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应该多读点历史

应该多读点历史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应该多读点历史历史是什么东西?“群体生活”并不是人类独有的。人还有“七情六欲”,靠了“五官”来接受外界的刺激,并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反应,产生了“行为”。人类“意识”的发生,应该是心理学的源头。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各不相同,见仁见智。这种看法,是把“事物”看作是不同时间上变化的集合体。我认为不懂得历史就不会懂得文化。
应该多读点历史_文化的生与死

应该多读点历史

历史是什么东西?它同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想讲清楚。就从我自己讲起吧。因为老了,随时有可能会离开这个世界,这种感觉使我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个人,的确是时代的过客。我活着要和许许多多人生活在一起,大家分工合作、互相来往,但是人一死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么人活在世上有什么意义?死了能留下什么?这就产生了“三不朽”的思想。一个人死了,其实他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

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来看看生命是怎么发生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生命是从无到有,从一个单细胞的阿米巴变形虫经过亿万年,变成多细胞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后来又有了动、植物之分……最后进化成了“人”。这个“人”逐渐进化,从原始人现代人,他们的生活也从个体生活到群体生活。这是个大变化,这个变化引出了后来的人类学。“群体生活”并不是人类独有的。我们知道在其他动植物中也有这种现象,比如海里有一种鱼要附着在另一种鱼身上;陆地上有一种植物要攀附在另一种植物上才能生存,它们互相依赖,大家“不声不响”地进行合作,彼此之间并没有意识上的交流;后来不断地进化、升级,有了人,人是有意识的,知道互相间要合作,彼此有了交流。人还有“七情六欲”,靠了“五官”来接受外界的刺激,并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反应,产生了“行为”。人类学研究“人”,就是从研究人的行为开始的。但是,人还有一个心理活动,它远远超出了“神经反应”,而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体”。人类“意识”的发生,应该是心理学的源头。

生命经过了亿万年的演变,历经若干个阶段,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终于进化成最高级的“人”。我们知道,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它的前后、上下之间是脱离不了关系的,前面是后面、下面是上面的基础。表面上我们只看到了“升级”以后的事物,其实下一层的“性质”并没有被消灭,也就是基础退化了,表面上看不到了,但它并没有消失。记得有一次,史禄国老师偶然发现我胳膊上的每个毛孔里都长出两三根汗毛,他很惊讶,说这是鱼类鱼鳞生长的特征,是一种返祖现象,表明人类进化过程中有一段像“鱼”一样的阶段。他说的意思,就是我们通常知道的,从胎儿在母体里发育成长的过程里,可以看到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其实是胚胎学讲的那套东西。

自然界从无机到有机、从无声到有声、从无识到有识、从无情到有情,一层一层地变,并不是出来一个丢掉一个,而是“前面”包含在“后面”的变化里,当然变化了以后的“后面”,已经不再是“前面”了。我们要研究人,就必须从研究人的进化过程开始。当年我学习体质人类学时,就是从了解阿米巴虫开始,到解剖兔子(没有做人体解剖)。史老师是要我了解,人的每一个器官都是有来历的。他对发现我毛孔里长两三根汗毛这件事感到非常得意,经常用这个例子来说明生物器官的进化。因此,可以说人是从自然界里,经过一段很长很长时间进化而来的,这个漫长的古今之变就是历史。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各不相同,见仁见智。从史禄国和马林诺斯基两位老师身上可以看出,人类学这个圈子里,对于“历史”的看法也是不相同的,比如马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批评用历史的方法来研究现代问题,虽然马老师也声明历史还是有它的价值,但强调说不能用它来推论、预测社会的变化,不能用它来作为研究现代问题的根据。到我这一代人的时候,这个圈子里更出现了人类社会学的研究不要混在历史里边的提法。我受了这种提法的影响,有一段时期跟了潮流走,也不很重视历史了。但是很快我就觉得从“今天”是可以推测“昨天”的,因为历史并没有“走”,它还包含在“现在”里。人们一般不去关心这个时间概念——我们说昨天已经过去了,如果仔细想想,你会觉得“昨天”并没有走,今天里有昨天的“成分”在;就像昨天的“我”还留在今天的“我”里,可是今天的“我”已经有了变化,又不同于昨天的“我”了。这种看法,是把“事物”看作是不同时间上变化的集合体。

20世纪40年代,我提出了“社会继替”和“差序格局”的概念。就是要说明,人类社会因为“不断地预备着新人物等着去接替旧人物死亡和退伍所发生的缺位”所以能够不断延续下去,而且这种继替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是参差不齐的。同样,也可以用继替和差序的概念来看待人类的文化。近年来,我把对“文化”问题的一些思考写出来,在刊物上发表了,这里我就不再啰嗦。

关于历史这个话题,这次只是开个头,以后有机会再接着谈。

2002年在上海的一次讨论会上我说过,现在的年轻人,甚至是学社会学的年轻人,都不大知道我们国家的历史了,因此我希望大家加强历史意识(不仅仅是知识),使我们在看待眼前事物时,能联系上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我们不能丢掉历史,当然也不能盲从历史。我认为不懂得历史就不会懂得文化。

我寄望于年轻人。

2003年秋于北太平庄

(本文系费皖根据录音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