆赞其能整风俗,理人伦。荀勖等人为保存我国古文献,作出了贡献。李充整理后编制了一部《晋元帝四部目录》,这部目录共收书三千零

三国两晋整理与编目

一、三国两晋整理与编目

魏、蜀、吴三国对其官藏进行整理,史籍有明确的记载。从史书记述看,曹魏整理官藏情况较为具体。据《晋书·郑默传》记载:“默字思元,起家秘书郎,考核旧文,删省浮秽。中书令虞松谓曰:‘而今而后,朱紫别矣。’”《初学记》卷十二引王隐《晋书》道:“郑默字思元,为秘书郎,删省旧文,除其浮秽,著《魏中经簿》,中书令虞松谓默曰:‘而今而后,朱紫别矣。’”所谓“朱紫别矣”,其典出自《论语·阳货》中的“恶紫之夺朱也”一语,其中“朱”比喻正,“紫”比喻伪,大意说正、伪之书从此可判,虞松引此语对郑默理书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郑默对魏之官藏进行了细致地整理,辨明是非,确定优劣,细分类目,从此以后,人们校雠、分类书籍有了准则。郑默这次整理官藏之后,编制了一部国家藏书目录《魏中经簿》,首创图书四分法[71],打破了西汉以来的六分法,他根据当时学术和书籍的发展状况,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在中国古代官藏目录事业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蜀汉,刘备定蜀后,曾派员典校秘书。《三国志·蜀书·许慈传》记载:先主定蜀,“乃鸠合典籍……(慈)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不久,许慈与他们整理这些“旧文”,由于和另一学者胡潜不睦,“更相克伐,谤忿争,形于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致使这次整理官藏无果而终。又据《史通·史官建置》记载:“正为秘书郎,广求益部书籍。斯则典校无阙,属辞有所矣。”后又以他官领之[72]。

孙吴景帝孙休“锐意于典籍,欲毕览百家之言”[73],即位不久,便命博士祭酒韦曜“依刘向故事,校定众书”[74]。但是,吴、蜀二国是否编制过官藏目录,史无记载,不得而知[75]。

两晋政府对其官藏多次组织人力,进行整理,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晋书·荀勖传》记载:武帝泰始十年(274)左右,领秘书监荀勖“与中书令张华依刘向《别录》,整理记籍”。这次整理官藏规模很大,据荀勖讲:“臣掌著作,又知秘书,今复校错误十万余卷书,不可仓卒,复兼他职,必有废顿者也。”[76]为了集中精力从事这项事务,他不得不辞去主管乐事的职务。大约四、五年后,这项工作告竣,荀勖在《魏中经簿》的基础上,编制了一部新的官藏目录《中经新簿》,亦称《晋中经簿》。《中经新簿》十四卷,附录佛经二卷,将当时书籍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分别代表经、子、史、集,共著录图书一千八百八十五部,二万零九百三十五卷[77]。《隋志·总序》对其与《魏中经簿》的相因关系及各部所收书籍和体制,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道:“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晋)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辨。”《中经新簿》对西晋前期的官藏作了一次总结,其虽依《魏中经簿》而作,但也有创新,它及时反映了自《七略》成书以来图书种类的发展变化情况。《中经新簿》的创新之处,在于完善了四部分类法;佛典首次被著录,从此在目录书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最早重视了图书的装帧,即“盛以缥囊,书以缃素”。(www.guayunfan.com)武帝咸宁五年(279),河南汲郡战国魏襄王墓被人盗发,出土了一大批古竹简书,这些竹书有十余万字,皆用六国文字书写,俗称科斗文。竹书出土时已不完整,由于年深日久,编断简朽,加上盗墓者弄乱了简策次序,并且燃简作炬照明,使这些珍贵的图书损坏严重。据《晋书·束皙传》记载:“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西晋政府获悉后,将之收缴,藏于秘府,于太康二年(281)下令整理之,大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才整理完毕[78]。先后参与其事的有荀勖、和峤、卫恒、束皙等人。

荀勖(?-289)字公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早慧博学,仕魏累迁侍中。晋武帝即位,封济北郡侯,拜中书监。与贾充共定律令,迁光禄大夫,转秘书监,终尚书令。其领导校理汲冢竹书,《晋书》本传载:“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次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

和峤(?-292)字长舆,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西)人。有盛名于世,朝野皆赞其能整风俗,理人伦。袭爵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累迁颍川太守,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后为中书令、光禄大夫。其校理汲冢竹书事迹,据《隋志·史部·古史序》记载:“晋太康元年,汲郡人发魏襄王冢,得古竹简书,字皆科斗。发冢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帝命中书监荀勖、令和峤,撰次为十五部,八十七卷。”

卫恒(?-291)字巨山,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人。少辟司空齐王府,转太子舍人、尚书郎、秘书丞。善草、隶等四种书体。其校理汲冢竹书之事,《晋书·王接传》记载:“时秘书丞卫恒考正汲冢书,未讫而遭难。”

束皙(约261—约300)字广微,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少游国学,博学多闻,不慕荣利,为知名学者张华所赏。武帝时,任佐著作郎、博士、尚书郎。其校理汲冢竹书之事,《晋书》本传载:“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皙在著作,得观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

从流传下来的零散史料中获知,其整理的程序,包括编排次序、校雠考订、缮写定本,最后撰写叙录[79]。荀勖、和峤等人整理的汲冢竹书“撰次为十五部,八十七卷”[80],晋政府“以为中经,列在秘书”[81]。荀勖等人为保存我国古文献,作出了贡献。

东晋穆帝永和(345—356)年间,著名学者李充主持整理了自元帝以来所收聚的官藏。李充(生卒年不详)字弘度,江夏(今湖北安陆)人。好学善楷书。累迁大著作郎,官至中书侍郎。《晋书·李充传》记载:“于时典籍混乱,充删除烦重,以类相从,分作四部,甚有条贯,秘阁以为永制。”李充整理后编制了一部《晋元帝四部目录》,这部目录共收书三千零十四卷,编次沿用《中经新簿》体例,但有所变更,将《中经新簿》中的乙为子、丙为史的次序,进行了互换,仍以甲、乙、丙、丁标识,但分别代表着经、史、子、集,这一次序,一直为后世所沿用,正如《隋志·总序》所云:“自尔因循,无所变革。”由此可见,他的这一互换在古典目录学上是何其重要,同时也奠定了他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和所作的贡献。

孝武帝好览艺文,故其官藏剧增,富达三万六千卷,太元年间(376—396),秘书监桓石绥建议校定四部之书,孝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诏遣郎中四人各掌一部[82],命学识渊博的徐广牵头加以整理。徐广(352-425)字野民,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西北)人。世代好学,至徐广尤为精纯,百家数术,无不研览。据《晋书·徐广传》记载:“孝武世,除秘书郎,典校秘书省。增置省职,转员外散骑侍郎,仍领校书。”孙盛《晋阳秋》亦载:“孝武好览文艺,敕著作郎徐野民料简四部书,凡三万六千卷。”[83]上述二书均未记载徐广校书后是否编目,《古今书最》记有《晋义熙四年秘阁四部目录》[84],它或许是根据徐广所校而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