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游心太玄之域

游心太玄之域

时间:2022-02-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庄子的“逍遥游”按照心游、梦游、神游的三个境界而步步提升,最终臻及游心于太玄的至美境界。在本真的存在中,在更高的水平上恢复人与自然的同一,自然重新拥有生命和灵性,成为可与人交往、对话、沟通、神交的另一主体,这正是庄子游心太玄的逍遥之境和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审美存在之境。
游心太玄之域_回乡之路寻皈审

四、自由:游心太玄之域

庄子继承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把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理解为个体生命超越尘世、顺应自然的过程。庄子将自然适意的“游”看作是人性解放的审美之境,看作是“而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大宗师》)的人生观,看作是对“性命之情”深刻体验后所获得的自由生命的理解。只有充分“游”的人,才能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身临其境于自由精神王国,成为“乘物以游心”的审美生存的“至人”,才能进入“无为”、“无执”、“无待”的精神至美境界,从而感受无限自由的人生乐趣。在庄子那里,通过“逍遥游”将人生的认识和生命的体验融为一体,以心感物,回归人的自然本性,使人性在非异化存在中变成人对生命的最本真的体验,将有限的人生引领到无穷的宇宙精神中去,从而在逍遥游中化解世俗生存的困顿并体会到生存的自由自在,最终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游心太玄”的大美境界。

“逍遥游”的过程就是涤除玄鉴、清心寡欲和见素抱朴的过程;“逍遥游”的境界就是放下所有、精神解放和燕处超然的审美之境。庄子的“逍遥游”按照心游、梦游、神游的三个境界而步步提升,最终臻及游心于太玄的至美境界。

首先是“心游”,即心理之游。庄子曰:“吾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田子方》),“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庄子・骈拇》),“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庄子・人间世》)。在庄子那里,身心是不分离的,心为身体之核心,“心游”则全身心之“游”。庄子的“游心”既可以将外部物质世界通过眼看、耳闻、鼻嗅、手摸、脚涉等身体感觉内化到心性深处,也能将内部心性世界通过身体的中介外化到世俗社会之间,整个世界幻化为任心性自由往来的广阔天地。“心游”是人性对天道的一种仰望与诉求,是人的心性指向遥远世界的一种单向活动。“心游”集中体现了人在现实生活中深层的心理活动,是心性自由的一种单向的表现形式。

其次是“梦游”,是恍惚缥缈的潜意识漫游。庄子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梦是一种通过假借来表现心迹的潜意识活动,为的是借助于假设的梦境去表达某种现实中不能或难以实现的美的憧憬。“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由于“逍遥游”是个体内在的精神活动,因而决定了“逍遥游”是缥缈而不是现实之游,“梦游”凭借梦幻的手段,与生命力充盈的生物体合为一体,使“非现实”引渡为“虚现实”,从而达到生命的转移而走向永恒的存在。奥地利著名心理分析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说:“梦是一种完全合理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梦可能是清醒状态的易懂的精神活动的延续,也可能由一种高度复杂的智力活动所构成。”[45]“梦游”是人性对天道的一种潜意识的交流与融合,是人的心性指向遥远世界的一种虚幻的双向活动,在这种近于神秘状态的体验过程中,人与飘然灵性的蝴蝶化为一体,不知谁为谁的梦境,各自的生命获得虚幻的转换,人的生命借蝴蝶羽化而指向永恒的审美存在。

最后是“神游”,是自然神圣之游,是游的至美境界。如果说“心游”是对现实尘世的一种反思,“梦游”是对现实尘世的一种出走,那么“神游”则是对现实尘世自由的一种超越。庄子之道乃“天道”,由此决定了作为“体道”的“逍遥游”的至美境界必然是自然神圣之游——神游。自然神圣境界就是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是“回归自然”,即是逍遥自由的境界。“神游”是一种绝对无功利的自由感性活动,一种根本审美的人生态度,一种与天地同体、与万物合一的彻底解放的自由精神活动,一种超越此岸却非往彼岸的纯生态信仰的至美境界。庄子曰:“游乎天地一气”(《庄子・大宗师》),“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浮游乎万物之祖”(《庄子・山木》)。庄子在悟道式的生命体验中解脱一切外在束缚,进入到自然神圣、逍遥自由的境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深受庄子逍遥“神游”自由思想的影响,在《文心雕龙・神思》中从文学创作论的角度对“神与物游”作出了创造性的阐释,使意象创造理论开始趋于完备,从而为意境理论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实存在是不自由的,然而只有自由的存在才是本真的存在,也只有本真的存在才是审美存在。所以,庄子认识到只有超越现实进入逍遥游的境界,才能达到自由的审美存在。这与格里芬的“世界的返魅”、海格德尔的“诗意地栖居”所追寻的生态审美生存之路是相同的。现代生态哲学与美学所宣扬的“主体间性”在非现实的“在遥远的地方微笑着”的存在。在现代社会里,现实存在是主客对立的存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心性都是主客关系,只有在超越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人才进入了主体间性关系与那个“在遥远的地方微笑着”的诗意之神知会,从而克服主客对立,实现人性自由。在本真的存在中,在更高的水平上恢复人与自然的同一,自然重新拥有生命和灵性,成为可与人交往、对话、沟通、神交的另一主体,这正是庄子游心太玄的逍遥之境和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审美存在之境。

【注释】

[1][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

[2]余潇枫、张彦:《人格之境——类伦理学引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第1版)[M],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03页。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第1版)[M],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37页。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第1版)[M],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0页。

[6]同上,第11页。

[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第1版)[M],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37页。

[8]孔令宏:《现代新道家的建立及其文化观》[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9]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1版)[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页。

[1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第1版)[M],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7页。

[1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版)[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页。

[1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第1版)[M],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7页。

[13]李泽厚:《美的历程》(第1版)[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页。

[1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第1版)[M],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40页。

[15]李泽厚:《美学四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67页。

[16]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第1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

[17]朱立元:《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18]闻一多:《庄子》,载《释中国》(第二卷)[M],王元化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913页。

[1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页。

[20]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M],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33页。

[2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22]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29页。

[23]宗白华:《中国美学史论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24]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2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

[2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7页。

[26]徐复观:《中国艺术杂谈》,载《徐复观杂文——记所思》[M],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154页。

[27]王弼:《老子注》,载《诸子集成》[M],上海书店影印本1986年版,第14页。

[28]凝然:《论左翼文学的价值取向》[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29]万志全:《杨雄美学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30]凤凰网资讯,2010-08-28。

[31]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M],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2][德]海德格尔:《林中路》(修订版)[M],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页。

[33][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M],赵卫国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34][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M],三联书店1999年版。

[35]同上。

[36][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M],三联书店1999年版。

[37]同上。

[38]同上。

[39][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M],三联书店1999年版。

[40][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M],三联书店1999年版。

[41]余潇枫、张彦:《人格之境——类伦理学引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42]同上,第9页。

[43]胡孚琛:《宗教、科学、文化反思录》[J],《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1期。

[44][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5][奥]弗洛伊德:《梦的释义》[M],张燕云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