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活动中社会美的种类

旅游活动中社会美的种类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典园林的建造并非以旅游的审美活动作为它的建造的主要目的,每一座古典园林都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缩影。
旅游活动中社会美的种类_旅游美学

二、旅游活动中社会美的种类

对于社会美的分类,我们可以从相对的层面上,以不同的分类标准来进行分类,例如可以按照时间角度来分类,分为历史社会美和现代社会美;为了方便本教材的讲解,本书根据社会美自身的形态进行分类探讨。

(一)园林之美

园林可以分为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古典园林的建造并非以旅游的审美活动作为它的建造的主要目的,每一座古典园林都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缩影。从这个角度看,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有着根本的区别,古代人建造园林是建造了古代人生活居留的一个活动场所,是以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的,而现代园林的建筑,更加强调观赏性,所以就弱化了社会美的意义,而凸显了艺术美的内涵。另外,现代意义上的园林是在古典园林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在这里更多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

1.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别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有很多分类标准,可以根据造园的风格,大体上把中国古典园林分为北方园林、南方园林。这样的称呼并非单单指的是园林的地域特征,北方园林可以出现在江南水乡,南方园林也可以出现在大漠荒原。例如承德的避暑山庄,它是城市中的园林,虽坐落在北方的山区中,拥有的却是南方园林的风格。所以,称呼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的初衷,是由这两种园林表现出来的美学风格所决定的。北方园林,以北京颐和园等园林为代表,其表现风格为:粗犷大气、色彩艳丽、形体高大、稳重大方,给人一种强烈的崇高感。南方园林,则以苏州园林等园林为代表,其表现风格为:婉约小巧、色彩淡雅、体态轻盈、秀丽多情,给人一种强烈的秀丽感。如果把园林从人化的角度来欣赏的话,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表现的就是一种性别上的差异,一个是北方大汉,一个是水乡女子。在中国古老的园林历史中,缺一不可。二者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互相借鉴,完美融合。

除此分类标准外,中国古典园林也可以根据园林建造之初的隶属关系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如果可以用女子之美来形容这三类园林的审美特征的话,皇家园林之美就好比贾元春: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专门为皇家帝王修建的享乐的场所,例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园林之美就好比林黛玉:精巧素雅,含蓄多姿,是官宦人家、富商贵族为自己修建的供自己享乐的地方,例如:苏州留园、北京可园;寺观园林之美就好比妙玉:清静恬淡、神秘静穆,是以佛教或道教为主题,佛教弟子和道教弟子专门修建的潜心修炼的地方,例如:苏州的玄妙观、承德的普陀宗乘之庙。

2.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审美载体,它不仅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中国古典园林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思想的精髓,受到宗教思想和山水诗、画的重要影响;凝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造园艺术大师、工匠的勤劳和智慧。每一座园林都有一段历史,每一座园林都有一个故事,或凄美感人、或壮丽动人。在审美中国古典园林之时,我们必须将其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感悟,才能真正悟到中国古典园林美的真谛。在欣赏古典园林之美时,如果只注重园林的色彩、形态和造园手法是远远不够的,旅游者必须学会在古典园林历史环境的审美想象中去徜徉审视,在心理上构造出一种意境来,然后在这种意境的氛围中再去细致入微地审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台、一楼一阁、一桥一榭。徜徉于颐和园的皇家园林之中,在充分了解了颐和园的历史后,仿佛听到了八国联军铁蹄进入颐和园的声音;仿佛看到了列强燃起的熊熊大火;眼前仿佛掠过众宫女簇拥之下的正襟危坐的慈禧太后……所有的历史都给这皇家园林加进了无数沧桑之美,惟其这样厚重的历史,这里的一砖一瓦才显生机,这里的一草一木才见风致。精神层面上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靠园林中的一切实物衬托出来的,而园林中的一切实物又由于有了这精神上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更显出了皇家园林的神秘、雄伟。例如漫步于佛教寺院苏州寒山寺,仿佛听到了风度翩翩的古代诗人吟诵着佳句;仿佛听到从遥远的年代传来夜半的钟声;仿佛重回明清,与寺人一起打坐参禅;仿佛看到寒山、拾得两位高僧驾鹤西去的情景……高僧、传说、佳句都为这小小的寒山古寺增加了许多趣味,只有拥有了这如许众多的佛教历史和文化,寒山古寺才显得更加古韵幽幽,这厚重的历史文化凸现了寒山寺的神奇、幽静的美学特征。

另外,中国古典园林中,造园艺术大师和园林的主人们为园林中的景点的命名是恰当得体和富有文化内涵的,也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文化之美增加了色彩。例如桂林独秀峰拔地擎天的特征和险峻的形象用“南天一柱”来命名;杭州西湖的美景中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三潭印月等的命名都文化味十足。名因景起,景随名生,境缘辞胜。

3.中国古典园林的要素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早就被古人当做人来看待和培育,山是骨架、水是血液、建筑是眼睛、草木是毛发。下面就中国古典园林的要素之美进行讲述:

(1)山石之美 山是园林的骨架,建造园林必然要有山,有的山是依照自然之势而截取的真山,有的山是能工巧匠利用石块堆积的假山。在园林建造中,山可以增加园林的稳重,更重要的是山石可以点缀空间,使其更加贴近自然,同时,山石的布局有其一定的美学原则,堆山叠石都必须要与周围的景物相一致,并与之共同打造园林的统一主题,从而形成整体和谐之美。中国古典园林的堆山叠石的美学原则是:

自然:清代李渔认为假山要“无补缀穿凿之痕,遥望与真山无异”才显得美。在审视假山之美时,旅游者可以通过自己对假山的观赏,分析假山是否有真山的形象。真山的形象之美指的是:具有原始味和野味,而看不出人工的痕迹的假山才是美的。例如:环秀山庄的山。

奇特:对于石的审美与一般的审美欣赏物有所不同,可以用“奇”和“丑”来概括。古人在造园时为了让园主人和后人尽享石的天然之美,形成了一些审石之美的标准:瘦、透、漏、皱,丑,其实,这瘦、透、漏、皱、丑总体来讲,就是一种“奇”的审美特征。园林中的真山也好,假山也罢,都必须取自天然之石,而所有的天然之石并非都是美的,有的虽是天然,但如果用去叠山就不美了,反而显得不自然了。所以无论是工匠的造园还是旅游者的审美都要明确什么才是真正的石之美。“瘦”:是从石的体量上来说的,要求石体态苗条,宛如骨瘦的女子,亭亭玉立;“透”:是从石的纹理贯通来说的,所谓“纹理纵横,笼络起稳”;“漏”,是指石上有大孔小孔,洞洞相套,上下贯穿,四面玲珑,石如无空洞,则显得格外死板,毫无生机,平淡无奇;“皱”:指的是石的表面有凹凸之褶皱,山石有褶皱就像人有了皱纹一样,才有风霜感,才更加凸显沧桑之美;“丑”:指的是石的不规则、不对称、不和谐之美,有时不和谐的景物通过人工表现出来,却宛如天成,也是一种美。

色彩:石头的色彩多种多样,园林的假山的色彩也会五颜六色,色彩不同,寓意就不同,这也为园林的意境之美丰富了内涵。例如个园就是假山色彩之美的一个典型的代表。相传个园的假山是清代大画家石涛设计的。利用石笋、太湖石、黄石、宣石,构造四座假山,来表现一年四季的变化:春山石呈灰绿色,夏山石呈灰白色,秋山石呈微黄色,冬山石呈雪白色。

人文之美:每一座假山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每一座假山都有许多动人的历史和传说。山石如果只是通过人工雕琢来表现自然之美,于社会美的内涵就无半点意义。作为旅游活动中的社会美,山石必然拥有很多人文色彩,才会更加吸引游人。故事、传说、名称等等都为质朴的山石融入了人文之美。例如苏州留园中的“冠云峰”,它是瘦、透、漏、皱的完美结合,冠云峰的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为它增添了生动和独特之美。

(2)池水之美 水是流动的,园林中有了水就有了生机。园林中的水是园林的动态之美,是最有生机的一个审美要素。园林的池水之美体现了:生态、阴柔、人文和动态美。

生态之美: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山水相映成趣。水是万物生长之本,它可以使周围的空气湿润、清新,可以调节气温,有助于创造生态之美。虽然园林是人工建造的,难免有斧凿之痕,但园林要想尽善尽美,就必须脱离斧凿之痕,尽量将一切描摹得自然天成。在园林构建中,池水也要求自然,虽不是自然界真水的生态美,但必须是接近生态的美。

阴柔之美:园林中的水还可以与山形成一种空间上的高低对比,这样才能显出山的壮观,更加凸显水的秀丽。如果没有这种对比,山就会显得孤独,水就会显得平淡。山和水的结合还另有妙处:一阳一阴,一刚一柔,在造园之美上充分体现了道家阴阳和谐之美。

人文之美:池水之美也必须拥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池水的名称是美的:例如芙蓉出水、鸳鸯戏水、垂柳拂水、湖光倒影等;池水的形状是美的:潇洒自然,没有规则,却又是最有规则的;池水的传说是美的:才子佳人的凄婉爱情,意蕴深厚的佛道故事。园林中的池水的状态是工匠们描摹自然界中的水而形成的,一般为人工挖砌而成,但也有的利用自然界的水引入园林中,加以修饰,形成与园林总体风格相一致的池水。例如:承德避暑山庄中的湖水就是在建设避暑山庄时挖砌而成的,挖出的土堆积成今天游人所见到的山庄内的山,援引承德武烈河之水和热河之水。

动态之美:水的流动性和水中的生物的游动共同构成了温馨恬淡的园林池水之美。有的池水娴静平稳,深邃静谧;有的池水随着地势的改变而奔流不息;有的池水援引到高处再轻轻落下,形成园林中的瀑布,潇洒动感。

(3)建筑之美 有人把建筑当做头,有人把建筑当做眼睛,其实无论是比做什么,只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建筑在园林中是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的。有了建筑就有了人,有了人就有了情。园林中的建筑和一般的建筑有所不同,它更加强调意境。园林的整体设计有助于扩大空间,丰富游览者的审美感受。“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亭台楼阁等建筑不仅有它本身作为建筑的审美特征,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筑的门和窗,可以欣赏到外界无限空间的优美景色,增加意境美。园林中的建筑种类很多,包括:宫殿、厅堂、楼阁、馆、轩、斋、亭、桥、榭、廊、舫。

宫殿之美:宫是皇帝的住所,殿是供奉神像的地方。宫殿一般建造在园林的中心或主要位置,具有高大严肃、富丽堂皇的美学特征,总让人产生一种崇高之感。在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中,宫、殿是十分重要的建筑类型。

厅堂之美:厅堂一般在私家园林中较为常见,往往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大抵建在园林中心地带,甚至是全园布局的中心。具有沉稳厚重、典雅规整的美学特征。厅堂之美不仅在于厅堂的本身之美,也在于其正面相对的主体景物之美。给人一种视野开阔,景象丰富的感觉。如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四周都是景点,站在堂内扫视四周景物,犹如在观看一幅中国山水画的长卷。

楼阁之美:楼和阁都是高层建筑。从结构上看,两者各有特点,楼比较规整,而阁则往往比较灵活。审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阁时,往往会和诗情画意、闺房秀女联系起来,为楼阁之美增加了一定的意境。例如桂林的伏波楼,依半山峭壁而筑,居高临空,气势宏伟,正面建带形窗、大跳台,俯视漓江奇境,平眺七星群峰,使伏波山景致更加俊秀。

馆轩斋之美:这一类的建筑体量中等,是园林中常见的建筑。馆最早是为接待宾客而用的客房,后来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发展成为宴饮、休憩、赏景的场所。拙政园内的玲珑馆建于小庭院中,自成一体,环境清幽。轩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极小的建筑空间,也可以是较大的建筑空间。其美学特征是:轩宇高敞,也就是说,空间敞豁,气息流通,便于观赏胜景。例如:苏州留园中的闻木香轩。斋一般是供古人读书和学习的地方。古人居于此,或静心养性,或修身反省,或潜心攻读。窗外的幽竹、松柏、兰花之类的植被,窗内读书人丝竹之声婉转悠扬,其美学特征是:优雅、清静。

亭之美:亭是园林中一种有顶无墙,四面敞开的小型建筑。亭是供人休憩和赏景的地方。亭是常见于园林之中最灵活的建筑。亭的造型很美,多姿多彩,有正方形、圆形、正六边形、正八角形、十字形、凸形、梅花形、海棠形、扇面形等。有的玉立于山巅、有的眺望于水中、有的隐匿于竹林、有的俯瞰在山坡、有的屹立于平地……

桥之美:园林离不开水,有了水就必然会有桥。桥起着连接景点和点缀空间的作用。碧水悠悠,小桥卧波,格外清幽。“小桥流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幽景之一。平桥笔直宽阔、自然质朴、富有野趣;曲桥婉转曲折、婀娜多姿、富于变化;拱桥平静柔和、简单明快、以孔漏景;亭桥亭亭玉立、别有韵味;廊桥袅袅娜娜、独具风采。

榭之美:榭是一种依水建筑。园林中的榭是开敞的、体量不是很大的个体建筑,它既有供游人游赏停息的功能,又有突出的点缀功能。就内部来说,其构筑往往上有花楣,下有雕栏,玲珑透空,精丽细巧,其点缀功能表现为装饰特征;就外部环境来说,它往往点缀于花丛、树旁、水际、桥头……其点缀功能表现为对花、树、水、桥的依附特征。

廊之美:廊是园林中富于游赏功能且轻灵的建筑。《园冶》上说:“廊宜曲宜长则胜。”长廊随形而变,依势而曲,蜿蜒无尽,方引人入胜。对于旅游者而言,廊是一条导游线,引导旅游者渐入佳境,同时也是游人很好的休憩处。

舫之美:舫是依照船的造型在园林湖泊中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形建筑物。舫是对船的模仿,又是对船的扬弃,它丰富了园林的景观,还能给人一种似静还动,似动还静的美感。

(4)植物之美 中国古人有把园林叫做“花园”的称呼,可见园林离不开“花”,而“园林”的叫法,也同样表明了园林与树木的紧密联系。因为园林的造园法则就是师法自然,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之美在园林中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就不是真的师法自然了。试想,有了山、有了水、有了建筑,却不见五颜六色的植物,那么,这样的园林就是失败的园林、毫无生机的园林。园林中的植物美在于色彩之美、嗅觉之美、生态之美和形态之美。

嗅觉之美:植物本身都带有一种令人心醉的气味,使人产生一种嗅觉上的美感,从而身心愉悦。草木之味清新自然、鲜花之气沁人心脾。旅游者也会由于草木鲜花的气味而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中国古人根据花木的不同的香气为植物命名,例如:牡丹为国色“天香”;梅花为疏影“暗香”;菊花有霜月“冷香”;荷花有水上“清香”;茉莉花开于炎夏之季,“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

生态之美:无论是援引自然界的植物,还是园中栽培的植物,都会起到净化空气,消除污染,吸滞粉尘的作用,另外,还可以调节空气的湿度,遮阴降温,为园林的美增添生态色彩。

形态之美:植物之美并不单单是日常旅游者欣赏到的色彩之美和嗅觉之美,花木的形状各异,美感非凡。老树虬枝横空、挺拔刚健;新枝柔嫩洒脱,随风而舞。花的或含、或吐、或正、或倚、或平、或斜、或俯、或仰;花与花之间的或疏密紧凑、或聚散离合、或顾盼呼应;无风时,花蕾如立;有风时,如痴如醉,都美不胜收,富于变化。花与木的色彩可以互为映衬,绿色与其他的鲜花的颜色相搭配,但求自然洒脱。花木的品种相当丰富:含羞欲语的月季,临风婀娜的丁香,灿若云霞的杜鹃……或娇媚、或飘逸、或浓艳、或素净、或妖冶、或端丽……无论哪种形态,所有的植物都必须符合园林整体的主题意境。

人文之美:园林在栽种植物时非常注重花品和树品。因为,中国古代园林的主人多为有品位的人,所以在建造园林时,造园大师们很注意选择适合园林主人品位的植物。除外在形态、色彩、气味等的审美特征外,中国古人在造园时更加强调植物的品格。而园林的主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所更替,所以,园林中植物的人文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例如:无锡寄畅园,亭中有四株古柏,后清朝皇帝乾隆来此园赏景,为古柏赐名:清、奇、古、怪。

4.中国古典园林审美

(1)意境之美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最突出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诗情画意和禅意道趣。

诗情画意:中国古典园林早在晋代就接受了中国画的写意特点,山水园林和山水画几乎是相伴而生的,在构园技巧上吸取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许多重要的技法,要求像绘画一样懂得处理好旷与幽,疏与密,朴与华的辩证关系,使之相辅相成,耐人寻味。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园林也运用了绘画的大写意手法,努力创造这种生动的气韵,以假山传真山的气势,以池水造湖海的神韵,以顽石显生命的灵气,以山水抒主人的性情。画意美,美在含蓄,园林也是一样。中国古典园林的曲径通幽,就是一种表现含蓄美的造园手法。常见的审美意境是:一条小路曲折蜿蜒,前方似乎毫无佳境,但沿着小路继续前行,转弯的瞬间,或是穿过小路上的一个建筑物,会发现别有洞天,是更美妙幽静的去处。例如:环秀山庄,只是位于宅后的一个小园,但由于隐匿在嶙峋石山和参天古木之后,就产生了幽静深邃的审美感觉,让人获得别样的审美体验。就仿佛看到一江南女子,端坐于水边廊中,折扇半掩红颜,因为半掩还露,半露还掩的感觉,是最让人产生好奇感的,有折扇掩面已经很美,当折扇拿开,好一副娇媚的容颜,更加令人慨叹她的美丽。除了画意,还有诗情。山水诗启发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中国古典园林又蕴含着无数山水诗篇。中国园林的佳境就在于可以让人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可以触景生情,观景生诗。例如:扬州寄啸山庄,观赏之后,会令人不由自主地吟诵出:“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的诗句。

禅意道趣:中国古典美学有三重奏之说:“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和“空灵为美的佛家美学思想”。以老庄哲学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倡导:“境生象外”、“平淡朴拙”、“虚实结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箴言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崇尚自然的思想是相一致的,道家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塑造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园林中山的从容、水的随意、竹的悠然、建筑的和谐……都从不同的层面表现了道家的神闲、气静、宁静、清幽、淡远、飘逸、潇洒的美学特征。佛家思想崇尚“无我”与“空”,讲究空灵、玄远、寂静、闲适、清丽、缥缈。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中也运用了佛家的禅趣。有时我们漫步园林山中,会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感觉;有时徜徉竹林树丛,会有“闲行数乱竹,静坐照清源”的佳境。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中,我们也会在不断的审美中慢慢顿悟禅宗三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甚至渐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佳境。使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超脱,甚至可以达到“无我”和“空”的境界,而这也正是旅游审美体验中的最高境界。

(2)对比之美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中我们还会发现:中国古典园林处处有对比,处处是协调。

虚实相间的对比之美:虚实相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很多。它和中国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所不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虚和实是相对而言的。山景为实、水景为虚;山峰、山峦为实,沟、壑、涧、穴为虚;有景处为实,无景处为虚;建筑造型为实,院落天井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墙体为实,门窗为虚;花形花姿为实,花香花影为虚等等。这种虚实之美在对比中更加凸显了园林景观的审美特色。就像乐曲的高低抑扬、快慢急缓,打破了景物的平板呆滞,取得了错落有致、变化无穷的视觉效果。

疏密错落的对比之美:园林中的山水、建筑和花木讲究有疏有密,切忌平均分配。堆山叠石,既要密集重叠,以形成千岩万壑的气势,又要用稀疏、散落的山石作陪衬与点缀,以显示水景,又可分散用水,形成萦回环绕的小溪;植物栽种,既可成片密植,又可单植、对植、丛植。在园林的总体布局上,中心景区的景物比较丰富、集中,次要景区的景物相对稀疏、单一,以形成鲜明的对比。

开合有度的对比之美:园林空间有相对开敞和相对幽闭的差异,这便形成一放一收、一开一合的对比。这种对比,使人的心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这种审美心理上的变化,往往更能够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北京的颐和园,由东门进入时,只见一座颇像四合院的内景,一点也看不到园林的景致,沿小路往南走,先看到一座土山横在前面,中间是一条曲径,顺路而行,可见园中最大的建筑佛香阁在枝叶间时隐时现。转过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昆明湖、万寿山、佛香阁、龙王庙尽收眼底,令人惊叹不已。

形状不同的对比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具有因形状大小差异而产生的对比之美。大到园林的空间,小到园林中的一草一木,都有这种对比的存在,例如苏州留园中的小窗,或方或圆,似方似圆。颐和园的前山前湖区,在万寿山南坡与昆明湖这一大空间的旁边有许多小的园林空间,游人既可以由大入小,也可以由小入大。

动静结合的对比之美:山是静的,水是动的;建筑是静的,建筑前风中的植物是动的;亭子是静的,曲折的爬山廊是动的;水是静的,水中的动物是动的。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才使得园林景观更加生动。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处处是对比,处处是协调,充满了和谐之美。没有对比,就不能突出;没有对比,就没有变化。对比会给原本平淡的园林景观带来生机,会给旅游者带来更强烈的审美感受。但是,无论何种对比,其原则必须是围绕园林的意境和主题的,必须在对比中讲究协调,成就和谐之美。

(3)造园手法之美 借景之美:明代园艺家计成说借景的原则是:“无拘远近,极目所至,俗则摒之,嘉则收之。”由此可见,园林构图中借景的手法运用相当广泛,而且不拘一格。远者可借园外之景,像承德避暑山庄所借棒槌峰一景,简直如天造地设一般。近景与远景之间可以互相因借,山借水而灵动,水借山而俊秀。此外,还可以巧借天候。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都是巧借天候的佳景。总之,凡可入画者,园艺家都千方百计借为我用。借景讲究平衡对称,对比协调,比例适中,多样统一,符合美的创造规律。松借风而涛,柳借风而舞,但如果园林中所借的风力过大,变成了松涛怒吼,便会破坏园林的美感,大煞风景。所以,在借景时要注意所借之景必须与总体的园林美学风格相一致。

引景之美:主要是指引自然之景入园。例如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建筑中,当年康熙皇帝亲自选址建造避暑山庄,就很注意运用引景手法。这里的热河泉水、万壑古松等景致都是“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引景还有一个层面的含义就是模仿其他地方的景观。例如:承德避暑山庄内的狮子林、烟雨楼;承德外八庙仿新疆伊犁固尔扎庙修建的安远庙、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建造的普陀宗乘之庙。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园主人“移天缩地于咫尺之间”的审美情怀。除了引自然之景、模仿其他名胜之景外,还有因种不同地区的奇花异草,引养世界各地的珍禽异兽。当旅游者在观赏这样的独具匠心的景观时,会发现它们既无人工雕凿的痕迹,也无生搬硬套之感,和其他景观和谐搭配。令旅游者赏心悦目,不能不叹服造园大师们的高超技艺。

藏景之美:“景愈藏,景界愈大;景愈露,景界愈小”。藏景指的是将某个景物通过树木、山石或建筑物等把它隐藏起来,旅游者见到的此景,或半貌、或一角、或一点痕迹也看不到,需沿着一定的路线,经过曲折变化,才会看到全貌。旅游者会深深地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意效果。藏景的目的是为了现景。

框景之美:框景的手法如同画面镶一个镜框,使某一处景观成为一个特写式的镜头。在造园中,用轩、廊、亭、榭、厅、堂等建筑为游人提供“带边框”的赏景空间。或用门,或用窗,或用檐、或用栏、或用柱将远处之景框入一定的空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景致就是一幅极好的框景图。另外,中国古典园林中还有一种利用墙壁框景的方法。苏州园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典型例子:在墙壁上开凿出各种形状的窗,或是圆形、或是扇形、或是宝瓶形、或是桃形、或是花草窗、或是树木窗、或是鸟兽窗……旅游者审美于此,会被这特殊的特写景象所吸引,产生许多审美联想。

(二)建筑之美

建筑被称为园林中的眼睛,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但就建筑本身而言,它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它的发展历程要远远早于中国古典园林。早在原始社会便有古人搭建奇特的树屋、挖掘洞穴之屋等建筑。建筑是一种可供人居住的物质形式。在旅游美学中,中国古典建筑和中国古典园林都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共同特色,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因此要想更多地了解建筑之美,须认真研读、积累丰富的建筑审美经验才行。

1.结构之美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使用泥土和木材建造房屋。他们发现用木材建筑房屋便于加工,而且自然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于是,用木材造房便成了我国建筑上最早的传统。木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征之一。

梁柱式结构: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是梁柱式,就是在地面上立柱,柱上架梁。木结构的房屋屋顶的全部重量,是通过椽、檩、梁传到立柱,最后到达地面的。而墙壁不承受房屋上部的重量,只起到分隔空间和保护的作用。木结构的建筑有许多优点,例如门窗的安排比较灵活,多开一些门窗或少开一些门窗都可以。门窗可以开的大些,也可以开的小些。这种结构可以充分满足人们使用房屋的不同要求。而且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木结构建筑屋顶的造型也十分丰富,有歇山(屋顶)、悬山、卷棚顶和硬山顶。

榫卯安装的木结构:我国古典的建筑的一大特色就是榫卯安装,是一种非常坚固的组合方式。另外,较大的建筑中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一般采用斗拱,斗拱不仅可以在承重上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外形错综精巧美观,还可以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

2.整齐之美

我国的古典建筑基本上采用群体组合的布局,从整体上看是多层次而又变化无穷的,显示出整齐合一的完美布局,有主有次,层次分明,既注重小巧玲珑,又讲究多姿多彩,是多样化和整体和谐之美的典范。中国古典建筑的单元是“间”,由“间”组成院落,又由院落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这也是中国古人追求整齐合一之美的体现。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进行认真调查研究,以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3.色彩之美

色彩是构成建筑形式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红、黄、绿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色调。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的观念中,红色代表喜庆吉祥欢乐,黄色代表富贵庄重辉煌,绿色代表生命活力。从我国封建统治者的审美观点看,一般来说,帝王的建筑是黄色的琉璃瓦,王侯的建筑用绿色琉璃瓦,老百姓只能用灰色的瓦。中国的古代宫殿多金碧辉煌、红砖绿瓦,色彩艳丽,富丽堂皇。寺庙建筑多清静淡雅,但也有一些比较重视色彩艳丽的寺庙,例如:旅游者在观赏一些喇嘛庙时,常常看到一些“金顶”建筑。这些所谓“金顶”,是用鎏金装饰的屋顶,一般称为“金瓦殿”。

4.细节之美

我国古代建筑十分讲究内部的装饰、陈设和外部空间的点缀。因此,建筑物的内部常用雕梁画栋、图案花纹匾额楹联等进行装饰。雕窗、床栏、墙角、字画、古玩等等,到处都凸现出雕刻、图案等的细节之美。中国古典建筑不仅整体完美、层次分明,而且细节动人,这也正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完美和唯美的美学追求。

(三)民俗之美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不同的服饰、习惯和风俗,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独到之处,而这种独特的东西往往又都是美的集中体现。

1.绚丽多彩的服饰美

服装最初的作用是御寒的,但是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服装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对人体还起着重要的装饰作用。每个民族都拥有着自己的服装和装饰品,而每个民族自己独有的服饰和装饰,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从民族形成之日起,该民族的人们就拥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服饰。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是该民族的审美趣味、信仰追求和习惯爱好的集中体现。每一件民族服饰都拥有着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两个层面,而民族服饰的审美价值是旅游美学研究社会之美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居住在北方地区的民族,其服饰一般多长袍、高靴、厚衣,这样的服饰出现之初主要出于御寒的实用目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原本臃肿的服饰经过美化、改进,变得漂亮起来,成为藏、蒙等北方民族的主要服饰。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的女性的百褶裙很漂亮,长者曳地、短者及膝、上衣绣花或镶边。生活在云南彝家姑娘喜爱形似鸡冠镶有1200多颗银泡的“鸡冠帽”。苗族姑娘喜欢戴银饰:银角、银雀、银扇、银梳、银簪、银项链、银耳环、银手镯等等。

2.高昂婉转的音乐美

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丰富多彩的华夏文明中,各族劳动人民创作了大量热烈奔放、优美婉转、如泣如诉的动人音乐。有的民歌,曲调明快,歌声嘹亮,例如苗寨的“飞歌”;有的民歌,音调清脆,缠绵柔缓,例如傣族歌曲;有的悠扬动人,载歌载舞,例如新疆的歌舞;有的粗犷豪放,勇敢刚毅,例如蒙古族民歌。

3.摇曳多姿的舞蹈美

舞蹈与音乐自古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故有“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无声的音乐”的说法。凡是善歌唱的民族,几乎都喜欢跳舞。舞蹈的语言是舞步、动作、身段和姿态。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在同天斗、同地斗,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中,通过有节奏的律动、造型、手势和表情来抒发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幻想。各民族创造流行的舞蹈,种类很多,一类是民间大众舞蹈,例如:秧歌舞、龙灯舞、高跷舞、安塞舞等;一类是艺术舞蹈,例如:某些民族的人民创作的叙事舞、抒情舞。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其舞蹈风格也有所不同。蒙古族长期生长于草原之上,所以舞蹈动作上多以豪放、开阔的动作为主,例如模仿雄鹰展翅飞翔、搏击长空;把骑马狩猎的动作也展现在舞蹈中……显示出蒙古族人民的粗犷和豪放。

4.风味独特的饮食美

中国各民族的饮食风味也有所不同,很多民族都有其喜好的美食。因为民族常常和宗教相连,因此,宗教的忌讳也会体现在民族的食品上。信奉伊斯兰教的新疆少数民族喜欢“烤全羊”、“清炖牛羊肉”等食品;东北朝鲜族喜欢狗肉冷面;还有广西壮族的“破脸狗”、纳西族的“火腿粑粑”、彝族的“坨坨肉”、傣族的“蚂蚁蛋”、云南哈尼族的“竹筒鸡”、侗族的“酸鱼”、瑶族的“五色糯米饭”等等。这些饮食不仅让旅游者的味觉上产生新鲜的审美体验,而且在视觉上也体验到不同色彩和造型的美感。各民族美食是丰富多彩、新奇各异的。但多样并不等于杂乱无章,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56个民族,其饮食口味的特色一般符合中国饮食的总体特征: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因此,各民族的饮食之美是独特而又多样统一的。

5.情趣各异的婚俗美

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婚礼历来都是人的终身大事,因此各民族都非常重视婚礼习俗。虽然各民族的婚礼风格不同、情趣各异,但追求喜庆、企盼吉祥、希望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的主题是共同、永恒的。例如新疆伊斯兰民族男女结婚,要由阿訇或伊玛目诵经,然后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以示同甘共苦,白头偕老。云南怒江傈僳族青年男女结婚时,新郎要在家门口摆酒设宴,招待客人。新郎新娘要互换碗筷,以示互敬互爱。朝鲜族婚宴要摆一只煮熟的大公鸡,公鸡嘴里叼着一只红辣椒。

6.待人接物的礼仪美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中国各民族人民在礼尚往来的关系中,也同样养成了尊老爱幼、重友谊、讲信誉、温良恭让的礼仪习俗。例如满族一向有敬老的习俗,儿女对待老人,要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男子的请安礼是“打千儿”,女子行“半蹲礼”,否则,就会视为不敬不孝。侗族除了有“路不拾遗”的良好风尚外,人人都热心公益事业,在侗乡的花桥、鼓楼、凉亭里,都备有甘甜的清泉水,供行路口渴的客人饮用。蒙古族素有热情好客的美誉,视客为喜,通常的礼节是敬奶茶和奶制品,煮“手扒肉”,最高的礼遇是“献哈达”、吃烤全羊、唱祝酒歌。

(四)饮食之美

1.菜点之美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是果腹充饥之必需,而且极具美学意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国的特征,强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靠土地生存的观念决定了中国饮食以素食为主的传统习惯。在中国古代肉食是很珍贵的,只有达官显贵才可以每天食肉,称为“肉食者”。长久以来以蔬菜和面食为主的中国人,总结出了丰富的烹饪素食的技艺,在世界饮食文化中,弥补了西方人以肉食为主的缺憾,成为素食文化的代表,吸引了众多的国外旅游者。中国的饮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热食为主,这种习惯的养成与中国较为闲散的自给自足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2.色彩之美

自然本色美:在中国的饮食中,十分重视菜品的颜色,讲究菜品的本色就是遵循蔬菜和肉类等本身的颜色,所烹饪的菜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菜品本身的颜色,实质上是以自然美为基础,青菜的绿、蛋黄的黄、西红柿的红等,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强烈的美感,而且,菜品的本色会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增加人的食欲。

色彩搭配美: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认为,没有不美的色彩,只有不美的组合。中国的烹饪学也认为,厨师对菜品色彩美的创造不在于调配色彩或产生新色彩,而在于组合色彩并使之有一定意境或情趣。菜品的色彩搭配讲究对比鲜明、刺激食欲。

3.气味之美

中国菜品给人产生嗅觉刺激是很重要的一个饮食美学要素。未入其口,先闻其味,香味入鼻产生对味觉的刺激,食欲大增。古有“闻香止步,知味停车”的招牌,来招揽客人。菜品的香气刺激鼻腔上部的嗅觉器官,引起嗅觉感,引起唾液分泌,产生食欲,产生快感。人又通过快感,引起情感冲动和审美联想,然后产生美感。根据人的心理感受,传统上把菜品的香分成以下几种:浓香,美感鲜明强烈,如红烧肉;鲜香,其香清新质朴,如清蒸整鸡;醇香,其香幽远醇厚,如五香葱油鸡;异香,其香怪异独特,如怪味鸡片。

4.形式之美

在中国的饮食烹饪中,非常讲究刀工、造型。饮食的造型也是为了更好地刺激食欲,因此,造型是手段,品味是目的。如果不顾饮食美的实用价值而一味追求艺术效果的话,就会失去饮食之美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是不可取的。中国菜点的形式美有以下几种表现:

(1)自然形状之美 自然形状的美感突出原料的自然美。如整鸡、整鸭、整鱼以自然形状为佳,这一类的饮食具备饱满和完整之美,能给人一种充满喜庆的大众生活情趣。

(2)几何形状之美 这种饮食的造型之美是较为常见的,人们居家做菜常常将菜品切成丁、条、片、块等简单的几何形状,便于翻炒,易于入味,体现了一种规则整齐、简洁明快、大方随意的美感。

(3)雕塑造型之美 在饮食中凉菜和面点最具雕塑造型。通过塑造形状来展示形状的美感可以使人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粽子的形状给人以质朴、充实的美感;汤圆给人以晶莹玲珑、饱满圆润的美感。菜品除了利用完美的雕塑造型吸引旅游者外,还会将雕塑造型与菜品的名称完美结合,以此来增加菜品的文化性和美感,例如“二龙戏珠”给人以隆重热烈的美感;“鲤鱼跳龙门”给人以热闹欢乐的美感。圆雕有完整感,凸雕有饱满感和动感,凹雕侧重线条造型,显得深沉含蓄。

5.味觉之美

味觉之美是旅游者体验饮食之美的最重要方面。嗅觉之美、色彩之美和形式之美是味觉之美的前奏,而味觉之美才是旅游者想要得到饮食之美的核心。单纯的味觉之美有:咸、甜、酸、辣、苦、麻、鲜。但菜品的味道都不是单一的,绝大部分都是复合味,在日常饮食中,菜品的味道往往是以某种味道为主,而附着于其他味道的。我国在烹饪上的复合味是最富有创造力的,酸甜、甜咸、辣咸、麻辣、香咸、香辣等等。例如麻婆豆腐,有咸味、麻味、辣味、香味,但却是以麻辣味为主的味觉之美。由于中国的地域不同,对味觉之美的要求也不同,于是就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味特色。广东菜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鲁菜以咸味为主,有咸、鲜、酸、甜、辣等的主要味型;湘菜注重香鲜、酸辣、油重、色浓。

6.触觉之美

饮食之美中,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的美感就是触觉之美。“饮食之道,所尚在质”,中国的古人早就为我们建立了菜品的又一个审美标准——质。质就是菜品的质地或材料,同时也还包含卫生质量的因素。中国饮食中的质好,指的就是菜品入口后的触觉感受,仔细分析起来,一般而言,触觉之美有:松、软、脆、嫩、酥、滑、爽等质地美感。不同的菜品要求的触觉美感不同,因质而异的美感使得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异彩纷呈。

(1)嫩 其烹饪方法一般为爆炒,或微炖,或清蒸等,其目的是保持菜品材料本身的自然细嫩之感,给人一种“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箸金盘敢望传”的审美享受。例如清蒸鲥鱼之嫩。

(2)脆 其烹饪方法一般为热菜的煎炸和冷菜的拌制,给人一种爽利、干净的触觉感受。但一般来说,菜品的脆往往和嫩、松的触觉美感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常常形容菜品的“外焦里嫩”就是这种复合型的触觉美感,例如山东名菜“油爆双脆”、“土豆拔丝”。

(3)软 在享受糕点的美味时,一般的审美体验是松软的。

(4)烂 其烹饪方法一般为烧、煮、炖。对于某些肉类的饮食美感须烹饪得老烂入味才行。例如:酒香肉、东坡肘子。

(5)黏 是因菜品的黏性产生的一种缠绵、柔美的感觉,例如湖南名菜“冰糖湘莲”就具有黏糯之美。

(6)酥 一般常见于糕点和煎炸细密多层次的菜品。

7.文化之美

中国古代菜点的名称、菜点的搭配和塑造的意境美充满了文化性。例如“宫保鸡丁”这道誉满中外的四川名菜,早在清末就闻名全国,被人们称为“国菜”,现在很多人写成“宫爆鸡丁”。从其名称的表面上来看,似乎以鸡肉作主料爆炒而成。关于“宫保鸡丁”的来历,有很多说法,这里引用其中一个较为常见的说法:晚清“太子少保”丁葆桢,被人尊称为丁宫保。当年丁葆桢由山东调任四川巡抚,时值都江堰水患,新官上任三把火,遂前往视察。由于耽误了吃中午饭的时间,不得不在道上一家小餐馆进餐,不巧那天刚好菜已卖完,无菜可炒。众人饥肠辘辘,等不及去别的餐馆,就用鸡肉等几种剩下的原料,快炒之。丁葆桢吃着觉得味道鲜美,很是满意,“宫保鸡丁”由此大出其名。再如“四星望月”原本并不是这个叫法,而就是兴国县的客家家常菜“蒸笼粉鱼”,用竹编圆笼蒸鱼。但后来毛泽东吃了这道菜并为它起了一个意境深远的名字——“四星望月”。其实中国古代和现代有很多意境深远的菜名,例如龙虎斗、一帆风顺、过桥米线、佛跳墙等等,都会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其文化内涵给人以美感享受。

中国的饮食非常强调礼仪礼数,充满了文化之美。在中国古代,礼仪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等级制,人分等级,而人的饮食自然也要分出等级。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可以分为皇家饮食文化、官僚饮食文化、士人饮食文化、市井饮食文化和乡民饮食文化等。也像等级制的金字塔形状一样,级别越高,居于金字塔的层数越高,其享有的阶层的人数就越少。塔尖上的自然是皇家饮食,用料考究、豪华奢侈,食者是最少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满汉全席”,它出现在清代,由108道名珍异味组成,不仅味道独特考究,而且佐以金杯玉箸,配有酒令歌舞,三日九餐方能细细品完。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性的第三个表现是追求上菜的程式化。尽管主题不同,次序会有变化,但一般可概括为五道程序。第一道程序是冷菜,很像音乐中的序曲,开始节奏缓慢,适于宾主致辞或交流感情;第二道程序是品尝热炒,炒菜是热菜的先锋,口味开始由序曲的清淡变为稍浓;第三道程序是品尝烧菜,口味和色彩更浓,节奏更快;第四道程序是品尝主菜,主菜是一场宴席中最重要的菜,常见的有烤鸭、火锅等,再配上菜品的特色和生动的传说,更增添了饮食的美感,主菜的呈现是宴席中的高潮,宾客振奋、趣味正浓;第五道程序是品尝甜品、清汤、果点等,宴席进入尾声,口味平和,余味无穷。总体来讲,上菜的程序体现了音乐的节奏美感,既满足了人的生理的需求,又符合人的心理美感。

另外,作为菜系而言,一个菜系与一个地方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对不同口味的饮食的审美本身就是对该地域文化的一种体验。例如:体验扬州菜的美感,同时也是与扬州学派、扬州画派、扬州清曲、扬州盆景、扬州园林、扬州工艺的一种对话和交流,菜中有文,文中有味。

(五)茶之美

1.茶色之美

包括干茶的茶色和茶汤的汤色两个方面,在茶艺中主要是鉴赏茶的汤色之美。不同的茶类应具有不同的标准汤色。在茶叶审评中常用的术语有“清澈”,表示茶汤清净而有光泽的美感;“鲜艳”,表示汤色鲜明而有活力的美感;“鲜明”,表示汤色明亮略有光泽的美感;“明亮”,表示茶汤清净透明的美感。

2.茶味之美

茶有百味,其中主要有苦、涩、甘、鲜、活。苦是指茶汤入口,舌根感到类似奎宁的一种不适味道;涩是指茶汤入口有一股莫名的麻舌之感;甘是指茶汤入口回味甜美;鲜是指茶汤的滋味清爽宜人;活是指品茶时人的心理感受到舒适、美妙、有活力。

3.茶境之美

品茶需要一种良好优雅的氛围,在品茶时体味茶的味、赏鉴环境的雅。然后,人们陶醉于此茶此景,并由此生发出良好的心情,甚至产生审美联想,忘却自我,渐入佳境。古人品茶最重视茶的“味外之味”。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环境和心情,可从茶中品出不同的“味”来。而这味外之味,就是指人在品茶中,领悟到的意境之美。“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历尽沧桑的文坛宗师欧阳修从茶中品出了人情如纸、世态炎凉的苦涩味;“蒙顶露芽春味美,湖头月馆夜吟清”,仕途得意的文彦博从茶中品出了春之味;“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豪气干云、襟怀坦荡的苏东坡从茶中品出了君子味。人生有百味,茶亦有百味,从一杯茶中我们可以有许多的感悟。

4.茶名之美

我国名茶的名称大多数都很美,这些茶名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地名加茶树的植物学名称,如西湖龙井、闽北水仙等;第二类是地名加茶叶的外形特征;第三类是地名加上富有想象力的名称,如庐山云雾、敬亭绿雪、舒城兰花等;第四类是有着美妙动人的传说或典故,如碧螺春、大红袍、绿牡丹等;第五类的茶名也多能引发茶人美好的联想,如寿眉、银毫、金佛、佛手等。赏析茶名之美,实际上是赏析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从赏析茶名之美中,人们不仅可以增添茶文化知识,而且可以看出我国品茶人的艺术底蕴和美学素养,可以体会到品茶人爱茶的精神追求。

(六)酒之美

酒是自然界的一种天然产物。人类不是发明了酒,仅仅是发现了酒。酒里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许多物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变成酒精。如葡萄糖可在微生物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转变成酒精;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可以将某些物质转变成酒精。大自然完全具备产生这些条件的基础。我国晋代的江统在《酒诰》中写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在这里,古人提出剩饭自然发酵成酒的观点,是符合科学道理及实际情况的。江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谷物自然发酵酿酒学说的人。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精神象征。酒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几乎就是一条由酒液流淌成的璀璨长河。古语云:“饮酒者,乃学问之事,非饮食之事也。”又说:“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把饮酒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古今智者,大多都是从一醉方休的境界中认识世界,彻悟人生,建设自己品性的。在中国,酒文化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子在《庄子·达生》中提出了一个“醉者神全”的哲学命题。认为:人饮酒致醉而“其神全也”。醉酒后精神越发高涨,思路更加狂放,以至于“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国自古以来,把酒和勇气、气魄结合起来,借酒而激荡出的阳刚和豪爽是酒的一种文化属性。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受命出征,要饮酒壮行;壮士凯旋,要饮酒庆功。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文化是以酒神精神为核心的,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索斯为象征。

1.醉酒之美

中国古代崇酒爱酒之风久矣,中国的酿酒技术可以追溯到商代以前。在中国的酒文化中,其中醉酒文化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可以“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太行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也如此。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字画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字画者的把戏,但他抵挡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集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

2.酒礼之美

中国是礼仪之邦,饮酒之中的礼节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层面。传说,钟毓和钟会幼时,一次,都以为父亲睡着了,遂邀约偷喝酒。其实父亲并未熟睡,不过是想窥视他们兄弟二人偷喝酒时的情状。父亲发现,毓喝酒,“拜而后饮”,会则“饮而不拜”。于是各问其缘由。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而会则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这个典故很有趣,说明古人饮酒时都讲究一定的礼节。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一种仪式。于是,饮酒也便成为一种庄重的活动,不能失礼。它使饮酒成为文明进程或文化氛围的一部分。如今,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还保存着酒礼这一习俗。比如彝族饮酒时唱《酒礼歌》,苗族给客人喝的拦路羊角酒,都是隆重的礼节。可以说,在饮酒活动中,酒礼是一种秩序,由于有种种约定,也算是一种无形的规则。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首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今天的中国人,逢年过节必送好酒,宴请亲朋必上佳酿等等,都是古人讲究酒礼的一种延续。

3.酒令之美

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至今,行酒令已经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成为中国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方式截然不同。文人雅士常用对诗、对联、猜字或猜谜等酒令,大体有律令、文字令、口语令、筹令、博令、占卜令、歌舞令等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是“同数”,现在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除此之外,还有击鼓传花也是较为常见的古代民间的行酒令中罚酒的形式。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手段,酒令可以增添饮酒时的文化氛围、在某种程度上放慢饮酒的节奏、舒缓人的情绪,使饮酒者可以尽享饮酒之乐。同时,酒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锻炼人的思维力,摆脱饮酒的负面消极因素。

4.酒器之美

如果说酒本身蕴含着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内涵,是一种精神载体的话,那么,盛装美酒的酒器则是这种载体的载体。中国人重视美酒,也重视酒器,无论是材料、形状还是功能都十分讲究。从材料上讲,有玻璃杯、瓷杯、金杯之分;从形状上而言,有玉盏、海川螺盏、瓠子卮、幔卷荷盏、金蕉叶盏、玉蟾儿盏;从功能上看,也是多姿多彩、变化无穷。如《逢原记》中记载的蓬莱盏,杯中有山,象征三岛,斟酒以没山为限;再如舞仙盏,内有机关,酒满后杯中仙人自动浮出来跳舞,瑞香球漂落盏外。古人还有利用荷叶、荷花等植物制成特色的酒杯,让酒器弥散着植物的天然香气。不仅气味芳香,而且还充满了诗情画意。

(七)宗教之美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所出现的一种社会的、历史的现象。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很早就产生了宗教。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风雨雷电,狼虫虎豹给自己带来的灾害和苦难无法抵抗,对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人的生老病死和梦幻现象无法说明。于是人们就怀着一种敬畏的心理,认为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支配着一切,而人们把这种神秘的力量或幻化成自己的祖先,或想象成一种强悍的动物,或联想成几种动物的组合,或是自然界的某些强大的实体事物等等,这就是原始人的宗教式的图腾崇拜。例如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当人类进入到阶级社会后,人们稍稍摆脱了自然压迫的恐惧心理,转而又被剥削者所左右了,于是,在困惑、痛苦、悲惨中的被剥削者继续幻想、找寻解救他们的救世主、神灵,希望今生有他们的庇佑,可以摆脱剥削者的束缚和奴役;如果今生不能轻松、解脱和快乐,就幻想死后、来生有着美好的人生。由此可见,宗教就是支配或统治人类生活的自然力量或社会力量在人头脑中的一种反映。宗教由宗教信仰、宗教情感和宗教仪式组成。宗教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1.信仰之美

宗教的信仰以神为依托,并对其崇拜有加,他们与信仰共生,信仰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神圣不可侵犯。一般的宗教信仰使人信奉:人活着就是赎罪、死后去来世或天堂是让人没有痛苦的地方、让人们懂得博爱、讲究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等。去除掉宗教信仰的消极因素,单看它的积极方面,我们会发现宗教的信仰包含着一定的美感要素: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们一个精神家园,让人不再痛苦、忧郁和彷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平衡人的心理,让人保持快乐的心境。例如,有些宗教让人摆脱痛苦,告诉人们:与其说是别人给你带来了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让人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不断远离痛苦。因此在对宗教文化的学习中,应感受其积极进取的一面,引导人向善、向乐。

2.礼仪之美

宗教有很多礼仪规范,要求信奉者去严格地遵循它的要求,而这些礼仪往往在现实中对于约束人的行为,提高人的修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宗教礼仪之美又对人本身的内在社会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进入西式教堂、佛教寺庙、伊斯兰清真寺时,宜避免穿着迷你裙与无袖等暴露肌肤的衣物,一律要脱帽;参拜佛教寺庙、伊斯兰清真寺时注意需要脱鞋。例如回族的生活礼节。回族自形成以来,把讲礼貌作为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如在见面礼中,回族的先民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使用礼貌语言“色俩目”(吉祥如意),不仅见面道“色俩目”,分别时也道“色俩目”;认为道“色俩目”,既是对别人的尊敬,又有利于团结、友爱,还可消除成见。因此,回族始终保持了相互祝安问候、以礼待人的道德传统。不仅如此,回族还在行动上“于细微处见精神”,如在待客礼中,回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诚恳待人,热情好客,逐步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其他宗教的礼仪之多、礼仪之规范,同样对人的文明和内在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情感之美

情感在信仰中非常重要,因为宗教认为神给了人们情感,由情感引起人们的行动。在宗教信仰中,有喜好,也有禁忌,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宗教情感之美。宗教的情感之美表现在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它使人自觉不自觉为自己或他人设置各种行为禁忌,并使自己和他人严格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所限制的范围内活动。对神灵存在的依赖感,它使人能够积极地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自觉地、积极地把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增强个人对社会的凝聚力;对神灵审判的罪恶感,它使人自觉地用自然法则、社会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来检查自己的错误,忏悔自己的恶行,从而自觉地服从社会利益的需要。对神灵交往的期待感,它使人自觉不自觉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人本身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任何行为的最初出发地都是自然界,最终归宿地也必然是自然界。对宗教理想的虔诚感,是人生的价值目的性在人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宗教理想的核心是与神灵合一,灵魂得救,永享天国之乐,这些唯心主义的内容实际上蕴含着唯物主义的本质。长久以来,生活在一起的宗教信徒,他们逐渐形成了最值得他们自豪的宗教情感,有些积极的宗教在形成和谐融洽的宗教内部的人际关系上起到了推进作用;在对待自然、人类和社会的态度上形成了强烈的博爱的情感;另外,还有许多宗教狂热地追求宗教理想,形成强烈情感和牺牲精神,宗教成就了某些人的人性之美。这些宗教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博爱、宽容和宗教的理想的追求都是组成社会美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八)酒店之美

现代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进行社会审美活动,除了欣赏旅游景区的自然、社会和艺术之美外,还要满足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中的“住”的要素。酒店之美是指以布局、环境为主的总体形象之美。总体而言,酒店的美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实用之美。在当今激烈的旅游酒店的竞争中,要想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家的素质和审美文化修养是很重要的。酒店和酒店中的工作人员是旅游者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只有具备深厚的美学修养,具有快速创造的灵感,不断提高审美档次,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酒店之间的竞争是美的竞争,审美档次的竞争。谁能够真正为旅游者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给旅游者以高品位的美的享受,谁就能在这种竞争中站稳脚跟,为酒店创造效益。酒店之美从本质上来讲应该包括:酒店的环境之美、餐饮之美和酒店的管理和服务之美。在本书中的酒店之美的讲述中,我们将这三个要素分解来谈,在此处主要涉及的是酒店的内外环境之美,餐饮之美在前边已经谈过,至于酒店的管理和服务之美会在下边章节中会有所体现。

1.酒店的室外环境之美

中国酒店除学习外国欧式酒店的优点外,也有着自己酒店的环境的特色。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酒店的建筑总体风格和室外环境之美的塑造上都带有中西合璧的审美特征。但是,不论是何种风格的酒店,其室外环境美化都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一定要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一种统一的和谐之美。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酒店的审美要求上,也越来越追求“地方特色”、“民族传统”、“乡土气息”等。酒店室外环境之美是一种综合性、全方位、多元的群体之美。通过室外环境的构成,渲染出一种意境、一种氛围、力求能动地陶冶人的性情、激起人情感上的波澜,从而使旅游者得到一种审美体验。美国饭店管理专家卡伦博士说:“一座饭店经营管理好坏的因素,第一是选址,第二是选址,第三还是选址。”由此可见,酒店的外部环境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1)自然之美和人造之美的结合 在酒店的环境设计中,人们不满足已经存在的环境,而是在周边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艺术地创造出更为丰富多样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环境。环境艺术中的人工艺术作品最主要的当属建筑,包括:房屋、道路、广场、建筑小品、园林布局等,此外还有与建筑共存的环境雕塑、环境绘画、工艺美术与书法等等。中国古代的环境艺术还特别重视把文学也融入其中,如楹联和匾额上的题词。

(2)物质之美和人文之美的结合 酒店的环境设计中,通常还应该考虑到与所在地域文化的结合,即把当地的民族和乡土的文化环境因素、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民俗风情,以至于神化传说等都融入到总体环境中。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不论是皇家苑囿,还是民间建筑,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烈的乡土气息。

(3)时间空间、局部整体的结合 在旅游酒店的审美中非常重视酒店本身的时间和空间的完美结合。时间性指的是该酒店在设计上应该拥有一定的时间的长度,时间长度越长就越会为酒店增添美感。同样的酒店,都是古典西方的风格,一个是普通的壁炉、普通的欧式建筑;另一个却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壁炉和欧式建筑,显然,后者更会打动旅游者的芳心,最容易形成回头客。而这样的时间的长度,又必须在一定的空间中表现出来,而这个空间也许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也许是现代人营造的酒店空间。空间因时间的久远而更显得沧桑饱满,时间因空间的表现而具体明晰。同时,酒店的环境设计中也注重局部和整体的结合,力求总体风格一致,形成和谐之美。

2.酒店建筑风格之美

挪威建筑评论家诺伯·舒尔茨说:“建筑首先是精神上的避所,其次才是身躯的避所。”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各国的酒店建筑风格各异,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本国或异域风格,满足旅游者的精神享受。在中国的酒店中,我们大体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

(1)传统东方式风格 其风格反映的是东方文化的思想,其特征是:一般采用大屋顶、琉璃瓦、木结构的梁架和隔断,追求形式上的对称。例如:上海和平饭店的龙凤厅用梁柱、天花藻井、仿木结构的梁方斗拱,就显示了中国宫殿建筑风格的特征。我国在建筑上讲究通过小空间展现大空间,通过有限空间展示无限空间的趣味和奥妙。例如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所体现的风格在我国的酒店建筑中也有所体现。北京的香山饭店的“溢香厅”向四方延伸到各层客房的单面连廊,就是借用中国古建筑的各类型门窗而形成的景象。独树一帜、自成系统,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以及含蓄、平缓、深沉、连贯、流畅的古典建筑的审美风格也都被现代酒店设计和构思所借鉴。

(2)古典西方式风格 古典西方式风格代表着西方的文化和习俗,包括: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等。在欧洲,有许多中世纪保留下来的驿站、客栈、别墅、磨坊、城堡、宫殿、教堂、修道院甚至古代的仓库,对其加以适当改建而成饭店,保留着其外表的个性,那严谨的古典柱式、壁炉都充分体现了古典西方风格,如果再加之穿戴古老服装的服务员就更给人一种怀旧的美感。例如西班牙把大量的古堡改造成饭店,从外观到布置不仅保持浓厚的民族特征,而且还出租盔甲、毛驴、马车,可以使旅游者体验到当年堂·吉诃德式的骑士生活。

(3)乡村式风格 在人们厌倦了现代飞速发展的大都市的生活后,不断产生到乡野村间去享受自然风光之美的审美追求。“重返大自然”已经成为现代人出游的一个重要的动机了。而对于酒店而言,人们久居现代化的大都市,对于现代化的大酒店早已司空见惯,逐渐由观光型旅游者转变为休闲度假游的旅游者,更加崇尚民族特色的乡村风格的小酒店。它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舒适和放松。这种酒店的风格也正适合于现在风起云涌的“经济型酒店”的风格。因此成为未来较有前景、较受欢迎的酒店风格。一般来说,乡村风格的酒店立足于当地民居建筑形式,采用当地竹、木、石、砖或传统的生活用品等进行装修和设计,追求古拙、淳朴、清新的乡土风味。

(4)现代风格 现代式的酒店在我国酒店业中比比皆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产品材料:钢、铝、优质玻璃等为基础,讲究功能和经济,以几何形体和流线条为倾向特性,造型简洁,色彩上强调功能作用和心理效果。基本形式是高层建筑加裙房,高层主楼作为旅游业部分,体量大,客房标准化;裙楼是公共活动场所,给人以干净利落挺拔的美感。现代酒店还常常结合现代的雕塑,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形成强烈的时代感。

(5)综合式风格:在我国酒店建筑形象中,从严格意义上讲,纯粹的某一种风格是很少的,任何一种建筑或多或少,都自觉不自觉地融进了其他形式。鲁迅先生用过一个比喻,吸收外国的东西和借鉴古人的东西,就好像一只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能飞翔。中国酒店的建筑形象,已经向多样化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容并蓄,从整体环境出发,为人的活动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独具特色、和谐的审美风格。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北京香山饭店时,明确提出要走“第三条路”(不走国际化和恢复民族形式的路),他把民族和现代结合起来,最后在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瞩目和好评。北京香山饭店的外形为西洋式方形组合,洁白明净,如宝石镶嵌在万绿丛中,自然风光环绕四周,中国式园林景观遍布内外,远望赏心悦目,近观雅趣天成,令人心旷神怡。

3.酒店室内环境之美

酒店的室内环境既同于一般生活空间,又有所区别。酒店的室内环境美已经成为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结构工程学和建筑材料学等许多学科。也涉及家具设计、工艺美术、庭园艺术等多种领域。通过组织空间,使声、光、色、形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功能、气氛、格调和美感的高度统一,创造出具有高度文化价值、适应旅游者生理和心理要求的理想的空间环境。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美的认识追求的提升而不断发展的。酒店的环境美不但反映出设计者和经营者的智慧和修养,也直接体现了选择酒店入住的旅游者的层次。在室内环境美化过程中,墙、地面、顶、柱、隔断宛如陈设空间的一种环境躯壳,成为陈设环境的主体。而陈设品则依托于这个壳体,作为陈设环境的客体而出现。酒店的室内陈设也讲究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互相融合,使陈设环境和陈设造型适合于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等机能要求。陈设讲究环境的宁静、清新和亲切宜人的气氛,确保陈设品在使用上的舒适、方便、安全和耐用的特点。

4.酒店的色彩、空间和照明之美

色彩、空间和照明是构成酒店环境形式美的基础要素。运用不同的色彩、空间和照明创造出不同的功能环境,并使环境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审美功能。

(1)色彩 色彩是通过视觉为人感知,而后产生或创造出的一种心理效果。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大千世界中,物体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当不同质地的物体受光后,或反射或吸收光并作用于人眼的视网膜,刺激人的视觉神经,从而产生各种色彩感觉。光的波长决定不同的色彩,自然界可以用肉眼辨别的颜色不下几十万种,但基本色只是光谱上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色彩有三个属性:色相、明度和纯度。在日常人们选择颜色时常常使用色彩的冷暖色调这一概念,色调是一门艺术,它包含了色相组合的规律、节奏、法则,使色彩达到多样的统一。酒店的色彩要根据室内的功能、空间、采光及气候确定。如餐厅常用暖色调,给客人以热情和欢乐的感觉。歌德曾经提及:一个俏皮的法国人自称,由于夫人把她的室内家具的颜色从蓝色变成了深红色,他对夫人谈话的声调也改变了。色彩经过对人的生理作用,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虽然色彩本身没有什么固定的感情内涵,但是人们对于色彩都有着联想的习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修养道德、不同的职业年龄、不同的季节气候,都会使人对色彩产生不同的感觉和感情。而这种感觉或感情决定了人的审美意识。

酒店的室内色彩设计能否取得令旅游者满意的效果,在于能否正确运用各种色彩间的关系,并与不同区域的功能结合起来考虑,从画面最大、人们注视最多的色块上确定基调。处理色彩的关系一般是“大调和,小对比”。即大的色块间强调协调,小的色块与大色块讲究对比,或者说是在总趋势上强调协调,有重点地形成对比。例如:中国古代的宫殿、府第、衙门喜欢“朱门金钉”和红、黄、金、蓝、黑、白等强烈对比的彩画,以显示其富贵尊严和政治地位。建筑色彩的一般做法是:色相宜简不宜繁,宜淡不宜彩,明度宜明不宜暗,通常不超过三色。酒店色彩的组合运用可以同类色组合,也可以临近色组合,也可以对比色组合,但无论哪种组合都必须符合处理色彩的一般规律,注意总体的色彩的和谐、主次色彩的搭配、疏密相间。酒店色彩的组合运用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没有固定的模式,它与酒店不同区域的功能、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它还要服从于总体空间设计的要求。有主调,有陪衬,可以是淡雅为主,可以是对比为主,也可以综合并用,使得酒店的环境色彩变幻无穷又和谐统一。

(2)空间 人类生存的空间有具体的空间和人为的空间。器皿用实体材料构成,但使用的是中间空的地方;建房也是如此,建筑材料成了外壳,而使用的部分是内部的空间。空间的类型有固定空间和可变空间之说,也有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分类方法。合理地利用和改善酒店建筑的形状、材料、色彩、照明和陈设,能够创造出不同功能的空间。酒店的每一处空间都是大的建筑整体的有机的组成部分,这些空间相互连接、彼此渗透、相互补借,统一中有所变化,从而增强空间环境的层次和节奏感。酒店的不同空间形式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方、圆、八角等严谨规整的几何形空间环境,往往给人端庄刚直、平稳、自我满足、肃穆和凝重的心理感受;封闭式的空间环境给人以肯定、宁静的心理感受;开敞式的空间环境给人一种崇高、向上以至神秘的心理感受;低矮的室内空间使人感到温暖、亲切。例如:广州白天鹅宾馆的玻璃幕墙可把珠江景色引入室内,可供在室内进餐、喝茶和休息的旅游者欣赏。酒店为了改善空间,给旅游者带来心理上更美的享受,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空间的布局。可以通过改变地面的高度、改变顶棚高度、改变照明方法、借助家具和设备、借助绿化和水体、借助隔扇、屏风和帷幔等进行隔断。

(3)照明 在人类的意识中,光明代表着温暖、善良。在日常的生活中,光和照明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视觉上的需要,而且也是使人产生美的心理享受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照明的方式不同、照明的光源不一样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情感。酒店的照明有两大类,一是自然光的引用,自然采光可以节省能源、塑造自然和谐之美,给人以舒适、明亮和亲切的感觉,一般来说,自然采光可以通过侧面采光和顶面采光两种方式来达到美感;二是人工照明,按照灯具的散光方式可以将人工照明方式分为:直接照明,指的是90%以上的灯光直接投射到被照的物体上,给人以明亮、直接的美感;间接照明,指的是90%以上的灯光照到墙面或顶棚,而反射到被照物体上,给人的美感是平和、安静;漫射照明,是指使光线上下、左右的光照大体相同,给人的美感是均衡、柔和、舒适的;半直接照明:是指60%以上的灯光照射在陈设物上,常用半透明的玻璃、布等材料加在灯具上,形成柔和、温馨的美感;半间接照明,指的是60%以上的灯光照射在墙壁和顶棚上,只有少量的光线直接照射在物品上,产生神秘、梦幻的美感。根据灯具的布局方式,可以把人工照明方式分为整体照明、局部照明和综合照明。

(九)现代城市之美

现代城市也成为当代旅游者在进行社会旅游审美的一个对象,城市的人钟爱乡村,乡村的人希望了解大都市,大都市的人们也要相互了解。不同的地域城市风光也会有所不同,尤其是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例如:香港、澳门、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它们要么具有浓厚的娱乐性,要么是购物胜地,要么环境优美。

1.特色之美

每个具有观赏价值的旅游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特色,建筑的特色、城市布局的特色、城市园林景观的特色、城市文化的特色等,都是一种美。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尤其是现代城市更是以特色之美为其灵魂的。因为,现代人越来越多地居住在城市里,城市的风格也日新月异,现代人已经司空见惯了的普通城市风格是无法吸引旅游者的目光的,惟其特色之美才是现代城市之美的核心。而文化的距离也是形成旅游城市之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是距离遥远、越是文化差异就越独具魅力,当然这种文化的差异也必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过分的差异反而适得其反。

2.娱乐之美

现代城市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不堪重负,选择旅游,除了选择这种离开居住地的暂时性的生活方式外,城市自身也不断出现填充城市人日常的娱乐空间的各种娱乐项目,有些旅游城市的娱乐项目独具魅力,反而成为吸引旅游者到城市进行观光的一个重要方面,旅游客源城市竟成为旅游目的地。例如:香港,就是一个具有特色之美、娱乐之美的现代城市的一个典型。香港最美的当属夜晚了,如果用活色生香来形容香港的白天,那么它的夜晚就是动感妖娆的。入夜,奔忙的车流、购物的人流、餐厅、酒吧、商场、夜总会闪烁的霓虹让人感觉到另一份精彩。但它的美并不止于商业的繁华。夜晚,维多利亚港开始上演“幻彩咏香江”的激光彩影,荡漾在两岸的灯光忽明忽灭,风情万种。在灯光与色彩的呼应下,两岸的高楼时而凋零,时而绽放,一轮一色,此起彼伏。再加上耳边的海浪声和海风声,真的是一种荡涤尘埃般的精神享受。香港,有着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它充满了绅士般的典雅风度,又蕴涵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励志精神。但其繁华背后,铭刻的是香港人代代传承的奋斗和拼搏精神,也正是这一点才铸就了今天的香港,成为她长盛不衰的力量之源和继往开来的精神财富。

(十)人之美

1.人体之美

在旅游美学中,人体和人格之美是人之美的组成部分。人体虽然是自然形体,但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大脑越来越发达,人的自然形体也不断地社会化。欣赏人体美时,也要欣赏人体的进化和变化之美。在纯粹的艺术审美中,人体美应该是一门艺术,但在旅游美学中,人体美却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美,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社会之美。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遗传因素的影响,使得人类的肤色、骨骼、毛发、眼睛、鼻子等等生理器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看似是人体的自然美,而实质上,从遗传学的角度而言,也包含社会进化和文化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在适者生存中不断进化,人类思维不断活跃,人类的后代育儿知识也不断增加,人体的自然美不断完善。虽然从旅游审美对象上来看,人是一种审美对象,但人的自然体如果不加上社会服饰的修饰甚至文化的内涵,无论如何也难登上大雅之堂。因此,人体的美必须借助社会的装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否则便会沦为色情或庸俗化,成了“社会丑”。

2.人格之美

除了人体美外,人类所具备的人格和人性之美是社会美中最重要的层面。人类拥有着善良、质朴、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性之美,这种美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而人类的人格之美会随着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和差异。中国从孔子和孟子开始就非常钟爱人格之美。孔子推崇文质彬彬、美善合一、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的君子风度;孟子则在孔子的基础上,强调善养“浩然之气”的阳刚之美。概括而言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特征。中国古今文人墨客身上体现出来很多人格之美,例如:杜甫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却依然挂念天下苍生,吟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佳句;范仲淹岳阳楼上,高声吟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超然感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都是人格美的集中体现。在感受旅游社会美时,旅游者依托一定的物质媒介,不仅会感受到古代人的人格美,也会感受到现代人的人格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