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常见病态心理及治疗调适

常见病态心理及治疗调适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我封闭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心理上表现为可以在各个年龄段发生,不愿与他人沟通,逃避社会交往,有明显的孤独感。具体可采用精神转移法和系统脱敏法进行治疗。对吝啬心理的人要采取领悟法治疗。对自私者进行心理调适,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怀旧心理的治疗主要有积极参加社会现实生活,学会在过去与现实间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发挥怀旧心理的积极功能,维持心灵平和,返璞归真的积极功能。
常见病态心理及治疗调适_社区医学心理学

(一)自我封闭心理

自我封闭是指一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之外,基本没有交往活动,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封闭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这些人可能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与人交往,于是产生一种与环境不相适应的病态心理现象。

自我封闭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心理上表现为可以在各个年龄段发生,不愿与他人沟通,逃避社会交往,有明显的孤独感。其产生原因可能与一个人成长中遇到挫折有关,挫折引起个人的焦虑,焦虑的积累,只能以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在降低挫折感时,便产生了封闭心理,结果认知狭窄、情感淡漠、人格歪曲、严重者人格变态。

自我封闭的人,人格发展往往产生偏差,缺乏自信、自卑,在心理上表现为社会恐惧、消极的自我暗示、自责、甚至不愿意结婚等。

对自我封闭者的治疗主要采取以下办法:

1.通过心理教育,使其乐于接受自己归因利己。把失败归于外因,不在乎别人说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2.要通过加强与社会的交往,开放自我意识,在交往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目标,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具体可采用精神转移法和系统脱敏法进行治疗。

(二)吝啬心理

吝啬是一种小气,一毛不拔,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是一种有能力去帮助或资助他人,但却不肯付诸行动的行为。吝啬与节俭不同,后者是一种珍惜财物,不浪费勤俭节约的好行为。

这部分人表现为自私性、冷漠性、封闭性特点,非常计较个人得失,总怕自己吃亏,很少关心社会或他人,为了利益可六亲不认,对他人毫无怜悯之心。不关心周围事物,很少有知心朋友,封闭自己。

其原因之一是同社会资源分配与占有不均有关;与社会中存在欺诈行为有关;也与社会价值导向有关。从主观方面看,吝啬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是应付焦虑,减少风险,对自己能力估计不足的结果。由于这种人缺乏责任感,自私、对社会、对他人不负责任,他们不去关爱别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不愿意帮助别人,不赡养老人孩子,不关心周围事物等表现。

对吝啬心理的人要采取领悟法治疗。要从思想上领悟吝啬的错误,要认识人生在世,需要友情,友情比金钱更重要。现在世界一些国家采用皈依宗教法,向人们宣传扬善除恶,对消除人们的吝啬心理有很大帮助。

(三)贪婪心理

贪婪者贪得无婪,贪者爱财,婪者爱食,表现为与自己力量不相称的,对某一目标的过分追求,是一种病态心理。这种追求与正常欲望相比,是没有满足的时候。人的获利心理是情理之中,但什么都想要,想无本万利,无视等价交换,鲸吞他人或社会财产,就是反常的、有罪的。

贪婪的特点是无满足性、公开性、侥幸性及意志薄弱性等特点。人心不足,蛇吞象;利欲熏心,丧失理智,疯狂索要;侥幸逃脱,自认手段高明,越陷越深;在金钱面前,不能自控,在诱惑中不能自拔。

这种病态者的成因,一是客观社会病态文化的消极影响,“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的思想,反映了这些人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他们不宣扬勤劳致富而是谋取不义之财,激发了致富的攀比心理,加上社会法制不严,刺激了部分人的贪婪心理状态。从主观上讲,是人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伸出黑手,强化贪婪之心,获得利益,身份上升,权钱交易,不择手段的贪婪。贪婪行为表现为这种人不择手段的财欲,难以满足的贪欲和权力欲,胆大包天、欺世盗名、满足色欲等。

贪婪心理并非遗传,是在后天病态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自私、贪婪的价值观和行为表现。对此,需要通过自我反思方法,分析自己欲望的合理性,进行深思反省,提高认识。手别伸,伸手必被抓。同时要运用知足长乐法,摆正自己的期望,减少非分之想,保持正常心理平衡。

(四)自私心理

自私是一种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自私是万恶之源。

从心理层次上分析,自私是一种本能的欲望,是一种下意识本能的隐秘性的心理行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始动力,人的许多行为是为了满足需要。一个人自私心理的形成,从客观上讲是物资资源的数量、分配方式的不平衡,权钱谋私,病态文化的影响和法制不健全等。从主观上看,当一个人的需求变成脱离社会规范,产生不合理的需求时,就会导致自私心理。自私与个人的价值取向,对社会、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个人的自私有重要影响。自私在表现形式上,有不讲公德、嫉妒他人、感情自私、技术垄断、剽窃抄袭、以权钱谋私等多种表现。

对自私者进行心理调适,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内省法教育自私者,使其通过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改正错误。二是多采取利他行为,多关心他人,除去病态自私想法。三是回避性训练,即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训练患者克服自私念头和行为。

(五)病态怀旧心理

社会中往往有一部分人有怀旧心理,他们虽然生活在今天,却滞留在过去,其言行总是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犹如生活在今天的堂吉诃德一样,处处碰壁。怀旧心理的人,不合适宜,不合潮流,对现实社会存有偏见,回避现实等。这种病态怀旧者在各年龄阶段都有。

产生怀旧的原因很多。从社会方面看,社会的发展进步,改变了原有的结构和利益关系,受到冲击的部分人就会产生失落感和怀旧心理。从个体主观方面看,是一种对生活的躲避和遁逃。起源于人们个人的失落感。怀旧者依恋过去的事物,过去的友人、经历,但由于不能投入到变革的社会中,寻找新朋友,就很难与社会同步前进。

怀旧心理的治疗主要有积极参加社会现实生活,学会在过去与现实间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发挥怀旧心理的积极功能,维持心灵平和,返璞归真的积极功能。

(六)压抑心理

压抑者是指一个人在受到压抑后,不能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而是将其压抑在心中,不愿意承认烦恼的存在。压抑者常常表现出郁郁不乐,虽然能起到减轻暂时焦虑的作用,但由于把这种焦虑压抑到潜意识中,结果使人的心态变得古怪和消极起来。压抑可以使人消沉、内向,形成自己的潜意识并影响支配自己的动机。

压抑产生的原因有从外部来说是个体与环境不协调,挫折过多,如行为规范的影响、工作学习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等,都是产生压抑的外在原因。从主观方面看,个体条件、气质性格都可能是产生压抑的个人原因。结果表现出挫折感、失意,厌倦、沮丧、犹豫不决,自我封闭、社交障碍,焦虑、孤僻等病态心理与行为。

对压抑者的调适要注意以下方面:要正确面对社会现实,正确看待自己,积极参与工作,主动帮助他人,快乐生活,坚持锻练,回归自然。

(七)空虚心理

空虚的人其精神世界是一片空白,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百无聊赖,如同行尸走肉。精神空虚是一种社会病,它的存在是很普遍的现象,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社会价值多元化变化导致一些人无所适从时,或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容易产生空虚。精神空虚者缺乏责任感,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

精神支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激发人不断进取。由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理想的社会格式,有时出现难以想象的形态,多元化的价值观有时也会取代单一、固定的价值体系。原来精神支柱的消失,于是产生了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对个人价值的忽视,使人们缺乏信心,责任感消失,就不会对社会有什么贡献。还有就是社会交往的畸变,平等地位的丧失,人们间的鸿沟增多,人际交往圈的变化,出现有钱的人常常是孤独的的现象。

从个人方面看,空虚的原因是自我贬低、缺乏自信,错误认知,无法满足精神需要等,都是产生空虚的原因。这些人表现出失去意志,否定一切,富贵病或混日子等现象。结果是一害国家,二害集体,三害自己。

对空虚者的治疗需要对其进行正视社会变化的教育,正确认识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现实。学会把握自己命运,自强进取,积极参与。通过多种学习丰富人生,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八)浮躁心理

浮躁是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投机取巧,无所事事。浮躁者心神不宁,焦躁不安,盲动冒险。

从社会方面分析认为,浮躁在社会变革中,原有结构的破坏,每个人都面临重新定位,心情必然浮躁。从个人方面看,人们间个人的比较,是产生浮躁的直接原因。

浮躁表现在各个方面,如炒股、期货、房地产,还有表现在跳槽、恶意信件骚扰、文身、文化衫文字方面等。浮躁是一种冲动,有情绪性、盲动性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这种盲目心理必须改正,否则,有害国家民族。

对于浮躁者要提高知己知彼的认知,有务实精神,要善于思考,这对克服浮躁大有好处。

(九)迷信心理

迷信是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崇尚、崇拜和信仰,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反应,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和愚昧落后的表现。迷信是人们对自己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从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可知之物,无所适从,或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所表现出来的对鬼神天命的认同,祈求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

迷信的特点是对鬼神的相信,并有烧香占卜的行为。迷信是一种偏见和无知,是对科学的反对,是一种自我暗示的行为。

迷信与宗教有明显区别,宗教是信仰,迷信是一种经验和无知。迷信有操纵者和遵循者,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迷信有反社会性,有复杂的人为操纵性,对此人们要十分警惕。

从迷信产生上看,迷信是人们消灾降福,摆脱困境,心理安慰的表现。病态文化是当代迷信兴起的根源,社会管理不当是迷信兴起的直接原因。从个人方面看,与个人素质有关,与个人需求有关。迷信者在操纵者的控制下,受骗上当,利用从众心理腐蚀人们的心灵,影响社会的进步。

解决迷信的根本办法,在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树立唯物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十)虚荣心理

虚荣心是一个人过分自尊心的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虚荣、自尊与脸面有关,有虚荣心的人否认自己的不足,是一种满足自己对荣誉、对社会地位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这样人会夸大自己的能力水平,嫉妒会危害社会和危害了自己。

虚荣心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但不能过分虚荣,过分就是病态的。虚荣是为了别人的关注,追求时尚引人注目,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虚荣心不同于功名心,功名心是一种竞争追求行为,是通过扎实劳动取得的,是一种健康意识和行为,而虚荣则是显示、卖弄,不正当地获取荣誉和地位。

从社会方面分析虚荣心有阶级原因,阶级的存在,个人目的并不能都达到,一些人则通过某种虚荣行为,来达到心理平衡,显示其经济实力,补偿自己的社会地位。从个体方面看,面子是一种社会地位,社会认可就会有声望,体现了自尊、尊重等情感需要。从小受到维护面子的训练,往往使一些人打肿脸充胖子,以显示自己。虚荣心会掩盖自卑和心虚等缺陷,对此要给予重视。虚荣心强的人会表现在物质生活方面和社会生活方面,病态的攀比,病态的自夸吹牛等过分表现自己。

对虚荣心强的人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社会生活中把握攀比尺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学习榜样,对不良的社会攀比进行纠正。

(十一)定势错位心理

定势是一种心理定向。是以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倾向去反映现实的心理活动趋向性、专注性。

人们根据以往经验定势,能很好地进行工作与学习,但有些人却对已经熟悉了的情况或人反而变得不熟悉了,这种情况就叫定势错位。定势错位是一种病态心理现象。

定势错位表现有以下特点:新的定势取代旧的定势,出现了新的心理倾向行为,常常用错误的逻辑思维推理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定势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表现,是与社会风气有关的一种错位思考。

定势错位的产生,受社会病态现象影响,其产生与社会生活中存在腐败、堕落、犯罪、欺诈、虚假现象有关,也与社会大环境变化有关。从主观上分析,与个体经验、个体推理错误有关。结果在道德观念上发生了一些对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勤俭与奢侈、正义与邪恶、自尊与自残等错位;在心理定势上使人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也发生错位,导致需求、动机、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错位;这样就在人的行为方面发生错位,出现虐待、互虐,痞化行为,依赖性心理等。

定势错位的危害是十分大的。对个人可导致信念丧失,心灵空虚,不思上进,甚至走上犯罪之路。影响社会关系和公共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健康向上。

克服定势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个人道德品德教育,绝不能跟着感觉走,要有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感,面对生活作出正确选择。

有定势错位者可以采用系统脱敏方法治疗。如从最小的倒错纠正开始,相信自己、相信家人、相信朋友、相信同事、相信上级、相信路人。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纠正。

(十二)自杀心理

自杀是出于本人意愿,采取急剧手段毁灭自己生命的行为。在心理学中自杀分为两类,一是心理满足型,如高僧的坐化,邪教的集体自杀等;二是心理解脱型,如由于悲观、厌世、羞辱、畏惧等,这都是不可取的行为。国外学者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

利己型,这种类型的自杀者,由于缺乏集体的温暖与支持,产生孤独感、空虚感,悲观、绝望而造成自杀。

利他型,个人为了某种信念,张扬某种主义或效忠其所在团体而自杀,则属于此类型。

动乱型,这种类型多发生在动乱时期,由于失去某种改造或适应能力和信心而自杀。

自杀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主观上有对生活的信仰的怀疑、悲观、厌世、孤独等,客观上有家庭就业、异性、经济、人际关系、政治事件等。我们在认识自杀时,要客观分析原因,自杀不单纯取决于外因,也不单纯取决内因,而是一个在外因强力作用下,个体内部心理机制总崩溃的结果。自杀者的心理过程一般是挫折虚无感,对现实的泛化性曲解,反感与对人、对社会的报复性心理,绝望、自杀强迫意念、自杀。

内倾性的人容易自杀,外倾性的人不会自杀。抑郁质的人容易自杀,胆汁质的人不容易自杀,黏液质、多血质的人自杀较少。瘫痪、癌症者容易自杀,精神病患者自杀较少。

大多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因此人们要注意自杀信号,发现有自杀倾向者,一定要与其谈话。有以下情况时,要注意是危险信号:与家庭隔绝,孤立,吸烟、饮酒,易激惹,有着装行为方面的改变,放弃财产,时常谈论自杀,睡眠饮食习惯改变等。对老年人要注意以下自杀信号:慢性疾病,身体功能丧失,抑郁,绝望,孤独等。

预防自杀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下列因素,有助于确定自杀的可能性。

(1)年龄:有意自杀的人年龄愈大,死亡的危险性也愈大。

(2)性别:统计表明妇女自杀大约是男人的3倍,但男性自杀死亡者却是妇女的3倍。

(3)自杀安排:自杀的安排愈具体,方法愈致命,危险愈大。

(4)得到援助来源:人们在危机中得到的援助来源愈少,自杀的危险就愈大。

为此,要加强对青少年自杀的预防。重视家庭健全,大约50%自杀与家庭破裂有关,父母有自杀行为者,子女自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对青少年异常行为的敏感性,教师要有对青少年异常行为的敏感性,有识别他们不良行为的能力,并能中断这种行为的发生。建立咨询小组,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组织学校和社会工作者的咨询小组,负责对青少年的教育疏导,维护其心理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