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旅游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时间:2022-02-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文化与哲学之间也是这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旅游文化也对儒道佛思想文化的传承及走向世界具有积极意义。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旅游,亲身体验各种不同的文化和异地风光,获得文字无法表现的文化内涵。
旅游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_旅游文化学

一、旅游文化与哲学

哲学是文化的核心,一种哲学总是产生于一种文化当中,是对一种文化的总结、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上的进步,是以哲学上的进步为前提的,哲学是文化的结晶,也是文化的结果。一种文化必将孕育一种哲学,一种哲学的产生又必将推进这种文化的发展。旅游文化与哲学之间也是这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哲学对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融入旅游文化当中,旅游文化才有生命力,才会有活力。一种旅游文化也必将产生一种哲学,这种哲学才是正确的,才是有生命力,才能指导、推进、引导、发展这种旅游文化。旅游的本质是追求自由。卢梭在《论自由》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人的本质也是自由的。要摆脱枷锁,取得自由,旅游便是最佳选择。在这种哲学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旅游便以求得心灵上的解脱——自由,作为旅游的最终追求目标。像哲学的“天人合一”号召人们投身于大自然,对旅游起积极的引导作用,也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在中国的哲学发展中,儒道佛对中国哲学、思想、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儒道佛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旅游文化是以儒道佛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今中国人文旅游资源多为儒道佛思想文化的载体。中国旅游文化也对儒道佛思想文化的传承及走向世界具有积极意义。所以,在哲学与旅游文化之间,首要的是指导关系。

()哲学与旅游融为一体

历史上许多哲学家同时也是旅游家,如孔子、老子、庄子、朱熹董仲舒王阳明等。他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哲理,产生种种感悟。如面对大自然而发人之渺小、人生苦短的感慨,而有人却以此自警自勉,更加珍惜时间,更加珍惜人生。旅游是一种使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相融的活动,是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相互交流的过程。旅游的积极作用就是要在旅游的过程中帮助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包括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建筑、雕塑、音乐、绘画等,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国历史文化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给人一种神秘、肃穆、精神、澄静感,从旅游角度认识有种休闲、探奇、感性、放松的功能。禅宗有云:“初参禅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到深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旅游观光,意同参禅。旅游者看到的山水,既是山水,又不是山水,因为观光本质上是审美。宗教旅游的价值主要在于:一是宗教本身就是旅游资源,含有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宗教独特的习俗、建筑等使旅游者感受到世俗社会所没有的浓郁的神秘气息。二是宗教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使劳累疲惫甚至迷失的心灵找到平衡的基点、慰藉的依靠。

三、旅游文化与文学艺术

()旅游文化与文学

旅游文化是旅游文学的创作基础。旅游文学来源于古今的旅游活动与旅游文化,旅游者在游览观光中,通过相关联的旅游文学珍品,领悟到一定历史时代的生活风貌以及生活在彼时彼地的政治、军事、文化名人的性格、命运和精神力量。旅游还丰富了文学。很多旅游景点因景成文,借文传景,文景相映,旅游文学丰富了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如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分别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崔颢的《黄鹤楼》而名垂千古、闻名天下。

(二)旅游文化与艺术

旅游文化与艺术之间存在依赖关系。离开了旅游文化,艺术是不完善的;离开了艺术,旅游文化就不会生动;许多旅游资源本身就是艺术。旅游文化与艺术发展之间相互影响,旅游产生并发展了艺术。旅游推动了诸如雕塑、亭台楼阁、园林、建筑等一系列艺术的推陈出新,而大量或美轮美奂或光怪陆离的艺术又为旅游文化平添了许多新的内涵。

四、旅游文化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其他特定环境中的人群,在其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它表现在人们的感情、情绪、风俗、习惯、传统和社会风气中。同社会意识的各种系统化的形式,如道德、艺术等相比,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较低层次。社会心理对旅游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陶冶情操,提高道德水平;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丰富阅历,提高文化素质。

()陶冶情操,提高道德水平

旅游者通过一系列观赏活动,能增进对人类文明的了解,陶冶人的道德情操。特别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观赏,将自身融入自然,有利于自己情感的升华。从“小我”进入“大我”,从瞬刻求得永恒,从有限达到无限。如泛舟黄河、长江,会唤起思古怀旧之情,给人以深沉崇高的历史感。“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波自天涯”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气势、壮阔形式,沉积着久远且浑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作为一名炎黄子孙,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在感慨惊叹之余,精神会为之激荡振奋,进而萌发一种沉重的历史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伤情绪。再如,登临秦皇汉武曾御驾封禅的圣山泰岱,或游览佛道修身养性的胜地峨嵋与武当,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伟壮东岳以及“峨嵋一派出昆仑,平畴突起三千米”的雄姿,使人心胸坦荡。

()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旅游是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旅游者在优美的大自然中,在愉快的旅途中,有利于消除疲劳。漫步在碧波荡漾的湖畔,使人心情恬静;面对波涛滚滚的大海,使人想到迎击风浪;登上耸入云霄的高峰,使人想到奋发向上。在大自然美景的熏陶下,使人消除忧愁与烦恼,使人情绪得到改善,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更有利于人们消除疲劳,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丰富阅历,提高文化素质

旅游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旅游,亲身体验各种不同的文化和异地风光,获得文字无法表现的文化内涵。在整个旅游活动中,人们通过参观、游览、观赏吸收古今中外文化,丰富个人的知识和世界观,获得各种阅历,提高文化素质。

五、旅游文化与风俗习惯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风俗对社会成员有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

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发达、山河壮丽,习俗文化异常丰厚,如果将它的传承与保护结合于旅游开发必然意义重大。旅游文化与民俗关系也相当密切。首先,民俗文化可以在旅游开发中进一步丰富,充实了旅游资源,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丰富了旅游文化。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景点能不能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不仅要看秀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要有绚丽浓厚的历史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越是在世界上享有吸引力。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的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壮族的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和芦笙舞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香港也不惜耗费巨资修建了“宋城”,再现了10世纪以前的宋京汴梁,身着宋代服饰的职员和街民百姓进行活动,呈现出一派千年前市井万象,使人们身临其境,既增加了旅游兴趣,也了解了宋朝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丰富了旅游内容。其次,旅游为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作出了贡献。当今的现代化的浪潮不仅包括经济方面,也包括文化方面,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必然会促成文化的融合与一体化。同时受民族自身接受现代教育程度的影响,受民族地区相对封闭的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的制约,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很多地区处于故步自封的盲目研究和开发,这种现象不利于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互益互动发展。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只有通过与旅游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互益互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对于相对封闭、发展缓慢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把现代化带给民族地区,通过旅游业促进边区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促进边区民族认识到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自觉参与到保护民俗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生活之中并在文化经济互动的过程中为自己寻找到合适的位置。

综上所述,旅游活动中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

【知识链接】

山海关区举办首届龙抬头文化旅游节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山海关“龙”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共融发展,山海关区于317日(农历二月初二)在万里长城的东起点——老龙头,举办首届“山海关中华龙抬头文化旅游节”。此次文化旅游节包括开幕式、2010年区属景区奖销促游规则信息发布、“龙的传人,抬龙头”、首届长城博物馆杯旅游风光摄影大赛、关城传统武术展演、民俗商品展卖、传统文化展示及游客互动等多项内容。

首届“山海关中华龙抬头文化旅游节”是山海关区谋划启动的“以节活旅、以节促游”系列长城主题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将“二月二,游龙头,龙抬头”传统民俗和关城独特的“龙”文化资源相融合,举办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对挖掘关城历史文化内涵、展示特色民俗文化风情、繁荣旅游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赞誉。新华社、中国旅游报、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燕赵都市报、中新社、长城网、新华网、新浪网、秦皇岛日报等近20家国家、省、市主流媒体和100余位摄影艺术家齐聚文化旅游节,对活动进行深度报道和摄影釆风。

为了让广大群众共享共度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旅游节期间,山海关区还推出了“旅游惠民”门票优惠政策,即:凡秦皇岛本地市民持有效证件购5元门票进入景区,外地游客享受每张门票30元的优惠。这一政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活动当天,老龙头景区共接待域内外游客8000余人,是2009年同期的28.6倍;实现门票收入11210元,是2009年同期的2.2倍。

(资料来源:河北省旅游信息中心,2010-03-23)

【复习与思考】

1.迁徙活动、旅行与旅游有哪些区别?

2.常见的有关旅游的定义有哪几种?

3.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是什么?

4.简述旅游文化的概念。

5.简述旅游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