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溶洞和岩溶是怎么形成的?

溶洞和岩溶是怎么形成的?

时间:2022-02-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科学研究,人们得出了溶洞的成因,即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析出的碳酸钙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积聚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和石花等。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岩溶指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有时加以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都有这种地貌分布,著名的桂林山水所呈现的奇峰异洞就是这样形成的。
岩溶的形成_还原真实的自然

在自然界里,我们经常看到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溶洞和岩溶,这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自然奇观。那么,溶洞和岩溶是怎么形成的呢?

经科学研究,人们得出了溶洞的成因,即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到水和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

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是不同的,岩石被侵蚀的程度也不同,于是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景观奇异的溶洞。如闻名于世的桂林溶洞、北京石花洞,就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的缓慢侵蚀而创造出来的杰作。

当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压强减小或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析出的碳酸钙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积聚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和石花等。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在自然界,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会使石灰石构成的岩层部分溶解,使碳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当受热或压强突然减小时碳酸氢钙会重新变成碳酸钙沉淀。

大自然经过长期重复上述反应,就形成了各种奇特壮观的溶洞,如桂林的七星岩芦笛岩肇庆的七星岩、宜春的竹山洞等。

岩溶指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有时加以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

岩溶的外形非常奇特,有洞穴、石芽、石林、溶洞、地下河等。这种地貌地区,常常是奇峰林立、怪石嶙峋。

在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都有这种地貌分布,著名的桂林山水所呈现的奇峰异洞就是这样形成的。

拓展阅读

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猛犸洞,位于肯塔基州境内,洞深约64千米,岔洞连起来的总长约250千米。洞里宽阔处如广场,窄处如长廊,最高处约为30米,并垂直向上分出3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