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咏春拳术》第三节练法特点

《咏春拳术》第三节练法特点

时间:2022-02-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练好追步,实战中可以如影随形般地黏住对手,随心所欲地施展各种拳法、手法制敌,将咏春拳“追形接打、变化无穷”的实战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图037图038图039图040图041图042须注意,无论是追步进马发拳还是追步退马发拳,其行进过程都是走“之”字路线,是将直线发力、弧线发力与三角发力有机相结合的步法。因此,追步练得好,可以将直线、弧线与三角的优势融为一体,实战中充分发挥咏春招法的技击作用,寻常一击,即见不寻常的威力。
追步发拳_寻桥:追形发力

第三节 追步发拳 角度多变

追形接打

追步是将咏春步法中进退马、转马、圈步等步法有机结合的一种多角度多变化步法,也是历来非入室弟子不得轻传的最高级实战步法。

咏春拳术语中所讲的“以攻为守,以守为攻,追形接打,变化无穷”,就是指实战中运用多角度变化的步法牢牢贴近并控制对手,令其始终处于失势后退或被迫变招的状态,从而便于我方实施攻防一体的连续打击。这一原理在实战应用上,便是通过追步配合各种拳法、手法来体现的。

所谓快马轻刀,马是指步法,而刀是指手法,手法宜轻宜松,步法宜快宜稳。手法只是控制对手和破击对手时力的传递而已,不必努气蓄力于手臂;脚下微动则劲力自地面升腾而起,瞬间传于腰胯,顺于肩背,催于肘,达于手,放之于敌身。咏春追马时,后脚如踩弓,前脚如射箭,前脚着地有一个小小的制动技巧,如同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把全身的冲量全部抛弹贯冲于敌身。

练好追步,实战中可以如影随形般地黏住对手,随心所欲地施展各种拳法、手法制敌,将咏春拳“追形接打、变化无穷”的实战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

“追步发拳”的具体训练方法有两种。

一、追步进马发拳训练

(1)以二字钳羊马姿势站立,双脚分别置于井字格外侧两端,双拳呈日字冲拳状,右拳在前,左拳在后,一前一后置于胸前中线处,双眼平视前方(图031)。

(2)右脚贴地弧形滑动,滑入前方井字格中央,同时身体向右转马,呈右脚前、左脚后、膝前钳的正身马姿势(图032);动作不停,右脚进步,自井字格中央滑入右侧外格中,同时左拳前冲,右拳回拉至左肘上方(图033)。

(3)接上动,左脚迅速贴地弧形滑动,滑入前方井字格中央;同时身体向左转马,呈左脚前、右脚后、膝前钳的正身马姿势,朝向井字格对角前方(图034)。

(4)动作不停,左脚迅速自井字格中央向对角直线进步,落入边角格中,同时右拳前冲,左拳回拉至右肘上方(图035);右脚迅速进步跟上,滑入井字格中央站定,同时左拳前冲,右拳回拉至左肘上方(图036)。

图031

图032

图033

图034

图035

图036

二、追步退马发拳训练

(1)以正身马姿势站立,呈双脚一前一后膝前钳的姿势,朝向井字格对角前方,左脚在前置于井字格边角,右脚在后置于井字格中央;双拳呈日字冲拳状,左拳在前,右拳在后,一前一后置于胸前中线处,双眼平视前方(图037)。

(2)右脚迅速后撤,落入后侧格中,同时右拳前冲,左拳回拉至右肘上方(图038);左脚迅速退马跟上,落入井字格中央(图039)。

(3)动作不停,身体向右转马,左脚自井字格中央呈弧线向后滑动,滑入左后方边角格中;同时左拳前冲,右拳回拉至左肘上方(图040)。

(4)右脚自外侧格滑入井字格中央(图041),动作不停,继续划弧停于右后方边角格中,以二字钳羊马姿势站定,目视前方(图042)。

图037

图038

图039

图040

图041

图042

须注意,无论是追步进马发拳还是追步退马发拳,其行进过程都是走“之”字路线,是将直线发力、弧线发力与三角发力有机相结合的步法。

从发力原理上讲,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故速度最快,冲刺力大;弧线则具备以圆破直的迂回战法特点,减少己方受力面;三角的支撑形状最为坚固,易攻易守,攻守兼备。因此,追步练得好,可以将直线、弧线与三角的优势融为一体,实战中充分发挥咏春招法的技击作用,寻常一击,即见不寻常的威力。

行步练拳要诀

咏春拳术语有云,“十个咏春,九个坏马”,讲的是腰马、步法的优劣决定了习拳者发力的强弱,凡习拳者发力必当从步法与马步的筑基训练开始。步法、马步是行拳发力的根基,要做到“力从地起、腰马合一、脚法轻固、进退得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习拳者练咏春步法应遵循如下三个要诀:

其一,脚下不用力,脚趾轻抓地,手心足心上提来练。

从人体力学的角度讲,脚跟和后脑属于人体杠杆的两端,习惯了出拳发力时过分用力蹬地借力,容易震伤后脑,久而久之必然记忆力减退,头晕目眩。因此,步法练习中,应足心上提来练,这样不仅练出的步法轻快稳固,富于变化,而且上肢发力时出手轻柔,而落点沉重。

其二,上虚下实,劲力下沉。

上虚下实指的是步法行进中,上身松柔不着力,功力蕴涵在下身。

劲力下沉指的是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周身撑抱、身体微下沉,这样行步练拳可以避免步法移动时身体四处摇晃,同时能顺畅地把全身劲力含住,脚下一动,周身一起动。

初习者须慢练习方有深刻体会,一般而言早晚各一次约半小时的步法练习,同时配合日字冲拳来练。勤修苦练一年半载后,身形、步法与拳劲必然趋于沉实稳重,动作开合间层次分明,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其三,劲发六合,力从地起。

劲发六合指的是六合力,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内外相合统称为咏春六合力。

内三合中,心与意合指的是一种震慑对手的精神状态。在敌我未交手之前,首先要以我方之严威神意,从精神上压倒对方,令其望而生畏,这是取胜的首要条件,谓之“神攻”。

意与气合指的是以意领气(指以念力导引呼吸,具体练法参照《小念头——朝形发力》一书),气随意行,在对手呼吸之间,或攻之或截之,迫使其气竭力散,此谓之“气攻”。

气与力合指的是外在的形体攻击,又称“形攻”。它是运用各种技法将对手击倒击伤之法。总之,心为元帅,意为号令,气为先锋,力为将士,心、意、气、力相合才是拳法体用之道。

外三合中,手与足合指的是行步练拳和讲手切磋时,要手到足到,足到手到才能将劲力发足发整,保持重心不失;具体应用之时,又强调两手相合,两足相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右手与左足相合,这样才能保持身体中正,发力顺整,三节合一。

肘与膝合指的是左肘与左膝相合,右肘与右膝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右肘与左膝相合,前肘与后膝相合;肘合强调两肘向下沉坠,便于发出沉劲寸劲;膝合强调下肢稳固与支撑;肘膝相合则是为了催劲发力。简言之,手与足合则步法轻巧,肘与膝合则变化灵活。

肩与胯合指的是左肩与左胯相合,右肩与右胯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肩与左胯相合。因为肩为上肢三节中的根节,胯为下肢三节中的根节,所谓“根节开,劲自来”,根节的开合是发出整劲的前提,唯有肩胯相合,才能促使腰马合一劲力通达,重心稳如泰山。

简而言之,六合之中一动无不动,一合无不合,以此法度行步练拳,日久天长,必然可以发出周身念力、呼吸、筋骨、肌肉合一的整体劲力,感悟咏春发劲之妙。

事实上,笔者曾见识过不同流派的咏春前辈行步练拳,其脚下移动并不十分快捷,然而十分从容闲逸,举手投足间,肩、肘、腕、胯、膝、足、身形成一个自下而上向四面八方互相撑抱的整体弹射结构,脚下微微移动,则周身无有不动,自刚柔相济、动静有法的动作中,尽展发力之妙与拳学之美,令人叹为观止。此皆常年行步练拳之功。

总而言之,一切武术运动发力皆强调力从地起,皆源于人体下盘功夫之优劣,因此步法是咏春发力之根本,习者不可不明,须常年不辍练习,方见奇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