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著名武术家悔金标当初读书

著名武术家悔金标当初读书

时间:2022-02-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者自述常悔当初读书少,欲登鸿儒气自豪。1966年,拜在一代宗师张达泉门下学习杨露禅小方架太极拳。先后被湖南省太极拳研究会、长沙市职工太极拳研究会聘为顾问。在张达泉、戴英门下学习了太极拳架、定步推手、小捋、活步推手、乱踩花、太极剑、刀、枪等,真正学到了太极拳精髓,在推手中逐步领悟到太极拳的出神入化。1979年秋,在徐汇区网球场举行的上海太极拳推手比赛中荣获70公斤以上重量级亚军。
作者自述_太极小方架——太极拳推手功夫精论

作者自述

常悔当初读书少,

欲登鸿儒气自豪。

用时方晓才菲薄,

笑将杯水作波涛。

img9

早期拳照

太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结晶,五千年代代相传,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我通过师传太极拳的修炼,与老师心灵的交汇,每个动作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经恩师详细讲解、指点、喂劲,自己则每时每刻用清净之心感悟,对太极的理解不断加深,从了解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到体悟天时、地利、人和的法则,真正从身体上领悟到太极的深不可测和博大精深,并将太极之道运用到太极拳的修炼、使用和对自身健康的促进上。

img10

少年时期

年少时经常在外表演武术,最初对太极的认识只是觉得少林拳套路打得慢就是太极,太极拳打得快就是少林;把拳速放慢打,一点也不难,对抗时,先下手为强,后下手总是遭殃,只要刻苦训练,流大汗出大力,总能练好。那时对太极的认识非常浅薄,不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对中华传统功夫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有一次看到恩师张达泉在和人推手,化发轻松自如,他自己非常清净,无形无招、随心所欲,而对方始终站立不稳,或是飞腾出去,或是摔倒在地。心想老师和我们都一样,同样两只手两只脚,为什么同样的动作老师和我们做出来效果就是不同呢?老师力量并没超过我们,速度也很慢,招式也没什么独特的地方。后来跟老师一沾手,才知道确实会站立不稳。有时晚上顽皮地想好一招对付老师的办法,但第二天一碰到就不行了,越是想做越是事与愿违。老师经常说,功夫只有一丝不苟,从拳架到拳理要系统规范地学习修炼。一开始,我想只要和老师做得一模一样就可以了,但还是不行,老师说我只有酒瓶没有酒,也就是只有外形没有内在,后来我才理解到功夫是全身一体的,须将骨头、呼吸和气血相配合才能真正把拳练好。

推手是检验拳架对错的试金石,在拳架中修炼,针对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人都用太极的方法将之化发。一开始,和师兄弟推手过程中,总是以胜负来判定。后来,老师说要在推手中体悟自身的对错,不要去争一时的胜负。在其后的修炼中我才逐渐认识到推手的真正作用,理解了太极拳从有形到无形,从有息到无息,从有法到无法的过程,手上的感觉轻灵虚无才是对的,真正的功夫是由根而发,并逐渐体悟到筋骨皮和一口气的关系,内在气血的运行和外在动作的关系,化发阴阳虚实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到什么是化发自如收发由心,什么是心与意合、形和气合,什么是养身养心的关系、太极和道的关系。《朱柏庐治家格言》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太极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无数前辈生命血汗的结晶,必须要有明师的指点,自身的体悟,长期的修炼,不断吸收各种中华传统的点点滴滴,才能真正领悟太极的真谛,才能传承中国文化不走样不变形。

img11

精妙推手

余自幼喜文习武,少年时加入群英武术社,参加过长宁区武术队。曾拜著名武术家马金标为师。马金标老师是山东济南人氏,查拳门传人,1952年来到上海以教拳为生。解放前在南京原中央国术馆任武术教官,一生简朴,享年96岁。

我在群英武术社系统地学习了查拳门的十路弹腿、六路短拳、老架拳、六角式、黄鹰架、廿四式拳以及刀、枪、剑、棍等武术器械。另有双锏、双钩、双锤、峨眉刺、匕首、春秋大刀、月牙铲、大斧、板凳拳、九节鞭以及双人对小手、对棍、双刀进枪、单刀进枪、大刀进枪等。

20世纪60年代初,在上海市体育宫拜太极名家陈绍奎学习陈式太极拳,拜形意八卦名家褚桂亭学习形意八卦,直至1966年。

1966年,拜在一代宗师张达泉门下学习杨露禅小方架太极拳。张达泉先生生于1889年,卒于1969年。其父张玉龙是武术行家,张达泉18岁时遵父命拜纪德(字子修)为师,纪德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清朝末年将领,号称“铁臂”,师从杨露禅。1942年,张达泉来到上海,在现在的中山公园、静安公园、长寿路、大木桥路等地进行太极拳和推手的教学,其弟子有连拿三次全国太极拳冠军的杨炳诚、戴英等名师名家。

img12

张达泉拳师

img13

张达泉训示

img14

张达泉推手

戴英,上海人氏,为人谦和通达,深得张达泉太极真传。精其艺,尤擅推手,风格轻灵多变。凡教拳,或示范、或口授,皆听可懂,见可识,俨然明晰。先后被湖南省太极拳研究会、长沙市职工太极拳研究会聘为顾问

在张达泉、戴英门下学习了太极拳架、定步推手、小捋、活步推手(八门五步)、乱踩花、太极剑、刀、枪等,真正学到了太极拳精髓,在推手中逐步领悟到太极拳的出神入化。

img15

教拳合影

img16

教拳合影

img17

教拳合影

1968年至1971年,在上海郊区教学生达百余人,为郊县培养出裁判、教练等一批武术骨干,我也在教拳中不断深化和理解太极拳。

1979年秋,在徐汇区网球场举行的上海太极拳推手比赛中荣获70公斤以上重量级亚军。

1979年至1982年,在天山公园挂牌传授太极推手。

img18

名家证书

img19

与弟子张黎明、何明、梅梅、盛彬合影

img20

与梅梅合影

img21

与何明合影

img22

与张黎明合影

img23

江阴行时,当地学生送锦旗拜师

1982年至1993年,受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主任陈国荣教授邀请,被聘为华师大武术教练,并协助学生会创立华师大武术协会。在此期间,邀请著名武术家顾留馨为《师大武坛月刊》题字,并在上海市12所高校两年一次的武术比赛中参与指导训练,为华东师范大学多次获得团体冠军和单项冠军作出努力。

1896年,在一次高校比赛结束后,武术协会赠予 “艺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的匾额。在此期间所教学生达1500余人,遍及华东六省一市,其中还有欧洲某些国家和日本、韩国的学生。现仍在中山公园太极第一场地传授中国传统民间武术,把习武心得体会传于后人。

今已步入老年,不敢忘记在学校中学会了如何教和学,锲而不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经常会怀念学校的老师、教授和同学,借此机会我表示深深的感谢。

中国传统民间武术来自民间。学习、模仿、传承祖先的武术和太极文化,都要锲而不舍。它在大自然中放养,得到阳光雨露滋润的同时也会遭受风暴雨雪,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还是要代代相传。

岁次辛卯(二零一一年)初夏 朱纪生记于上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