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唯科学主义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应用

唯科学主义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应用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当代科技的反思出现两种思潮,一种是过度崇拜科学的唯科学主义,一种是对科学丧失信心的反科学主义。即唯科学主义者确信科学技术是无限可能的,确信科学是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惟一的工具,希望通过科学及其自身的完善来实现社会理想。“科学崇拜”、“技术统治”论者即是这种思潮的代表。反科学主义思想作为人类思想的组成部分,其批判对象不是直接指向科学,而是指向唯科学。
反思科技_现代科学与技术

第一节 反思科技

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亚里士多德(希腊)

20世纪和我们已跨入的21世纪是反思科学的世纪,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它是科学的世纪。正是由于科学成为深刻影响人类命运的关键力量,而且这种力量兼具建设和破坏的两种可能。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计算机网络技术、核技术、克隆技术等一些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在带给人类财富、舒适和便捷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安全感和生存环境的恶化。各种社会问题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生存危机,尤其是2003年肆虐于中国的非典病毒。这些问题使得我们对科学的反思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性。此外,这种反思的根源还在于20世纪实现了从“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转变,这种转变使得科学不再仅是学院式的“自由研究”,科学已经成为经济部门和政府部门全面参与的社会事业。大科学对社会资源的高强度需求和依赖,大科学必然伴随着不断的技术升级和成本升级,以及对科学研究投入高回报率的不懈追求,都使对科学事业的规划和管理前所未有地重要起来。而要避免科学规划和管理中的盲目性,全面而准确地反思和理解科学也必然成为不可缺少的前提。对当代科技的反思出现两种思潮,一种是过度崇拜科学的唯科学主义,一种是对科学丧失信心的反科学主义。

(一)唯科学主义

唯科学主义是流行于近代西方的一种社会思潮,自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神奇的力量推动社会大踏步的向前发展,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培根的一句“知识就是力量”成了科学和理性的绝佳表述,科学的发展,曾经使启蒙思想家如法国孔多塞坚信人类无限进步的可能性,“凡是不能预料的和可利用的东西,启蒙精神都认为是可疑的”,换句话说,通过科学人类可以认识一切、控制一切。于是产生了所谓“唯科学主义”,郭颖颐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一书中指出:“唯科学主义认为宇宙万物的所有方面都可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即唯科学主义者确信科学技术是无限可能的,确信科学是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惟一的工具,希望通过科学及其自身的完善来实现社会理想。“科学崇拜”、“技术统治”论者即是这种思潮的代表。

唯科学主义起源于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在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以后,法国出现了一批著名作家,他们高扬“理性”旗帜,宣传人类社会进步的理想,把他们的时代比做一个人类由蒙昧进入文明、由黑暗进入光明的黎明时期。他们认为,只有理性才能保证人类社会进步,理性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和准绳。这种思想与“牛顿时代”有很大关系,因为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使人们看到了科学在阐述世界方面的理性力量,科学赶走了基督教的上帝,代之以对科学和工具理性的信仰。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也从工业革命开始显现,传统的经验技术被科学重新解释,被纳入科学技术体系之中。人们相信,人类面临的和将来面对的一切问题都可因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解决。到了被誉为“科学世纪”的19世纪,科学技术全面繁荣,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电力技术革命,大大增强了人们对自然的控制力度,科学被认为是反映了自然的本质规律,是绝对正确的客观真理。法国哲学家孔德(A.Comte,1798~1857年)提出“科学时代”即实证阶段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孔德的思想对后来的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认识到“人类与其周围世界的关系,一样服从相同的物理定律与过程,不能与世界分开考虑,而观察、归纳、演绎与实验的科学方法,不但可应用于纯科学原来的题材,而且在人类思想与行动的各种不同领域里差不多都可应用。”[1]到了20世纪,实证主义则更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之地步,认为哲学的进步只有通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才能得到,科学能够为人类提供价值和意义,能够发挥价值理性的作用,人们信仰的地盘几乎完全被科学占领了。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科学自然而然成了最高的价值标准。人们希望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人类其他文化的成果,如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并希望人文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具有严密性、准确性、可预测性。批判和怀疑的科学精神开始异化。

作为人类精神活动产物之一的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虽然由于学科性质不可避免地带有些主观性,不能像物理学那样具有严格的实证性,但是要让科学替代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则是一种过高的期望,甚至带有一点“霸权”的味道。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觉,让唯科学主义任其蔓延,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两种后果:一是科学和科学精神遭到破坏,二是科学泛化,使宗教、艺术等非科学文化失去了正常的生长环境,也为伪科学的泛滥提供了天然的温床。

(二)另一种声音——反科学主义

如果说唯科学主义是对科学过分相信的话,那么反科学主义则是对科学丧失了信心。在谈到反科学主义时大家要注意区分反科学和反科学主义。对反科学主义在语义上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反科学”“主义”,即反科学的理论基础或反科学的典型的观点。唯科学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科学主义,把科学看作是万能的天使,可以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反科学”“主义”则是另一种极端,把科学看作是万恶之源。另一种是它可被理解为“反”“科学主义”即反对科学主义,大部分反科学主义者属于后者,他们不反对科学和技术的一切发展,而是反对科学万能论;反对把科学当作惟一的知识模式;反对把科学当作衡量其他一切事物的尺度;主张对科学技术加以约束和引导。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维度来看,反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但追问科学的限度和合理应用则是应当的,在此意义上,尽管反科学主义不可取,但也起了警示的作用。

反科学主义思想作为人类思想的组成部分,其批判对象不是直接指向科学,而是指向唯科学。早在18世纪,卢梭就开始怀疑启蒙思想家的立场,从人性发展的角度质疑“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由于科学是通过技术来突现其力量的,技术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力量越强,人对物质的依赖程度就越高,同时,人的生存方式和心灵被技术化、机械化,如现在的虚拟网络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克隆技术导致的人类的伦理危机,人类自己发明的核技术足以毁灭人类自身等。因此科学和技术并不一定为人类带来幸福,有时甚至能让人丧失人性,导致人类的灾难。针对西方后工业社会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海德格尔(M.Heidegger,1889~1976年)等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对现代社会中的技术性提出各自不同的批判。到了20世纪,针对不加节制的滥用科学技术而导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现代反科学思想则认为,人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古老的自然哲学重新复活,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学科——生态哲学。

反科学主义及其运动虽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形成一定的声势的,但是它在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没有市场的。要知道,反科学主义思潮是与发展中国家的某些落后成分和非科学因素不谋而合的,如根深蒂固的旧价值观念,封建主义意识的残余,非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教育方式,经验主义的优势地位,单纯注重实用性知识等等,其实质是反对运用科学技术去发展民族文化的大趋势。因此,发展中国家也有必要警惕和遏止反科学主义思潮的蔓延,而不能对作为反科学主义附庸的东西津津乐道。

【思考题】

结合科学技术带来的负效应,谈谈你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