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南有天子气

东南有天子气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南有天子气秦始皇的车骑东出函谷关,经河外之地一路向南,一如既往地没有在富庶风华的三川郡逗留,而是按照预定的路线直抵云梦泽。与其说是镇压所谓的“东南有天子气”,倒不如说秦始皇这次是在向那些六国贵族势力宣战。南方并不缺山,但会稽山无疑是最具有神性的。秦始皇将目光投向了东南方,久久不愿离去。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东南有天子气

秦始皇的车骑东出函谷关,经河外之地一路向南,一如既往地没有在富庶风华的三川郡逗留,而是按照预定的路线直抵云梦泽。云梦泽是这次巡狩的第一个大目标。之所以选定这样一个地方,其中的缘由秦始皇最清楚:东南云梦泽和吴越齐国滨海地带,是六国贵族逃亡的两大根基之地。与其说是镇压所谓的“东南有天子气”,倒不如说秦始皇这次是在向那些六国贵族势力宣战。

秦始皇这次巡狩的第一屯驻地点就是庐江郡的彭蠡泽西岸。秦始皇在这里登临了庐山。

彭蠡泽在远古的时候就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古书记载“彭蠡既潴”。潴就是水流停止聚集的意思。秦汉时期,彭蠡泽与西边的洞庭泽都是浩渺相连的云梦大泽,也都是浩浩长江之水泛滥囤聚的水仓。这片辽阔的水域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缩减,到了后世,云梦大泽中心水域渐渐消失,只留下洞庭湖和彭蠡泽收缩后的鄱阳湖,当然,这都是后话。(www.guayunfan.com)

在彭蠡泽的西岸有一座名山,山名叫作庐山。庐山的名字也有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按照民间的说法,周武王时期有才士匡俗,屡次逃避征发而隐居此山草庐。后来匡俗成仙,空庐犹存,弟子哭之旦暮,世人感念,遂呼匡俗为庐君,隐居之山亦呼为庐山。在《水经注》中,对庐山是这样描述的:“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其实在我国古人的眼中,山水是否值得尊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山水是否具有神性。但此时的庐山,估计能够吸引秦始皇的只有山水的壮丽了。

在后来的历史文献中,郦道元有这样的记载:“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其山川明净,风泽清旷,气爽节和,土沃民逸。嘉遁之士,继响窟岩。龙潜风采之贤,往者忘归矣!秦始皇、汉武帝及太史公司马迁,咸登其岩,望九江而眺钟、彭焉!”

《水经注·庐江水》中有着同样类似的记载:“庐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缅然,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叹斯岳远,遂记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里数,今犹得刻石之号焉……耆旧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记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岁月已久,莫能合辨之也。”

此外后来的《太平御览》引《浔阳记》云:“上霄峰在庐山东南。秦皇登之,与霄汉相接,因名之。高处有刻名之字,大如掌背隐起焉,仅百余言。”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秦始皇曾经登临庐山,并留下了石刻。这是秦始皇第一次登临不具有宣教意义的名山大川。在庐山停留不久以后,秦始皇继续南下。

这一年的十一月,秦始皇继续南行,到达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集结地点——会稽。秦始皇决意要在这里祭祀大禹。

根据传说,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有三皇五帝,那为什么秦始皇要千里迢迢跑到会稽山来祭祀大禹呢?要弄明白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对秦始皇此行的目的地,也就是会稽山要有所了解。

南方并不缺山,但会稽山无疑是最具有神性的。会稽山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栋山。栋者,镇也,会稽山的重要位置可见一斑。《绝越书》里对这座山是这样描述的:“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玞石。”玞石就是像玉一样的石头。依据古书的记载,皇帝曾在这座山中留下了金简玉字的谶书,这书里究竟做出了什么样的预言,没有人知晓。

真正让会稽山扬名的,那就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禹在后世被人称作大禹,这是因为他完全有足够的功绩来配得上这一称号。根据历史记载,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成功后划九州而治,分封诸侯创建国家雏形,设立天子并建立常备军队……可以这样说,华夏族群从部落时期迈入了国家时代,大禹居功至伟。

此时的秦始皇已经横扫六国,北敌匈奴,南平百越,统一文字……这每一件都是功勋卓著的事迹。同样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秦始皇和大禹之间仿佛存在着一种英雄惜英雄之感。为了表示对这位远古知音的敬意,秦始皇执意爬上了会稽城外最高的山峰。秦始皇将目光投向了东南方,久久不愿离去。后来,这座山峰也就被后人称作秦望山。

按照以往的惯例,秦始皇同样写下这样的石刻。这篇就是后世称为《会稽刻石》的祭文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

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

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夫为寄猳,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

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这篇祭文虽然是李斯所作,但是深得秦始皇之心。面对大禹这样一个华夏文明的奠基者,秦始皇自然要讲述自己的功业。实际上,会稽山的刻石文是与伟大的禹帝之间的一场对话;同时,这也是秦王朝君臣向天下民众再次正面地宣示新政宗旨。

这篇刻石文有些地方是值得注意的。从长度上来说,这篇刻石是历次刻石中长度最长的,同时也是信息量最大的一篇。在这篇刻石中,它回顾了六国的暴虐:“六王专倍,贪戾傲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也第一次提出了秦灭六国的起因和宗旨:“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这既是对山东民众的一种昭示,同样也是对复辟势力的警告。紧接着,秦始皇相对全面地陈述了秦政的德风化俗的一面,列举了天下太平大治的种种善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