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斯曼是美国赫特福德郡大学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在说谎时,为减少被识破的可能性,往往会本能地掩饰自己所说的谎言。”而在故意掩饰的过程中,很多漏洞便不自觉地出现了。其中,语速降低或开始结巴,就是最明显的征兆。
比如,你与朋友约好参加派对,结果你朋友没有来参加。第二天,当你问对方“昨晚为什么不来参加派对”时,他/她会抱怨“车坏了”或是说因为其他事情耽搁了。说到激动处他/她甚至结巴起来。这时你就有理由断定对方是在撒谎。
再比如,一位女士面对自己并不欣赏的一位男士送来的鲜花,尽管满口赞美、面带笑容,但如果她的声音略带迟疑,言辞程式化,手势僵硬……这也足可以表明她说的不是心里话。
对于说谎者而言,说话结巴不是因为过于激动,更不是所发生的一切真有那么复杂,而是只有一个原因:他正在思考如何使自己的谎言更“圆满”。
可能有人会问,撒谎的人为什么要搞得如此复杂?如果简单地说一句“车子坏了”,岂不更好?这要从说谎者的心理状态说起。在说谎者看来,别人不会轻易相信自己的话,为了显得自己的话更靠近事实,他必须构造一个“真相”,并且这个“真相”要尽量地靠近事实。殊不知,这样复杂的心理反而出卖了自己。因为,他/她说话的语速语调时时刻刻都在“侵蚀”着他/她“圆满”的谎言。
那么,发现对方说话语速降低或结巴时,该如何应对呢?这里有些小技巧。
对方的语速越慢,你越要冷静
人在说谎时,他/她的言语会比较温柔,慢条斯理,这是因为他们要防止出现表达上的失误,在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语速。而有些听者却沉不住气了,恨不得立马与对方展开争辩。其实,说谎者害怕的不是你与他争辩,而是你保持沉默,一言不发。因为,说话者每撒一谎都要承受心理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难免会出现结巴。比如,一个人对你说话,即使开始说得头头是道、毫无漏洞,但是若你沉默不言,隔几分钟哪怕几秒钟后再开始追问他/她时,他/她就会变得结巴,甚至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或者干脆就丢下一句“我有事要离开一下”,或者用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这事以后再说吧”来搪塞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的沉默不语给对方施加了较大的压力,对方以为你已经看穿他/她的谎言,因此,心理上起了变化。这些心理变化最终将导致他/她后来语速放缓,出现结巴。
对方说话结巴,你最好让他/她再说一遍说过的话
为了极力表现或高兴或愤怒或哀怨的情绪,说谎者激动时会不停重复相同的语句,或是颠三倒四,说话的速度也比平时要慢半拍,因为他要在头脑中不断再现假定的情景。同时,他/她死死地盯着你的眼睛,摆出一副令人感觉他/她很真诚的样子。但是,人要想记住某个时间段的所有细节是很困难的。通常人们在回忆某个时间段的各种细节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难把思绪理顺。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重复或结结巴巴。
这也说明,说谎的人在陈述时经常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因为他们头脑一直在不停地转动,而这恰恰暴露了他们的短处。对待这种说谎者,可在他/她说完后让其把自己刚刚说的话再重复一遍。这时,他们就很难像原来一样重新复述了。如果复述前后的细节出入很大,这就说明他在对你说谎。人在说谎时,声音的非正常变化尤其特别,包括说话速度会变得更快或更慢,甚至连呼吸的节奏也有变化。
微表情红绿灯
语速缓慢是说谎的表征,但有些说谎者的表现却恰恰相反。他们说话的速度快,啪啦啪啦地说着;说谎的时候更是如此,语速比平时快了一倍,似乎想使劲儿把谎言全部说出口,说完便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因此,我们在具体分析微表情的时候,要学会灵活考虑、随机应变——语速过慢有可能是在撒谎,但我们不能据此认定语速快就一定不是在说谎。任何时候都要辩证地看问题,辨识谎言也是一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