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湖北省长阳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湖北省长阳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时间:2023-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湖北省长阳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起止时间:2007年项目负责:金维群主要完成人:彭轲,黎清华,赵信文,黎义勇成果概况:长阳县是湖北省宜昌市所管辖的一个土家族自治县,境内以中低山地貌为主,地形切割严重。通过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岩土测试等手段对全县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湖北省长阳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_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湖北省长阳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

起止时间:2007年

项目负责:金维群

主要完成人:彭轲,黎清华,赵信文,黎义勇

成果概况:长阳县是湖北省宜昌市所管辖的一个土家族自治县,境内以中低山地貌为主,地形切割严重。通过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岩土测试等手段对全县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项目概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1)长阳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等。全县现有各类地质灾害459处,其中滑坡287处,崩塌139处,泥石流8处,地面塌陷12处,不稳定斜坡13处。按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21处(其中滑坡9处、崩塌12处)、大型82处(滑坡42处、崩塌36处、塌陷1处、不稳定斜坡3处),中型164处(滑坡103处、崩塌53处、泥石流5处、不稳定斜坡3处),小型192处(滑坡133处、崩塌38处、泥石流3处、塌陷11处、不稳定斜坡7处)。因灾害已造成25人死亡、460余间民房被毁,直接经济损失3 700万元。有10 741人、14 555.41万元财产受到地质灾害潜在威胁。

(2)查明了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主要呈带状分布于清江干流鸭子口至鱼峡口段、贺家坪至榔坪段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及318国道沿线以及马鞍山至梯儿岩煤矿集中开采地段。在时间分布上主要发育在每年5—9月降雨集中阶段。

(3)查明了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背景条件及诱发因素。清江干流左岸一级斜坡、干流与支流交汇处,两面或三面临空的特殊地貌单元,地质灾害发育;褶皱、构造变形部位一般滑坡、崩塌灾害发育;二叠系梁山组、孤峰组、龙潭组、大隆组等软弱煤系地层是工作区内易滑地层。碳酸盐岩类地区易形成以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碎屑岩类地区易形成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松散土体地带易形成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特别是下软上硬存在软弱夹层的岩性组合顺向坡地段,滑坡发育,规模大,稳定性差。

境内地质灾害除受降雨、暴雨诱发外,还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区内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公路、铁路挖开切坡、矿山开采等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破坏诱发的地质灾害281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1%。

(4)对重要工程建设场地进行了专题评价。根据隔河岩库区岸坡结构类型,对清江长阳段约196.7km长的岸坡进行了划分,共分为8种结构类型29段,并对各段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同时对长阳境内的铁路、高速公路边坡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并对各段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

(5)对偏山滑坡、天池口滑坡两处规模大、稳定性差、危险性大且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工程地质测绘、物探、勘查,查明了典型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规模、形态等基本特征及危害性和危险性,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

(6)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其中高易发区3个,中易发区5个,其他地区为低易发区。根据灾害体的稳定性、危险程度及威胁范围进行地质灾害危险区评价。划分出高危险区3个、中危险区7个、低危险区1个。

(7)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在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和危险性分区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长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了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共划分了3个大区10个亚区,并进行了分区评价——重点防治区4个,次重点防治区6个,一般防治区1个。

(8)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危害性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分级建议,选取291处对人构成直接威胁的不稳定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分级防治,其中重点防治点78处,次重点防治点85处,一般防治点128处,并针对各灾害点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在此基础上,结合长阳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分期建议,其中近期防治点44处,中期防治点98处,远期防治点149处。提出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选址的原则及建议,并对天池口、偏山滑坡的应急搬迁避让新址进行了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9)通过对长阳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研究,提出了当日降雨量超过30mm或连续降雨量有效值超过75mm,需要进行分区分级预警,并划分了山地丘陵区和清江河谷降雨量危险性等级。

(10)进一步完善了长阳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并根据地质灾害的规模、危害性,对全县地质灾害点进行了监测分级,其中县级监测点42处,乡镇级监测点79处,村级监测点166处。

2.防灾减灾效益评价

通过开展长阳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监测网络,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推动了长阳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防治地质灾害措施的实施,将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1)调查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每到一个灾害点都要对当地村民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指出一些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不良行为,使其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在防治过程中由被动防灾转为主动防灾,对地质环境破坏的不良行为明显减少。

(2)在区划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全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使县、乡(镇)、村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认识到全县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促进了各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了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开始产生良好的环境和减灾效益。

(3)通过县、乡(镇)、村三级监测网络的建立,明确了各隐患点的监测责任人,完善了群测群防体系,强化了地质灾害防治的责任心,为长阳县地质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

(4)以本次详细调查资料为基础,在配合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选择安全场址对受灾害威胁的村民实行搬迁避让措施,对境内一区(隔河岩库区)、三线(318国道、沪蓉西高速、宜万铁路)、一周边(县城周边)实施工程治理及风险管理,使地质灾害发生率及生命财产损失有明显降低,人与自然进一步和谐,至2020年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减少80%,潜在经济损失减少60%。

(彭轲 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