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恐龙化石的发现

恐龙化石的发现

时间:2022-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恐龙化石的发现,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在生产建设等过程中,被无意发现;二是在恐龙学者的指导下,有意追寻。通过对目前已发现的恐龙化石的分析,知道它们大多产于中生代的陆相沉积地层中,虽然有些恐龙学者声称在K—T界线以上发现了鸭嘴龙类的化石,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以证实其确切年代。通过从地质图上分析中生代陆相地层出露的地点,搜集研究前人有关恐龙化石的发掘报告,是确定化石发掘靶区的有效途径。
恐龙化石的发现_甘肃早白垩世恐龙

恐龙化石的发现,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在生产建设等过程中,被无意发现;二是在恐龙学者的指导下,有意追寻。甘肃省的恐龙化石大多分布在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或深山沟谷之中,近年来所发现的化石都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付出艰辛的努力后得到的。通过对目前已发现的恐龙化石的分析,知道它们大多产于中生代的陆相沉积地层中,虽然有些恐龙学者声称在K—T界线以上发现了鸭嘴龙类的化石,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以证实其确切年代。显然,要想发现恐龙化石,就必须去追踪中生代时期形成的河流相或者湖泊相的沉积物,只有在这些沉积地层中才有可能找到恐龙化石,当然极少情况下恐龙遗骸也可能被冲到海中。通过从地质图上分析中生代陆相地层出露的地点,搜集研究前人有关恐龙化石的发掘报告,是确定化石发掘靶区的有效途径。在前往化石产地开展野外工作之前,要对工作区进行野外踏勘,详细考察其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与交通状况等,以准备相应的生产工具、生活装备,选择适合的宿营地点,拟定周详的发掘计划。勘查发掘队伍人员组成应包括地质学、古生物学方面的科研人员,发掘技工和后勤保障人员等。出发前需要对团队人员进行工作区的地质背景、化石采集方法、恐龙相关知识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图2—21 兰州盆地恐龙考察宿营地(2013)

甘肃的几处恐龙化石产地的自然条件各有不同,除了昌马盆地的化石点离居民区较近,住宿条件与后勤补给较为方便外,其余地区的化石点大多远离居民区,野外工作基本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要自备营具、炊具、食物、常用药品等以便在野外扎营(图2—21、图2—22)。安全性是选择营地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其次才是工作、生活的便捷与舒适。要尽可能选择干燥、平坦、背风背阴、地质条件较为稳定的地区,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靠近水源,而在戈壁荒漠之中就只能自备储水用具了。由于多数宿营地没有通信信号,对讲机等通信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昌马盆地的化石大多产于薄层泥岩中,地层的分布较为连续,加之经过多年的野外工作,研究人员基本掌握了含化石岩层的特征,只需沿地层走向追索发掘即可。泥岩中的化石大多分布在岩层层面上,在岩层断面上很难被发现,只有将岩层一层层掀开后在层面上寻找。对较厚的可能含化石的岩板,还要用地质锤或劈刀顺着层理劈开,幸运的话会发现夹在其中的化石(图2—23~图2—25)。

图2—22 俞井子恐龙考察宿营地(2015)

图2—23 技术人员利用电镐等工具将围岩掀开

图2—24 技术人员劈开岩层在层面上仔细观察寻找化石

图2—25 发现的鸟化石 a.保存在岩层层面上的化石;b.顺层理劈开后发现的夹在岩层上、下层面中的化石(已经修理)。

图2—26 裸露在地表的恐龙骨骼化石 a.搜集到的破碎化石;b.“顺藤摸瓜”法寻找化石露头。

图2—27 岩层断面上发现化石 a.岩层断面上显示出的骨壁构造;b.保存在岩层断面上的恐龙化石。

兰州盆地和北山地区的化石主要产于厚层泥岩、砂岩、砂砾岩中,地层断续出露,分布范围很广,所以考察队员常常要带上干粮,徒步数千米、翻山越岭,凭借肉眼寻找化石。一般而言,在植被稀少的断崖、冲沟、山坡及风暴过后的戈壁沙漠、大雨洗刷后的丘陵地区比较容易找到风化后被带离原地的化石(图2—26),一旦发现就要追索,找到它的原始保存层位。砂岩、砂砾岩等粗碎屑岩因其厚度比较大,在岩层层面或断面上均有可能发现化石(图2—27b)。在寻找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混淆化石与岩石的情况。脊椎动物化石应该保留有骨头的形状,其横断面会有清晰的骨壁构造(图2—27a);而岩石的断面则是不规则的,表面也无明显形态。如果遇到极端情况,比如遇到与某部位骨骼形态极其类似的岩石,其横断面也未露出时,就需要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其结构,同时通过颜色、密度等信息加以判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