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由同被引分析可视化构建知识图谱

由同被引分析可视化构建知识图谱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3 由同被引分析可视化构建知识图谱为了能研究文献之间的动态联系,美国人斯莫和前苏联人马尔莎柯娃于1973年引入了同被引的概念,即如果两篇论文a和b被一篇后来的文献c同时引用,则a与b之间的关系称为同被引关系。由于分析的对象不同,不同类型的同被引分析构造的知识图谱在应用上也有所差别。
由同被引分析可视化构建知识图谱_基于引文分析可视化的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3.3 由同被引分析可视化构建知识图谱

为了能研究文献之间的动态联系,美国人斯莫(Henry Small)和前苏联人马尔莎柯娃(I.V.Marshakova)于1973年引入了同被引(co-citation)的概念,即如果两篇论文a和b被一篇后来的文献c同时引用,则a与b之间的关系称为同被引关系。与耦合强度概念相似,在这里也定义了具有加合性的同被引强度(co-citation strength)来量度a与b之间的联系程度。如图3-4所示,若a和b文献同时被文献c、d、e、f所引用,则a和b的同被引强度(又叫同被引频次)为4。同被引现象使得表面上看来没有外部联系的文献通过它们共同的引用者建立起了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同被引频次来测定:同被引频次越高,表明它们之间的联系越密切。

img7

图3-4 文献同被引示意图

文献同被引和文献耦合虽然都是通过第三篇文献或其他更多文献与这两篇文献存在的引用和被引用关系建立起来的,但两者是有差别的,在形式上,我们可以从图3-5中看出二者的不同。

从内容上讲,二者的不同在于:首先,文献同被引反映的是两篇或两篇以上被引文献(参考文献)之间的关系,而文献耦合反映的是引证文献(即来源文献)之间的关系。

img8

图3-5 文献耦合与文献同被引对比

其次,文献耦合是引用文献之间的联系,因此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关系,特别是论文耦合,由于文献一经发表,其引用的文献也就确定不变,因此已发表文献之间的耦合强度永远是一个常数。文献同被引是由后辈论文引用它们的情况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论文的发表,两篇原来没有同被引关系的论文可能会出现同被引关系,而两篇已有同被引关系的文献,其同被引频次有可能增加,因此,文献同被引反映的文献之间的关系是变化的和动态的。

再次,从时间序列上看,文献耦合是回溯性的,文献同被引是展望性的。决定两篇论文有耦合关系必须有发表于它们之前并被它们引用的论文,因而这两篇文献的耦合关系是由比它们旧的知识内容决定的。而对于文献同被引来说,建立两篇文献同被引关系必须是有比它们后发表并且引用了它们的论文,这两篇文献的同被引关系是由比它们新的知识内容决定的。

因此,同被引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研究文献耦合所能研究的一切课题,而且还可以使我们对学科结构、学科之间联系以及文献之间联系进行历史的动态研究,这也是文献同被引分析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继Henry Small之后,美国人Howard D.White把同被引的概念引入著者,进行了著者同被引分析[10],之后,学者们把同被引引入了学科、期刊甚至类目等,形成了文献同被引分析、著者同被引分析、学科同被引分析、期刊同被引分析、类目同被引分析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3-6所示,其中文献同被引是其他类型同被引的基础。这些不同类型的同被引分析其共同的原理就是两个单元之间的同被引强度越大,则二者的关系越紧密。由于分析的对象不同,不同类型的同被引分析构造的知识图谱在应用上也有所差别。

img9

图3-6 文献同被引所得的多科学的结构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