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万众敬仰筑伟陵

万众敬仰筑伟陵

时间:2022-0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25年9月20日,在陈列现场召开了葬事筹备委员和孙中山家属联席会议,对应征图案进行评判。最后表决,通过获奖名单:上海彦记建筑事务所31岁的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陵墓图案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得主范文照,三等奖得主杨锡宗。另有7位名誉奖获得者。这年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下午3时在钟山墓地举行了陵墓奠基典礼。
万众敬仰筑伟陵_钟山文化之旅

第二节 万众敬仰筑伟陵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北京举行了隆重的治丧活动,停灵公祭于中央公园社稷坛。治丧活动结束后,孙中山灵榇暂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

1925年4月4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任汪精卫、张静江、林森、于右任、戴季陶、宋子文等12人为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委员。4月18日,在上海设置葬事筹备处,举行第一次会议,确定工作的顺序是:一、确定墓址;二、测量墓地;三、交涉圈地;四、征求陵墓图案;五、决定陵墓图案;六、招标包工;七、开工兴建。

遵照孙中山归葬南京钟山的遗愿,经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会同家属成员宋庆龄、孙科的多次勘察,择定钟山主峰南坡为墓地。

由于时局不定,政潮迭起,交涉圈地工作异常困难。葬事筹备处原定的6000亩墓地的计划不能实现,最后以2000亩立案,其中包括1200亩民地,由葬事筹备处陆续出价收购。

在选址、圈地的同时,悬奖征求陵墓设计图案的工作也在按计划进行。

悬奖设计

1925年5月15日,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公开登报,向海内外悬奖征集中山陵墓的设计图案。在征集图案的条例中,对中山陵墓的建筑范围、基本结构、建筑风格以及建筑材料、奖金等,都有具体的规定。如设计陵墓祭堂必须采用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并使它含有特殊的和纪念的性质,或者根据中国古典建筑精神加以创新;祭堂应建于海拔175米的高坡上,四周应有充分空间,堂前应有可立5万人的空地;一切建筑均用坚固石料及钢筋混凝土,不得用砖木之类;等等。葬事筹备委员会确定的奖金总额为5000元,其中头等奖获2500元,二等奖获1500元,三等奖获1000元。奖金由广东革命政府汇拨存于银行,以昭信用

这次悬奖征求设计图,共收到40多份应征图案,全部陈列于上海大洲公司三楼,由葬事筹备处敦请评判顾问到陈列室阅览评判。

评判委员会成员包括全体葬事筹备委员、家属代表,并聘请4名专家为顾问:土木工程师、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德国建筑师朴士,中国画家王一亭,雕刻家李金发。

1925年9月20日,在陈列现场召开了葬事筹备委员和孙中山家属联席会议,对应征图案进行评判。特聘评判顾问也都在前一天写了书面评判报告。最后表决,通过获奖名单:上海彦记建筑事务所31岁的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陵墓图案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得主范文照,三等奖得主杨锡宗。另有7位名誉奖获得者。评判结果在报纸上公布,上海的各家中西报纸都发表文章加以评论,称誉这次悬奖征求陵墓图案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建筑设计比赛。

吕彦直因在这次悬奖设计中名列榜首而蜚声海内外。他早年留学美国,专攻建筑学,对东方和西方的建筑艺术有相当精深的研究。他所设计的中山陵墓建筑平面呈警钟形,寓有“唤起民众”的意思,这也是孙中山遗嘱的精神。陵墓的主体建筑祭堂,外观庄严、肃穆、朴实、坚固,既体现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又糅进西方的建筑精神,独具匠心。

作为孙中山家属代表,孙科在评判会上发表了自己对各种图案的意见。他对吕彦直的设计十分赞赏,尤其是墓室的位置,认为设计得相当好。

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一致赞成采用吕彦直的设计图案,并且聘请他为中山陵墓工程的建筑师,主持陵墓工程建筑。吕彦直获取这一殊荣后,于11月4日致信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此次彦直承贵委员会聘任中山先生陵墓工程建筑师,至深荣幸。谨当竭尽绵薄,以期不负委托。中山先生功在人群,凡属国人皆应负纪念之责。彦直何人岂敢独后。谨愿以建筑祭堂与墓所应得报酬之五分之一,捐作中山先生陵墓建筑费,藉表敬仰中山先生之忱。”

img67

吕彦直纪念碑

不幸的是,吕彦直因患肝癌,工程未完便于1929年3月18日去世。吕彦直死后,由他的同事、彦记建筑事务所李锦沛建筑师继续主持吕彦直未竟的事业。1930年5月28日,陵园管理委员会作出决议,在中山陵墓祭堂西南角的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建立纪念碑。碑面上半部浮雕吕彦直遗像,下半部碑文为:“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

招标施工

陵墓图案和主持工程的建筑师确定之后,葬事筹备处即着手招标包工。1925年12月19日开标,投标者只有7家,最后由上海姚新记营造厂得标。

姚新记营造厂是当时上海一家资本雄厚、经验丰富的营造厂。该厂建于1899年,厂主姚锡舟,上海人,当年51岁,从事建筑业已近30年。他虽识字不多,却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早年曾做过小工、小包工,由于他聪明勤奋,得到上海营造业前辈杨斯盛的指教,营造技术日渐提高。1905年,他包工建造了上海电话大厦,使姚新记营造厂在上海滩崭露头角。1906年英租界工部局重建上海外白渡桥,外国营造商打下木桩,拦起铁壳,浇好钢骨水泥桥墩后,竟无法拔出木桩,施工无法继续进行。洋商束手无策,不得不由工部局出面破例登报,向华商招标拔桩。上海各大营造商纷纷去工地察看,莫不望洋兴叹。当时年仅31岁的姚锡舟看到黄浦江涨潮落潮而得到启发,毅然投标。他只派了几个人,租几只空船,在枯潮时将大木船牢牢捆在桩头上,等到涨潮时,几十根木桩一根根随着木船的上浮而拔起。此举轰动了上海滩,姚锡舟从此成了国内著名营造家。他先后包工承办了粤汉铁路、南洋劝业会、公共租界工部局、杨树浦纱厂、大中华纱厂、南京和记洋行、怡和洋行、永兴洋行、中孚银行、公平洋行、上海造币厂、法国总会、英美烟草公司等各大工程。1919年他创办了大通纱厂,1921年创办了南京中国水泥厂,任这两个厂的董事兼总经理。

中山陵是姚锡舟承包的最后一项工程。因为陵墓工程浩大,所需各种建筑材料往往需要承包人垫支,所以没有20万两白银以上资本的厂家是难以承包这项工程的。据姚锡舟自述,他承包陵墓工程,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抱一名誉观念”。事实也是如此,姚锡舟承建中山陵,除费尽艰辛外,还亏损了14万两银子。后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对姚锡舟说:先生这次为修建总理陵寝出了力,亏了本,政府是知道的。

img68

奠基石

根据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与姚新记营造厂签订的合同,中山陵墓工程于1926年1月15日正式破土动工。这年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下午3时在钟山墓地举行了陵墓奠基典礼。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表邓泽如将覆盖在奠基石上的一面国民党党旗揭去,石上刻“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二日中国国民党为总理孙先生陵墓行奠基礼”。这方奠基石后来被奠定于祭堂西南墙基。

陵墓工程初期,南京地区还处于军阀统治下,时局动荡不安。由于孙中山深孚众望,陵墓工程得以持续进行。但因交通时常阻断,各种建筑材料不能及时运到,工程进展缓慢。待1927年春,北伐军攻克南京,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后,陵墓工程进度才逐渐加快。

1927年10月,陵墓二期工程开始招标,由上海新金记康号营造厂得标,11月24日开工。这时,南京的时局已平稳,工程按合同规定完成得非常顺利。中山陵墓的用地范围,也因国民党定都南京,由原来仅限用山地2000亩,扩大到钟山全部,并且成立中山陵园,开始布置园景园容。到1929年6月1日举行孙中山奉安大典前,陵墓两侧已植树3134株,墓后平台铺草皮300平方米,栽植菊花6500余盆,其他花卉6000余盆,球根植物2000余株,其他观赏植物3000余株。开垦瓜地16亩,荒地30亩,标本果园20亩,苗圃10亩。收到各方赠送的纪念花木6238株,征集果树品种90余种,月季、梅花等观赏花木150余种。陵园还在从朝阳门(即中山门)通往陵墓的马路两侧栽植直径4厘米以上、高4米的悬铃木1034株。现在这一路行道树已长得又粗又高,巨大的树冠遮天蔽日,成为中山陵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中山陵墓的建筑工程,到1929年上半年已完成墓室、祭堂、平台、石阶、围墙、陵园大道等项目。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将自北京接回的孙中山灵榇安葬在中山陵。此后,中山陵墓又开始三期工程,建起碑亭、陵门、牌坊……到1931年底,全部工程告竣,总造价240万银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