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胡适之为中心》简介

胡适之为中心》简介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大学陈平原著的《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由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获中国文学一等奖。在导言外全书共分九章:前四章不局限于“文学研究”,而是辨析现代学术格局的建立,以及中国学人政治意识、学术品位、思维方式的转变。欧阳哲生同样注意到作者之从文学史转向学术史研究,认为此举“表达了他对承继学术传统和对自我在学术史上的定位的关怀”。
胡适之为中心》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北京大学陈平原著的《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由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获中国文学一等奖。

一、篇章结构与基本观点

此书导言部分主要讨论学术转型期晚清与“五四”两代学人的贡献,以及在“走向专门家之路”上,西潮与古学如何互相激荡。此举的目的是力图在思想史与学术史重叠的层面,建立恰当的分析框架。在导言外全书共分九章:前四章不局限于“文学研究”,而是辨析现代学术格局的建立,以及中国学人政治意识、学术品位、思维方式的转变。“求是与致用”、“官学与私学”、“学术与政治”、“专家与通人”这四对矛盾,不仅仅纠缠着具体的学者章太炎与胡适之,更是现代中国学者都必须面临的艰难抉择;第五、六章转而讨论作为学科建设的“文学史”以及作为研究方法的“以西学剪裁中国文化”,看看这两个重要支柱是如何被积极实践或认真反省的;第七至九章分别探讨现代中国学者的心态、文体感以及自我表述,目的是由内及外地展现现代中国学者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并由此展示现代中国学术发展的趋向。

二、主要创新

(1)此书“法从例出”、尊重对象、致力于展现事物的具体性与复杂性的论述策略,得到书评家的大力肯定。书中各章之兼及考据与思辨,所论者小,所见者大,改变了以往追求通史或教科书式“面面俱到”的论述方式。

(2)除肯定本书之论述精到外,不少书评更提及作者之“别有幽怀”。如李书磊就称这是部史书,遵循的是严格的述学规范,但选题本身起因于现实关怀,很大程度是为了解决自身以及一代学人的精神困惑。正是这种压在纸背的“现实关怀”,“才使陈平原在整理历史的时候能够提出问题,使此书有了以问题为纲目的特殊体例。……因为这本书的问题导向,它才能那样的切中当代学人的心病”。旷新年更由此引申,称此书“蕴含了具体的历史”,可也带有“自我陈述”的意味。

(3)这种古今对话,不仅仅是研究思路,更落实为写作心态与文章笔墨,即“对现代学术的同情之理解”。刘绪源的评述,正是从这一角度展开:“正因为将自己的当下的体验也放进去了,这就使学术的成果成了一种‘同情之理解’。这大概就是此书的特色所在,也是此书的迷人之处了。”叶隽也认为本书“既有问题意识而不乏学术严谨,既守规矩章法又有新意生发”。而这种对于对象的“体贴入微”,则既与作者所受文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密不可分,也与研究对象本身之兼及文史不无关系。

三、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1)此书的价值,不仅在提供了某些具体结论,更包括其“发凡起例”。欧阳哲生同样注意到作者之从文学史转向学术史研究,认为此举“表达了他对承继学术传统和对自我在学术史上的定位的关怀”。贺桂梅对此书革新学术范式方面的努力,也有积极的评价:“陈平原先生通过学术史研究,借助与先贤直接对话,‘触摸’历史传统的存在;而对自己历史身份的明确意识,则使他表现出了少有的革新学术范式的自觉。”

(2)对于本书之在“思想史的视野中”谈论学科建设、研究方法以及学术转型,书评家大都表示赞许。不同于文献式的学术史著作,本书并没有提供一时代学术状态的全景扫描,而是“探赜抉微,发掘那些被历史埋没的思考”。这就使得本书带有明显的思想史印记。之所以选择这种著述方式,欧阳哲生认为,那是20世纪中国学术的特点决定的:在一个大转型的社会里,学术的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纠结在一起,单从学科发展或所谓的内在理路根本无法说清。

(3)举世学者普遍关注中西文化交流,而本书则注重旧学新知的对话与沟通,因而显得别具一格,此举得到不少论者的赞许。孙郁称:“当代学人中,治旧学与治新文学者,互不沟通,彼此隔膜。陈平原却穿梭于其间,激活了许多精神话题。若说对晚清学术的继承,他当然是一个自觉的行动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