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翰墨蘸尽黄土情

翰墨蘸尽黄土情

时间:2022-02-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巨大的成功,使他光荣地当选为全国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并多次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刘文西的汗没白流,苦没白吃。刘文西着力于陕北人物画创作,善于刻画陕北人民朴实、敦厚的特有个性和气质,反映陕北风土人情和领袖人物的特有神韵,一步一个台阶,为中国人物画树立了新的风范,并在中国画坛上建立了特有的地位。
翰墨蘸尽黄土情_访中国人物画“陕北画派”代表刘文西_发现与表现——新闻采写札记

一身布衣,蓝灰色的帽子,蓝灰色的中山装,蓝灰色的裤子,配一双布鞋,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的,以擅长画黄土地、陕北革命史、领袖人物和风土人情而著称的人民艺术家刘文西。

简直令人惊叹,若不是坐在一起开会,听他自报家门,谁能认出他是搞艺术的,俨然一副地道的“陕北老干部”形象。

然而就是他,这位貌不惊人、衣着朴素的老者,却以非凡的毅力,30年如一日地在陕北黄土地上勤奋耕耘,在人民中寻找艺术,绘出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陕北生活画卷。数年来,他出版发表作品一千多幅,国外展出发表一百余张,出版画册十多部,中国美术馆收藏二十五件,获国家级奖七件,而生活速写素材上万张。其作品除在国内各大城市展出外,他还应邀赴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及地区访问和举办画展,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赞叹。他那独树一帜的艺术成就,不仅震撼了国内外画坛,而且还开拓了中国人物画,自成“陕北画派”。巨大的成功,使他光荣地当选为全国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并多次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听着他那略带陕北味的口音,看着他那朴实敦厚的脸膛,我忽然明白了——他是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完完全全地溶进了陕北这块黄土地,把自己交给了陕北人民。初次见到刘文西的人,都以为他是陕北人,其实,他是位正宗的浙江人,只是长期的艺术生涯和生活实践,把他锻造成为今天的模样。

是的,那一身布衣就是最好的证明。它代表了他的艺术风格,代表了他对艺术的追求。这位从小就酷爱绘画的江南才子,30年前首次赴延安搞毕业创作时就萌发了专志于陕北人物画的探讨和研究的想法。他完全被眼前这块有着传奇色彩的革命圣地所吸引,并深深地恋上了这块孕育着丰厚文化的黄土地。

从此,他便跟这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1958年,浙江美院毕业后,他告别了风景秀丽的江南,毅然来到大西北安家落户,任西安美院国画系教师。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成了现实,刘文西一头扎进了生活。为了丰富自己、追求自己的艺术风格,教学之余,他一有空就往陕北钻,去那里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一次次,一趟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细心地体味着、观察着、感悟着,寻找艺术的源泉。长期地深入生活,不仅增长了他跟陕北人民的感情,而且也使他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这期间,他创作发表了《拉家常》《陕北之春》《毛主席和牧羊人》《陕北牧歌》《刘志丹》《书记和社员》《毛主席在大生产中》《同欢乐》《转战陕北》《知心话》《枣园桃李》《毛主席在抗大》等等一大批来源于生活的优秀作品,为中国人物画又添新枝,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和高度赞誉。经过艰苦的探索实践,他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79年他先后出席了全国第三次美代会和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同时当选为全国美协理事。

人们常说,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刘文西的汗没白流,苦没白吃。这些散发着泥土芳香,富有独特风采的作品,使他步入了崭新的艺术天地,确定了他的艺术实践基础和美术界的地位。他先后出任西安美院系主任、副院长、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委,陕西美协副主席,陕西国画院院长和延安市副市长等职。然而成功的喜悦并没有使他止步,相反更坚定了他根植陕北这块黄土地,向艺术的更高境界进击的决心。刘文西说得好:“艺无止境,搞艺术就要有永不满足的精神。”是的,而对荣誉和赞誉,他从没有满足过,虽然行政事务占去了他不少时间,可他那搞艺术的劲头没有减,仍然着了魔似的,一有空就往陕北跑,照刘文西的话说那就是:“一年不去上几次陕北,浑身就难受。”的确如此,他把陕北当成了自己的家,把那里的人民当成了自己的“母亲”,他爱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爱这里的一切,是这块土地培育了他艺术的生命。一踏上这块土地,他的创作欲望就像泉涌,《陕北人》《北斗——刘志丹和陕北人民》《沟里人》《房东的女儿》《解放区的天》《石工的女儿》《小米饭》《基石》《山姑娘》《张大千》《虎蛙》等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作品从他笔下流出,部分作品先后荣获国家大奖,并被国家收藏。

刘文西着力于陕北人物画创作,善于刻画陕北人民朴实、敦厚的特有个性和气质,反映陕北风土人情和领袖人物的特有神韵,一步一个台阶,为中国人物画树立了新的风范,并在中国画坛上建立了特有的地位。这无疑是得力于他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得力于他长期扎根生活、努力奋斗,得力于他对人物的透彻理解,得力于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30年来,他曾40多次赴陕北蹲点生活,20多次在陕北过年,足迹几乎跑遍了陕北的沟沟壑壑,积累了上万幅的生活速写素材,描绘了数千个陕北人的画像,有的人物,他从小画到老。谈到此处,刘文西深有感触地说;“熟悉人物,掌握人物的个性和气质,是画好人物画的先决条件,要想画好一个人物,不仅要熟悉他的外貌,更重要的是了解他的内在,甚至他们的一生。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物画好,把人物的个性表现出来,没有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扎实的素描基本功是不行的。”刘文西就是凭着这股对艺术的理解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在生活中充实、磨砺自己,才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他每次外出,随身都要带上几本速写本,把成千上万的生活素材画下来,不管是山梁坡根,还是田间地头,不管是房前房后,还是炕头灶角,都留下了他对生活的感受。他真是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了艺术,献给了这块黄土地。

刘文西说:“作为一个艺术家就是要随时留意生活,它是艺术的中转站,只有扎根于生活,才能不断地产生创作欲望,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艺术工作者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和看法,也道出了他成功的所在。刘文西的作品,大气磅礴,构图严谨,人物造型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感情奔放,给人一种震撼,给人一种激情。他画的人物,各有各的神态,不管是领袖人物,还是普通人物,在他笔下,都各有风采。

可以这样说,勤奋、刻苦,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造就了刘文西扎实的基本功,创新、别具匠心奠定了刘文西的画风。刘文西说得好:“搞艺术就是要独到,别人没有的,你独有。搞中国画创作眼界要打开,天地要广阔,立意要新,当然要该坚持的必须坚持,比如,民族艺术特色和民族自尊心。创新的内涵是很多的,不仅仅要在形式上创新,更重要的是在内涵上创新。作为一个艺术家就是要追求自己的艺术个性,要与众不同,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当然要在遵循艺术规律和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去创新,要多元互补、博采众长。”刘文西的画宏大壮观,阳刚浓烈,质朴敦厚,既有传统的国画笔墨,又有西画造型手法的功力,给人一种全新感觉,这些无不得力于他对艺术的独到见解。

去年5月刘文西画展在北京举行,再次轰动京城,在纪念毛主席100周年诞辰之际,刘文西闭门谢客,专注于创作。《东方》大型巨幅画卷,其画长7米有余,宽近3米,以北戴河为背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四位领袖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其人物造型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表达了一个艺术工作者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怀念,其画已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

刘文西长期以陕北为核心,不畏艰难困苦,用生活饱蘸画笔,画出了一部陕北史,画出了这块热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成为中国人物画“陕北画派”的代表人物,享誉国内外画坛。是啊,刘文西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关键所在是他忠实生活、热爱生活。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刘文西讲的一段话,权当作这篇文章的结尾吧:“你要创作吗?到人民中去!你要激情吗?到生活中去,它会给你答案!”

载《冶金报》1994年1月16日第四版头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