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计算机与数字信息

计算机与数字信息

时间:2022-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各国的数字图书馆相关计划及其战略发展目标都表明,未来数字图书馆应该支持用户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能够动态的、无缝的提供各种异质信息,包括文本、PDF、图像、幻灯片、音频和视频等;能够为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提供多语种支持,并且无论用户的年龄、性别、肤色、种族、宗教、语言能力、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素质,都可以毫无困难的了解和存取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计算机与数字信息_智慧信息

伴随着计算机革命,“电子图书馆”、“无纸化社会”“CD一ROM”等新理论、新事物逐渐涌入,1994年我国开始有了数字信息的提法。1995年,IBM与国内几家单位合作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开发试验。在1996年北京62届国际图联(IFLA)大会上,数字图书馆概念在我国正式提出。这次大会以及在此前后的几个相关会议在我国导致了后来较大规模的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启动。

一、智慧信息的数字化

智慧信息的数字化就是将人类文化与智慧结晶的文献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智慧信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人类智慧载体如数字、文字、图像、语音,包括虚拟现实、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通过数字化,全部用0和1来表示,0和1就是各种信息最基本、最简单的表示,用以描述千差万别的现实世界。

二、西方数字信息的经验借鉴

无论是美国的Cyberinfrastructure、英国的E-Science,还是欧盟的E-Infrasturcture,他们的数字化进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我们通过对当前国际上主要国家实施的数字信息环境相关计划和研究的整理、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目的与目标的借鉴

无论是美国的Cyberinfrastructure、英国的E-Science,还是欧盟的E-Infrasturcture,实质上都是创建和整合以协同、共享资源和数字组织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环境和国家知识基础设施,为教育和科研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创新型生产力。而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该知识基础设施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的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都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不再是提供简单的存取和检索服务,它要进一步融入人们数字化网络化的科研环境和教育学习,为知识协同和知识创造提供支持,从而成为数字信息环境下“知识的发动机”。

各国的数字图书馆相关计划及其战略发展目标都表明,未来数字图书馆应该支持用户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能够动态的、无缝的提供各种异质信息,包括文本、PDF、图像、幻灯片、音频和视频等;能够为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提供多语种支持,并且无论用户的年龄、性别、肤色、种族、宗教、语言能力、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素质,都可以毫无困难的了解和存取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二)功能结构与资源结构借鉴

从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来看,美国的NDIIPP计划和欧盟的DELOS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和检索实践都表明,不存在一个技术设计方案可以实现和表示出所有可能的使用功能,但所有的数字图书馆系统都体现了部分共同的原理,具备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功能和元素,尽管这些功能的名称和配置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可以被表示出来,从而能够构建由通用的功能模块构成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有利于实现网络环境中全球范围内数字图书馆系统之间的互联,并解决用户49协作、交互和系统互操作等问题。同时还根据社区的具体目标和需求,设计和构建专门的功能模块、工具或服务嵌入到通用体系结构之中,不断进行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的创新,为社区的具体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重视解决异质信息资源问题。数字信息环境中的数字图书馆应当包含人类的所有知识,能够动态的、无缝的提供各种异质信息,包括文本,PDF,图像,幻灯片,音频和视频等,因而,对异质资源的存取、加工和使用将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中,NDIIPP计划的AIHT(the Archive Ingest and HandlingTest)项目研究了如何对各种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进行评估和处理,以确保在提供有价值的服务的同时减少系统和工作流程中的不确定性。而斯坦福大学作为该项目的参与者之一,设计和创建了可嵌入结构来驱动外部检查和评估的软件工具——Empirical Walker,通过在文档数中循环系统、联系外部元数据、计算检查和确定文件格式、分析文件内容等,它通过收集大量的技术元数据,为知识库对数字内容存在的相关风险进行度量提供客观依据,并确定保存活动的优先顺序。此外,NSDL的Information Network Overlay(INO)体系结构对各种异质信息采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多种方式来进行描述,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支持用户通过参数设置对异质资源进行个性化存取。此外,Delos也指出,未来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要能够解决对异质资源的集成、综合处理和个性化表示等问题。

(三)开放与交互的性能借鉴

开放获取和机构知识库成为两个巨大的趋势。在新的科研环境中,传统的科学交流模式和科研协作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开放获取和机构知识库开始成为重要的科学交流渠道和知识保存、利用模式。美国一些机构也积极提倡开放获取,并建设了许多机构知识库,例如哈佛的数字存储库、斯坦福大学的机构知识库、OCLC研究出版存储库,并开发了一些机构知识库的构建工具,例如,DSpace、Eprint、Fedora等等。而英国的E-Science计划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则是对各种新形态和新格式的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它所实施的CombeChem项目的关键理念之一为“Publication@Source”,即为获取的试验结果和最终出版的分析结果之间建立全面的端对端的联系。而JISC实施数字知识库计划、存储库和保存计划,以及资助eBank项目和FAIR(Fo⁃cus onAccess to Institutional Resources)计划,也推动了开放获取的发展和机构知识库的建设。这表明,在数字信息环境中,开放获取和机构知识库成为两个巨大的趋势,尤其是机构知识库,已经成为开放获取的主要形式和国际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兴和热点领域,也将是数字图书馆面向用户需求、融入用户知识过程以及支持教育和科研活动的重要举措。

重视用户参与和用户交互。Web2.0作为下一代的互联网,它的兴起改变了互联网信息生成、共享、交流的模式,推动互联网进入了“全民织网”时代。

Web2.0关于“重视用户体验和用户参与”、“集中群众的智慧”等理念和哲学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NSDL和OCLC尤其重视利用Web2.0相关技术来促进用户的参与和互动。NSDL利用Wiki、Blog、Tagging等技术和软件开发系列工具和服务,支持用户通过评论、注释、标签等形式在社区知识创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它的新的体系结构尤其注重支持用户通过注释参与知识创造和交流;而OCLC启动了WikiD试验(WikiWorldCat),允许用户通过wikis向WorldCat添加记录,支持用户添加注释或评论,查看其他人的注释或评论、添加或编辑记录;等等。

(四)协同性借鉴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须要依靠不同领域、不同机构之间合作来进行,并积极面向全球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协同工作来共同建设。例如NDIIPP的一个重要观念在于,大规模的数字保存必须有许多组织的持久合作和参与。它的AIHT项目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哈佛大学(测试哈佛数字存储库)、奥多明尼昂大学[设计基于Fedora的“自我存档对象”(self-archinving objects)]、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测试DSpace和Fedo⁃ra)和斯坦福大学(测试斯坦福数字存储库),对协作伙伴之间的文档传输和交换进行模拟,对这一协作的理念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尽管不同的机构采用不同的工具、生产出不同类型的元数据,但通过统一元数据标准和促进机构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共享和协作的结果是令人振奋的。另外,许多数字图书馆实践都强调支持“数字社区”、“共同兴趣小组”的创建,为用户的协同工作和知识的协作构建提供支持。例如,NSDL提供的OurNSDL群件工具,就是用来支持用户参与社区知识创造,促进团体组织的同步或异步、面对面或远程工作协作以及共同兴趣小组的创建;而Delos也指出,未来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要体现以交流/协作为中心,必须要为用户的协作提供支持。

三、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

我国图书馆在进行传统信息资源建设时,往往是资源和服务相脱节,重资源,轻服务。数字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资源服务不可分割,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必须统筹兼顾资源服务。只有在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提供便捷的、及时地、顺畅的资源服务才能真正地吸引读者使用图书馆。数字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服务建设应包括进行泛在信息资源整合、构建统一检索平台、建设信息资源门户网站等。

(一)进行泛在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资源的特点,将各个相对独立的信息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内容、功能结构及其检索方法进行融合、聚类和重组,形成一个统一的、立体化的、全方位的、高效利用的资源体系。具体来说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本地实际馆藏和各类数字信息、数字信息进行全方位地优化、重组,进行统一的组织与梳理,以统一的检索系统和用户界面,实现读者单一的检索表达的信息资源系统。信息资源的整合程度直接关系到它能否被高效吸收与利用。

数字信息环境下产生的大量丰富信息,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使用,另一方面也易于造成“资源孤岛”和“资源超载”,给用户带来沉重的负担。现有的信息资源内容交叉重复,冗余信息泛滥,整体处于无序化状态,内容组织程度不高,关联程度较低,影响用户对信息的选择与获取。这就要求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必须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效能,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具有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服务。

1.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方式

(l)基于OPAC系统的资源整合

包括OPAC资源系统的整合、电子图书的整合、电子期刊的整合。这是图书馆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方式。OPAC系统是当前图书馆中利用率最高的检索系统之一,它能全面、快捷地检索到图书馆各种文献载体的书目信息。将电子资源与OPAC系统无缝链接,读者在获取书目信息的同时就可方便地通过点击相关链接浏览对应的电子图书信息,可以节省读者的时间,提高馆藏数字文献的利用率,同时可以实现不同类型资源的互补,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2)基于数字资源导航的整合

通过数字资源的URL建立数字资源导航系统,按文献类型的不同,建立电子期刊导航系统、电子版报纸导航系统、会议文集导航系统及电子图书导航系统等;同时也可以按学科、专业、主题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库。网络导航系统是为了满足用户的多种检索需求而提供的一种检索帮助。这个导航只是把因特网上与学科或某些主题相关的节点进行集中,只存储相关信息的索引数据和URL地址,以类别特征组织排列信息,按照方便用户检索的原则,使用用户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向用户提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网络导航系统具有很好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方便用户进行浏览检索,确保检索信息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3)基于异构数据库跨库检索的整合

通过某种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协议和接口连接部分异构数据库,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检索接口,将用户的检索要求转化为不同数据库的检索表达式,并发地检索多个异构数据库,并对检索结果加以“去重”和“排序”。用户可以通过统一界面和同一检索提问式对多个异构数据库进行一站式跨库交叉检索,按一定的顺序要求显示检索结果,提高用户检索效率和检索方便性。

(4)二次文献数据库和一次文献数据库的链接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大部分用户选择直接从全文数据库中查找资料,致使二次文献数据库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无法否认的是二次文献数据库的资源广泛,数据量大,涵盖面广,二次文献不仅揭示馆藏和检索导读,而且对文献进行广而深、范而细的聚类和滤除歧义。利用各种开放式无缝链接的技术协议和标准以及中介服务代理,实现二次文献与一次文献电子数据库的直接对接,使用户在利用二次文献进行文献查询时,能够实现授权刊或免费资源本地和异地一次文献的一站式获取,从而达到极大地提高二次文献数据库功能及生命力的目的,并使一次文献的获取更加便捷、及时,使数据库原始文献的保障能力提高,极大地方便用户使用。

(5)信息资源跨系统整合

图8-7 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

我国已建成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有国家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平台、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平台、中国科学院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但是,这种按系统进行的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且存在行业内的条块分割问题,不利于资源共建共享。这就要求建设跨行业、跨系统信息资源整合平台。信息资源跨系统整合平台建设,在于利用各系统机构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上的互补性,通过整合,进行信息服务的整体化组织,从实现信息资源的整体化、社会化和全方位配置出发,适应用户跨系统、跨部门的集成信息服务需要。资源跨系统整合平台战略的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国家宏观管理、机构协作、服务组织和技术推进等环节。

2、构建统一检索平台

随着网络化数字资源的不断涌现,读者开始面对大量以“孤岛”形式存在的资源,他们在“能够找到”的基本要求满足之后提出了新的需求,希望图书馆提供信息查找的统一平台、学科知识的导航、文献之间的关联、多数据库的整合检索和获取目标信息的一站式服务。数字信息环境下,将众多分布式、异构的信息数据库整合为一个逻辑集成体,为用户提供简便、快捷、安全的统一检索平台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本组成部分。

统一检索平台是一个智能化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它通过一个统一用户界面帮助用户在多个文献数据库检索平台中实现信息检索操作,实现对分布于网络中的多种检索工具的智能化整合。[2]

通常数据资源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本地自建资源、外购商业资源和网络免费资源。由于这三种类型资源的结构、存储和访问方式不同,因此在集成上也要用不同的方式。对于本地自建资源,因为结构和存储清晰,访问和存取方便,所以数据集成采用基于元数据的底层数据集成方式。外购的商业资源由于数据结构不透明,数据的访问和存取受限制,因此无法采用第一种彻底的数据集成方法,比较常见的是使用元搜索代理的方法。在该种方式中,门户为不同资源访问提供统一的检索入口,读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检索目标,提交统一的检索请求,资源整合门户将异构资源的区别屏蔽掉,使得最终读者感受不到这些检索目标资源之间有任何不同。元检索代理通过门户将这些请求提交给后台目标资源,并按检索结果分析后以统一的格式返回给最终读者,完成统一检索服务。

统一检索平台应具备如下功能:应有充足的可扩展性,可以不断地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实现对各种异构数据库的整合;允许用户在相关向导的指引下配置自己的检索信息,并允许用户在首次检索的基础上限定范围进行二次检索;应具有人性化、友好的界面;采用智能化网页分析结构,可以对不同检索系统返回的检索结果同时进行多线程分析,并以最快的速度将最合理的结果反馈给用户;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检索服务,用户可以任意配置相应的检索系统,并可以选择适合个人的检索结果显示风格,拥有自己的信息平台。

目前使用较好的资源整合解决方案是以色列ExLibriS公司开发的Metalib、SFX等。Metalib实际上是一个信息门户,是图书馆各种类型资源的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读者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资源,实现交叉检索和定制个性化服务。图书馆可以利用该平台管理多种类型的混合资源,包括本地资源、远程资源、免费资源和授权使用资源等。SFX是一种链接技术,可以对电子期刊的全文、文摘、OPAC信息、主题网关信息等进行内容和服务的链接。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数据库商,如151、CSA、EBSCO、EISevier等都在其数据库系统中嵌入了SFX。

3、建设信息资源门户网站

传统环境下,门户网站主要的服务方式是以认王B为中心,大多数门户网站将所收集到的信息置于web服务器上,用户只有访问web服务器才能使用网站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同时,从用户获取信息的基本行为规律上看,一般的用户不是在同一网站上查看全部的信息资源,而是在不同的网站上查找同类的信息资源,加大了用户查找信息的盲目性。

数字信息环境下,信息服务摒弃了原有的“以内容为中心”的服务方式,“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得门户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相应的扩展,门户网站不仅是起导航与搜索引擎的作用,更应成为集网络导航、智能搜索、个性化定制、即时通讯以及各种实时更新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网。图书馆门户网站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和拓展。图书馆门户网站所要整合的信息资源包括本馆所拥有的各类信息知识资源、引进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开放存取资源等。图书馆门户网站中的信息知识资源整合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是使其所有用户可以方便地、无障碍地、透明地、全面而准确地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知识。信息门户能够实现对分布异构电子资源的整合检索和获取目标信息的无缝链接,并为注册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门户网站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统一认证、统一检索、资源链接与全文获取、资源调度、馆际互借、咨询服务与帮助、数字咨询、用户培训、门户使用帮助、知识导航、资源检索、资源类型导航、学科导航、个性化服务、教学科研辅助、动态消息、网站索引、站内检索和链接服务等。

(二)数字信息资源的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nunons,以下简称IC)诞生于自20世纪90年代。IC的诞生主要基于两种思想:一种是基于开放获取的思想,把信息作为共有(collunonS)资源,任何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利用。它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获取和利用,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另一种是基于图书馆服务的思想,把信息共享空间作为整合空间、资源和服务的综合性服务设施和协作式学习环境。无论是哪种思想,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即资源共享、空间共用。[3]

自IC在美国高校图书馆诞生以来,国外关于IC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均颇为迅速。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馆的Beagle是IC的主要倡导人之一,他于1999年关于IC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献“Cone即tualizinganl刊陌rmationeornmons”等奠定了IC的理论基础,成为了目前IC理论的主要引用文献。IC方面的第一本专著是由Beagle和Bai⁃ley合著,于2006年出版的“ThelnformationCommonsHandbook”,书中以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为背景,论述了信息共享空间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等问题。此外,有关IC的专题会议和国际会议也接连不断。

实践方面,在国外许多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已成为必要的基础性的服务设施和手段。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Zoo4年7月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其成员馆开展Ic服务已达30%,美国独立院校理事会高级顾问、耶鲁大学资深馆员斯科特·班尼特曾说,“今天在新建或改建大学图书馆时有谁会不考虑信息共享空间呢?”。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ofSouthemCalifornia)、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of衍izona)、杨百翰大学(BrighamYoungUniversity)、加州科技州立大学(CaliforniapolytechnieStateUniversity)、滨汉姆顿大学(Binghamtonuniversity)等是IC建设的典型案例。

美国Indiana大学图书馆的IC,分为上网冲浪区、小组研究学习室、论文写作培训区、参考咨询服务区、多媒体工作站和科学计算工作站等10多个服务单元。该IC涉及的服务包括无线上网、超过180种应用程序的工作站、学科馆员参考咨询服务、就业辅导和学生心理咨询、研究生用的专题文献资料和小型的培训服务等近50多项服务。该IC配备了舒适的沙发和宽敞的休息室,以及同研究和学习有关的各种设备,如扫描仪、摄像机、投影仪等,并雇佣学生助理管理IC的网络安全和设备维护咨询工作,提供勤工俭学就业机会等。该IC是一个真正集研究、学习和社交的公共场所。

我国港澳台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引入IC模式,比如香港大学图书馆1998年开放的知识导航中心(KNC)。之后,其他馆也开始建立以“信息坊”、“资讯坊”或“资讯廊”命名的IC,目前香港的十多所高校中,几乎都开展了IC服务。台湾和澳门地区在IC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台湾师范大学采用IC理念于2005年底开放了一个SMILE多元学习区,其他如“资讯空间”、“资讯市集”等。

而我国大陆对IC的关注和研究则是近几年的事。最早公开发表的有关IC的研究文献为2005年,仅有8篇,多数集中发表在2007年和2008年。国内的理论研究从内容上看,大多局限于对国外IC的介绍、资料的引译或者对国外IC案例的介绍等方面。我国大陆IC案例有复旦视觉艺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上海大学图书馆、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MC是我国大陆IC的典型案例。在北大图书馆多媒体学习中心(西区201室),那里有十部可控CD机,五六千种数字多媒体和音视频资源,含有北大讲座、世纪大讲堂、百家讲坛、著名科技和时政类讲座及电视节目、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托福、GRE及小语种等语言类MP3及配套电子书等;经典影视、音乐、戏曲欣赏等。

在数字信息环境下,构建新的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实现服务创新的有效途径。IC是综合实体空间、数字资源和技术的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通过IC不仅可以自由地存取网上资源、网络数据库以及多媒体资源,而且还可以方便地使用各种印刷型图书、资料和工具书以及音像资料。因此,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必须考虑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使读者在资源检索和利用上能享受到一站式的服务,节约读者时间。IC的建设与运行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如馆舍布局、资源调整、设备配置、人员结构、组织管理、服务流程、资金保障、制度保障,整合资源、部门联合等。任树怀老师将IC的规划分为战略上的总体规划和战术上的详细规划。

规划过程的步骤分为:

(l)在认真分析读者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创建lC的构想、使命、目标和预期结果。

(2)认真考察图书馆现有服务体系、设施、资源和人员等条件与新服务模式的实际差足巨。

(3)确定新服务模式的服务范围、运行机制、人员结构、资源配置、空间布局、设备配置和资金预算,并撰写规划草案。

(4)组织读者代表对服务相关内容进行讨论。

(5)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反复以上步骤形成规划文档。

(6)将规划文档提交相关专家审定。

(7)通过审定后形成正式规划文件。然后根据规划文件制定建设方案,进行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和施工设计等。

数字信息环境下要求图书馆不仅是一个提供信息的场所,更应该是一个知识共享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场所。构建“以读者为中心”,支持开放获取的信息共享空间是图书馆的必然选择。[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