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酒泉地区恐龙的发现与研究简史

酒泉地区恐龙的发现与研究简史

时间:2022-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酒泉地区是甘肃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然而,由于这批材料相当破碎,而且现已遗失,加之在同一地点没有进一步的发现,这些恐龙化石已渐被认为是“无效的”。但对该地区的恐龙化石未做进一步研究。由于该地不在此次考察的计划之列,故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发掘,但此行也使此次考察计划的中方协调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董枝明教授认识到,公婆泉地区极有可能是恐龙化石的富集区。
酒泉地区恐龙的发现与研究简史_甘肃早白垩世恐龙

酒泉地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全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按自然特征可划分为北部的北山区、中部的走廊区和南部的祁连山区。早白垩世沉积在酒泉地区广泛出露,自下而上可划分为赤金桥组、赤金堡组、下沟组(Xiagou Formation)和中沟组(Zhonggou Formation),其中下沟组和中沟组是恐龙化石的主要产出层位。

酒泉地区是甘肃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1930年8月—1931年5月,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时称肃州(现酒泉)以西的三个早白垩世地点中发现恐龙化石;其中两个分别在嘉峪关和回回堡(现新民堡)附近,另一地点在北山(图2—3b)。这批材料于1953年由参加过考察的瑞典人A.B.Bohlin(图2—3a)在其发表的专著《甘肃、内蒙古的爬行动物》中进行了描述,并命名了6个新属种,分别是甲龙类的结节蜥甲龙(Sauroplites scutiger )(Bohlin,1953)、肿头黑山龙(Heishanosaurus pachycephalus)(Bohlin,1953)、薄甲北山龙(Peishanosaurus philemys)(Bohlin,1953),剑龙类的凹甲似剑龙(Stegosaurides excavatus)(Bohlin,1953),盘足龙类的湖泊嘉峪龙(Chiayusaurus lacostris)(Bohlin,1953)和角龙类的凹齿微角龙(Microceratops sulcidens)(Bohlin,1953)。然而,由于这批材料相当破碎,而且现已遗失,加之在同一地点没有进一步的发现,这些恐龙化石已渐被认为是“无效的”。

1969年,地质部甘肃省地质局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在肃北县后红泉盆地红柳泉北采得恐龙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叶祥奎鉴定,为原始鸭嘴龙类(Hadrosouridae indet)的腓骨及肋骨,通过与其共生的叶肢介化石判定,时代属早白垩世。但对该地区的恐龙化石未做进一步研究。

图2—3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察路线(1930—1931)示意图 a.瑞典古生物学家A.B.Bohlin(1898—1990);b.考察团发现的恐龙化石点位置图。

1988年,根据当地牧民提供的线索,“中国—加拿大恐龙考察计划”考察队到肃北县公婆泉盆地(Gongpoquan Basin)进行了短期踏勘。由于该地不在此次考察的计划之列,故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发掘,但此行也使此次考察计划的中方协调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董枝明教授认识到,公婆泉地区极有可能是恐龙化石的富集区。

1992年,在日本中日新闻社的资助下,董枝明教授(图2—4a)组织实施了“中日丝绸之路恐龙考察”(图2—4b),将公婆泉地区作为重点考察区域之一。果然,考察队员们在公婆泉盆地发掘(图2—4c)出了以恐龙为主,包含鱼类、龟鳖类、鳄类和哺乳类等在内的大批化石。根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生物专家与日本学者深入研究后证实,这批化石中,除发现伤齿龙类的中国鸟脚龙未定种(Sinornithoides sp.)和镰刀龙类的布氏南雄龙(Nanshiungosaurus bohlini)等已有的恐龙属外,还有3个新的恐龙属种,分别是小型鸟脚类的张骞丝路龙(Siluosaurus zhanggiani)(Dong,1997)、禽龙类的马鬃山原巴克龙(Probactrosaurus mazongshanensis)(Lü,1997)和新角龙类的大岛古角龙(Archaeoceratops oshimai)(Dong,Azuma,1997),其中大岛古角龙代表了新角龙类的基干分子,是此次考察最重要的发现。考察的成果集中发表在董枝明1997年出版的《中日丝绸之路恐龙考察》(Sino-Japanese Silk Road Dinosaur Expedition)一书中。其中的“马鬃山原巴克龙”,自命名以来一直存在争议。2014年,尤海鲁、李大庆及P.Dodson共同重新描述了这个标本,新建公婆泉龙属,将其更名为马鬃山公婆泉龙(Gongpoquansaurus mazongshanensis)。

1997—2000年,“中—美马鬃山恐龙考察计划”(图2—5a)考察队在公婆泉盆地和俞井子盆地(Yujingzi Basin)进行了工作。此次考察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卡耐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共同发起,以公婆泉盆地作为此次考察的重点地区,在这里他们又发现了包括鸭嘴龙超科的早期代表诺曼马鬃龙(Equijubus normani)(You et al.,2003)、巨龙形类的早期代表神州戈壁巨龙(Gobititan shenzhouensis)(You et al.,2003)(图2—5b)和似鸟龙类未定种(cf.Ornithomimidae)(Shapiro et al.,2003)等恐龙在内的一些新成员。

2002—2004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甘肃省博物馆合作实施了“河西白垩纪地层与恐龙化石考察”项目,在俞井子盆地发现了一批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图2—6)。其中一具保存较为完整的禽龙化石骨架,经修复、装架后陈列于甘肃省博物馆恐龙厅。

2004年8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酒泉市古生物化石办公室组成的“中科院—酒泉市联合恐龙考察队”,在马鬃山地区(Mazongshan area)进行了为期50多天的野外发掘,发现了禽龙等恐龙化石和两件比较完整的龟化石。

图2—4 中日丝绸之路恐龙考察(1992)a.董枝明教授;b.中日丝绸之路恐龙考察队队徽;c.考察队在公婆泉盆地进行发掘。

图2—5 中—美马鬃山恐龙考察(1997—2000)a.考察队员在野外发现化石点;b.戈壁巨龙化石发掘点。

自2004年起,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先后与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图2—7~图2—9),在北山地区进行了持续多年的野外调查与发掘工作,发现了在类别和数量上极为丰富的恐龙化石。经研究,在公婆泉盆地发现了新角龙类的第二个基干分子—皱褶黎明角龙(Auroraceratops rugosus)(You et al.,2005);在俞井子盆地先后发掘并研究命名了大型镰刀龙类恐龙—似大地懒肃州龙(Suzhousaurus megatherioides)(Li et al.,2007)、暴龙类的近亲—白魔雄关龙(Xiongguanlong baimoensis)(Li et al.,2009)、大型似鸟龙类—巨型北山龙(Beishanlong grandis)(Li et al.,2009)、鸭嘴龙超科的两个基干分子—半月金塔龙(Jintasaurus meniscus)(You,Li,2009)和曰伦叙五龙(Xuwulong yueluni)(You et al.,2011)、巨龙形类的康熙桥湾龙(Qiaowanlong kangxii)(You,Li,2009)及新角龙类的俞井子古角龙(Archaeoceratops yujingziensis)(You et al.,2010)和大量的黎明角龙未定种(Auroraceratops sp.)等。

图2—6 河西白垩纪地层与恐龙化石考察 a.在野外发现了一块恐龙的股骨化石;b.对化石碎片进行拼接;c.野外发掘队伍在化石发掘地点进行临时休息。

图2—7 俞井子盆地恐龙考察

图2—8 俞井子盆地恐龙化石发掘现场

图2—9 公婆泉和俞井子盆地恐龙考察(2014)a.我们来了;b.看看这是什么;c.开饭喽;d.离别合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