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缅甸利多路的历史背景

缅甸利多路的历史背景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的回响这是隐藏在深山密林中一个废弃的抽油站。这条路从此进入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尽管这样的繁荣是那么短暂。战场上的利器最终为老百姓所用,也算是物尽其用了吧,历史有时候就是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走进人类的记忆。牺牲的飞行员身份牌,如今成了小姑娘的护身符。
历史的回响_风起南方

历史的回响

这是隐藏在深山密林中一个废弃的抽油站。

如果不细看,会分不清哪根是油管哪根是树木,只有敲出当当的金属声之后,人们才懂得,人类历史,曾经在这荒芜的山中走过。

从地图上看,从印度利多穿过缅北500公里茫茫的原始森林,与中国境内的滇缅路相连接,很像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而且相当宏伟的构想。事实上,从利多开始需经过雅兰山、甘其度山在内的13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野人山,还有众多纵横交错的河流与峡谷。即使是现在,也是一项让人惊叹的工程,从1943年10月开始,就是一边打一边修,仗打到那里路就修到那里,完完全全是一条打出来的血路!

img36

记者在缅甸野人山中拍摄盟军当年修建的输油管道加压机(李峻摄)

img37

从印度的利多至中国云南昆明的“史迪威公路”全长1100公里,举世闻名,并且在野人山中穿越13座山峰。图为盟军修筑“史迪威公路”时构建的简易桥梁(李峻摄)

1945年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车典礼在中国边境小城畹町举行,蒋介石在广播演说中提议将这条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而此时,史迪威已经回到美国,只能在家中落寞地收听遥远的彼岸胜利的欢呼。这条路从此进入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尽管这样的繁荣是那么短暂。

有了公路,野人山不再是无人区,多了一些稀稀落落的人烟。今天,这条路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许多桥梁已被洪水冲断,雨季一来,河水骤涨,这条路就有半年的时间无法通车,也许,今天的安静,才是它本应该有的面貌。那些在非常时期成长起来的繁荣,反而显得有点不正常。野草,掩埋着当年建桥的材料;断桥,记载着昨日的荣耀。今天,它又有了再度辉煌的机会。

【密支那大学教授】这条利多路,是二战的文物,战争已经过去,但是这条路依然有辉煌的未来,这条路往后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桥梁,所以,利多路的未来值得期待。

img38

盟军当年修建的世界上最长的输油管线,从印度加尔各达到中国昆明长达1100多公里,油管内直径180厘米(李峻摄)

与公路同时开工的还有一条输油管线,从印度的加尔各答到中国的昆明,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油管,它与中印公路一起艰难地蜿蜒。在公路通车的同时,输油管也接通,被称为“黑色血液”的石油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国战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战场的进攻速度。这使当时人们形容中印公路的说法不再是一种比喻。

日本投降后,输油管就被当成废金属卖掉,60年过去,因为这里民风朴实,加上交通不便,在当地军方的帮助下,在一些边远的地方,还是能够找到幸存的油管。诺大的油管,隐藏在野人山密密匝匝的丛林中,它告诉我们,这是一场耗费了巨资的战争,残缺不全的抽油站,仿佛还能听见马达的轰鸣。

战后的缅北,冶炼业十分的繁荣,那些打坏的飞机、坦克、汽车、大炮都是冶炼的绝好材料,虽然现在这些东西已经不多,还是不时能看到。

艾先生也曾经从破飞机上撬下铝片,做成了饭锅饭碗。至今仍在用,这是不是应了中国的两个成语——解甲归田、铸剑为犁?

在野人山下的新平洋,当年美军遗留下的一个大油桶,就摆在路边,随便问一个镇上的居民,他都会告诉你,这里是当年的仓库,当年的兵营,当年的医院。这里作为反攻基地,曾囤积过大量的战争物资,战后没有撤走的,都被当地居民改造利用。战机的轮胎,不再承着战机起飞降落,而是垫着人们上下厕所;空投下来的食品桶盖,成了猪儿们最好的食槽。战场上的利器最终为老百姓所用,也算是物尽其用了吧,历史有时候就是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走进人类的记忆。

当年飞虎队飞机的残骸,安静地躺在当地警方的院子里,还有更多的残骸隐没在缅北苍苍茫茫的森林中,当地人进山找矿,还时不时有发现。牺牲的飞行员身份牌,如今成了小姑娘的护身符。

眯眯身上的牌:

姓名:ADRIAN P STROUD

番号:0—854451—T41—3A

住址:EFFIE MSTROUD DIERICHICC P

彤彤身上的牌:

姓名:WILLIAME.LAMPI

番号:37272349 T42 O

爱人姓名:MATTP.LAMPI

地址:9WEST HARVEYST.PELY,MINNESOTA

另一块牌:

姓名:WALTER FWALLACE

番号:31202198 T43 O

爱人姓名:MISSMARIONWAUACE

住址:50E E IGHTHST BROOKLYN NY)

【孩子母亲推鲁】这些牌是我们进山时捡到的,我们知道它是美国飞行员的身份牌,我们觉得它能保佑我的孩子平安吉祥,所以就戴在孩子身上。飞行员的遗骸我们已经掩埋好了,我们也想把牌子送回去,但不知道怎么送。

对于那些曾经历经这场战争的幸存者,他们一生中体验到的辉煌与惨痛,肯定是难以释怀的。这位老人,连她自己的年龄都记不清了,60多年前的情景,却记得清清楚楚。

景颇族老人 鲁都鲁】挖好深的洞,先用大木头然后用竹子垫,在上面再加大木头,我们在底下躲。我一个人不敢睡,一边是我叔一边是我爸,我睡中间,我怕别人骗我走。

90高龄的张涤生院士,一生做过多少大手术也已记不清,但60年前在密支那前线的一幕,依然历历在目。

【张涤生】那是令我很伤心的,我曾经碰到一个伤兵,年纪大概不到20岁,十八九岁,四川人。他的胸腔打开了,我清清楚楚看见心脏在跳,肺已经塌陷了,这边的肺是好的,左边的胸腔,因为肋骨没有了,肺塌陷了,没有呼吸了,心脏在外头暴露着砰砰跳但他意识还有,那时候中国人把医生叫医官,“医官,我这个好得了好不了,你救命啊。”这种情况,这个人肯定救不活,因为打一个大洞,心脏是好的,但心脏很快就感染了,你没办法补。那是非常严重的,我安慰他,不要急,我们会救你的,送到后面(后方)去,我先给你包扎,把它密封起来,后来马上用飞机,作为重伤员,送到后方了。这种病人,我看了非常感动。

战争的故事,其实就是将军与士兵的故事。多数情况下,人们熟知的是将军的故事,而对那些匍匐于大地的士兵却缺乏了解。他们不像将军那么光芒四射,但他们的英勇,他们的无畏,凝聚成了将军身上的光芒,他们的故事,同样不应忘记。那些活着的老兵,大多过着平淡的生活,经历过战争,更深知和平的珍贵。

【谭定有】和平,不想打啦,和平好了嘛。在战场上你不打我我打你,看哪个的眼法手法,你把我打滚算球,我把你打滚算球。

【周光永】我们盼望的就是要和平,永远和平,不愿意战争。

在密支那自杀的水上源藏,他的儿子也多次来祭灵,2004年,伊洛瓦底江洪水暴涨,把他的灵位连同那棵树冲得无影无踪。历史,有时候就是那么的无情。

img39

日本侵略军后裔在缅甸密支那修建的慰灵碑(李峻摄)

在密支那市区,也有日本人捐资建了一个大佛,同样在门口立了一块招魂碑。

碑文如此,照译如下:

招魂碑

远离祖国数千万里,遥望故乡无尽思念,然肩负国家之使命。粮尽弹绝,与饥饿、瘟疫搏斗,连日遭数百吨炮弹的空袭,与现

代化装备且多于我军数十倍占绝对多数敌人作战,形同赤手空拳,肉弹突击,铁块搏斗,穿越拉孟1270线,3000名将士全部战死,MYITYINA(密支那)3400名阵亡。为救幸存将士,水上源藏少将违抗全体战死的命令,下达撤退命令,在农达罗村把全部的责任揽在自己的身上,他的英名与阵亡将士一道永留后世。

密支那华侨中学的退休老师艾元昌老先生,面对水上源藏的墓碑,曾做诗一首:

手指水上源藏碑,将军密城常作威;

多行不义遭天谴,数千日寇化飞灰。

我今正告大和民,安分守己莫忘形,

军国主义致祸根,睦邻善处福邻门。

【艾元昌】你们的军阀,你们的军国主义,害得你们在异国丧生,希望你人死后,真的有灵魂的话,你托梦给你的大和民族,要他们安分守己,睦邻善处,千万别再冒军国主义的思想。否则,你们不但灭族,不但亡国,你们要遭到灭族之祸。

作为世界著名的整形外科医生,张老做过无数高难度的整容手术,但某些人对历史的随意整容,张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张涤生】我希望中日之间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它改教科书,就是有目的地遗忘历史,这是不应该的,应该如实地告诉下一代,日本人曾经侵略过中国,侵略过东南亚。

当年强迫当地人带路逃走的日军,多年后,回到当年他们驻守的大奈,表示忏悔还是感谢,不得而知。他们捐资建了佛塔,在塔的旁边树了一块慰灵碑:

安魂祈祷塔邓奈和平塔是为邓奈市民和在大东亚战争中胡康河谷阵亡的日本官兵安魂慰灵、祈求永远和平而建立。

【艾元昌】我们要维护我们自己的生命安全,我们同时要维护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全世界的和平,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国人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本着的思想。

在密支那,还有一些当年因为种种原因留下来的老兵,目前仍然还有五六个,大多也已经风烛残年。他们当中,大多数至今没有回过家乡,而今,老家对他们而言,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梦。我们采访完朱凯,汽车已经发动,老人已经不能动,坐在门口,突然用浓浓的四川口音大声喊道:“你回去帮我问问,我还能不能回四川?”还有一个老兵,与当地人结婚后生下唯一的女儿,临终前郑重地将印章、军徽交给女儿,让她想办法带回老家,女儿不会说一句中国话,只知道父亲的家乡在广东。

密支那大学门前的这条路,是当年运输机降落的机场。历经战乱的缅甸人民,同样渴望世界从此和平相处。

【密支那大学教授】我是一个研究历史的教授,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是需要和平的。所有古老的战斗,都对人类造成了很大的伤亡,所以,二战也一样,对人类造成了很大的伤亡,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老兵 吴楠巴】我想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人数多的民族不要欺负人数少的民族,富有的人也不要欺负贫穷的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忍耐,相互付出爱心,那世界就太平了,人们的日子就好了。

不约而同,中缅两国的学校都选用了当年的炮弹壳做校钟。作为钟声,无疑要比它的爆炸声动听得多。

【缅甸密支那育成中学副校长】每当让学生听到这个钟声,使他有一种警惕,对战争的这种残酷的唾弃,以及激励他们对世界和平要随时维护,并且将来他们成长之后,要发挥他们的力量,对世界的和平共处尽一份力量。

img40

广西电视台《风起南方》栏目组记者在缅甸密支那和目前健在的原中国远征军老兵合影(李峻摄)

大军已经远去,硝烟也已散尽,只是,历史并未走远。

(撰稿:蒋延;播出时间:2005年9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