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形成过程邓小平同志最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高瞻远瞩,理论和实践也最为丰富和深刻,充分体现了他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思想。同时邓小平同志从各个时期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得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_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我国国情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到:“1988年,邓小平同志总结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70~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经验,进一步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世界经济发展在70~80年代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经验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那就是在发达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是越来越大,而且超过了资金和劳动所投入的贡献。因此,科学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都在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单靠土地、资源和人口取胜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超前意识,以科学技术取胜。科学技术是先导,科学技术是“富矿”,只要开发得充分,就能强国富民。日本的腾飞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日本就其国土面积而言,为37.77万平方公里,仅为我国国土面积的1/25;就其人口而言,我国是日本人口的9.6倍;就其资源来说,我国也比日本富足得多。但是日本制造出的汽车、手表和电器产品,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居世界前列,他们靠的是什么取得如此领先地位呢?那就是超前意识和发展科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瑞士有一工程师建议用电子表代替机械表,可惜瑞士有关方面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当日本人获此情报后,经过多方的调查研究认为搞电子石英表大有可为,于是当即决定用电子表赶超瑞士的机械表,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科学研究。到了1978年,日本的电子石英表就大量地投入到世界市场,仅一年的时间,就搞垮了瑞士钟表商178家,世界各国也竞相购买日本石英表,以戴石英表为荣。由此可见,现代科技意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形成过程

邓小平同志最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高瞻远瞩,理论和实践也最为丰富和深刻,充分体现了他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思想。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来自他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远见卓识;第二是来自我们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关系的认识的总结和提高;第三是来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科学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生产力,并成为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事实;第四是来自20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70~80年代,现代科技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客观事实。同时邓小平同志从各个时期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得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大致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1975~1979年。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国日常工作,他按照四届人大确定的“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的奋斗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他特别提出了加强科学研究,搞好技术工作是重大的原则问题,强调“要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给他们创造比较好的条件”。企业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加强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科研必须走在国民经济的前面”,指出了科学技术的超前性。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在讲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活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同时邓小平在对中国的科技队伍评价时说:“不愧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这是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突破,是形成的第一个阶段。

(2)第二阶段是1980~1984年。1980年,邓小平在听取国家科委汇报时指出,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科技发展计划结合起来,克服它们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1981年,针对中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严重脱节的情况,国务院指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现有的问题是要把科学技术的作用切实发挥出来,使它真正成为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技术列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这是一个基本的战略方针”。在这一基本战略方针的指引下,中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趋紧密,在经济战线和科技发展上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这是形成的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是1985~1997年。邓小平同志除了在理论上阐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外,还十分重视在实践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科技界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学技术专家广泛地参加经济、社会决策活动,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科技专家在我们国家里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已经同过去大大不同了,希望科技工作者放开手脚,把经济搞上去,把生产力搞上去,同时他还提出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同时为了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提出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学习外国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为了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要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1986年,邓小平同志说,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从“生产力”上升到“第一生产力”。同时他还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因此也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来,并把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见,当作一个战略方针、战略措施提出来。由此可见邓小平对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1992年,邓小平同志再次讲到,“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高科技领域,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客观依据和主要体现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生产力发展经验后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之上的。”科学技术对生产的超前性,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是当代社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客观依据。

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各部门,可提高装备技术、降低耗能,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出现,提高劳动生产率。如运用电子计算机控制设备、自动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十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据中国农科院测算,1972~1980年间,由于科技进步因素我国农业增长了27%,1980~1983年上升到35%,1998年已达到40%,2000年达到60%。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在工农业方面的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学习应用时,我们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并深入理解。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把经济搞上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解决了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指明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确道路,这就是要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我们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生活,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真正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也不可能改变工业部门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工艺粗糙、管理落后而造成的产品质量差、效益低的状况,也就不可能使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2)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之所以比资本主义优越,最根本的就在于它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兴国”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提高,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从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保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地向前发展。

(3)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只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使其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共识,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目前中央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增强科技意识,这对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至关重要。1993年,江泽民在会见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代表时强调指出:“全党必须增强科技意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科学技术切实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部署,真抓实干。”他还指出:“要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增强科技意识,努力掌握科技文化知识,参与社会科技实践,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重视科技工作者,为他们创造优越条件,迅速集中力量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重视和尽快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从而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使中华民族早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大实践意义。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发展科学技术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任务,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加以关注和安排。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一扫传统轻视科学、鄙视技术的陈腐观念,能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意识,以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好社会风气,为科学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营造氛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必然推动人们学科学、用科学、大兴科学和实验之风,有利于科学精神和科学传统的形成和光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等理论奠定了基础,知识分子的价值和作用得到社会和历史的充分肯定,可以充分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把我国各项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