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方金字塔

东方金字塔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方金字塔——西夏王陵李 彤被国外友人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坐落于银川市西郊的贺兰山东麓,是西夏历代帝王的陵墓群。襄宗在位期间,长年与金征战,使双方损失很大,西夏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神宗承袭了襄宗附蒙抗金的政策,造成社会经济凋敝,阶级矛盾激化,蒙古多次借机率兵围攻西夏。献宗降于蒙古,被杀,西夏遂亡。
东方金字塔_西夏王陵_文博耕耘录

东方金字塔——西夏王陵

李 彤

被国外友人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坐落于银川市西郊的贺兰山东麓,是西夏历代帝王的陵墓群。西夏王陵陵区东西宽约5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在5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随着地势的自然起落,布列着9座帝王陵墓(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和270多座官僚勋戚的陪葬墓以及砖瓦、石灰窑址等十余座。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我国,古代帝王在选择陵寝时是十分讲究风水的,最佳的位置当为背靠名山,面向大川平原或河流谷底,此种布局地势雄伟,视野开阔,便可王气永存,江山永固。对于长期以来与汉民族交往密切的西夏党项族来说,自然也深受这种风水理论的影响,其陵墓均背靠巍峨的贺兰山,面向富饶的银川平原,气势非凡、磅礴壮观,正是古人所说的:“前有饮马塘,后有跑马岗”的上吉之地。

一、西夏历史简述

在11世纪至13世纪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吐蕃、回鹘等多民族的国家政权——西夏。它曾经先后与北宋、辽、金鼎足而立,经历10代帝王,历时长达190年。

北朝至隋初,党项人在我国西南地区逐渐兴起,主要活动在青海一带,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党项人一直过着“不知稼穑,土无五谷”“逐水草畜牧,无定居”的游牧生活,他们衣食粗劣,居住简陋,经济单一。唐朝初年党项实力不断拓展,逐步占领了今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地带,人口最多达到30余万。党项首领也多次受到中央集权的册封,拓拔赤辞被封为西戎州都督并赐李姓。唐朝中期以后,迫于吐蕃族的强大势力,逐渐内迁,迁往今甘肃东部和陕西北部一带。从此这里便成为党项人走向昌盛的发祥地。

img204

西夏王陵

唐朝末年爆发了著名的黄巢农民大起义,党项族首领拓拔思恭因率部落镇压起义有功,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进爵夏国公,统管夏、绥、银一带。此时的党项与中央封建政权密切交往,党项人同中原汉人也有频繁接触。党项部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也因此迅速得到提高:农业、畜牧业、商业、手工业和商贸等兴起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五代时期,党项人“虽未立国,但九易其主。”通过一系列任免官僚、征收租税、开拓边界的措施,党项人的实力得到了壮大和迅速发展。宋代时期,党项人与宋、辽展开了反复的较量,时战时和,最终经过了李继迁、李德明两代人的征战、开拓、经营和艰苦努力,形成了称霸一方的政治势力。公元1002年李继迁占领了灵州,并将灵州提升为西平府。公元1020年李德明西迁怀远镇(今银川),改称兴州。公元1032年李元昊升兴州为兴庆府。取消了宋赐赵姓、唐赐李姓,自己称“吾卒”(皇帝之意)。公元1038年李元昊筑坛受册,正式称帝立国。元昊称帝后,又下发命令,恢复党项故俗,建都兴庆府,设文武二班,立军名,用兵制、新制文字、改定礼乐等,王权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之后西夏的疆域不断拓展。据史书记载:“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最鼎盛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及蒙古南部的广大地区。

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与宋议和,并称臣于宋,宋册封李元昊为夏国王。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李元昊因夺子宁令哥妻,在没藏讹庞唆使下,被儿子宁令哥刺死。其在位17年,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

元昊死后,幼子谅祚即位,朝政大权被其母没藏氏控制。毅宗谅祚亲政后,对西夏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实行了加强汉化、整治军队等重要改革,不仅巩固了新政权,且对以后各朝产生深远影响。谅祚死后,年幼的秉常即位,政权又一度陷入母党手中,恢复旧时的藩礼,形成了以梁以埋为首的贵族专权政治,秉常亲政后,下令以汉礼代藩仪,遭到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梁氏幽禁了秉常,并不断进犯北宋,引起战争。造成国力困乏,人民不满。皇权与母党矛盾激化,梁氏只好让秉常复位,国内矛盾趋于缓和。从西夏立国至惠宗秉常时期,是西夏国力向上行发展的时期。

惠宗秉常去世后,年仅3岁的崇宗乾顺即位,政权落入其母梁氏手中,在母党专权时期,连年发动战争,使西夏蒙受严重损失,国力受损。乾顺执政后,进行了一些改革,加强了汉文化的推广,同时也注意对文职人员的培养,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公元1139年乾顺去世,仁孝即位,面临严重饥荒和强烈地震以及大规模的党项人民大起义。仁宗实行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用法律形式保护私有财产和自由买卖土地,改革地租和税制,发展教育,推崇儒术,实行科举取仕,改革礼乐和法律,推行直言、节俭等。由于这些改革措施,调节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使生产力获得了很大发展。天盛年间出现了经济繁荣,西夏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公元1193年仁宗仁孝卒,子纯佑立,继续奉行仁孝时期对内安国养民、对外修好的政策,但此时期党项贵族统治阶级开始贪图安逸,日益腐败堕落。纯佑时期,蒙古兴起并日益强大起来。纯佑的帝位后来被宗室李安全所夺,是为襄宗。襄宗在位期间,长年与金征战,使双方损失很大,西夏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公元1211年,齐王李遵顼发动宫廷政变自立为帝,是为神宗。神宗承袭了襄宗附蒙抗金的政策,造成社会经济凋敝,阶级矛盾激化,蒙古多次借机率兵围攻西夏。神宗遵顼为逃避大敌当前,自称上皇,传位于其子德旺,是为献宗。献宗即位的第四年(公元1226),听说蒙古大军前来进攻,紧张致死。其弟清平郡王之子南平王立。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包围夏都兴庆府达半年,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虽战无不胜,遇到西夏却遭西夏人拼死抵抗,陷入苦战之局,蒙古军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成吉思汗降旨“每饮则言,殄灭无遗?以死之、以灭之”。经过一番血雨腥风,蒙古大军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兴庆府,四处抢掠,大肆屠杀,铁骑所到之处白骨敝野。献宗降于蒙古,被杀,西夏遂亡。

“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大军所灭,立国190年。西夏作为一代封建王朝,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如今在这片寂寞而凄凉的荒漠上,我们所见到的只是一座座错落有致的陵台,沿着贺兰山麓狭长的地带,沉重地坐落在既定的位置上。贺兰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台──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风雨之中,展示着神秘王朝的昔日辉煌。

二、西夏王陵陵区的布局

西夏王陵是古老东方风格和西夏民族特色相融合的结晶,它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建筑的特点,而且又受到西夏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西夏建筑形式和风格。

明人胡汝砺在《嘉靖宁夏新志》中记载:西夏陵“其制度仿巩县而作”。事实上,西夏党项人绝对不是简单地照搬唐宋帝王的帝陵制度,而是根据西夏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创造性地显示出西夏文化及西夏帝王陵墓制度的特点。

按照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陵墓区从南到北分四个区:一区帝陵2座,陪葬墓34座;二区帝陵2座,陪葬墓56座;三区帝陵2座,陪葬墓98座;四区帝陵3座,陪葬墓20座。

每座帝陵陵园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单独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呈纵向长方体,平地起建。规模与北京明代十三陵陵园相当。陵园地面建筑分别由角台、阙台、碑亭、月城、内城、献殿、塔式灵台(也叫陵台)组成。

(一)阙台、碑亭

各陵皆设有两个阙台,阙台多取覆斗形式;在阙台与月城南墙之间设有碑亭。西夏帝陵碑亭的位置不同于唐陵与宋陵,而是在阙台之后,月城之前,且多数帝陵为三处碑亭,西边一座,东边两座。这种在数目、建筑面积和建筑形式上不对称的做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格局思想。

同一陵园各碑亭建筑形式也截然不同,如发掘过的8号陵,西碑亭是一座穿堂式的殿宇建筑,东碑亭是一座穹窿顶的圆形建筑,与史书关于党项族居室一般不以瓦覆的记载相符。这里曾停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丰功伟绩和歌功颂德的石碑。

(二)陵台

碑亭以北是月城,因形似月儿故称月城。南墙居中为门阙,经门阙入月城,这里左右两旁曾置放有文官、武将的石刻雕像。进入内城,迎面处是一座献殿,是向祖先祭奠的地方。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墙居中有门阙,经门阙入陵城,陵台偏处陵城西北,为塔式建筑,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

在中国古代陵园建筑中,陵台一般为地冢,起封土作用。像秦始皇陵、茂陵、献陵等。而西夏王陵的陵台却别具一格。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传统陵园建筑中陵台一般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大10米处,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状呈八边七级、五级、九级塔式,底层略高,往上层层收分,是塔式陵台,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且偏离中轴线矗立,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极为少见,是党项族的发明和创造。塔是佛教的建筑物,实质上是埋葬佛骨的坟墓。这反映了西夏帝王笃信佛教的特点,也可以说,西夏陵园的塔式陵台是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三)月城

9座王陵的内城南城墙外皆设有月城。月城门阙采用双阙形式,月城内甬道两侧有石像生遗迹。

(四)献殿

塔式陵台有献殿,用于供奉献物及祭奠。目前献殿本身仅存一夯土基址,多为长方形。

(五)角台

角台是西夏陵园中独特的建筑。每一陵园都有四座角台,角台之上原建有楼阙,但没有登梯,可见仅为装饰并非实用。西夏陵园中这种自成一体的角台建筑,在唐、宋陵园中见不到。以角台为兆域之标界,更是中国传统陵园建筑中绝无仅有的了。

三、西夏王陵之帝陵

埋葬西夏历代帝王及王公大臣的西夏王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一座座黄色的陵台犹如一个个小山丘在贺兰山下连绵延伸开去,阳光映照,十分壮观。

(一)帝陵简述

西夏立国时间为190年,共传帝10位。自元昊称帝,至南平王,到最终被蒙古军队所灭,加上追谥的两代(李继迁、李德明),共12代帝王,建陵9座。

西夏九座帝陵主人的归属,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西夏帝陵的叙述载记,最早见于《宋史?夏国传》,但仅记九个陵号,而不记其方位。其次是明代《嘉靖宁夏新志》,其中卷二记载:“李王墓,贺兰山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无一物”。清代吴广成的《西夏书事》中所载与上述内容大致相同。仅此数书中约略谈及西夏陵墓,至于其陵寝制度及陪葬制度,史志失载。史籍中只载有神宗遵顼以前各帝王陵号,但是并未记其方位。加之早年碑刻被毁,现在考古研究工作又不够深入,墓冢与陵号尚难相符。目前可确知方位的帝陵是仁宗仁孝之寿陵。

对于九座帝陵的主人归属,目前学界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号景宗元昊裕陵,2号毅宗谅祚嘉陵,3号惠宗秉常泰陵,4号崇宗乾顺献陵,5号仁宗仁孝寿陵,6号桓宗纯祐庄陵,7号襄宗安全安陵,8号神宗遵顼献陵,9号献宗德旺康陵;

另一种说法认为:1号太祖继迁裕陵,2号太宗德明嘉陵,3号景宗元昊泰陵,4号惠宗秉常献陵,5号仁宗仁孝寿陵,6号桓宗纯祐庄陵,7号毅宗谅祚安陵,8号崇宗乾顺献陵,9号襄宗安全康陵。

第二种说法中没有涉及神宗遵顼、献宗德旺、末主睍三代皇帝,他们皆因死于西夏末期,可能没来得及造陵。

西夏灭亡以后,陵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地面建筑全毁,碑刻、砖雕都成了碎片。然而,外形虽毁,骨架尚存。宏伟的规模,严谨的布局,残留的陵丘,仍可显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时代气息和风貌。

(二)西夏帝陵之泰陵

泰陵即考古发掘中的三号陵。根据考古调查资料表明,西夏王陵三号陵面积15万平方米,是九座帝王陵园中占地面积最大、保护最好、使用建筑材料最好的一座帝陵,考古专家基本认为其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

三号陵位于西夏博物馆西南,俗称“昊王坟”,是旅游者经常参观的一座王陵。泰陵外形虽毁,骨架尚存:宏伟的规模、严谨的布局、残留的陵丘,依然可以显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时代气息和风貌。泰陵是整个陵区中规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而且营造帝陵的土质好,明显区别其他皇帝陵。

img205

西夏王陵之泰陵

陵主李元昊,生于公元1004年,小字“嵬理”,后改姓嵬名氏,自称“兀卒”(意天子)。更名“曩霄”,史书记载:李元昊性雄毅,多大略,晓“浮图佛学,通蕃汉文”宋天圣六年(1028年),率兵袭破回鹘夜洛隔可汗,夺取甘州(今甘肃张掖)。24岁被立为太子。宋明道元年(1032年),父死袭位,去唐、宋朝廷所赐“李”“赵”姓,号“嵬名氏”。公元1033年5月将兴州升为兴庆府。“升兴州为府、更名兴庆,广宫城,营殿宇,其名号悉中国所称。”更衣冠,立官制,制礼仪,建蕃学,置十二监军司,1038年,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年号天授礼法延祚。李元昊史书记载又命大臣野利任荣创制西夏文字。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庆利元年(1041年)二年,为巩固新建立的政权,大举向攻宋攻击,与宋军宣分别战于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西)和定川寨(今宁夏固原中和乡),他亲自指挥了三次重要战役并获全胜告终,显示出李元昊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组织能力。西夏实力大大增强。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与宋议和,并称臣于宋。

西夏作为我国多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这个王朝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李元昊,在吸收汉族先进经济文化方面,在推动党项社会发展方面,以及在他建国称帝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军事才干,对于西夏王朝的建立和长久存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元昊去世时享年46岁,庙号景宗,谥号武烈皇帝,葬泰陵。泰陵是整个陵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历经千年,地面建筑虽遭严重破坏,但陵园的阙台、陵台基本完好,陵城神墙、门阙、角台大部尚好,布局清晰可辨。整座陵园建筑由阙台、碑亭、月城、陵城和陵台组成。

位于陵园南端的是阙台,于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东西相距离20米,由黄土筑成。阙台正方形,边长8米,高7米,上部内收,顶部有一小台基,其上散有残砖瓦,推测为原有建筑。阙台是帝陵区别于陪葬墓的特征之一。

碑亭位于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阙台北34米,东西两碑亭相距80米。1987年考古工作者正是发掘东碑亭,台基呈圆角方形,四壁呈三级台阶式。台基地边长21.5米,顶边长15.5米,高2.35米。四壁台阶以绳纹砖包砌,石灰勾缝,局部砖尚存。有三个人像碑座出土(应为四座,存三毁一);亦出土有西夏文残碑360块,残片文字最多的仅5字;还有瓷、铜、铁碎片及泥塑残块等。

位于碑亭北,呈东西长方形的是月城,城如月牙露出,故名月城。其东西距120米,南北距52米,墙基宽约2米,高0.7米,占地约10亩,北与陵城南墙相贴。月城南墙正中有门,石道两侧有石像生基址。

陵城由四面城墙(俗称神墙)环绕,呈南北长方形,南北相距180米,东西相距160米。城墙墙基宽3米,用黄土分段夯筑,各段基如须弥座状,故又称须弥座式神墙。陵城四周城墙正中辟门为门阙,门址宽约12米,每个门阙由三个圆锥形夯土基座组成,从地面散布的瓦片、脊饰残件推测,曾建有门楼。城墙四角各有角台,角台有砖瓦残存。在南神门内约25米偏西处,有一用黄土垫实的台基,直径20米,高0.7米,其上建筑无存,周围地面残存大量青砖灰瓦及琉璃构件,此为献殿。

陵园北面矗立有约20米的一个塔状凌锥形夯土台,即是陵台,它用黄土密实夯筑而成,八面七级,夯土台有椽洞。陵台周围地面散有大量瓦片、瓦当、滴水等建筑物残块。献殿与陵台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形似鱼脊的用砂石填成的墓道封土。墓道长50米,北端为一盗坑,直径20米,深约5米。“以上现象可以推测,陵台未破坏之前外观有可能是八角形塔状。”

四、西夏王陵之陪葬墓

西夏王陵中除了帝王陵,还有200多座形制和规模大小不等的陪葬墓,以墓主生前地位不同而不同。西夏陵大量陪葬墓的存在,表明陪葬是西夏丧葬制度的一项主要内容。陪葬墓有两类:其一,有碑亭、门阙,四周土墙围绕,也有内、外墙,但规模比帝陵小,无献殿、角楼;其二,四周也有土城墙,但无外城、门阙,同样无献殿、角楼,东侧有一碑亭。墓上封土形制、大小也各有差别,有圆柱形、尖锥形、馒头形,它们三五一群,或成贯鱼之状,昭穆相次,从葬一园。这些差别,充分反映西夏王朝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西夏王陵陪葬墓的特点:从形状看,有蘑菇形、有圆柱体形、山形、平顶圆锥形、土丘形、积石形等,形式丰富而多样,“根据陪葬墓建筑内容不同,所以陪葬墓的引起的形状也有差异。”从材料看,陪葬墓的建筑材料在使用上和帝陵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出西夏社会非常森严的丧葬等级制度;从组合看,西夏陵陪葬墓没有明显的排列组合规律,一般为昭墓相处,丛葬一圆;从规模看,西夏陵的陪葬墓都有一定的建筑,因陪葬墓主人的地位、职务、等级不同,建筑的规模和内容也有所不同。个别的陪葬墓还依然建有献殿和鹊台。

西夏王陵中众多陪葬墓中,101号陪葬墓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代表。西夏王陵基本上都被盗墓者光顾,一般出土文物很少,只有101号陪葬墓保存完好。1977年2月对101号陪葬墓组织了发掘。该墓位于陵区中部偏西,坐北向南,由碑亭、月城、内城三部分组成。碑亭东西对峙,西碑亭可能是殿宇式建筑,东碑亭可能是亭式建筑。月城神道两侧,有放置石像生的痕迹。内城呈方形,南北长117米,东西宽104米,南向辟门,门内原有影壁。四角原有角楼建筑;墓冢在中轴线偏西,距北墙很近。墓室为斜坡墓道土洞墓,墓室呈方形,边长5米,穹窿顶,高6米,墓室底部距地表21米。墓室早期被盗,所剩遗物不多,出土文物有铁狗、铁釜、铁矛、铜铃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出土物为鎏金大铜牛和大石马(一级文物)。铜牛身长1.2米,体重188公斤,通体鎏金,被国家定为国宝级文物。鎏金铜牛对面,位于甬道西侧的是一件圆雕石马,长130厘米,重达355千克。101号墓出土的鎏金铜牛和石马,是西夏文物最突出的代表。

五、西夏王陵的特点

从现存的西夏王陵遗址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西夏王陵的建筑风格及其地望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近距贺兰山,面向银川平原,地势开阔,背风向阳,视野开阔,山洪暴发频率低,故此地为风水宝地。“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陵园设计师能选择如此之地,并且有良好的环境效果,使人为之惊叹。”

2.西夏陵区从开始建筑陵园到现在,宁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次大地震,然而今天的西夏陵的陵台、城墙、阙台等等建筑依然如故,很少坍塌。这是因为西夏陵地面遍布硕石、粗砂、地基承载力大,存在水性差,自然排水条件好。

3.山洪暴发频率低。年降雨量少,地处内陆,气候十分干燥,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避开了山洪的威胁,有利于陵园的建筑的保存。”

4.按照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陵墓区从南到北分四个区:一区帝陵2座,陪葬墓34座;二区帝陵2座,陪葬墓56座;三区帝陵2座,陪葬墓98座;四区帝陵3座,陪葬墓20座。陵园建筑独特,形式多样。由此可见,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西夏建筑形式。

5.帝陵通常选择地势高、广阔、气势雄伟的地方;陪葬墓一般选择地势较底、高低不一园区东侧。帝陵的位置处于中心或者显著的地方,陪葬墓居其旁边两侧,也是尊卑观念的体现,帝陵和陪葬墓的位置和地势表现出西夏时期封建等级森严的特点。

6.帝陵和陪葬墓特点各异:在规模和布局上,帝陵一般在10万平方米以上,建筑规模宏大。陪葬墓在3千平方米,建筑也比较简单。布局上帝陵以角台为界标,有外城、内城、月城、角台。陪葬墓没有角台;在封土的大小和形制上,帝陵的陵台通常为20米以上,体积庞大,陪葬墓一般高10米,有的只有2米或6米;在材料上,建筑材料帝陵使用质量高,通常使用琉璃制品如琉璃脊兽、琉璃鱼、琉璃鸽、琉璃滴水、琉璃兽和高档材料。陪葬墓规格底、一般使用青砖灰瓦;在色彩上,帝陵外表用朱红墙皮,陪葬墓使用白灰墙皮。

7.每个陪葬墓建筑形式和大小规模也有区别,有圆柱形的,尖锥形的,馒头形的,这些差别反映了西夏封建王朝等级森严。

8.相传在整个城郭的建筑过程中,经常会有人用弓箭以试坚固,如果射不进去城郭,说明非常坚固;如果弓箭射入城郭,则劳工人头落地,可见当时西夏陵的建筑要求是非常高的。

西夏王陵是西夏各族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在这里既可看到汉文化对西夏文化的影响,又可看到西夏文化自身的许多特点。目前,西夏王陵已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掘项目。西夏王陵遗迹,对我们认识西夏历史、西夏文化、西夏建筑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期待着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揭开蕴藏在其中的更多奥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