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城市滨水区改造案例

我国城市滨水区改造案例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那时起即有很多学者都对城市滨水区的规划问题进行过研究。东湖滨水区的开发要考虑同时满足城市度假功能和游憩功能的需要。另外,还可以通过东湖水质改造工程,彻底清除东湖水质富营养化和周边校舍及居民生活废水污染的问题。两河环绕城市中心区,形成成都独特的城市景观,历代文人墨客不断吟诵,成都人民为之骄傲。
我国城市滨水区改造案例_都市旅游研究前沿热点·专题与案例

4.3.3 我国城市滨水区改造案例

我国当代新一轮的对城市滨水区域的重视和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从那时起即有很多学者都对城市滨水区的规划问题进行过研究。

(1)以旅游休闲区建设为中心的武汉市东湖滨水区功能开发

东湖在武汉市武昌区东郊,地处城区内环与中环线之间,是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整个风景区面积约为73平方千米,其中湖水面积约33平方千米。东湖水面辽阔,湖中港汊交错,丰富的植被资源分布在曲折的河岸,湖南岸是高校的聚集区。经过30多年的建设,现在东湖景区已建有一批以文化为内涵的一系列旅游景点,亭、台、楼、阁等各种旅游景观遍布景区,建成听涛、梨园和磨山等重点旅游区,是武汉市最大的风景游览区。分析东湖滨水区的旅游开发,可以发现还存在许多问题:东湖缺乏历史文化积淀,景区里的仿古建筑都系解放后所建,它很难成为吸引大量外地游客的武汉市标志性景区;由于东湖位于市郊,使得武汉市民前往非常不便,并且,东湖内各景区门票价格较高,很难适合普通市民的日常消费。

东湖滨水区的开发要考虑同时满足城市度假功能和游憩功能的需要。依据“风景湖休闲度假区”的功能定位,建设和改造东湖滨水旅游区的措施包括:

①改善武汉市区到东湖景区的交通条件,把东湖滨水区建设成距离城市1.5小时车距以内的滨水旅游度假区;

②建设环东湖游憩带,在该游憩带开发适合市民休闲的游憩设施、开辟适合大众消费的度假区,充分开发水上项目;

③目前东湖滨水区存在的多头管理现象应予以消除,成立集旅游、水利、防洪、环境保护为一体的机构,加以综合管理;

④改造东湖水景,清挖湖底淤泥,堆积湖边假山和湖中人工岛。另外,还可以通过东湖水质改造工程,彻底清除东湖水质富营养化和周边校舍及居民生活废水污染的问题。东湖水质改造工程包括:内部打通南湖、东湖、沙湖水系;外部通过巡司河引入长江水进入南湖(上游);通过青山港引湖水进入长江,变三湖死水为活水。

(2)成都市滨水景观——府河、南河的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府河与南河,又称锦江,属都江堰灌溉系统、长江水系。自古水量丰沛、功能齐全,孕育成都2 500年繁华经济与文化,是城市的母亲河。两河环绕城市中心区,形成成都独特的城市景观,历代文人墨客不断吟诵,成都人民为之骄傲。

但是,1993—1997年的综合整治前,由于工业勃兴、人口增长和对环境的忽视,府河、南河已蜕化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洪水和季节性缺水三大严重问题于一身,制约城市发展,威胁当代和后代人生活生存。

综合整治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和道路管网六个子项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次综合整治得到国内国际的广泛认同和一致赞誉,荣获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

成都的滨水景观,由河流、绿带、道路和建筑共构,随形就势,形成水、绿、路和文化四个圈,隐显分合变化。绿依水、水依城,古城焕发青春,风采动人。其中850公顷水圈和25公顷的绿化圈互相印证,在刻板冷峻的城市中再现自然风韵,给城市注入勃勃生机。景色怡人眼目,酷似翡翠项链,气息沁人心脾,人称城市空调。

绿化带上13个风格各异的开放性景园,随水圈和4.2千米路圈流走而连续,并与它们一起串联文殊院、王建墓、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等城市重要名胜古迹,滨水区一条极富历史内涵的文化风景线画入现代都市地图,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成都的古建筑多为木竹结构,不禁岁月消磨,唯有以环城两河为坐标的各具特色的大城、皇城、少城三个道路框架保存着古代成都“层城莺城”记忆。滨水路圈的建成,将三个框架合成一个网络,有效缓解了市区交通拥挤状况。

综合整治改变了城市滨水景观,更提高了市民环境意识,市府因势利导,作活水公园,成就环境建设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典范。公园占地2.4公顷,呈鱼形,紧依府河,鱼水难分,寓意明白;地上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地下为环境教育馆。待到环教馆工作展开,人们在府河与南河今昔对比中得到的感性认识,将在此升华为理性认识,则环境意识的普及、绿色产业的勃兴都指日可待。滨水景观的意义从此上升到新的水平。

(3)陕西杨凌水上运动中心

杨凌位于西安以西88千米处,原隶属咸阳市管辖。该区现有农业院校五所,中央、省属农业科研机构五所,是我国目前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唯一集聚地,也称之为农科城。1997年6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央指示设立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属省直辖区。

杨凌北靠黄土高原,南临渭河,区内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植被发育良好,既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又有开发旅游和文化娱乐活动的优良环境。1998年,为迎接第四届城市运动会的召开,同时也为了促进杨凌农业示范区开发,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水上运动中心设于杨凌的渭河之滨。

渭河系黄河一级支流,自西向东流经关中平原注入黄河。在杨凌地段,渭河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由南向北依次发育完整。该区地形平坦、草木茂盛,自然环境十分宜人。规划区用地面积为130公顷。

鉴于在北方地区水上运动受气候因素影响而季节性强,同时也为了适应当前人们度假休憩的特点,因此本区主题确定为:以水上运动为主,兼有儿童游嬉、康乐健身、度假休闲等多功能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根据对活动项目策划研究,将规划区划分为五个功能区:

①比赛地区:按照水上运动项目设计规范和河道管理要求,将比赛池安排于河堤以北,呈东西走向,长度为2 000米,宽200米,设8个航道。比赛池深6米,池水由地下水渗出补给,因而属高洁度水,清澈见底。比赛池除满足比赛用外,平时亦可开展一些摩托艇、游船等游乐活动。

②田园风光区:位于比赛池北部,以田园风光为特色,一方面使比赛池与城市其他功能区有一个绿色过渡空间,另一方面也为运动之后,给人们休憩提供一个更加贴近自然的场所。

高尔夫球场区:位于比赛池南部,与渭河毗邻,是由比赛池挖土堆筑而成,该区视野开阔,环境恬静。由于用地条件制约,球场按微型高尔夫球场设置,9洞并设有小型会馆和少量度假别墅。球场以东建有度假村和儿童娱乐场。

④管理区设于比赛池东部,包括办公、运动员宿舍、仓库以及供运动员活动的健身场地。

⑤中心区:即广场区,面积为3公顷。广场与城市主干道邰城路相接,是城市进入水上运动中心的过渡空间,也是进行人流组织和安排服务设施的场所。

上述五区通过环路相连,使其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区除满足水上运动比赛需求外,大部分时间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中城市居民,因而在环境设计、景观处理等方面尽可能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的心理需求:空间开敞、景观自然、空气清新、环境恬静,使人们在这里充分获得运动和休闲的双重体验。

在景观处理方面,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充分结合起来,在某些地段将保持原始美,如渭河滩地,是一派芦草丛生、飞鸟争鸣的景象。

(4)珠海市情侣路

已建成的情侣路段以其宽敞的临水绿化空间闻名于世,它的成功是一种设计理念的成功——把临海空间留给市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条路的建设,对提高珠海市整体环境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它的存在,以至于《新周刊》杂志“城市论坛”栏目把珠海市评为“最浪漫的城市”。

通过沿海岸线建设一条滨海道路,并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把青山、绿水、褐石和蓝天有机地组合在城市空间中,有效地保护了岸线的自然形态,并保证了岸线的开放性,创造了充满自然气息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

通过以滨海道路为主的有限开发,更好地组织和展示海滨城市特色,并为城市的旅游、休闲、观光及房地产开发等活动提供新的载体,为珠海市临水空间土地利用和景观建设建立了人文与自然系统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

原先的环境处于一种粗放形态,仅仅是拥有一条临海宽敞的带状绿地而已,尚未经过空间的总体布局,为建立长远的城市可视形象的总体目标,以形成良好的具有特色的空间发展形态与人文活动场所。这片地段也缺少局部地段的空间环境设计,没有对地段内的土地使用、建筑空间布局、空间形态、绿化和建筑环境小品等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提出控制要求。尤为突出的是:沿线靠城市一侧的建筑从体量、色彩、材料质感、风格等方面未经过统一的规划控制,局部地段显得混乱无序,且有多处“烂尾”楼盘、破旧房屋和多处色彩及形式均有碍观瞻的新建建筑存在。

规划设计确定城市设计覆盖区面积为36.6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4.6公顷,水域面积22公顷。本次设计路段长度为1.7千米。

对覆盖区内建筑与山体形成的天际轮廓线进行研究和控制,以形成城市临海优美的天际轮廓线。

对覆盖区内建筑景观节点、景观轴线、景点、观景点、景观带和景区提出控制要求和设计指引,使沿线各景区、城市建筑强度控制区分区明确、特色鲜明、景观丰富。使情侣路沿线成为一个在视觉、心理和情感上可供依托的景观优美、活动舒适并具有丰富人文精神内涵的现代化城市生活载体。

(5)汕头市海滨路观海长廊西段规划设计

汕头是全国唯一拥有内海的城市,海滨长廊位于汕头市北城旧区海滨,长1 900多米,是我国城市旧区难得的一条观赏海景的游憩绿带。长廊前临汕头内海,北接海滨林荫道,对岸与礐石风景区遥相呼应,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规划设计构思以绿树成荫为基础,以锦上添花为宗旨,采用“淡扫蛾眉”的手法,适当点缀亭廊及雕塑等小品建筑,尽量做到恰如其分的装扮。把长堤设想为一条“长龙”,临于海滨戏水,“长龙”与“大海”两相匹配,符合造园“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准则

海滨长廊以人民广场前沿起端作为龙首,重点布置一组群体的桥亭建筑,用形如弓月的回廊伸跨入海中,使游人更亲近海面,可听波涛骇浪,突破了长条状风景带的格局,开拓了观海胜地。龙的身段是纵长1千多米的带状公园,紧接龙首全程布局贯穿一气,有节奏地布置若即若离、成组成点的廊、亭、榭等建筑,色彩统一,建筑顶盖铺挂金黄色琉璃瓦,衬托于绿树丛中,蔚然娇艳夺目,真若龙鳞。园的尽端即是龙尾,照应首尾,建一座海上琼楼矗立波中,如龙跃出水面动态,为城市海滨轮廓创造了起伏变化的天际线,琼楼建筑风貌层层檐挂金色琉璃,与全园色泽呼应。

海滨长廊建筑物设计注意形体的变化,避免雷同,使建筑形象达到步移景迁。如对连廊设计上有平行互错,近陆可引人入胜,临海则宜观潮打岸。曲廊平面对称互挹,使山峦来朝,烟波景物尽收眼帘。凉廊迂回顺岸,悠游其间,似近若远,景物常新,让游者感到游路方长。长廊上面亭、榭、凉廊、茶座的设计做到有物不塞,玲珑通透,运用了漏窗、门洞、地罩,并配上脍炙人口的佳联妙对,使连廊建筑节节如画框套上山观海景,宛若画屏,游人登临,如在画中游,顾盼左右,通过建筑透视景深更有三度空间效果,最宜游人取景拍照,达到带状公园景致连串互透,布局一脉相承的造园设景效果。长廊还布置了多处海底动物造型的旅游公厕和其他公共配套设施。

悠长的长廊公园种植了各种亚热带观赏树木,而园路曲径有机地连接各个建筑景点、花坛、雕塑和石景。堆山垒石是中国园林特点之一,鉴于山海风光壮阔,不是小园庭院,故布设的石景均采用本地的花岗岩,别具地方特色,取其黑面粗皮,质坚形顽,天然生势磅礴,其状有如关东大汉、海上巨龟、耕牛伏地,相形各随人意,正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为游人增添不少情趣。长廊还布置着多组艺术石雕,以儿童和动物嬉戏为题材,造型精巧别致,不乏艺术的夸张,让人倍感亲切,趣味盎然。

(6)上海陆家嘴滨江大道

①背景与规划依据。陆家嘴滨江大道位于陆家嘴中心区沿黄浦江侧的地块规划线与滨江驳岸规划线之间,北起规划的泰东路(含现有泰东路轮渡码头),南至规划的东昌路(含现有东昌路轮渡码头),全长约2 540米。

②规划原则与目标。陆家嘴中心区是以滨江绿地加中央绿地加上沿发展轴绿带的旷地系统作为结构布局基本要素,沿江地区的人流观光活动强调滨水近绿。滨江大道是以绿为主的滨江亲水游憩带。

③总体布局。滨江大道的总体布局以满足该区防汛、交通、观光、旅游景观及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为前提,进行立体开发,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土地使用率,以绿和水为主题,创造上海新的滨江景观。

——横断面规划。为使滨江大道既能美化生态环境,创造良好景观,又兼具防汛功能,并考虑工程施工条件及陆家嘴中心区道路交通规划要求,滨江大道的断面组成采用地下厢体断面方案。按黄浦江防汛标准,滨江大道的顶标高应≥7米,临江一侧呈斜坡形,结合黄浦江水位标高的变化特征,沿斜坡分设三层平台(标高分别为4米、5.8米及7米处),用作沿江通常人行步道,以便游人在不同的高度上观光、游览,亦可丰富滨江景观特色。

——纵向布局。滨江大道纵向布局上,结合原有轮渡站的改建,设三处轮渡站交通集散广场,并按陆家嘴中心区道路与步行系统,设置三处游览休息性广场。结合相邻地块的开发项目,北段有明珠广场与东方广场(结合东方明珠沿江工程项目),南段为富都广场。六处广场将滨江大道分为五段,平均每段长约500米,既有利于形成滨江大道的景观特征,也方便游览人流的活动与休息,且亦作为滨江大道垂直方向的交通出入口,人员及机动车可分别进出滨江大道的上、下层,人员及自行车可分别从滨江大道的上层与下层进出轮渡站。一般情况下滨江大道上层为人行步道,不准自行车与机动车进入,特殊情况下,机动车可由大道三处轮渡站广场进入,以便安排特殊游览或急救抢险。

——交通组织。滨江大道的交通组织从总体而言,分两个层次:一是滨江大道与外围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二是滨江大道内部交通组织。

第一层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陆家嘴地区地面车行交通的到达与离开;相邻公交终点站的衔接;轮渡站人流的到达与疏解;越江人行隧道的到达与集散;与相邻街坊之间的步行联系。

第二层次包括以下几方面:纵向有各层平台游览人流的组织及半地下车道的车行交通组织;横向有各层平台之间的人流过渡与衔接及与相邻街坊步行系统的联系;垂直方向包括各轮渡站与各广场之间不同交通方式的转换。

滨江大道交通组织设计原则有以下几条:

滨江大道的交通,主要为到滨江地区游览、观光购物及到该区工作的人员提供服务,故过境交通须加限制。

滨江大道的人行步道与机动车道分层布置,上层为人行道,下层为机动车车道,上下两层间保持人行交通联系。

滨江大道半开敞半地下车道按车道标准设计,与陆家嘴中心区城市道路均以3%—5%坡度连接。

除进出轮渡站外,不考虑自行车进入滨江大道,但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利用滨江大道对自行车流进行疏解。

充分考虑轮渡站及广场处的客流集散,尽量减少滞留及交通干扰。为此,在各轮渡站及广场附近,尽可能布置公交停车场、出租车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及社会车辆停车场。

④重要节点项目与控制。

——轮渡站:轮渡站的建设应以满足越江轮渡功能为主。

——广场:滨江大道总体规划在明珠公园东北角与滨江大道相接处,丰和路与滨江大道相交处以及花园石桥路与滨江大道相交处,分别配合明珠公园、电视塔游乐中心和富都世界布置明珠广场、东方广场和富都广场。

——公交:滨江大道范围内的公交终点站有一处,位于陆家嘴轮渡站东侧,富都一期滨江大道北端。

——越江人行隧道出入口:越江人行隧道主要为解决浦东浦西沿江地区游人过江交通,亦作为陆家嘴中心区越江工程的补充。

(7)重庆市朝天门广场

重庆市朝天门广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半岛东端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整个广场占地面积15平方千米,总投资1.51亿元,由观景广场和交通广场两大部分组成。

①观景广场。观景广场位于朝天门北端两江交汇处,它依山就势,分三层建筑,最下层为码头专用道(高程180米),中间层为航监站指挥台(高程200米)。顶层为观景广场的主广场,下部架空形成三层室内空间,并设有楼梯与室外梯道联通,平台下部安排有商业用房和管理用房,188米平台一梯道与188米的码头专用道衔接。

重庆是一个山城,亦是一个江城,朝天门雄踞两江门户,上下高差40多米,有俯瞰江岸重城叠宇,座带滔滔东去水之势。朝天门犹如古城重庆驶向东方的舰首,根据这一环境特征,规划上以“古渝雄关”和“朝天扬帆”作为景观平台环境设计的两个主要景观序列。

在广场中间设有大型观赏水池,以喷泉、涌泉、跌泉等多种手法组织水景景观,游人可亲近水面。广场东西两侧设置坐椅、护栏、灯具、电话亭以及垃圾箱等设施,方便游人,并丰富环境景观元素。广场地面按详细场地设计图进行铺砌,与其他造景元素一起构成广场特色景观。为了营造一种绿色门户的环境气氛,在观景平台两侧、停车平台、堡坎的边缘均设有花槽,种植有悬垂效果的藤蔓植物。广场中央绿地以草坪、花圃为主,配以低矮可修剪成几何形体的长青灌木和乔木,美化广场。

②交通广场。利用朝东路和长江滨江路所围合街区修建综合服务大楼,屋顶标高平朝东路,并开辟停车平台以及单向行驶车道,朝天门港区车辆不再在狭小的客运大楼楼前区拥挤,车流交通以及街区为枢纽,并结合客运大楼前交通环岛及东水门隧道进行组织,所有车辆均围绕街区单向行驶,基本消除了原有的左转弯冲突点,净化了港务大楼楼前区交通,形成了流畅的交通流线和秩序化的交通景观。

停车平台南部为社会车辆停车场,面积约为6 800平方米,可停车270辆;中部为公交车辆停车站场,面积为4 400平方米,可停放公交车30辆左右,能同时满足6—8路公交车的到发需要;北部为出租车停车场,面积为2 400平方米,可满足48辆出租车停放。平台下部平长江滨江路标高层(负1层)为长途汽车站场,面积6 800平方米。

各种类型的停车站场布局井然有序,使用方便,利于水陆交通衔接,方便旅客,充分体现了朝天门广场的交通集散功能。同时,将原有的百货店、快餐店、银行、问讯处、旅游服务、行李寄存、礼品店、书报亭等服务设施纳入平台下层空间,使之形成了统一、规范、完善的商业服务空间,既便于管理,也利于良好景观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