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齐物和合之境

齐物和合之境

时间:2022-02-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庄子那里,“物我同一”,就是天人和美之境,也即“人与天一”、“物无贵贱”的平等和合审美观。庄子的万物“平等”的和美观,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与审美情怀之源,其整体直观、运思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论。
齐物和合之境_回乡之路寻皈审

三、平等:齐物和合之境

《齐物论》说万物平等,《逍遥游》谈游心太玄,“齐物”与“逍遥”也即“平等”与“自由”是庄子生态美学的两大思想基础。庄子继承老子“自然”、“无为”的道学审美思想,并把“道”的精神引向万物“平等”、众生“自由”的至高审美境界。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与人类并生共存,万物与人类合而为一,天、地、人、万物同为自然的产物,那么人与天地是可以并生共存的,人与万物也应该合而为一的,庄子的这一千古哲理之思辨是无可置疑的。庄子齐物思想是建立在老子“道”创生万物的自然生成论基础上的,人与万物同是自然之子,这就有了同源性和亲缘关系,那么人与万物的物性相同、存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等是顺理成章的,可以说庄子的思维逻辑是无障碍的。庄子齐物思想中的“齐”,则有平等、相通、共识、统一、完美等意涵;“物”是指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万物,万物既然是同源的那么就必然是平等的,推而言之万物的个体生命虽然千差万别却是可以相互会通的。《齐物论》立论的基础“万物同源”观,阐述的重点是虚明的心境,最高的要求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也就是“物我同一”,即人与自然的和美之境。在庄子那里,“物我同一”,就是天人和美之境,也即“人与天一”、“物无贵贱”的平等和合审美观。

庄子认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齐物论》)。天地万物本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万物之一。“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庄子・大宗师》)自然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人只是其中一个被自我充分书写却又至今无法真正认识的部分,万物是相互蕴含与依存的,自认为是“万物之灵”的人,在自然“生生”天道中也同样要遵守生命的自然法则。在庄子看来,“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庄子・天地》)“人与天一”的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人既离不开天地也离不开万物而应当“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庄子・齐物论》),这样就达到了庄子所向往的“至德之世”(《庄子・马蹄》)的大美之境,即人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的审美生存境界。

庄子的万物“平等”的和美观,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与审美情怀之源,其整体直观、运思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论。视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为同一的中国诗性智慧特别强调物我齐一、互为钟情与倾诉对象的审美旨趣。李白“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审美情怀就是最典型的写照。万物平等的和美思想使人重新回到自然、回到诗性,从而构筑了中国美学“和美”的情怀与基调。万物平等的和美思想,以人与自然万物同源和异质同构为基础确立了一种诗意化的物我合一的关系,使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同时,万物“平等”、“和合”文化中的整体直观思维,使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特别强调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的合一。

庄子的万物平等的和美思想,对现代生态哲学与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漫无边际的原始森林里,你忽然发现有几个生物考察队员,树与人孰美?不言而喻。在人山人海的广场上,你忽然看见有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人与树孰美?不言而喻。其实物性之美是相等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不同的审美视觉而已。怀特海把对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的理解放到了一个以“和美”为审美原则的广阔背景中,认为自我与他者、人与自然、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共存关系,任何个体必须通过与其他个体的合作才能够完善个体生命。这种“和美”的审美原则适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每一种事物内在生存与审美价值是完全平等的,人类也只是生生不息的生命运动的大生态中的普通一员,完全没有理由自视为宇宙的中心而违背宇宙之道成为自然主宰者。

现代生态美学认为,只有超越主体性,超越主客对立,进入主体间性,才能达到审美生存的境界。主体间性美学把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看作是主体间性关系,是一种“我与你”有生命、有亲缘、有感情的关系,是本真的审美存在的实现。这就恢复了人与自然的亲和性、同一性,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奈斯认为,人与万物都处于“生物环链”中,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美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大卫・雷・格里芬(David Ray Griffin)提出,自然是与人息息相关的生命体,现代生态美学需要否定启蒙时代的主体性“祛魅”,而进行“世界的返魅”且这一“返魅”是在更高水平上对人与自然同一的回归,这种回归是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之上的,有利于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深受庄子齐物观的影响,中国古代人处世尽可能与自然、社会不异化、不分裂、不对立,从而使源远流长的和合思想孕育出的中国生态美学具有包罗万象的亲和性和包容性。现代生态学认为,尽可能保存生物的差异性才能最有效地维持整体的生态和谐。自然生态的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人文生态,社会人文永远处在融合与差异的平衡关系中,消解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生态、人的心性生态“三大危机”,首先应营造一种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心性平和沟通对话的空间,从而使大家站在同一个地平线上珍视对方的生命价值和联手守护共同的诗意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