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李路路教授主持并完成了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转型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展变化研究”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单位制和社会分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属于年度报告,从2003年开始每年出版一部,现已出版8部。本报告以中国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和重要经验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地对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中呈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开展深入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此中心自2001年3月建立以来,在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国人民大学的领导下,通过全体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在科研、教学、学科建设和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十五”和“十一五”科研规划中提出的各项任务,而且为推进中国社会学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总体情况

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此中心现已建设成为在全国社会学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科研、教学、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基地,中心设有理论社会学研究室、社会学方法研究室(CGSS)、社会工作研究室和分支社会学研究室(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环境社会学、性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等)4个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运行与社会转型研究方向、社会学方法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研究方向、分支社会学,如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环境社会学、性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等研究方向。有专职研究人员11人,兼职研究人员8人。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过去的10年里,此中心科研人员承担了基地重大项目18项,同时还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2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获科研经费505万元。中心还承担横向项目32项,获科研经费438万元。此中心科研成果十分显著,10年发表署名重要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40余部,向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提交政策研究报告与政策咨询报告7篇,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

此中心主任郑杭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概论教材编写”、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研究”等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建构了社会良性运行理论、社会转型理论、社会互构理论和社会学本土化理论。这些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对于引导中国社会学克服经验化、技术化和表层化等片面倾向,加强理论创新和理论建设,突破边缘化困境起到引领作用,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学学派发挥了巨大作用。

此中心的专兼职研究人员都以极大的科研热情投入各种科研学术活动,为完成各项科研任务做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李路路教授主持并完成了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转型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展变化研究”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单位制和社会分层研究”。刘少杰教授主持并完成了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政治意识形态安全与意识形态现代化的社会学分析”、基地重大项目“国外社会学理论新趋势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研究”。

在人才培养方面,此中心也取得了显著成绩。10年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博士研究生60余人。此中心专职研究人员都是社会学系的教学与科研骨干,在社会学系的本科生教学、研究生培养和各项科研活动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推进了社会学系学科建设稳步快速发展,并且新建了社会工作系、人类学研究所,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2004年、2009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高校一级学科进行评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均排名全国第一。

此中心的学术交流活动和资料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0年来,先后举办重要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会议17次,邀请国外著名学者来访讲学100余人次,出国访问70余人次,同欧美等国外学者以及中国港台地区学者开展了广泛而活跃的学术交流,对于了解当代国际前沿社会学科研动向,促进中外学者在思想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沟通互动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资料信息建设方面,不仅建立了中心学术网站,还大力增添各种外文资料。现有中文图书14000册,比成立前增加75%;现有中文报刊61种,比成立前增加20种;现有外文图书6000册,比成立前增加20%;现有外文报刊42种,比成立前增加10种。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此中心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

(1)《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是中心主任郑杭生教授及其学术团队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针对中国社会学长期以来理论建设不足的现实,开展社会学基础理论的攻关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创建了社会运行理论、社会转型理论、社会互构理论和社会学本土化理论体系

(2)《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属于年度报告,从2003年开始每年出版一部,现已出版8部。本报告以中国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和重要经验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地对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中呈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开展深入研究。报告中的每篇文章都是此中心研究人员的重要研究成果,不仅强调对社会事实的真实反映和正确把握,而且注重借鉴中外社会学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或新变化做出理论概括,同时对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四、“十二五”发展思路

此中心制定了“十二五”科研规划,确立了“十二五”期间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立足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探索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自觉与制度创新。为了保证质量地完成这一重大科研任务,中心将努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进一步突出本中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学术特色,推进中国社会学提升理论自觉水平。在郑杭生教授关于中国社会学应当理论自觉一系列论述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学在理论思维、理论模式、理论观点、理论追求等方面的基本立场、重大课题、创新方式和努力目标,推进中国社会学界形成立足本国实际,继承中华优秀学术传统,吸收西方学术精华,创新中国社会学新理论的学术共识和科研实践,培育更多有本土根基、有创新活力的新学派。

(2)立足本中心已有基础和优势,进一步推进关于中国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与理论创新。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确立以下科研重点:①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良性运行问题;②以CGSS数据为基础的中国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的新问题、新趋势研究;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④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道路与模式研究;⑤加强社会法治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更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研究;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研究。

(3)突破简单沿用西方社会研究方法的单一模式,加强中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性研究。在总结用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适用性与局限性的基础上,发掘中国社会学及相关学科研究中国社会的有效方法,探索立足本国实际,继承中华学术优良传统,吸收西方社会学之长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4)加强社会学分支学科建设,开拓新领域、创建新学科、建设新团队。本中心将大力支持经济社会学、环境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性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等分支社会学的研究与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对这些分支社会学的演化历史、主要流派、基本理论、方法原则都做出系统研究,并联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各种分支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建设处于中国社会学前沿、在国外社会学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分支社会学团队。

(5)加强数据库、中心网站和中心学术刊物建设。通过定期、持续进行的全国性综合社会调查,积累CGSS历时性和标准化的数据,建立中国社会发展的数据库,推动历时性比较和横向跨国比较分析。通过中心网站改版,继续加强中心的网站建设。通过与中宣部、新闻出版署等部门联系,积极筹办中心的学术刊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