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茶人对茶筅的感谢之情

茶人对茶筅的感谢之情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茶道具中,茶筅是为数不多的无法以其它器物替代的道具。中国宋代《茶具图赞》中的茶筅现代日本茶箱用煤竹茶筅也正是因为穗尖过于纤细,在茶道中使用频繁的茶筅破损率也最高。茶道中使用的茶碗很多并不是高温烧成,在急冷急热的状态下容易产生破裂。日本的茶筅90%以上产自奈良的高山。点茶看上去不过只是搅拌而已,但碗的造型、大小、材质,茶的浓度,茶筅的种类等客观原因使点薄茶及练浓茶成为茶道中技巧要求很高的操作方法。
点点温馨_一味千秋:日本茶道的源与流

感谢之心,流露于自然,是人类最淳朴的本性之一。对人、对物、对自然怀存感激之情,是人类千古以来敬神、敬天地、信仰自然的精神根源。也许就因此留下了巨石阵、金字塔这些使现代人着迷却不悟的文化遗产

茶道所承继的禅茶一味,追寻及守护的也许就是这种逐渐使人类模糊遗忘了的精神遗产。这也反映在茶人对茶筅(Chasen)的供养这样微小但庄重的行事中。

在茶道具中,茶筅是为数不多的无法以其它器物替代的道具。设想一下茶会中临时没有了茶杓,还可以用普通的咖啡匙或小调羹来代替,因为在茶道初始也没有竹茶杓。没有了茶碗,还可以用饭碗来替代,因为建窑的天目茶碗当初就应该是饭碗。但没有了茶筅呢?纵有国宝级的天目茶碗也晃不出泡抹来。想用刷锅刷来代替,相信这个时代已难以找寻了。

提起刷锅刷,就是中国古代茶筅的原型,造型不同于现在的茶筅。宋朝遗传下来的由茅一相(又名审安老人)所著《茶具图赞》(1269)中有对茶筅的明确记载。

日本茶道中使用的茶筅,是将一节拇指般粗细、15cm左右长短的竹分割成几十、上百根,再削成细如发丝、内外两层、先端弯曲的穗。其制作工序复杂,工艺精致纤细,只作为观赏也充满美感。

中国宋代《茶具图赞》中的茶筅

现代日本茶箱用煤竹茶筅

也正是因为穗尖过于纤细,在茶道中使用频繁的茶筅破损率也最高。原本只是作为一次性使用的道具,虽经仔细养护可以使用几十次,但最终穗尖还是会出现破损与折断。

茶道中使用的茶碗很多并不是高温烧成,在急冷急热的状态下容易产生破裂。因此在点茶前,茶人先要用水杓从茶釜中舀出温水注入茶碗预温。除此之外,在将温水注入茶碗后,还要同时将茶筅在碗中轻轻搅转三圈。这是为了防止茶筅在点茶时断损而预湿预温,同时确认茶筅穗尖是否有折损。

这个过程是茶人最需要精神集中的场面,客人绝对不能说话。

将茶筅旋转三圈,是为了领会禅宗的[空、假、中]三谛。这个作法在茶道中叫茶筅通(Chasentoushi)。

在之后的茶席上,茶釜中煮沸的水蒸气会发出咝咝的气息,轻轻的鼓动着静寂的茶空间,伴随着的是茶筅点茶时的快慢节奏。尽管不同茶碗的材质及碗内壁的状态会左右茶筅搅拌时发出的微妙音色,有经验的茶人也会根据茶筅在搅拌茶时偶尔发出的异样声音判断出穗尖发生的断损。此时,点茶却不能停。客人接过茶碗也要详装不知的照样喝下茶去,这是通常的礼节。虽然心里也祈愿着,希望穗尖损掉的部分能自然的遗留在碗底。

为了这看上去纤细、但功劳显著的茶筅,每年茶人都要在固定的寺院举行茶筅供养的仪式,在僧人庄严的咏经声中将一年间使用过的茶筅焚烧掉。

没有金字塔般的雄壮,也没有巨石阵般的神秘。以最终归还自然的礼仪来表敬茶人对相伴经年的道具的感谢之情。人、物,在这里都是自然的一分子。

除茶道外,书道家、画家及漫画家们还设立笔冢,每年定期将使用过的各式旧笔集中在笔冢前拜祭、焚烧,以资感谢。每次的活动仪式也让小学生来一起参加,使孩子们从小就从各方面明理关爱、感受互尊。

日本的茶筅90%以上产自奈良的高山。自室町时代后期至今,茶筅在茶碗这个小宇宙里已经搅拌了500多年。

使用过的茶筅

瑞严寺茶筅供养仪式中焚烧茶筅

画笔的供养仪式

由于用途、流派等因素,茶筅的制作在材料的种类、穗形、穗数、穗的粗细、把手上缠丝的颜色、整体尺寸等方面皆存在区别,使茶筅有近一百二十种类型。

茶筅的穗数从16 根到128 根不等。穗少则相对粗壮有力,通常为点浓茶之用。穗多的茶筅则因穗尖相对纤细精微,多作为点薄茶之用。

由于穗数多的茶筅在制作工艺上需要更高的技术,所以在明治时代以前,80根穗以上的茶筅只有贵族及茶道名家才得以使用,120根穗的茶筅就唯有将军专用了。

虽然茶筅的穗数以多为贵,但因相对细弱,并不适合练稠粘的浓茶。然而浓茶又是茶事的灵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贵族名家使用的茶筅往往选用比通常粗的竹材来制做,这样的茶筅被称为[宝莱]。

点茶看上去不过只是搅拌而已,但碗的造型、大小、材质,茶的浓度,茶筅的种类等客观原因使点薄茶及练浓茶成为茶道中技巧要求很高的操作方法。

茶筅与茶同样发祥在中国。早在宋朝,徽宗皇帝在《大观茶论》(1107)中对茶筅的使用就有非常详细精辟的论述:“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尽用汤已故,指腕不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砍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蘖之起面。[正束]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置。如前击拂,渐贵轻勻,同环旋复,表里洞徹,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嗇。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勻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浑,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湧,溢盏而起,周迴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勻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力过也。”

恐怕至今也没有人花这样大的篇幅来如此精致的论述茶筅点茶的风情。从宋徽宗观察入微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茶筅在茶事过程中的重要职能。

日本最早对茶筅的记录是在十四世纪中期的《慕归绘词》中。在画卷的宴会场面中,厨房放置茶具的棚架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茶筅,但从造型与放置的状态上看与现在的茶筅是有明显区别的。同时可以看到在棚架上放置的红漆大浅钵里盛装着的四个天目茶碗套装(带托台),旁边略小的浅钵中盛装着四个装抹茶的小茶罐。可以判断出这是四头茶礼的道具。

从宋传入的禅院四头茶礼的是临济禅宗的开山之祖荣西,《慕归绘词》中描绘的是净土宗本愿寺第三世觉如的传记。由此看来,从十二世纪到十四世纪的两、三百年之间,四头茶礼已经传播到日本的其它禅宗教派了。

如今,用这样华丽的样式记录茶会的本愿寺并没有遗留下四头茶礼。除临济宗大本山建仁寺外,还有天台宗大本山建长寺每年为了开山祭祀还在举行四头茶礼。

但建长寺的四头茶礼在人员的配置上与建仁寺有所区别。建仁寺按不同的内容顺序有三十二名禅僧轮流为四个来客侍奉饮茶。而建长寺只有四个禅僧在客人面前侍奉,另四个禅僧则在外面交替运送什物。外加两个看来职位略高的作为现场监督役职的僧人,共十位禅僧。不知是为了应酬现代的含有观光性质的来客,还是原本传来时就较建仁寺简略。看来禅院清规也有它的变通性。

在前面的章节提到过,如今日本茶道所用的茶筅是十五世纪草庵茶开创者村田珠光委托奈良的竹工创作出来的。那么在十二世纪荣西将宋的饮茶法带回日本后的两、三百年间日本显然也是用近似宋朝的茶筅(类似刷锅刷)来点抹茶的。

虽然唐宋时代的团茶必须在碾碎后方可冲饮,但如同今天的抹茶,碾碎的茶粉并不是很容易的就可以用开水冲开,这样就需要借助道具辅助搅匀。在《大观茶论》之前,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中所记载的是使用竹荚搅拌茶,北宋蔡襄(1012-1067)的《茶录》中记载的是使用茶匙来搅拌茶。这些道具的构造根本谈不上可以辅助产生泡沫。与《大观茶论》同时期的《茶具图赞》中记载的茶筅“竺副帅”可以说在选材及工艺结构上进化了许多,如同今天用筷子搅拌鸡蛋进化到用搅拌器。

图中右面的茶具棚架上可以看到放置的茶筅  《慕归绘词》

从《大观茶论》中可以看到对茶筅造型的描述:“筅、茶筅以筋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未必眇、当如剑瘠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疎劲如剑瘠、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这种南宋式的茶筅从造型上看,做工并不复杂、竹穗也较粗硬,因此也就不适合产生泡抹。由此看来,中国宋代的茶筅并不是特意为了使茶发泡而做的工具。这也就难怪其造型像刷锅刷而无人计较了。

当时在日本禅院流行的应该是南宋的点茶习俗,对泡沫的要求也不会有过多的讲究。特别是在举行四头茶礼时,天目茶碗是客人自己擎奉在面前的状态下由僧人注水点茶。这样的状态也不可能用过大的力度及过于繁琐的手法,以避免茶外溅到客人身上。

在盛产竹材的日本,这个时期类似宋式茶筅造型的竹刷作为民间生活用品也很普及。在出土文物中有很详细的记录。

日本茶道具大多是以转用及模仿形式发展进化的,特别是在千利休以前的时代。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村田珠光认为有必要去特意开发一个与宋朝完全不同的茶筅样式呢?

弃简就繁,总有理由。

但在史录中并没有很针对性的答案。

为此,笔者有兴趣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下自持己见的解释。

茶碗的角度

在前面的茶碗篇中,笔者探讨了千利休开创乐烧筒型茶碗的理由。因为有村田珠光开创的茶筅在先,显然利休还是肯定了珠光茶筅具有的特色及功能。但为了使茶筅能在碗中更舒展的发挥催生泡抹的作用,利休选择了改良碗的造型。

茶筅的角度

同利休同样遇到问题的珠光,不可改变的对象却是茶碗。珠光所接触的饮茶对象都是幕府将军及大名贵族、知名文化人,流行的是书院茶。珠光本人所持有的茶道具在当时是以[珠光名物]而晓谕天下。据记载,其中包括[圆悟克勤的墨迹]、[投头巾茶入]、[徐熙鹭的绘]、[珠光青瓷茶碗]、[松花壶]、[珠光小茄子茶入(茶道界以茄子型茶入为最)]等。正象他在《茶的心》里所强调,若想理解和物中所包含的枯寂精神,就一定先要理解唐物中所包含的一切。可见珠光对唐物的感悟是先从自身做起,而且非常彻底。

用宋朝的茶筅来搅拌盛装在天目茶碗中的抹茶,而且要搅出很多泡沫,这恐怕是当时任何茶人都遇到的难题。

天目茶碗在当时被尊为最上级的茶碗,华丽、珍贵是其价值的原点。从绝对价值来看,天目茶碗远比茶筅要高。形如刷锅刷的茶筅穗粗、硬、直,不论从造型上还是机能上都不适合天目茶碗。尽管陶瓷表面的色釉成分主要为石英、玻璃,但在热汤及硬竹的长期作用下,表面难免会产生磨损。这对于将军所持价值连城的曜变天目茶碗来讲,无疑是一个致命杀手。

这样,在同为唐物的茶碗与茶筅的改良选择上,对珠光来讲显然是茶筅来得更容易。

奈良高山是竹产地,竹工宗砌是珠光的知人,这使得开发茶筅并不是一个难题。而要开发新的茶碗,则并不是当时的珠光所能。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茶筅的造型。

新茶筅的穗先从以往的与茶碗内壁形状对立的直形变为顺应的弯曲形,更易于对碗表面釉色的保护。

为什么将茶筅的穗先改良为内外两层?

在茶碗篇已经介绍过筒型平底茶碗的优越之处。那么显然,与之相对的斗笠型茶碗会使宋朝式的平头茶筅在快速搅拌时不容易发挥作用。而由高山的竹工宗砌开发出来的内外双层茶筅,在构造及柔软度上适合了斗笠型茶碗的使用。茶筅的外层穗先精细,柔软,圆滑,具有弹性,在点茶时会依顺腕力产生自然的内弯曲,沿碗内周边的范围而伸缩。而内层穗先因为集聚在一起,会保持足够的力度与长度,可以伸探照顾到斗笠型碗的窄小底部茶粉。这样,无论采用什么手法搅拌抹茶,茶筅的外层与内层穗先都会同时针对不同部位而产生作用。有的茶筅还特意将内层穗先作得略长于外层,明显的就是为了适应内部深陡造型的天目茶碗。

茶筅的精细、柔软、圆滑、高密度的穗先在搅拌过程中更有利于产生泡沫。弯圆柔软的筅穗会使茶筅及茶碗两者的磨损控制在最小限度。

这就是珠光式茶筅造型的奥秘。

机能性的终极会自然的产生美。

日本茶道的茶筅也再一次证实了这一点。而且这个造型产生在六、七百年前,不能不使人为之感叹。

但并不是说有了珠光的茶筅就可以胜任一切,不然利休也不可能考虑去花莫大的精力创造筒型乐茶碗了。

珠光对茶筅的研发努力只能说是在迁就斗笠型茶碗上取得了成功。而真正可以让茶筅自由驰骋的还是利休创造的筒型茶碗。相信有过点茶操作经验的人一定会对使用斗笠型茶碗及筒型茶碗有不同的体会。其理由就在于此。

只有珠光茶筅与利休筒型茶碗这两者的完璧,才是今天日本茶道具中最强的联手。

推动时代的进化,并不只是对原有的事物进行否定或将之推翻,也显现在保存或适应原有的事物而对之加以改良。这样,才有可能使双方都延续下来。

茶筅的穗数越多,点出的茶泡沫越细,口感也相对的柔和。但薄茶因为茶粉浓度低,水分多,不容易点出很多细泡。

尽管每个流派都有标准的点茶教程及统一的师传,但经年的操作难免产生因人而异的手法。这些蓄积在神经及肉体中的习惯动作,就又生成了各自特有的技巧。使得每次茶会犹如华山论剑,看得出门道的修行者也就需要巡拜各个山门,为的是那一搅乾坤的神腕。

在茶会中能用少穗数的茶筅点薄茶确是需要具备较高的技巧才能达到的,非经验纯熟及充满自信的茶人所不为。但茶道的精神是谦虚、互敬,大多茶人反而多用穗数多的茶筅来点薄茶,以表示自己未熟的谦虚姿态。在茶席中如果有茶人用78根茶穗的茶筅点茶,那么他就是在向人们明确示意这种低调姿态。作为客人,千万不能因此而视之为初浅,不然反而只会昭示自己的无识。

茶筅的主要区别

[1]用途的区别

薄茶用茶筅/ 穗数有64、72、80、96、100、120。

浓茶用茶筅/ 穗数有16、32、48。

献茶用茶筅/日本茶道家元每年要为各地的重要寺院神社进行献茶礼。在这种相传千百年的献茶礼上,要使用古来作为最高格式的天目茶碗。为适应天目茶碗比较深的造型而相应的要配置手柄比通常尺寸要长些的茶筅,这种茶筅叫[天目立]。

野点茶箱用茶筅/ 到野外饮茶使用的茶道具由于考虑到携带及收纳方便,要适合小巧的茶箱或茶笼,所有的茶道具普遍比较小巧紧凑,茶筅的尺寸为3寸5分。

筒茶碗用茶筅/ 筒茶碗既是一些茶人的偏好,也是秋冬季使用的茶碗造型。因较之天目茶碗更深,所以需要5寸长的茶筅。也叫[长穗]。

初釜用茶筅/ 为了每年元旦的初釜茶会,茶室内外的塌塌密都要换新,以清新一色迎接新的一年。在茶道具中也有所体现,用青竹制作的茶筅就成了初釜茶会的特供品。

祝庆用茶筅/ 通常用无垢的白竹制作,象征纯洁。为庆祝生日、婚礼、升迁、入学等而举办的茶会时,在茶筅的手柄上要缠上红丝,象征喜庆吉祥。在为还历及庆生举办茶会时,茶筅要选用有环状节且无癖的手柄,以示走完人生第一个亮丽的一周。为了喜寿、米寿的庆生茶会,茶筅要选用无节的手柄,以象征人生顺畅、长寿无疆。

[2]流派的区别

以三千家茶流为例:

表千家习惯于使用上百年的古旧民家建筑中被木炭火熏黑的煤竹(Susudake)建材做茶筅。用这种陈年积旧的煤竹作出的茶筅与乐黑茶碗的风度非常协调。只是这种天然的积年材料年年在减少,剩余的古家能否供应得上茶筅的使用频度及数量确实是一个未知之数。在未来的年代恐怕要人工焙熏了。因此煤竹制茶筅的价格也很高。

里千家与大部分的茶道流派使用白竹做茶筅。过去在为武家贵族作[贵人点]的茶席时也使用煤竹茶筅。

武者小路千家使用紫竹(黑竹)作茶筅。

利休型茶筅

表千家的煤竹茶筅

裏千家的淡竹茶筅

武者小路千家紫竹茶筅

白竹和紫竹在加工前都要用火轻烤出油,搽干后日晒十天才能使用。紫竹是用热水烫出油,但干燥时间需要30-40天。

在奈良的高山,人们可以看到处处都有被架成伞状的竹杆在日晒风干,这是其他地方没有的特色风景。

由于是依赖于体感进行操作的道具,茶人对于茶筅的癖好犹如画家对于画笔,有时因个人的感受及习惯会产生特殊的要求。为此也常有为自己特殊定制茶筅的茶人,由此也就应运而生了各种特殊的茶筅造型。

前面提到过的西大寺流传自今的大茶盛,为了众多的参加者而使用巨大的茶碗,也就需要定制相应的巨大茶筅。点茶也就成了非年轻力壮的僧人所难为之事。

可想而知,一次茶会尤如一次运动会。

蕴含于各种茶道具中的,不止是外观、材质及功能性元素,更重要的还有通过这些外在元素传达给人们积淀于其中的深厚的文化、艺术、宗教等内质的精神性信息。

茶筅的造型充满精致、均等的韵律,体现出自然素朴的材质美感,本身就是一个精巧的艺术品。现代的工业设计师从茶筅的造型中吸取灵感,设计出茶筅形的灯具,颇有些许禅味。

如今还有人将茶筅活用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以搅拌抹茶的手法来搅拌可可粉,同样也会出现泡沫,再轻轻的注入热奶,那真就成为茶色的抹茶了。

由知名的传统工匠制作的茶筅,价格要十几万日元一把,流传下来的名人收藏品更有几十万、上百万一把的。而廉价的进口茶筅甚至在一百日元连锁店中就可以买到。有的商家将进口的廉价茶筅贴上日本产标签,以低于通常产品的价格贩卖。这样的做法使得传统工匠们几近穷地。

这种现象所影响波及到的并不止是一个或几个行业,如今世界性的市场竞争所导致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尽管如此,日本奈良高山地方制作茶筅的传统工匠们还是执著的、细水长流的传承守护着几百年来的传统精华。

奈良高山的茶筅制作技艺只是代代独传,竹工匠们都在晚上作业,以防止制法外泄。尽管现在制作技法已经公开,但传统的手工技艺也象茶筅点茶,只要在点滴之中注入与众不同的真情与绝技,便能保持恒久的品质,博得世人的珍贵。

我们只要简单的看看手工茶筅的每一根穗的间距是否均等,就可以判断出物品是否出自本家。

小小的留意,示意着深深的情怀。

人生也是点滴的积累。

只有在一点一滴中充满温情才会产生美好。

茶道,重视的是以人为本、以情为重、以会为缘、以心为结。

这些,也都凝缩在小小的茶筅中。

茶筅造型的灯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