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什么好玩的旅游

为什么好玩的旅游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参加某市在北京举办的夏季旅游推介会。中国旅游的同质化发展,首先体现在这套相同的理念说辞。但没什么不同,仍旧是全域旅游、大众旅游、自驾游、新业态……但是,中国旅游的营销推介,很多时候,往往让原本好玩的旅游,葬送给不好玩的大嘴。陆昊的演讲,成了这次会议最大的亮点,让旅游界津津乐道。
为什么好玩的旅游_中国旅游营销新价值时代

参加某市在北京举办的夏季旅游推介会。当市长开始滔滔不绝地念稿子致辞时,身边的媒体朋友向我抛来一个非常诡异的表情,然后,低声说,“这话好熟悉!”

扛着长枪短炮的媒体记者包围着演讲台,把眼睛贴在相机摄影机上一动不动地等待着市长在抬头喘气的瞬间,能抓拍一张看得清五官的正面照片,以便让他体面地出现在的新闻版面。

但是,市长在演讲台后低头念稿子:

总书记强调,“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李克强总理要求,“……迎接正在到来的大众旅游新时代”,李金早局长说,“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从旅游景点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

然后,市长的讲话引用转向省,省委书记、省长、市委书记强调和要求旅游如何创新发展,省“十三五”规划布局如何,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如何,一路讲下来,最终以“打造国内一流,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结束。

噢,原来你的城市,都是按各位领导的要求和指示被动发展旅游的?

做推介,还是念领导语录?

这话不仅仅是好熟悉,而是太熟悉。

在任何一个旅游会议,尤其是政府主办的旅游会议上,都会听到这些宏大的叙事。站在台上的讲话者,不代表自己,也不表达自己,很多时候,他们就像一个语言传输器,在重复着每个地方领导都在讲,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概念和口号式的论述。中国旅游的同质化发展,首先体现在这套相同的理念说辞。

这些语言在一次次的重复中,早就烂熟于心,低头转述,没有表情,没有情感,也不会有眼神的互动交流。现场的有没有人在听,传递的信息有没有过听众的脑,似乎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有意义的是,站在台上,就代表着一种权威,他们自信,权威就是话语权,就是能引发传播的信息源。

致辞一般都是套话,原本就无所期待,但有了身边媒体朋友的暗示之后,我特意留意接下来分管旅游的副市长的推介说辞,会不会有一些不同。但没什么不同,仍旧是全域旅游、大众旅游、自驾游、新业态……这些听起来没错,但实则非常空泛的概念。

最后,副市长的推介词,以“全面贯彻‘五大理念’”,“全域××欢迎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收尾。

现场响起稀稀落落的掌声。在欣赏完几段当地民俗歌舞后,旅游推介会,就这么结束了。

走出举办推介会的酒店,旁边的商城广场上音乐动感,彩旗飞扬,某家电正在举办夏季大促销,临时搭建的简易舞台前,聚集着数百人在观看。台上的主持人,随着身后激情狂飙的摇滚乐队动感的音乐节奏,手中拿着抽奖券和奖品,跟那些引颈观望的人群,进行着互动。夕阳把余晖,洒在他们充满热情和渴望的脸上。

任何的推介,都应该是开放的,面向直接受众的,为什么本该面向大众消费者的旅游,总是关起门来搞推介?任何的产品发布和推介,都应该是售卖为目的大众语境,为什么旅游总是突破不了语言的藩篱?

魏小安老师经常说,旅游的终极目标就四个字:“好玩,玩好!”好玩是诱因,玩好是境界;好玩是过程,玩好是目的。不管是好玩,还是玩好,都要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受众。但是,中国旅游的营销推介,很多时候,往往让原本好玩的旅游,葬送给不好玩的大嘴。

你为什么不能表达自己?

2015年,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在第五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用40多分钟脱稿演讲,以屡屡设问的方式,为黑龙江旅游探寻创新发展之路,也巧妙地呈现了黑龙江旅游全貌与魅力,令人耳目一新。

陆昊的演讲,成了这次会议最大的亮点,让旅游界津津乐道。这就是以口语的方式,表达真实自我的魅力。这里的真实自我,包括真实的地方状况和真实的自我意识,它比任何高大上的说辞,都能直抵人心。

这种惊艳,就如同原本应该蓝天白云、清风和畅的北京,因为被雾霾笼罩太久,偶尔出现一次通透的蓝天、绚丽的彩虹,北京人就觉得无比幸福和满足一样。个性化的表达,才能够让你的宣讲脱颖而出,余音绕梁。

“原本好玩的旅游,葬送给不好玩的大嘴”,并不是说,说话者的嘴巴有多大,而是过于宏大的表述,尤其是千篇一律的概念和口号,总是充斥着不可信的假大空,它们从诞生之日起,就跟普通的大众消费者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魔障。

宏观战略当成旅游产品,把宏观概念当作旅游体验,用宏观性强的政府语境,专业性强的行业语境向消费者进行推介,不管怎么看,都像是一出滑稽剧。说者自说自话,听着云遮雾罩。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作为信息源的宣讲者,没有忠实于自己的思想,也没有忠实于自己情感来讲述本地的旅游故事。

旅游不仅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更是一种综合性的媒介。任何一个地方,最好玩的资源,最有趣的历史,最自豪的文化,最精彩的故事,最耀眼的人物,最诱人的特产,都被旅游大一统。但是,旅游推介往往没有忠实于当地,在营销推介的过程中讲述当地最好的故事,偏偏要用套话来随波逐流。这是不忠于自己的地方。

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是,一般领导讲话稿和推介词,都是别人替领导写好的,而非领导自己对于当地的认知、理解和情感表达。这里需重点强调“情感表达”,因为任何的语言,如果缺少了情感的支持,它都是缺少渲染性和生命力的僵尸。没有情感的表达,对于听众而言,也是极其不尊重的,理应秋风过耳,它从发声的瞬间,即以宣告死亡

再者,任何一种信息,一旦采用书面语的形式呈现出来,它就变成印刷文化。用传播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的理论来解释,印刷文化是一种热媒介,它呈现了一种无须情感联想与互动的事实信息,无须受众的参与互动。

而口语表达,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信息传播形式,是一种冷媒介,它以朴实、通俗、生动的形式呈现了一种未成形的,需要听众全身心参与其中才能理解的信息源,能够使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产生良好的情感联想和互动。

举个例子,当任何一个地方在讲“全域旅游”这个概念时,你的头脑中很难浮现清晰的情景和场景;但当你听到“在这里,游客可以和市民进行友好的互动交流”这句话时,你头脑中马上浮现的是某座城市某个街头,游客和市民互动的场景和情景,你的潜意识甚至能感觉到这个场景的温度、气味和声音。

因此,当讲话者照本宣科念稿子时,因为他不是在表达自我的思想、认知和情感,就很难与受众之间达成情感互动,受众的联想意识也很难被激活。而当这样的讲话内容,再以书面语——热媒介的形式传播出去时,受众会置若罔闻。因为语境的障碍,因为情感的疏离,因为信息源没有站在受众的立场,用让受众感兴趣的语言,传递一个信息的理想载体——故事。

在中国旅游界,魏小安和戴斌老师的每次演讲,几乎都会产生热传效应,正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学识和见解,以情感化、故事化的方式,完成了忠于自我意识的表达,而非人云亦云。即便是两三个小时的演讲,他们的PPT讲稿也不过数页提纲,更多的信息,了然于胸,语不惊人死不休。优秀的演讲者,都是如此。

你为什么不说受众感兴趣的话?

这些年来,我写过无数的领导致辞、发言稿、主持词、推介词。这种磨砺让曾经看见政府文件就头疼,一目十行飘然过的我,逐渐地发现了政府那种宏观语境表达的文字魔力,有时候也是霍霍生辉,想要写好实在不易。首先,将各级领导的各种指示烂熟于心,写稿的时候信手拈来,拼在它最该出现的地方,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我偷懒,按照套路来写,这些稿子会顺利定稿,然后被拿去在某些场合宣读。如果我想创新,试探下某领导的创新胸怀有多大,我会尝试更有趣的表达,说一些更有趣的话,但我认为很得意的稿子,往往最终难逃夭折的命运。

旅游推介会语境形式化的失败,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分不清推介的受众是谁

我在前一篇《旅游营销宣传:为什么你的英明决策,总输给蹩脚的新闻通稿》中说到旅游营销的特殊性——“政治营销”和“市场营销”。如果要归类,旅游推介会包括针对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绩推介,针对游客的市场推介,针对投资商的项目推介,针对旅行商的产品线路推介。当然,不管是哪种推介,都需要媒体参与宣传。针对不同的推介客体,应该选择不同的推介形式和语境。

比如,政府层面关注的是新理念、新策略、新举措、新成效,得用政府语境;游客层面关注的是吃喝玩乐新奇特等体验式人文攻略,得到真正能接触到潜在客源聚集的地方,比如社区、街区、商区、园区,用能够跟游客产生互动的方式去推介;投资商关注的是新规划、新项目、新业态、新市场的发展潜力,得用投资思维去推介;旅行商关注的是新产品、新线路、新客群等,得用能够打包售卖的方式去做推介。而媒体,永远关注新热点、新动态、新爆点,任何一种推介都得有料可曝。

但是,各个地方往往不研究自己受众的特点,为了推介而办会,用一套毫无针对性和创新表达的说辞,兜售毫无价值的信息。

二、不考虑推介的受众兴趣

主场思维导致唯我独尊,总是强调我有什么,而不考虑受众需要什么。大而全地说一堆,结果等于啥也没说。

曾经在杭州听过西北某市的推介会,市长带着醇厚的口音,大不咧咧地一口气说了十多个我们这里没什么,比如没西湖、没龙井、没《宋城千古情》等。全场观众都愣了,因为正常的推介逻辑是炫耀,而他却在自我贬低与否定,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他的这种“自我贬低与否定”吸引。

然后,出现了转折词——“但是”,但是我们这里有啥,有啥,有啥啥啥,同样一口气说了十几个,都是杭州没有的,也是杭州人对遥远的西北能产生情景联想和有所期待的资源产品。这种差异化的表达,制造了非常强烈的对比,正是他前面的铺垫,让这种对比效应产生了良好的“聚焦效应”。这次推介,算是一次创新表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别人都在强调他那里有什么时,你不妨谦虚地说说,你这里没什么。但也有一些东西,是别的地方都没有的,希望受众能够去发现和体验,也许更能拉进旅游目的地跟游客之间的心理距离。降低自己,站在受众的角度和立场思考和表达,准没错。

三、不知道用大白话讲故事

在我采访的经历中,我会遇到很多采访对象,他们在见面后就会滔滔不绝地讲述早已胸有成竹的说辞,而这些套话往往是没有任何价值的。30分钟过后,等他们把准备好的说辞喷完了,就会回归到正常人的状态自由表达,这个时候他所说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我总是追问,“能不能给我讲个故事,能够说明你说的某个理念和构想的现实故事,嗯?”

即便如此,有些访谈对象能讲故事,有些就卡住了。这只能证明,讲不出故事的人空有理论,而没有实践。没有故事的工作是乏味的,没有故事的人生,是苍白的。连一个故事都讲不上来,又怎能搞好旅游,嗯?

事实上,确实存在有些人在宏观语境中浸泡太久,他们已经忘记了如何用常人的语言来表达自我。但任何信息的传播,都是为了让受众在接收、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认知,如果信息传输的方式不对称,受众连接收的程度都没有达到,那就更谈不上认知。

一个有趣的故事,能够对所有人产生吸引力,进而催生代入感。旅游本身就是去某地探寻某个故事,或者在旅途中诞生属于自己的故事。但在旅游推介中,很少讲故事,尤其是用大白话讲故事。

小荣说

我们不得不承认,较之以前,政府的表达语境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开始说大众语言。最明显的就是总书记的讲话,在讲新型城镇化时,他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一种充满人文情怀的诗意表达。

在讲“一带一路”时,他说,“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的亲切。”这是一种忠于自我经验和情感的表达。

在讲“中国梦”时,他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再比如,“‘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讲从严治党时,他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等,都是大白话,甚至大土话,简单、直接、形象、亲切,是个人都能懂。这是基于受众接收和认知的表达。

旅游更应该“讲好中国故事”。希望旅游推介和宣传的语境,也能做一些改变,多一些新气象。

前提是,作为推介者,要忠于自我,说人话——每个人都能够听懂的话,尤其是在新媒介语境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