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民俗文化概述

旅游民俗文化概述

时间:2022-02-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民俗的基本概念,熟悉民俗与旅游的基本关系,并且能够知晓客源地不同民族旅游民俗的特点。尽管中外民俗学界给民俗下过许多定义,而且诸定义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根本点是一致的。民俗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旅游民俗文化概述_旅游文化学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民俗的基本概念,熟悉民俗与旅游的基本关系,并且能够知晓客源地不同民族旅游民俗的特点。

一、民俗的概念

简言之,民俗就是民间习俗。尽管中外民俗学界给民俗下过许多定义,而且诸定义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根本点是一致的。在我们看来,民俗就是一定地域的特定人群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行为和思想的习惯性事象;也就是大家习以为常且能够自觉奉行的习惯,这种习惯并不是法律规定的,而是民间约定俗成的。

民俗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俗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衣着打扮习俗,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行习俗,买卖交易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姓名、称谓习俗,人际交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信仰、迷信习俗,礼仪、禁忌习俗,游艺、娱乐习俗,结盟、议事习俗,财产分配、继承习俗等。

二、民俗的特点

尽管民俗种类繁杂,内容丰富,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集体性和社会

民俗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它是集体创作的结果,即使最初是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但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同,才能融于社会民俗之中,才有生命力,也才能流传。

()地域性和民族性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讲的就是民俗的地区差异性,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民俗。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特征的民众共同体,是民俗的载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俗。我们往往是以民族为单位来了解民俗的。当然,人口众多的民族,由于地域差异等原因,其内部的民俗习惯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传承性和播布性

传承性是说民俗一旦形成便会世代相袭,不会因改朝换代或社会的变革而中断。正因为这一特性,一些古老的民俗得以延续下来。播布性是说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外扩散。因此,在一些相邻的民族或相近的地域单位之间会有一些相似的民俗。

社会民俗文化现象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当然传播性绝非被动地、平镜式的复制,也非运动场跑步式的单调重复,而是“扬弃”式的贯通,是辩证基础之上的继承创新,兼容并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

(四)稳定性和变异性

相对稳定性是指和上层文化相比,民俗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从来无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民俗尽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民俗在时空中传承、播布、演进,也必然受到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种种变形、变异和消亡的现象。如傣族泼水节,称为“浴佛”节,但现在淡化宗教的成分,而加入娱乐的内容,取其吉祥洁净,对游人有了更多吸引力。

三、民俗的分类

如此广博的民俗内容有必要归纳成类。民俗学界对民俗的分类有多种意见,代表性的分法有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和游艺民俗四大类型,后者将民俗分成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三大类。

经济民俗包括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和交易等。社会民俗包括家族和亲族、乡里及都市社会、人生礼仪、岁时节日等。精神民俗包括信仰、迷信、巫术、宗教、禁忌、道德和礼仪等。游艺民俗包括民间旅行、民间宗教、民间文学、民间文化娱乐、民间传统竞技和民间杂艺等。

心理的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心包括各种迷信和禁忌在内的精神领域的习俗。行为的民俗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诸方面以行动表现出来的习俗。语言的民俗是表现在语言方面的习俗。

两种分类法各有道理,相对而言,四分法更清楚一些。如果更概括一些,可以将以上四类民俗归纳为三类,g卩物质民俗,大体相对于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与游艺民俗合并,共称为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大体与信仰、意识民俗一致。

以上是中国民俗种类的基本概括。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民俗学研究的深入,中国民俗的内容必定会不断变化和扩大,民俗对社会的作用特别是在旅游业方面的贡献将更加巨大。

四、民俗和旅游的关系

“入乡随俗”、“入国问俗”早已成为旅游中的常识,旅游与民俗历来就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诸多的文人学者,为了探索各民族历史变迁、民俗风情,行万里路,越千重山,进行旅游采风,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妙不可言的神话故事、宗教祭祀、民间娱乐等,大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和内涵。

()民俗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其范围十分广泛,大致可分为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两大类。人文旅游资源也就是人类自身所创造的以及在历史和现实中所形成的各种吸引源。毫无疑问,各地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中蕴含着许多令异地游人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奇巧精妙的建筑和居住习俗、隆重热闹的节庆习俗、优美动人的游艺习俗、别具风味的饮食习俗等,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而且,许多民俗旅游资源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而独具魅力,从而造就了规模越来越大的民俗旅游。

()旅游有助于民俗的交融和发展

旅游是人们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暂时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既带来了游客所在社区的某些风俗习惯,同时也认识了目的地的一些民俗内容,游客无意之中就充当了民俗文化交流的使者。如果两地之间有数量较大的人员互访,必然要使两地之间的民俗发生接触、碰撞,进而或多或少地渗透融合。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封闭起来的地区,其民俗的稳定性会很强,变化就很少很慢;但一个开放的地区,其民风民俗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冲击,变化会相对快些。

另外,旅游本身可以规划到旅行生活习俗的范畴。一个地区的民众在频繁和长期的旅游活动中,形成模式化的思维和行动,并为大多数人所遵从,那么,这种旅游习惯就变成了旅行民俗的新的内容,进而推动了这一领域习俗的发展和演变。

(三)了解民俗是做好旅游接待的重要前提

可以说,旅游与民俗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对游人来说,民俗令他们向往,他们渴望了解或体验目的地的有关民俗;对旅游开发商来说,民俗资源是他们开发的对象;而对于旅游接待一方来说,民俗知识是他们必须要具备的。

旅游接待者一方面要熟悉本地的民俗,以便回答游客随时可能提出的有关问题。因为许多游客把了解目的地的风土人情作为旅游的重要目的,所以很可能就当地的风土人情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接待人员一问三不知,必然会令游人失望。

另外,还要了解主要客源地的有关民俗。旅游者必然是外来者,或者来自国内的其他地区,或者来自国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游客对旅游服务会有不同的要求,而要求的不同很大程度是由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所决定的,或者说是由他们所在地不同的习俗所造成的。作为接待者,要使自己的服务令游客满意,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了解客源地的有关民俗。只有熟悉客人的背景民俗,才可能了解游客的需求特点,只有知道客人的需求,才可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给客人提供令其意想不到的个性化服务,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是保证和提高质量最有效的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