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类与自然界进化的过程

人类与自然界进化的过程

时间:2022-02-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依赖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是以自然界为基础进行的。现实的自然界是通过工业改造了的“人类学的自然界”。马克思把它称为“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人类的进化在马克思历史哲学概念中,既重视人的社会关系的分析,又重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分析,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二是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他创造了人类学的自然界,从而使自然界获得社会历史尺度。
人类与自然界进化的过程_人类与自然界的进

第三节 人类与自然界进化的过程

自然界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前提和环境。人类依赖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是以自然界为基础进行的。马克思提出“自然界优先地位”的观点,它的主要含义是:其一,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存在。人类除了通过繁殖再生产自己以外,并没有创造任何物质。人类发展生产力,包括社会物质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自然物质生产,建设种种人工生态系统,是在自然物质(自然界物质生产)存在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其二,自然界提供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材料。人类依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为人们用以开展劳动活动、实现自己的劳动,并借此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而提供材料。这里,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了。

img73

科学进化史》书影

但是,马克思也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我们要从人的实践的角度理解自然界,这是思考世界的新的思维方式。现实的自然界是通过工业改造了的“人类学的自然界”。所谓“人类学的自然界”,一方面,它具有自然的性质;另一方面,它是对象性的存在,表现了人的目的和人的本质力量,因而获得了社会历史尺度,具有了社会历史性。马克思把它称为“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现代文献常常使用“第二自然”或“人工自然”等术语表示。

img74

进化图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一方面,人对自然的关系受人的社会关系制约;另一方面,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的狭隘的关系。所以说这两种关系是相互联系的。

在传统的科学结构中,有关世界的知识,将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知识分解为自然规律所反映的自然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社会规律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社会科学知识)。这种知识体系没有上升到把世界理解为人的世界,即没有从实践去理解世界;或者,完全脱离自然因素去考察历史事件。这种知识体系,不能认为是完满的关于世界的真理性的认识。

img75

人类的进化

在马克思历史哲学概念中,既重视人的社会关系的分析,又重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分析,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种历史观,以人、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作为哲学基础。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自然界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占有重要地位,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自然前提,作为有生命的个人来自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中的人。二是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他创造了人类学的自然界,从而使自然界获得社会历史尺度。但是一方面,作为有组织的群体,人类社会也是从自然群体发展而来;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对象的自然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自然前提。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人类就什么也不能创造。他是人类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我们要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来看待世界,也就是从实践来看待世界。

在自然界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其经历了多次斗争——友好——再斗争——再友好的发展阶段。然而,这个进化过程绝不是斗争与友好的简单转化,而是每一次转化都将友好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系统的友好,是按照其序参数的高低、内部平衡稳定的程度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对系统进化所起的作用,可以划分为初级友好、二级友好、高级友好等几个层次。

从人类产生的角度看,自然界每次从冲突到友好的转化都为人类的产生创造了一定条件,都是从低级友好向高级友好发展,人类就是自然界进化到高级友好阶段的产物。这个演化过程,如果从宇宙大爆炸算起,至少经历了太阳系的形成、地球的演化、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进化几个大的阶段。

1.生命的起源

生命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的?科学家认为生命的起源是因为行星具备适合生命体存在的条件。然而为什么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会无处不在呢?关于生命起源的其中一个假设就是有生源论。该理论认为“生命种子”遍布宇宙,地球生命的声源就是由于这些“生命种子”抵达地球,或者是通过陨星坠落的形式带到了地球。

img76

《生命起源解密》书影

生命的诞生和人类的进化是宇宙间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从此,人类这个死宇宙才有了灵性,成了“活宇宙”。冯友兰在解释宋代哲学家张载“横渠四句”中的“为天地立心”时说:“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界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迄今为止,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具有多种生命组成的生物圈的行星。在解释为什么只有地球上存在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时,学术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由于地球固有的特征,如体积大小适中,与太阳距离位置恰当,于是使生命得到适宜生存的环境;另一种则认为,“今日地球表面的特殊性是地球上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演化的结果。”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都不全面。我们现在见到的地球生物圈既是地球长期演化的产物,又是地球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生物诞生的初期,地球演化是主要原因。

科学家们认为,生物或者说原始生命诞生在35亿年前,因为只有这个时期,地球在演化到这个阶段时,才具备了原始生命所产生的必要条件。生命诞生之后,其特征是当生物和植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必然与地球环境产生相互作用,而且随着生命数量与质量的提高,这个相互作用会越来越大,以致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生物圈。

img77

生命的起源

在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就会更加积极地去探索物质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最早试图寻找这个本原的是《管子·水地》的作者,他写道:“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这是把水看做是世界万物,包括生物在内的本原。

然而,生命究竟是怎样诞生的,至今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一切都应追溯到35亿年前那个由星云组成后不断演化的原始地球。由于各种进化的合力和错综复杂的机遇,其中不排除星外物质对地球的扰动,造就了人类这个星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恩格斯指出:关于生命的起源,自然科学家到目前为止所能肯定的只是: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所谓“化学的途径”,就是化学进化。

阅读延伸·化学进化论

从古至今,有很多说法来解释生命起源的问题。如西方的创世说,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说等。但直到19世纪,伴随着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问世,生物科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同时也为人类揭示生命起源这一千古之谜带来了一丝曙光,这就是现代的化学进化论。

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在1953年首先得到了一位美国学者米勒的证实。米勒描述的生命起源的事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那就是在早期,地球上因为它含有大量的还原性的原始大气圈,比如说甲烷氨气、水、氢气,还有原始的海洋。当早期地球上闪电作用把这些气体聚合成多种氨基酸,而这多种氨基酸,在常温常压下,它可能在局部浓缩,再进一步演化成蛋白质和其他的多糖类以及高分子脂类,在一定的时候有可能孕育成生命。这就是米勒描述的生命进化的过程。

生命起源是一个亘古未解之谜,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于何时何地?是怎样产生的?千百年来,人们在破解这一谜底之时,遇到了不少陷阱,同时也见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

img78

《生命的进化》书影

科学家普遍认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阶段,开始于地球诞生后的10多亿年间。这时,由于地球具备了由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转化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即甲烷、氨、水汽、氢等。同时,由于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大气中的电击雷鸣、地下的火山熔岩等,使地球拥有了这种转化所需要的能量,于是,开始了漫长的化学进化。

img79

生命起源示意图

这个进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从无机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原始海洋中的氮、氢、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离条氨机学验件物生酸用或催子这物土氨3.0的、硫化氢、氯化氢、甲烷和等无机物,在紫外线、电辐射、高温、高压等一定件影响和作用下,形成了基酸、核苷酸及单糖等有化合物。美国的一位年轻者米勒用自己设计的实装置证明,在原始地球条下有可能形成有机化合。二是从有机小分子合成物大分子。氨基酸、核苷等有机物可能因吸附作,在原始海洋岸边的岩石黏土表面浓集,受到热的化,进而合成为生物大分。美国科学家福克斯做过样的试验:把氨基酸混合倒在160℃~200℃的热沙或黏土上,随着水蒸发,基酸浓缩并化合,经0.5~小时,生成类似蛋白质大分子。三是从生物大分子分原组成多分子体系,许多生物大分子聚集、浓缩形成以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子体系,它既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又能将废物排出体系之外,这就构成始的物质交换活动。前苏联的奥巴林做了一系列试验,他把蛋白质(白明胶)溶液和多糖混合,产生出团聚体小滴。四是从多分子体系演化为原始生命。在多分子体系的界膜内,蛋白质与核酸的长期作用,终于将物质转换活动演变成新陈代谢作用并能够进行自身繁殖,这是生命起源中最复杂的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技术改造构成的生命体,被称为“原生体”。这种“原生体”的出现,使地球上产生了生命,把地球的历史从化学进化阶段推向了生物进化阶段。对于生物界来说更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没有这件大事,就不可能有生物界。这四个阶段中的有些环节,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演示证实,有些环节还难以演示或者演示结果并不理想,这也证明了生命起源化学阶段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在经过漫长的化学过程后,最初的生命出现了,从此开始了同样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最初诞生的生命是一种最简单、非细胞形态的原始生命。这种生命又经历了从非细胞到细胞、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演化过程。大约在12亿年前出现的真核细胞,已经具有植物和动物的双重性质。大约在5亿年前,这种真核细胞分化为单细胞植物和动物。此后,植物沿着菌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方向进化,动物则沿着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方向发展,而脊椎动物又沿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方向前进,最后由哺乳类动物分化出了人类。

2.人类与家畜的进化

数千年前,原始人类捕猎现代家畜的野生祖先。在此之前,原始人从死亡动物的残骸中获取肉食。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逐渐发现了动物的多种用途。动物的残骸不仅是食物的来源,而且可以提供其他有用的材料,如皮毛、皮、肌腱、角和骨。

img80

古猿的习性

人类饲养家畜可能开始于公元前8000年,那时东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人们圈养山羊和绵羊,后来(公元前7000年)又开始饲养野猪。我们很容易想象出这是如何发生的:在日常狩猎中,人们猎杀动物后多是留下幼崽,把它们圈养在离居住地很近的地方,直到它们长大到有利用价值。直接饲养已经完全长大的动物也很有益,因为人类可以利用这些动物获得新鲜的肉。大约在公元前6500年,非洲人和印度人开始饲养牛。约公元前5500年,东南亚人开始饲养鸡。家养动物的其他用途随之产生,比如提供奶、血和毛。同样有证据表明,约公元前4000年中东人利用畜力完成重体力劳动——负载重物。同时期的欧洲人开始饲养马。最初人类利用马获取肉和奶,但不久,人类就开始骑马。乌克兰发现的某种马的牙齿已经具有6000年历史,上面有着可能是衔铁造成的磨损。直到公元前2000年,马成为人类地位的象征,因为只有富人或显赫的人物才能骑马。在战争中,马也可以用来抗击敌人,比如骑兵驾驭马作战或者用马拉战车。约公元前2500年,阿富汗北部的人们开始饲养骆驼。约公元前3000年,人类开始饲养美洲驼,而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饲养天竺鼠(豚鼠),后者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作为一种肉食来源,后来才变成宠物。

img81

《生物进化大事典》书影

有些动物与其他动物相比,更适合人类饲养,但很少有某种动物具有适于饲养的所有条件。经济性是其中一个基本的要求。最廉价和最容易饲养的动物是草食性动物,如牛和绵羊,人类只需要驱赶它们,让它们自己去找草吃就可以了。山羊和骆驼也很容易饲养,但人们必须多加小心,因为这些动物会吃掉所有可以吃的东西。马需要谷粒和草料,这使得饲养马的成本增大,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饲养其他家畜之后才开始养马。另一个出于经济因素方面的考虑是动物成长和成熟的速度,从农民的立场考虑;只有能迅速成熟并多产的动物才值得饲养。

生物学家研究认为,人类饲养狗应该是在13万年前,早于饲养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是在所有动物中与人相依为命最早的动物。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狗的存在和进化都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一个要考虑到的因素是动物的行为特征。动物的脾性十分重要,比如,牛、马比斑马、河马要容易控制得多,而绵羊、猪比鹿、羚羊更不容易受到惊吓。对圈养生活感到拘束的动物往往不适合饲养。人类成功饲养的动物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有形成社会化群体的倾向。家养动物的野生祖先都以一定的等级形成一个群体,它们已经习惯由一个头领来领导群体,因而让它们服从人类的支配就相对容易些。

很多种家养动物的野生祖先现在已经灭绝。今天,已经没有纯种的野生马、单峰驼、美洲驼或豚鼠。现存的野生种类是家养动物逃脱后繁衍产生的后代,或是人类有意重新放归自然发展而来的。

3.人类医学的发展

人类医学的高速发展必将抑制人类免疫系统机能的充分发挥,一般的温度变化就使人们涕泪横流,微小的细菌入侵就会引起疾病流行,药物的不断研发和使用必将使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机能受到遏制,人类那些天生的免疫潜能再也无法唤起,它们就像人类预报地震功能和攀爬功能的丧失一样,也必将会在长期的昏睡中死去。以此类推,如果人类过度地开发人类的“无”,则人类的“有”就将在长期的抑制下功能逐渐退化。假如有一天,人类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人类的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行走功能都失去了它们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则人类将最终向何处发展?

img82

人体免疫系统

人类莫要因为自己是生活在这个自然界里的高级生物而沾沾自喜,其实在自然界中,比人类进化得高级的生物还存在,它就是生活在这个自然界里的蚂蚁。人类靠智慧用经验管理人类,而蚂蚁用机体凭意识来控制自己。人类是高度发展的父系社会,人类的基因向着高度统一、严格标准的单一化方向发展;蚂蚁是高度发展的母系社会,蚂蚁的基因则向着多维化迈进。人类凭智慧和劳动用双手改造自然,蚂蚁以意识进化机体去适应自然界,在自然界的锻造中发展机体本能。

改造自然界是有限的、有意识的、一维的,适应自然界是无限的、无意的、多维的。在基因传承方面,人类真应该向蚂蚁学习。每一个生物所面临的自然界都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人类却凭借经验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严格的模式去应付这种变化,这就是人类的弱点。人类是在改变自然创造小环境来适应身体,由此也必将使人类的基因向着单一化的方向发展而退化,而其他的生物却在改变着机体去适应自然,由此也必将使它们的基因向着多维化方向发展而进化,所以在基因传承方面,人类的确是应该要向其他的生物学习。

img83

《进化论的圣像》书影

我们把人类的有形属性称为自然属性,而把人类的无形属性称为社会属性。人作为自然人,他首先要具备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人的自主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人作为一个社会人,他还应该具备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就是人对社会规则的服从性。人的社会属性具有反自然性,即违反他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要求人对社会应具有责任和作出相应的贡献。但是,人越注重他的社会属性,他就越会迷失他的自然属性。殊不知,人的自然属性才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如何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中确立好自己的位置,是人生的最大意义之所在。基因的第一要义就是传承,而不是丰富和发展。人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可能很大,但是人对自然界的意义却只能是零。如果说人的存在对自然界有贡献的话,那也只是在与其他基因的争斗中让其他基因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因此人类对自然界的贡献只是基因传承。

img84

进化论的胚胎发育模式

知识链接·免疫学历史

1798年,科学家尝试接种法从而开启了免疫学的大门。

1881~1885年,科学家制出抵御霍乱、炭疽病、狂犬病的疫苗。

1882年,人类发现了巨噬细胞的噬菌性。

1890年,科学家发现了过敏症。

1910年,科学家发现了组胺并建立了抗组胺基剂工业。

1922年,科学家发现了溶菌酶和青霉素。

1944年,科学家尝试皮肤移植(但排斥反应剧烈)。

1951年,南非籍瑞士人塞勒发明黄热病疫苗。

1954年,美国人恩格斯、韦勒和罗宾斯发明脊髓灰质炎疫苗。

1957年,科学家发现了干扰素。

1959年,科学家发现了淋巴循环。

1960年,科学家尝试淋巴细胞修复。

1961年,科学家发现了免疫反应和甲状腺之间的关系。

1966年,科学家发现了T-B细胞关联反应。

1971年,科学家发现了T细胞抑制效应。

1974年,科学家推断出免疫控制的整套理论构架。

1974年,科学家发现孪生子间相互不产生排斥。

1975年,科学家制出单克隆抗体。

1980年,官方宣布天花灭绝。

1981年,天花灭绝了,艾滋病来了。

1984年,人类发现T细胞受体结构。

1987年,人们发现I型MHC结构。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