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向天再借五百年

向天再借五百年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青年时,皇太极随父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被封为和硕贝勒。为铲除袁崇焕这个自己入关通道上的“拦路虎”,皇太极先是借袁崇焕之剑斩杀影响其后方稳定的毛文龙,随后又借明崇祯帝之刀杀掉袁崇焕,使得崇祯帝“自毁长城”。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夜,皇太极猝死盛京清宁宫,享年五十二岁。如果可以向天再借五百年,那大清史册岂不更加灿烂!四孝端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来自蒙古科尔沁草原,是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名门之后。
向天再借五百年_辽宁文化旅游

作者:顾罡,沈阳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

清昭陵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俗称“北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合葬陵,是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气势最宏伟的一座帝王陵寝。

陵寝全景

皇太极,全名爱新觉罗·皇太极,即清太宗,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出生在费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南),其父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其母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是叶赫部酋长杨吉努之女,也是努尔哈赤十分宠爱的大妃。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他自幼聪明过人,三岁时就懂得许多道理,凡接触的人和事,一听不忘,一见即识。七岁时,仪表堂堂、威严稳重、才思敏捷、才华出众、善于骑射,越来越显示出超出同龄人的才智,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和器重。皇太极十二岁的时候,母亲叶赫那拉氏病亡。少年丧母,使皇太极在生活中遇到过多的艰难与困苦,磨炼了他独立性格刚毅坚忍的意志,锻炼了他沟通与协调的能力,促成了他长于心计、通达世情的品格。

青年时,皇太极随父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被封为和硕贝勒。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太祖皇帝殡天,九月初一皇太极在众王推举下登上汗位宝座,第二年(1627)改年号为“天聪”。后金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将女真族改为满洲。天聪十年(1636)四月,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为“崇德”,建立起一统东北的大清帝国,从而为大清王朝兴旺发达、迁鼎北京、平定中原、统一华夏创造了有利条件。

皇太极即位后,改革并废除努尔哈赤时的弊政,巩固并扩大努尔哈赤时期的成果,用不到十年的时间,统一整个东北,接管了明朝在这一地区的全部版图。随后,皇太极两次用兵朝鲜,不仅确立了清同朝鲜的“君臣之盟”,得到来自朝鲜的物资供应,还解除了南攻明朝时的“东顾之忧”;皇太极向北用兵,剑锋直指黑龙江地域,使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至鄂霍次克海的广阔地域归属于清;向西用兵,三征蒙古,将广阔的漠南蒙古收于麾下;五次大规模入中原,蹂躏宣府、大同与京畿重地,掳掠中州,陷落济南,不仅得到了物资上的补充,而且还在心理上震慑明朝。

皇太极不仅像努尔哈赤一样骁勇善战,而且在谋略上又胜出父亲一筹。为铲除袁崇焕这个自己入关通道上的“拦路虎”,皇太极先是借袁崇焕之剑斩杀影响其后方稳定的毛文龙,随后又借明崇祯帝之刀杀掉袁崇焕,使得崇祯帝“自毁长城”。皇太极心机之深、谋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叹为观止。

皇太极一生勤于政事、长于计谋、勇于战阵,诸多军国大事,事必躬亲。他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建立八旗蒙、汉诸军,运用新兵器,灵活用兵,并仿照明朝官制,确立了封建农奴制,使满族进入封建社会,皇太极堪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

在清军入关处于“万事俱备”的大好形势下,皇太极最宠爱的宸妃海兰珠病亡,这使得他心力交瘁,皇太极延缓了八旗铁蹄入关的步伐,并最终无缘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作为一国之君,皇太极的婚姻家庭与历代汉族封建君王相同之处是多妻制。在皇太极的一生中有名号或为其生育过子女而载入史册的后妃就有十五位之多。除了在他称皇帝后册封的五宫后妃,即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关雎宫宸妃海兰珠、麟趾宫贵妃娜木钟、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外,还有元妃钮祜禄氏、继妃乌拉那拉氏、侧妃叶赫那拉氏、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庶妃纳拉氏、庶妃奇垒氏、庶妃伊尔根觉罗氏及族属姓氏不详的二庶妃。实际上不止此数。由于皇太极时期宫闱制度尚不完善,他的后宫妻妾只有皇后、贵妃、妃、嫔几个等级。而有别于其他封建帝王的是,他的婚姻与清初(后金)战争和满蒙军事联盟有关,因此,他的婚姻多是受政治和家世左右的政治婚姻。其中宫皇后与宸妃、庄妃均出自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家族,本是一姓姑侄,却先后同嫁一夫,反映了不分辈分的氏族社会群婚制残余。而他亲选的“东宫妃”,即蒙古扎鲁特部代青贝勒之女,因不合他的心意,虽然已为他生育过两女,却被他抛弃并指令改嫁给了叶赫部的德尔格尔台吉之子南褚。封建社会皇帝的妻妾本不准他人染指,而皇太极作为一国之君,竟将自己的妾妃改适他人,只能说因当时满族社会正处于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等级森严的君臣礼仪及道德观念尚未形成。皇太极的婚姻生活还有浪漫多情的一面,就是他对宸妃海兰珠的钟情,虽不能说他为情而死,但他的英年早亡与海兰珠的早逝不无关系,即使清修官书《清太宗实录》也毫不掩饰皇太极曾在塞外汗王宫里演绎的一段令人感叹的爱情故事。

皇太极在位十七年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清王朝的政治制度,鼓励农垦、发展经济、废除奴制、缓和满汉民族矛盾,为巩固发展大清基业和入主中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夜,皇太极猝死盛京清宁宫,享年五十二岁。他一生留下十一子、十四女。根据皇太极生前的文治武功,十月,顺治为其父皇太极上尊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庙号为太宗。乾隆元年加谥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天妒英才,一代英豪英年早逝!如果可以向天再借五百年,那大清史册岂不更加灿烂!

孝端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来自蒙古科尔沁草原,是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名门之后。科尔沁的始祖名哈布图哈萨尔,是蒙古帝国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十四世传至奎蒙克塔斯哈喇,生二子,长子名博第达喇,号卓尔郭勒诺颜。博第达喇生有九子,次子纳穆塞,号都喇勒诺颜,为达尔汗亲王满珠习礼、冰图郡王孔果尔、贝勒栋果尔三旗之祖。哲哲之父莽古思,即纳穆塞之子。

万历四十二年(1614)四月,莽古思亲自将自己年仅十五岁的女儿哲哲送到建州配与皇太极。皇太极按女真人的规矩率众人迎至扈尔齐山城,遂大宴成婚(皇太极与哲哲成婚之前,已有原配福晋博克铎贝勒女——乌拉那拉氏,并生有长子豪格)。他们的结合是满、蒙双方为了共同对付明朝与察哈尔部林丹汗。崇德元年皇太极册立后妃时,便册封其为中宫皇后,享“椒房之尊”,成为清代第一位正式册封的皇后。哲哲一生生有三女,即皇太极第二女尊封固伦温庄长公主马喀塔、第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第八女固伦端贞长公主,分别下嫁察哈尔林丹汗子、后封亲王的额哲,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封科尔沁郡王的奇塔特及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土谢图亲王巴达礼长子巴牙思护朗,后袭亲王。

哲哲正位中宫,是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第一位皇后,享受外戚的无上荣光。皇太极因莽古思已死,追封其为和硕福亲王,并撰文立碑于墓前,又封哲哲母为和硕福妃。1644年顺治皇帝即位,尊国母哲哲为皇太后。顺治六年(1649)四月,哲哲薨逝于北京紫禁城内的寝宫中,享年五十一岁。由于博尔济吉特氏性情温顺,待人宽厚,处事公允,在后宫受到诸多妃嫔的尊重。顺治七年(1650),上尊谥为“孝端文皇后”。后累加谥号为“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哲哲病逝,遗体火化后运回盛京,翌年二月与太宗文皇帝合葬昭陵。据《清实录》记载:“戊子,孝端文皇后梓宫发引,随送各宫诣几筵殿致祭毕,恭奉梓官发引,大学士刚林诣神位前行一跪三叩头礼毕,奉神主安黄亭内,同一等侍卫哈世屯及礼部各宫,奉神主还宫。”至“己酉,孝端文皇后梓宫至盛京。各官出郊跪迎,奉梓宫(宝宫)安于昭陵殿内之右。内大臣冷僧机同各官祭告昭陵”。说明孝端逝后火化,将“神主”(应是宝宫,即骨灰罐)安放在黄亭内抬到盛京,抵昭陵后又被安放到“陵殿内之右”。按男左女右的古礼,其左自然为皇太极的“神主”。孝端文皇后与太宗文皇帝的“合葬”,实际上是先在昭陵陵殿,直到康熙二年(1663)“谨修福、昭二陵地宫”成,帝后才合葬地宫,入土为安。

昭陵始建于崇德八年(1643),至顺治八年(1651)初建完成。康熙、乾隆、嘉庆各代进行增建和改建,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

昭陵陵寝占地18万平方米,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

隆恩门

清昭陵陵区四周原设有红、白、青三种颜色界桩,其南面还备有挡众木(又叫“拒马木”)442架。陵区南北狭长,东西偏窄。陵区最南端是下马碑、华表和石狮。计有下马碑四座,华表一对,石狮一对,它们分别立在道路的两旁。石狮之北建有三孔神桥。神桥之西原有涤品井一眼。神桥往北为石牌坊,是四柱三层的,单檐歇山,仿木斗拱,栏板上刻有八宝、行龙等纹饰,刻工精细,精美绝伦。石牌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东跨院是皇帝更衣亭和净房。更衣亭是皇帝祭祀时更换衣冠及小憩之处。净房是御用厕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馔造房。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牲畜及家禽的场所,馔造房是制作祭品之处。石牌坊以北是陵寝正门——正红门,此门周围是环绕陵区的朱红围墙,又叫“风水墙”。正红门内有一条南北笔直的石路叫“神道”,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一对、石狮子一对、石獬豸一对、石麒麟一对、石马一对、石骆驼一对、石象一对,这些石兽统称“石象生”。再往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圣德碑亭一座。碑亭两侧有“朝房”,东朝房是存放仪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备制膳食和果品之所。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正门曰“隆恩门”,城门上有楼,俗称“五凤楼”。方城正中是隆恩殿,两侧有配殿和配楼。配楼俗名“晾果楼”,是晾晒祭祀用果品之处。隆恩殿后有二柱门和石祭台(石五供),再后是券门,券门顶端有大明楼,步入券门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两侧有“蹬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后是宝城、宝顶,宝顶之内为地宫。宝城之后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隆业山”。 另在陵寝西侧,与宝顶遥遥相对还有一组建筑叫“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园寝”,是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后妃的安葬茔地。

昭陵主体建筑设计精道,施工精细,造型华丽。建造在精雕细琢的月台之上的隆恩殿、城堡式的方城、高耸的隆恩门、造型别致的角楼、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地宫、气势非凡的神功圣德碑及碑亭,皆为清昭陵具有特色的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美杰作。2004年,清昭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