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朴素自然观主要包括古希腊自然哲学中形成的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以及中国原始思维形态和理性思维形态的自然观,它们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希腊自然哲学形成了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主要体现在自然的本原和物质的运动两个方面。
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_自然辩证法概论

一、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自然观伴随着科学的萌芽而发展,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完善;而科学技术也借助自然观的演化而不断进步。

(一)古代自然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起源于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所采用的原始技术和经验知识。在原始社会,人类发展史上有两个重大转变,在自然界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从而也在原始的自然观中留下了痕迹。一是从猿人到智人的转变。在这个伟大的转变时期,人类学会了打磨石器、人工取火、有声语言,从而形成了材料加工技术、能源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二是人类从单纯的食物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从被动的仅仅依靠打猎和采集为生,转变为采用农业生产技术,主动从大自然索取食物。因此,原始的技术的发明,减少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加快了改造自然的步伐。但是原始社会的人们依然视大自然为生活的需要、食物的来源,认为大自然是有“灵性”的,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和崇拜。

知识链接

图腾崇拜

“图腾”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指一个民族的标志或图徽。图腾崇拜即指以某种图腾命名的氏族,对该图腾的起源和与图腾相关的自然对象的崇拜,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礼仪、禁忌、制度和习俗等等。图腾崇拜是在原始社会后期产生的,是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和鬼魂崇拜、祖先崇拜互相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其流行范围具有世界的普遍性。图腾崇拜的自然对象很广泛,但居多者则为某些动植物,其中尤以动物为绝大多数。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摩尔根举出易洛魁人的氏族,特别是塞油卡部落的氏族,作为这种原始氏族的古典形式。这个部落内有八个氏族,都以动物的名称命名:(1)狼,(2)熊,(3)龟,(4)海狸,(5)鹿,(6)鹊,(7)苍鸳,(8)鹰。”

科学的最初形态出现在奴隶社会。原始氏族社会的解体,人类进入了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巨大转变。在这个时期,战争中的奴隶被保存下来,并强迫参与劳动,从而使得奴隶主的剩余产品大大增加。物质生活资料的增加,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大规模的奴隶劳动,为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提供了条件,并加速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继而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奴隶社会涌现出一批科学家,也创造了一些科学成就,如托勒密地球中心说,阿基米德的力学原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等等。由此可见,奴隶社会中的劳动分工以及文字的出现,为科学的最初形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发展的高峰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后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公元前8世纪至6世纪,古希腊文字的出现,货币的铸造,极大地推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古希腊的奴隶制达到了繁荣状态。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的建立,科学以自然哲学的形式达到了奴隶制时代发展的高峰。

尽管科学在古希腊达到了奴隶时代的高峰,但是从人类整个发展史来看,它仍然处于萌芽状态。一是因为这时期的自然科学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仅局限于天文、数学、力学、建筑学和医学等方面;二是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家也是大多是哲学家,换句话说,自然科学的知识几乎全部来源于哲学知识。如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就是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因此,古代的自然哲学作为从整体上对自然界进行思辨研究的学说,实际上是关于普遍命题的哲学知识和关于自然事物具体知识两者浑然一体的一种知识形态。

(二)古代朴素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古代朴素自然观是对世界“是什么”及“怎么样”问题的最初思考,它探讨的基本内容是自然的本原,即一切事物最初的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要素。古代朴素自然观主要包括古希腊自然哲学中形成的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以及中国原始思维形态和理性思维形态的自然观,它们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古希腊自然哲学与自然观

古希腊时期主要是指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消灭希腊人统治的埃及托勒密王朝为止。古希腊地理范围广阔,尤其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经济高度繁荣,创造了文明世界的古希腊文化,成为西方文明的领头羊,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被后人称为欧洲辩证思维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古希腊自然哲学形成了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主要体现在自然的本原和物质的运动两个方面。

(1)自然本原论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善于依靠直觉,借助思辨来观察自然界,因此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是人们对于自然界探索和思考的结果。因此,马克思坦言“古希腊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寻找统一”。[1]

关于自然的本原,古希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因从小生活在爱琴海的缘故,认为自然界万物来源于水,又归于水。有别于泰勒斯,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可西曼德则认为自然界万物的本原是永恒运动的无限者,从无限者中分化出来,又回归到无限者中去。作为米利都的最后一位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则认为自然界的本原是由变化活泼的基质——空气组成。哲学家赫利克利特认为自然界万物起源于火,他说:“火是根本的实质;万物都像火焰一样,是由别种东西的死亡而诞生的。”[2]恩培多克勒主张万物本原为水、火、气和土四种元素。德谟克利特创建了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由原子构成,原子在大小和数量上是无限的,性质相同但形状不同,组合顺序和结合方向不同,因此事物呈现多样性。

尽管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对于自然本原的思考不尽相同,但他们有一点认识是相同的,即围绕自然万物的起因,明确自然为思考的对象,并认为万物的本原为一种或几种物质性的元素。因此,古希腊的自然本原论可以认为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

(2)物质运动论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在明确自然的本原具有物质性后,还提出丰富的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思想。古希腊哲学家把宇宙万物看成是活的,构成世界的本原的物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为一个无限体系。宇宙各处产生的原子漩涡构成无数世界,无数世界即无限宇宙,它是不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为永恒变化着的无限的物质世界,他的万物皆流、无物常驻、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等观点都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古希腊的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物质的、相互联系的、不断变化的整体,力图在某种或某几种具有固定形态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自然本原、宇宙起源和物质的运动,内容丰富,具有整体性特征。鉴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自然哲学家不能对自然界的局部或个别现象有深入的认识,但是,他们对于自然界的理性思考和大胆推测,得出自然界的起源为物质性的元素,且元素是相互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自然观,已经包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中国古代是指从旧石器晚期到中国近代史开始之前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曾经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以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为基础,中国的古代自然观可以分为两种形态,原始思维形态的自然观和理性思维形态的自然观。

(1)原始思维形态的自然观

神话和巫术是原始思维的两个基本形态。神话是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幻想的形式,按照自己的心理与愿望,对自然和社会的潜在力量所进行的描摹、解释和传达故事,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等。神话是古代人类表达愿望的一种方式,它是从形而上的思维来思考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与神话不同,巫术是企图以形而下的、超自然而神秘的方式来关注自然和社会。中国古代的巫术有算命、风水、堪舆、塔罗等等。这些在今天看来是迷信、错误的观念,在当时人类在自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对人的心理引导、实践作为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神话和巫术推动了人类思维的进步。当人类借助现实的力量,揭开神话或巫术中的神秘面纱,人类步入了科学化的道路。因此,在神话和巫术的推动下,中国出现了阴阳、五行和八卦等具有原始思维形态的自然观。

阴阳学说,最早起源于对宇宙万物本原解释的尝试,是与科学、政治、宗教思想混杂在一起的。阴阳的最初涵义很简单,阴阳为日光的向背,阳为向日,阴为背日。后来这一涵义得到延伸,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方的都可界定为“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圆的都属于“阴”。阴阳的核心思想是:宇宙中存在阳和阴两种基本因素,这两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万事万物的结构和相互关系。阴阳学说具有辩证的思想,也具有强烈的非理性神秘主义色彩。

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国语·郑语》,史伯曾以五行向郑桓公解释万物组成、并且说明违反它的同朝为什么衰败。《尚书·洪范》中进一步记载了五行为水、火、木、金、土。五行中的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五行学说的核心思想是相生相克,其中包括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五行相生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是指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的联系观点已经具备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同时也具有典型的非理性巫术特征。

八卦学说,是中国古代较为成熟的一种学说。八卦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分阴阳两种符号,组成八种符号标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其中,乾卦、震卦、坎卦、艮卦属阳卦,代表阳的事物;坤卦、巽卦、离卦、兑卦属阴卦,代表阴的事物。八卦分五行。乾卦、兑卦属金,离卦属火,坎卦属水,震卦、巽卦属木,坤卦、艮卦属土。在自然界中,八卦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因此,八卦学说是从阴阳和五行学说演变而来的,具有典型的唯物辩证的思想。

(2)理性思维形态的自然观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著书立说,在探讨人生、伦理和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包含理性思维的自然哲学学说,其中尤以儒家道家和墨家为主要代表。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主要经典是《周易》。《周易》古经不仅是占筮之书,而且蕴涵着丰富的自然、人文、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孔子和早期儒家在创立自己的学派时,从《周易》古经中吸取了大量的思想资料,并形成了《易传》。《周易》中的两卦的象辞集中反映了儒家的价值观、伦理观和理想人格的最高原则。这两卦分别是《乾·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坤·象》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同时,儒家的理性自然哲学还表现在:《周易·序卦传》中提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易经·系辞上传》中提出:“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坤,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易传·系辞下》提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者立本者也。”因此,儒家学派通过对《周易》古经的阐发和解释,在完善和补充了《周易》的同时,奠定了儒家在中华民族文化之林的统治和主导地位。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其代表作是《道德经》。道家的理性思维形态自然观体现在“道”上。《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墨家思想的开创者为战国人墨翟,大约出生在公元前480年左右。墨翟曾追随儒家思想,后因觉“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便决定自成一派。墨子选择从实用角度出发,并将这种实用主义精神贯穿《墨子》全书之始终,其原因是墨家学派代表的是中下阶层的利益,墨家的成员也来自社会中下层。墨家的自然哲学主要体现在“天志”——即人要掌握自然规律。可见,墨家虽然在其他方面与儒家有区别,但在自然观上与儒家不谋而合,都讲究天人合一。

气论是古人在长期观察和总结各种自然现象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形成的一种哲学认识,是中国古代在自然哲学方面最著名的学说之一。气的概念源于先秦,其核心思想是“万物皆生于气”。《淮南子·原道训》:“气者,生之元也。”东汉王充等将元气看作天地万物的本原。北宋张载发展起来气的理论;后来王廷相、王夫之、戴震都继承、发挥了张载的学说。中国哲学中的所谓气,可以说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以气解说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气是创生万物的根本,气充满整个宇宙,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运动变化的形式存在着,其表现就是万物的终始生灭。

(三)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历史地位

古代朴素自然观是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古代朴素自然观通过直观、思辨和猜测来观察世界,逐步摆脱原始神话和宗教的束缚,探索出自然本原的物质性,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特质,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巨大进步,为后人改造自然提供了准确的方向。

作为自然哲学家,他们亦为自然科学家,他们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给人们深刻的警示:哲学和自然科学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从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获取研究的养分,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又得益于哲学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作为思考的对象,努力从自然界本身发掘出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