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信息与潜能教育

电视信息与潜能教育

时间:2022-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潜课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分离教学法中的“听觉分离教学法”和“视觉分离教学法”。环境中的影响因素有好有坏,开设潜课程的目的是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有目的的管理和选择,增加教育的变量,使得潜在的环境因素更符合个体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硬化软指标以及软化硬指标的目的,降低学习难度,减少差异的分化,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群体理想发展的目的。
电视信息与潜能教育_智慧信息

一、应对电视时代的潜能教育

不管我们如何去理解和评判波兹曼的观点,他为我们敲响的警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童年是在消逝,但童年的消逝不是单纯的媒介这一个因素,而与整个社会的观念、文化传统有关。媒介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当然会影响到儿童的观念。如果说电视真的引起了童年的消逝,那么消逝的原因不应该是电视这种形式的本身,而是操纵电视的人,他们的文化观念、儿童观、经济利益动机等。如果在我们的文化中没有童年的概念,那么,即使没有电视这种工具,成人也会利用其他种种手段从儿童身上获取利益并鼓励儿童尽快地成人化。[6]

(一)自然成长模拟教学法潜课程

“潜课程”是一种已经显性化或结构化的课程形式,它是被专门设计过的一种课程形式。但由于这类课程形式源于环境潜在影响的启示,并借助环境对个体影响的潜移默化的特征而创设,其使用的原理和方式均不同于传统课程方式,因此,仍然将它称之为“潜课程”。潜课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分离教学法中的“听觉分离教学法”和“视觉分离教学法”。

1.听觉分离教学法

听觉潜课程主要利用听力刺激对脑产生能量型的影响,同时利用大脑的无意记忆对听力内容的识记,注意力分配对刺激的选择等原理,通过长期坚持的声音信息的刺激达到促进脑发育的功能,建立脑对听力感受的信息处理系统,并学习一些知其然的知识内容。

听觉潜课程在具体运用中有以下几种方式:

(1)先行式听觉潜课程。即让听觉学习提前,首先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使听觉熟悉起来,建立听觉记忆,然后再整合视觉学习,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有更大的信心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比如,拼音的学习往往是在大班。传统的教学首先认为,这时的孩子可以学习拼音了,具体的教学法就是听说读写同步进行。但这样一来,许多孩子如果前期各方面的准备不足,很快就会遇到学习的困难,失去兴趣甚至放弃学习,这样的结果不如不教。而金色摇篮使用潜课程分离教学法,将拼音的听觉部分下放到中班,在中班下学期就有意地将拼音听力潜课程设计到环境刺激中去,以环境课程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每天的各种活动中,让孩子先接触到拼音的声音,如b、p、m、f等等,并配合拼音挂图让孩子初步接触。到大班时,一讲拼音孩子就知道这个我听过,我会说!

(2)目标式记忆听觉潜课程。有些学习内容只需要孩子会讲、会说的,如儿歌、唐诗宋词、成语、故事或口诀等,如果一项一项去学,一项一项去教,需要花掉许多宝贵的时间,传统教学往往在这些方面花去主要精力,让孩子掌握或记忆一些知识。但金色摇篮认为在这些方面占去领域教学的宝贵时间,对孩子的全面高质量发展并不利。这些内容完全可能通过潜课程方式学习。如使用磁带在孩子玩玩具、画图画、吃饭、睡觉时的重复播放,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它们,等到有一天,你会发现很多内容自然而然地从孩子的嘴里流出。

(3)浸入式环境听觉潜课程。对语音、语调、语速等内容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听力模仿,因此,建立相关的听觉环境非常重要,如英语学习,由于非母语环境中很难获得标准的听力训练,平时大量地接触母语版磁带的听力刺激,会帮助孩子建立起一个相对更好的听觉系统,而同时对发音、语调等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坚持为孩子创造一个母语的听力环境,让孩子浸泡在其中,不为专门的学习目标,但能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再如朗诵内容,也可以通过大量先听别人的朗诵内容,对语音、语调、语速、语境等有一个熟悉,然后再来自己朗诵,就会很容易掌握。

2.视觉分离教学法

视觉潜课程主要通过视觉刺激和模仿学习达到学习的作用。其中视觉刺激如在环境中布置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要素,促进孩子的视觉能力发展;而模仿学习则如教师的板书、教职员工的行为等。我们制作的“视觉绘画训练”与“视觉笔顺训练”教材,就是依据这一原理开发的。

视觉潜课程在具体运用中有以下几种方式:

(1)浸入式环境视觉潜课程

审美能力的培养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优美、温馨、舒适的环境,将美的要素渗透到环境的各个角落,让孩子不知不觉中感受美、体验美、内化美,最终形成有口味的审美能力。

(2)要素式环境视觉潜课程

视觉涉及的内容或要素很多,有色彩的、形状的、结构的、方位的、运动的、符号的,通过浸入式环境视觉潜课程可以帮助孩子全面建立起视觉的信息处理系统。视觉剥夺研究表明,在生命的早期开始的视觉剥夺会导致视知觉的缺失。因此,从婴儿早期开始,在婴儿的环境中有意增加不同的色彩、形状、符号,会促使大脑相应区域的发育,增加视觉经验。因此,视觉环境的布置对一个婴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潜在的重要影响因素。

(3)结构式视觉潜课程

在学习目标中,有些显性发展目标相伴着其他的一些隐性发展目标,存在于课程中。其中显性目标是所学内容,隐性发展目标是内容展现的结构特点。如果有意利用结构变化的方式,将一些能力目标潜藏其中,在每一天每一次的接触中,学习者就会受到影响。这种潜课程需要一种结构式的安排,通过小步骤、阶梯化的方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能力、掌握方法。

(4)先行模仿式视觉潜课程

有些与运动或动手有关的学习内容,可以通过视觉模仿先行学习,如拍球、跳舞、画画、弹琴、写字、做手工等,都可以让小年龄组的孩子先看大年龄组的孩子活动,或看教师的示范来进行视觉学习。

环境中的影响因素有好有坏,开设潜课程的目的是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有目的的管理和选择,增加教育的变量,使得潜在的环境因素更符合个体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硬化软指标以及软化硬指标的目的,降低学习难度,减少差异的分化,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群体理想发展的目的。

(二)自然成长模拟教学法的重点突破

有过育儿经验的妈妈都知道,孩子在成长的某些阶段会集中大量练习一项“本领”,比如在开始站立之前,每次扶起他都会不停地蹦,锻炼他的腿部肌肉;开始练习爬行时,他那一段时间爬行的总距离累计起来也是个惊人的数字;在真正开始说出有意义的话之前,他会有一个高频率的前语言阶段,反复地说着谁也听不懂的无意义音节;在开始听故事之初,他会对一两个熟悉的故事特别感兴趣,每天反复地要求听同一个故事并且乐此不疲……这些都是幼儿用来自我强化练习的自发策略,只有通过这样高频率的、集中的强化练习,他才能够顺利掌握一项本领,得到进一步的成长。

金色摇篮在教学中就是模拟了这种方法,设计了重点突破原则,即利用最短的集中学习的时间,让学习的结果达到使用状态,然后将其他的时间用于使用,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金色摇篮不平均分配时间,而是强调重点式突破学习,持续性巩固提升,强调同时要打“歼灭战”和“持久战”。在学习某一领域时,经过必要的小步骤准备后,立即进入重点突破式学习,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打歼灭战,用最短的时间让技能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然后转向技能的使用,并在使用中继续巩固和提高。这一“重点突破的原则”也与传统教育的课时安排有很大差异。传统教育喜欢在总数量确定的基础上,平均分配时间,拿言语和绘画为例,传统教育首先确定言语为主科,绘画为副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分配课时量,如言语课每天两节,绘画课每周两节。这样看似很有道理,但实际上起不到促进快速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因为这样分配课时,违反学习规律,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式。按照记忆规律、学习规律、技能发展的规律,很多东西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突击式学习,以达到一定强度,相应的技能才能获得提升。然后进入维持阶段,按记忆规律进行巩固复习。

重点突破法的优点,不仅仅是因为它符合发展的内在规律,更重要的是,它使所要学习的内容以最快速的方式转化为个体的知识或技能,转化为一种可以使用、可以表现的能力,而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巩固和熟练的过程,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动力型学习的设计,它使得孩子常常处在成功的状态里,处在进步的感觉中。重点突破法应当注意的问题是,当突破学习发生以后,一定要注意跟上使用,如展示、表演、具体应用到其他学习活动当中去,要保证持续性的提高。

儿童的教育是以儿童的生活为起点的,儿童生活的过程就是儿童发展的过程。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发展关联着儿童的肉体与精神。儿童“身”系自然,即发展顺应着人的天性;“心”向自由,即发展也需要适应社会的文化。从自然走向社会,儿童带着天性走向文化,教育也就成了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教育与儿童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我们应该为儿童提供一种怎样的教育环境?这实际上已经成为制约儿童与教育二者共同发展的问题。尽管迄今为止我们对“儿童的潜在能力”、“儿童生长的自然秩序”知之甚少,但西方教育家的探索还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公共教育机构的早期教育,成人若能对儿童的成长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限制,并能通过细心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帮助或指导,也许我们就可以减少儿童成长中的困惑。

但是,从“神童”到“天才儿童”的培养,无不浸透着成人以及我们这个民族给予儿童太多的期望,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和文化能够很快地迈入文明时代,我们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很快富裕起来,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很快超过我们……所有的重负压在了儿童身上,教育作为完成这些重负的中介,也受到了压制。而“教育”的本义,无论是在西方社会还是东方社会,指的都是人格影响,并且“教育”一词还有“引出”之义,即教育影响是从儿童原有的意识中引发出来。但今天的教育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本义,成为儿童智力开发以及催促儿童快速成长的工具。

教育需要反思,教育需要重建,教育的重建是以儿童生活和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前提的。但多年来,教育忘却了儿童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相反,教育把儿童局限在心物分离的“科学世界”或“一书本世界”乙中,儿童不能拥有自己真实的生活,更不能形成夜造社会和世界的能力。因此,教育需要重新回到它的本义上去,回到儿童本真的生活中去,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

儿童在生活世界中成长,儿童的生活是儿童生长的世界。因而,回归生活世界的儿童教育,必须要关注儿童的生活内容、生存的状态以及可能的生活,即关照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儿童永远是儿童生活的主体,任何成人不能用自己的生活和生活世界来代替和规范儿童的生活以及生命历程。因此,儿童的教育首先要放手让儿童自己去构建自然的、内在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成人才可能引导和帮助儿童去构建社会的、外在的生活。当然,儿童的生活建构要求发挥教育的生活意义,通过教育来完善儿童的生活,使儿童在体验生活和领悟上活真谛的基础上,达到人格的自我建构。

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并不是要排斥科学世界,科学世界只有融入儿童的生活,才对儿童的人生和生命有意义。因此,学校教育作为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构建适合儿童生长的自由、独立的环境系统;教师、儿童、家长等其他环境因素在这个系统里形成一种互动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是相辅相成,且相互支持。教师是这个有机整体的协调者,教师应强调每一名儿童的发展,并且在广泛联系家庭、儿童群体、学校环境、学校其他教师、社区以及更加广大的社会环境的情况下来开展教育活动,以此来给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

生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不仅属于儿童,也属于成人。对儿童生活的探源,就是对我们人类本真生活的追寻,只要让儿童回到他们应有的生活中去,成人也才能找寻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对儿童意义和儿童生活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而这样的探索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观念的厘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儿童和儿童生活;而走进儿童的生活则需要搭建“对话”的平台,即与儿童真正站在一个立场上,进行相互间的沟通和理解。总之,在认真研究儿童早期成长的规律和发展策略的基础上,模拟儿童自身内源性的学习策略发展出了自然成长模拟教学法,应该将这些方法以不同的形式运用在不同的婴幼儿教育领域里。

二、潜能教育的电视节目

(一)教育电视节目设计原则

1.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目的性和意志力的不同,可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太大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内部因素是外界的刺激物符合人的内部状态。如需要、兴趣情绪和知识经验等。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作一定的努力和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保持有意注意,必须排除与学习任务无关的干扰,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注意力分散做斗争。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两者是紧密联系的而且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学习认识活动中,要充分利用两种注意的配合与互相交替,以提高学习效率,编制教育电视节目要善于利用注意的规律。[7]

(1)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在编制教育电视节目时,首先要控制拍摄对象的不同部分的刺激强度。为了使学生对拍摄对象的本质特征引起充分的注意,可以用特写镜头,鲜艳的色彩强光和特殊音响等加强刺激。其次,利用动作引起刺激,比如利用拍摄对象本身的运动和利用镜头推、拉、摇、移、跟等运动。利用闪烁的指示图形突出观察部分,利用动画、电视特技效果等动作因素去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再次,选择拍摄材料的新异性,引起兴趣与无意注意。最后,选择的内容与呈现的方法能满足学生需要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是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主要途径。编制教育电视节目,要注意提示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并且在节目内容展开后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且每一专题要布置观后作业或测验,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善于运用两种注意互相转换规律。学生长时间地有意注意会引起疲倦和注意的涣散,但若过分强调教育电视节目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又难以完成抽象、概括的学习。因此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要善于将生动形象的画面与理论抽象交替进行,使学生的两种注意力能交替转换作节奏性的变化,去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2.教育电视节目与感知

感觉是人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不是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的反映。通过感觉我们知道事物的属性,通过知觉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象,感觉与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它们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教育电视节目是一种形象化的视听材料,它主要依赖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来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器官,使学生获得感知并促进思维,从而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编制教育电视节目时必须注意感知规律:

(1)刺激强度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与现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因此电视节目呈现的图像画面的大小、颜色、与声音的强度都应使学生在适当的距离内能清楚的感知到。比如电视屏幕出现的文字一般不能多于7行,每一行不能多于10个字,这样大小的字才能产生足够的刺激强度,使学生看清楚,要尽可能地用近景和特写镜头拍摄,使图像有足够的清晰度分辨率;事物颜色的还原要准确,有适当的饱和度;声音要清晰,音量大小适当。

(2)整体规律。人们在同时接受繁复众多的刺激时,总会以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形式将它构成整体,或按部分主要特征以旧知识经验,将它组成整体。教育电视节目的画面要遵循这一规律去构图,不合适的构图会将一种事物的整体知觉分为几个或几种事物的不同部分组合成另一种事物整体。对一些学生还没有经验的新事物,应安排在画面上整体呈现。面对一些已熟悉的事物,呈现事物部分的主要特征,会有更好的知觉效果。

(3)对比规律。在性质上或强度上对比的刺激物同时或相继地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一个人对它们的差异感知得特别清晰。在电视节目编制中,往往采用大小对比、新旧对比、明暗对比、彩色对比、虚实对比、主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运动与静止的对比手法,突出拍摄对象不同成分的特征。比如要说明一个物体的大小,最好在它旁边设置一件学生非常熟悉的大小物体,介绍新事物,用学生已了解的有联系的事物同时或先后出现对比,学生将有深刻的印象。

(4)主题对象与背景的相关规律。主题对象和背景在颜色、运动、强度等方面的差别愈大,被知觉的对象就愈清晰的显现出来,应善于处理好电视节目背景与主体对象的相互关系。

●背景一般是表现环境或与主题对象的相互关系,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背景事物不要出现在画面上。

●作背景的幕布或道具其色泽不宜过分鲜艳,以免喧宾夺主。

●可用明暗对比加强主体部分的灯照明来突出主体对象。

●用运动的技法去突出主体对象。如拍摄时用推、拉镜头突出主体对象的特征,用跟镜头追踪主体对象的运动特征。

●言语引导规律。电视画面的直观图象加以字幕或解说语言的引导,促进学生的知觉理解,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3.教育电视节目与思维

用于教学活动的教育电视节目,它的选材、拍摄、技巧、画面组接以及解说词的配合,必须符合学生思维过程的心理活动规律,能引起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1)电视手法与思维活动过程相配合。如用全景表现事物整体,推至近景或特写分析事物的个别部分和个别特征,用整体画面或电视编辑技巧,动画技巧等手法加以综合,用画面分割叠化等特技手法进行比较,用淡入、淡出的手法进行抽象、概括、用划变拉幕进行具体化等等。

(2)镜头运动、镜头组接,段落及整个电视节目结构都必须符合学生思维活动规律。任何推、拉、移、跟的镜头都应有目的,因为学生不仅跟着运动的镜头看,也在跟着运动的镜头思维。镜头的组接更要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几个镜头不同顺序的组接,会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至于段落和整个电视节目的结构都应符合科学的逻辑性以及思维认识过程的规律。[8]

(3)思维具有指向解决问题的特性。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应该贯彻在节目的始终。这样才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电视节目应该充分利用形象化的特点,提供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材料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使学生掌握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从而进入抽象思维阶段。

(二)教育电视节目的设计与制作

依据认知理论我们来说明教育电视节目的设计与制作。制作过程包括选题、稿本创作,制作和评价四个阶段。

1.教育电视节目的选题

首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在分析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的基础上,提出编制教育电视节目的必要性,然后根据现有条件,提出编制教育电视节目的可行性,完成教育电视节目的选题。教育电视节目的选题重点在于解决编制电视节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大问题,为此教育电视节目的选题应依据三个方面的要素:

首先是教学需要。教学需要是电视节目选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符合教学的需要,编制的教育电视节目才有价值,才能发挥电视教学功能,如果教学不需要,那么编制教育电视节目将是徒劳的。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学需要的具体表现,是电视节目选题的着眼点。

第二是充分发挥电视表现的特长。首先需用活动图像呈现教学内容的课题,用活动图像去直接呈现或间接证明事物的本质与属性,从而使学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其次需要用电视动画与特技手法去呈现的教学内容的课题,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有相当多的内容是无法直接或间接用事物的运动变化画面去呈现,但却可以用电视的动画去进行模拟。电视动画也是电视手段长处之一。最后是要用电视手段去扩大教学规模的课题或课程。电视手段的另一长处是将记录图像与声音的电信号通过电波传至遥远与广阔的区域,同时存储了教学信息的录像带也能广泛的传播,使很多人有机会学习。因此一些考虑扩大教学规模的课题也可以作为教育电视节目的选题。

第三要考虑制作技术与制作成本。若只考虑教学的需要,而不考虑制作的可能性,就会遇到种种困难,甚至有落空的危险。有的题材需要动用大批的人力或在国内外许多拍摄点拍摄,甚至要用航拍镜头,若经济条件难以提供,也是不能选取。

2.教育电视节目的稿本创作

教育电视节目的稿本创作是对教育电视节目系统设计的过程。稿本创作应该在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对电视的表现形式进行设计。

(1)教育电视节目的结构设计

教育电视节目的结构主要指电视画面和声响的组成方式与呈现顺序。设计电视节目的结构过程实质上就是编导或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和再加工的过程,合理的教育电视节目的结构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入掌握,而且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利用。因此,结构设计是电视节目编制的关键环节。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利用小标题安排电视节目的结构;按照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设计教育电视节目的结构;用现代课堂教学思想指导教育电视节目的结构设计。

(2)教育电视节目的画面设计

画面是教育电视节目的核心要素,集中体现了教育电视节目的特性,所以教育电视节目的画面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画面应具有形象性,让学生充分的感知;画面应具有活动性;画面应符合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应具有科学性。

(3)教育电视节目的解说设计

教育电视节目是一种视听结合的声像教材,解说是其重要成份,在教育电视节目中起到补充画面、提示画面、概括画面和强化画面的作用。解说又分为独白、对白和旁白三种形式,不论哪种形式都应遵循下列要求:解说语言要科学准确;解说要与画面协调;解说的语言要通俗、易懂;解说还要简明、扼要。

3.拍摄准备阶段

分镜头稿本写完后至正式拍摄阶段为拍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要求:

主讲教师要认真熟读讲稿,以避免讲时过多低头看讲稿或导致拍摄要多次停机重拍;

道具、教具与美工材料的准备;

现成视听材料的准备,如录像带,电影资料片的准备;

拍摄录制器材的准备。对灯具、摄像机、录像机、控制台的准备;

学生或演员的准备。需要学生在场的应事先物色好并做好应有的准备与训练,需要演员配合的,更要做好排练工作;

指定拍摄工作计划,召集有关工作人员落实分工,统一思想和行动。需要外拍的要联系好场地。

4.拍摄

拍摄画面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教育电视节目质量的成败。

首先摄像员要严格按照摄像要领:①画面要平。画面要与地平线保持水平,不能倾斜,这是正常画面的基本要求。②摄像要准。拍摄对象、范围、起幅落幅、镜头运动、景深运用、焦点变化都要准确。③画面要稳,不能来回晃动。④摄速要匀。摄象机镜头运动速度要保持均匀,不要时快时慢、断断续续,要使画面节奏符合正常视觉规律;摄象机起幅落幅的加速、减速缓慢要均匀。

其次要注意构图,选择机位是构图的先决条件。多机位拍摄同一物体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还要注意拍摄的高度,是平拍、俯拍还是仰拍,根据需要和表达而定。

再次要注意画面布局。合理安排主体、陪体、前景和背景、空白各个成分的相互关系,以便组成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统一完美的画面。

5.画面的编辑

图象编辑不是简单的镜头组接,而是艺术的再创作。编辑教育电视节目的画面应遵循以下规律。

(1)选择图象的编辑点:相同主体动作编辑点,主体位置固定的画面,选择姿态刚发生明显的变化后作为动作的编辑点;主体位置移动的画面,选择运动方向或速度刚发生变化后,作为动作的编辑点;主体出入不同空间的画面选择主体走出画面后,或走入画面前作为动作的编辑点;主体由静到动或由动到静的画面,选择动作刚开始或停止作为动作的编辑点。不同主体动作的编辑点,选择动势方向一致的地方作为动作的编辑点;选择形态相似的地方作为动作的编辑点。

(2)镜头运动的编辑点:镜头运动之间的编辑点,镜头的运动方向相同的编辑点采用“动接动”组接,从而产生一气呵成的效果;镜头运动方向相反的编辑点,采用“静接静”的组接,镜头要有起幅和落幅,才不会产生视觉的跳动。镜头运动与固定镜头之间的编辑点,镜头运动与静止的固定镜头之间的编辑点采用“静接静”组接,镜头运动要有起幅落幅;镜头运动与运动的固定镜头之间的编辑点采用“动接静”组接,利用主体运动的动势将运动协调起来。另外镜头的组接也要合乎逻辑,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景别的过度要自然合理,光线色调过渡要自然。

6.配音

教育电视节目的配乐一般都是选用与画面内容节奏一致的音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配乐方式,按照画面解说或效果声的长短和位置采用不同的音乐编辑技巧。效果声配音既要还原真实感,又要根据声音艺术效果可采用同步法、提前法、延伸法、混合法、分立法、特写法、取舍法配乐。同时也要注意整体式和片段式配乐。音乐的编辑也要注意切换和音乐布局的整体性。

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涉及教育、电视、心理、传播等多门学科,要做出优秀的教育电视节目不是很容易的事。运用认知理论中注意的功能和规律、感知和记忆的特征及其思维规律来指导教育电视节目的设计与制作,能制作出更好更高质量的教育电视节目,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既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注释】

[1]邱章乐:《心灵信息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侯筱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南京师范大学硕博论文2009

[4]程跃:《关于两个问题的基本思考》,2012年3月30日给邱章乐的回信。

[5]吴积云:《电视与幼儿教育》中国网,2005年06月07日

[6]侯筱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南京师范大学硕博论文2009

[7]张明、魏嘉:《基于认知理论的教育电视节目的设计与制作》

[8]张明、魏嘉:《基于认知理论的教育电视节目的设计与制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