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地理学科育人营养灌溉学生生命之树

以地理学科育人营养灌溉学生生命之树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理是中学各学科中唯一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在上述活动中,教师借助影视材料,组织学生探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使学生知道该地区“开垦荒地,破坏植被”的行为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以地理学科育人营养灌溉学生生命之树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兴塔中学 胡燕君

育人是学科课程的最终目的。地理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其特有的学科性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本人对地理学科与学生生命成长关系的认识,尝试找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着力点,并从“高层次思维的训练”“国际视野的培育”“环保意识的强化”“审美情趣的提升”等方面挖掘了地理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

上海于2011年构建了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的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与幸福,确保教育教学改革朝着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健康成长的方向迈进。地理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其学科性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也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地理学科与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系

1.地理教学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生命成长

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成长,教学中的“生命成长”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之下,在其自然性、精神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不同程度的自由自觉的成长。教书和育人是教学的不同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借助教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共同目标。

2.从生命的高度去实践,能够进一步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

就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学而言,学生是成长中完整的个体,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基本导向,才能从更广阔的领域去挖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从而实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目标

二、地理教学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着力点

1.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了知识传递是否有效,也决定了教学中学生生命成长的质量高低。在上海市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中,对教师是否公平、平等地对待学生,是否尊重学生,是否信任学生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2011年测试的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地理教师在师生关系上还有更大的改进空间。在没有中考压力的状态下,学生和地理教师更容易回归“教有所乐,学有所乐”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在尊重和热爱学生的前提下,地理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正确处理师生间的矛盾,机智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也可以凭自己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

2.以丰富的课内外活动为载体

学习需要各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学生活动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育人价值的主要方式。地理课堂活动类型多样,主要有辩论活动、讨论活动、演示操作活动、游戏竞赛活动、图上作业活动、阅读活动等。学生在进行各类活动的过程中,能提高兴趣、树立信心、学会交往、培养能力,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地理学科的课外教学形式包括社会观察和了解自然,它深受学生喜爱,对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起着课堂教学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

三、地理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挖掘与实施举隅

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既不同于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又与政治历史文科课程有很大的区别。地理学科具有典型的综合性、空间性、开放性、实践性特点,以及丰富的知识价值、德育价值、美育价值和经济价值。

1.特别强调的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

上海市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中的“高层次思维”学业水平指数,不仅指向学业成绩,而且关注思维能力的特质。这说明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应停留在识记等一般水平,而应该注重知识迁移能力,预测、观察和解释能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地理逻辑思维就是借助地理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获得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对学生高层次思维有不可替代的促进和开发作用。

学生活动前

学生活动后

以“地球的运动”中“太阳直射点的往返移动”为例:教师播放太阳直射点往返移动的视频材料,要求学生观看动画,经过讨论,动手画一画,将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在示意图中表示出来。

“地球的运动”的相关知识是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在上述环节的设计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运动,然后进行立体的、动态的实物演示,学生经过感知辨析,理解概括后表示在平面的、静态的示意图中。活动中无意识地激发学生记忆,促进其观察,进而用形象思维推动抽象思维,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目的所在。

2.尤其丰富的人地协调案例,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近些年来达成的共识。地理是中学各学科中唯一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课程。教材中涉及许多环境问题,揭示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惨痛教训。地理学科承载着环境教育的重任。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以及知识传授与意识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以区域地理中“黄土高原地区”一课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地表特征”之后,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视频,并出示“黄土高原的森林草原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失去植物保护。夏季多暴雨,每当暴雨来临,众多的支流将泥沙汇入黄河……”等视频中提及的关键语段,组织学生思考并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最后,教师出示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地关系空白结构图,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完成示意图。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借助影视材料,组织学生探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使学生知道该地区“开垦荒地,破坏植被”的行为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示意图的表示形式,使学生感知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会形成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一循环的关键是改变人类的意识和行为。教学的过程使学生对人地协调的重要性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明确了保护环境需要从人类自身做起,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格外突出的国际视角,塑造新世纪的人格品质

早在2000年制定的地理教学大纲中,德育目标便转向具有时代特征的“国际合作”和“国际意识教育”。在地理学科中,国际意识教育更加强调理解多元文化和了解世界发展趋势的教育,这既符合时代精神,又拓宽了地理教学中德育目标的内涵。区域地理、国家地理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本土、本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地理情形,开阔眼界,学会尊重和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从而塑造新世纪的人格品质。

以国家地理中“巴西”一课的“广告导入,展现异域风情”为例:

教师先请学生观看一则广告。

师:这则运动广告中,哪个国家的足球队向我们展示了完美球技?

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特别是男生,部分学生能说出巴西足球明星的名字。

师:巴西还有哪些特色文化?

学生对于巴西这一南美洲的国家不太熟悉,虽然答不出问题,但对巴西充满好奇。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学生提出“狂欢节怎么庆祝”“是不是所有巴西人都会跳桑巴舞”等问题。教师谈到桑巴舞起源,为后面“人种大熔炉”教学作铺垫。

在“巴西”一课的导入中,异域风情深深吸引了学生,他们对巴西的文化特色很感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能使学生了解一些多元文化知识、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认识到各文化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应尊重各种文化,从而培养学生跨地域、跨文化的理解能力。

4.独具优势的地理景观欣赏,提升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地理作为一门揭示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祖国以及世界不同地方名山大川、风土人情、城市原野等状况的了解,获得美的享受,引起学习地理的强烈兴趣,也陶冶了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的审美情操。这不仅涉及民族文化与审美意识,也关系到欣赏者的个人动机、心理素养和审美层次。

以“长江”一课景观图的使用为例:

在“长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了大量景观图片,学生可通过对不同河段景观的欣赏感受自然美,通过对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欣赏感受劳动人民的创造美。地理课堂教学在体现自然美、人文美、创造美方面均有自己的学科优势。地理学科绝不缺少美,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就能使地理学科的美育价值在地理教学中得到应有的体现。

总之,地理教学要充分地挖掘本学科的独特性,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内外活动为载体,努力打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自由、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学地明“理”,切实发挥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