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代枭雄曹孟德,三分天下归一统

一代枭雄曹孟德,三分天下归一统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洛阳为东汉旧都。221年魏文帝曹丕又重新建都于洛阳,重建宫室。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如在对吴、蜀作战中,或东攻西守,或东守西攻,皆依实际情况,将优势兵力集中于一方,形成“至实”态势。217年,曹丕终于被立为嗣子,司马懿与陈群等人被称为“太子四友”。
一代枭雄曹孟德,三分天下归一统_名都记:洛阳

洛阳为东汉旧都。公元190年董卓逼汉献帝迁长安时,“悉烧宫庙官府居家”,洛阳惨遭毁灭性破坏。六年后,献帝东还时,“宫室烧尽,街陌荒芜”。同年,曹操迎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221年魏文帝曹丕又重新建都于洛阳,重建宫室。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都洛不改。

陈寿的《三国志》高度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图像

曹操(155—220),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豪县)人,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曹操的一生,从他乘东汉末年各地豪强拥兵割据之机起兵,改编青州黄巾军为青州兵,独立发展武装,在南北征战中雄踞一方,成为魏、蜀、吴鼎足之势中的主导性力量,都与洛阳有着密切关系。曹操博采兵、法、儒、道等诸家思想,并在实践中有所发展。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异同杂语》《魏书》)。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除暴乱维护汉室而举义兵;为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赋,又发布抑豪强兼并令,以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他认为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战争的成败。军队无辎重、粮食、委积,“亡之道也”,因而吸取“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的经验,大兴屯田,达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他还注重以法治军。针对汉末政失于宽的状况,“纠之以猛”,以使“上下知制”,“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见《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注引《傅子》)。他“揽申、商之法术”(见《三国志·武帝纪》),制定管理、训练等军事法规,如《军令》《步战令》《船战令》《论吏士行能令》《败军抵罪令》等,以维护军队的统一指挥,强化军队的战斗力。

曹操选将用人,主张破格求实,唯才是举。他拔于禁、乐进等于行阵之间,擢张辽、张郃、徐晃等于俘虏营内,他们后皆战功卓著,成为名将。曹操推崇《孙子》,但要求诸将按他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和实战经验编撰的新书指挥作战。“视善变为用兵核心,其行军用师”,“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强调“兵无常形”,“兵无常势”,“兵之变化,固非一道”,只有灵活用兵,“以诡诈为道”,才能以变制胜。还说“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他认为,诡诈的前提是知彼知己,只有在掌握了对方的兵力部署、战将强弱、地形险易、后勤保障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因敌变化”“盈缩随敌”的策略。他尤重视奇正、虚实变化,要求以“至实击至虚”。如在对吴、蜀作战中,或东攻西守,或东守西攻,皆依实际情况,将优势兵力集中于一方,形成“至实”态势。同时,常以分散、分化敌军的策略,致其“至虚”,从而各个击破。在中国军事史上,他以“诡诈”著称。曹操的军事思想深受历代兵家和学者称道。《三国志》作者评价曹操:“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其《孙注》对后世兵学有深远影响。

毛泽东借古喻今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评曹操。长期以来,曹操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被看做同殷纣王、秦始皇一样,是个杀人如麻、权倾一时的暴君、奸雄。毛泽东也把曹操与殷纣王、秦始皇一块加以评价。他一反人们的传统认识,并且主张翻这桩历史旧案。在他多次评曹操的言论中所包含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认为曹操利用集中在手中的权力,改革恶政、推行法治、提倡节俭,稳定恢复发展了社会;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总之,他认为曹操“不坏”。如果把殷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不正确的”。1959年2月,毛泽东读了《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翦伯赞写的《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后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两晋统一铺平了道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1975年,毛泽东谈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时说:“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也有一些历史家认为毛泽东格外看重曹操,可从他爱引用的两段话“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和“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这些方面看出。

曹操的儿子曹丕继承父业,当上了曹魏王朝的魏文帝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加封司马懿,“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后又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

其实,曹操已经对司马懿的才识有所赏识。曹操第一次邀司马懿出山,司马懿因为曹操不符合儒家道义,代帝受拜等原因,瞧不起曹操而装瘫八年。第二次曹操逼迫司马懿出山已经心有不快,对司马懿已有所戒备。从司马懿给曹操推荐进攻四川乘胜追击,而曹操推说不可得陇望蜀之后,司马懿就明白曹操对他不信任了,便开始专心辅佐曹丕。曹丕当然知道司马懿的才识和能力,更知道司马家族的声誉和地位影响。曹操病重之后暗示曹丕不要重用司马懿,这也是曹丕不给司马懿兵权的原因之一。但是,司马家族的地位和影响及实力也是不可小觑的,这让曹氏家族一直很提防。虽然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显赫一时,但还是处于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个明白的皇帝,将司马懿罢归田里,后来还是不得不重新起用他。司马懿克日擒孟达、智赚曹爽等,显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平定辽东,对付诸葛亮,他牢牢地控制了军权,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绩,又加大了他的权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了基础。

208年,曹操做上丞相,再次征召司马懿,还威胁说,再不出仕,就等着坐大牢吧。29岁的司马懿挣足了面子,终于离开河内到曹操身边做文学掾。当时曹丕为了和曹植在文才上争高下,天天和杰出的文人在一起,做文学掾的司马懿自然也和曹丕走得很近。217年,曹丕终于被立为嗣子,司马懿与陈群等人被称为“太子四友”。曹丕称帝时司马懿41岁,相对曹操在世之时只做到丞相主簿,此时的司马懿受到了重用,升任督军、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曹丕身边很重要的辅臣。

曹丕在位时对司马懿的恩宠,正是司马懿幸福人生的开始。那时候的司马懿兴许还有着美好幻想,假如曹丕命长一点,没准他早就当上三公了。后来司马懿的篡权,最开始应该是基于一种危机意识,伴随野心迅速地膨胀。曹丕是个重度文人病晚期患者,有着很强的文人气质及文人式的轻狂。他在任上,迫于曹氏与颍川士族一贯的合作关系,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这确保了世家大族子弟在权力阶层的世袭。可惜的是,司马懿的表演堪称影帝,老子打不通关节,就使劲讨好儿子。曹丕一再向曹操打包票,这才让司马懿顺利过关。

曹丕登基,要收拾司马懿也是易如反掌。但司马懿更是谨小慎微,没让曹丕抓着一点把柄,还被委以托孤大臣,司马懿再过一关。等到曹睿继位时,司马懿已经坐大。

司马懿的篡权到底当时是如何设想的,很难说清。但他的儿子司马昭的野心就再明显不过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从这来的。司马昭活着的时候基本算是把曹魏反掉了,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因为身上有瘤子,暴毙。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最后完成了统一大业。统一的过程是:邓艾率领几千轻兵翻山越岭,偷袭成都:钟会领大军和姜维对打;最后是邓艾奇兵制胜,刘禅投降。其中有一个故事值得一提。就是邓艾翻山越岭的时候马上要成功时却发现前面有蜀营,吓了一跳,结果发现是诸葛生前布置下来的,被姜维撤了。邓艾说,如果这个地方有兵驻守我们都要死!刘禅投降之后,姜维使用反间计,鼓动钟会在蜀地称王,然后图天下。可惜计划失败,钟会和姜维都被乱军射杀。反观邓艾,被钟会污蔑,引得司马昭疑心大作,也被杀了。蜀国平定之后,吴国也同样无太多战斗力可言。最后晋朝杜预过了大江,就把吴国小皇帝孙浩领了回来,司马昭就这样抓了无所作为的小皇帝。刘禅和孙浩,统一了中国。之后,司马炎即位,开启了臭名昭著的西晋王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