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生互动水资源辩论中的资源观教育

生生互动水资源辩论中的资源观教育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人试图借助来自于学生生活的材料,借助“生生互动”的“辩论”形式,来促进蕴含在“珍贵的淡水资源”专题中的德育价值的充分落实。这些材料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地球上的水资源虽然看上去很丰富,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教师出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世界水资源分布图”。下面是学生在辩论中提到的部分观点。
生生互动水资源辩论中的资源观教育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回民中学 马苏楣

作为一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学科,地理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资源是大自然给人类最慷慨的馈赠,而水更是因为其滋润万物的能力,成为人类的“生命之源”。近年来,水资源危机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担忧:干旱地区的面积日益扩大,湿润地区的水质型缺水状况日趋严重,甚至有专家研究发现,水循环中水的总量也在不断减少。据联合国公布的统计数据,全球目前有11亿人生活缺水,26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国际上已经有“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可能争水”和“21世纪国际投资与经济发展,一看人,二看水”的说法。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水圈也是其研究对象之一。树立正确的水资源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珍贵的淡水资源”专题的日常教学中,由于考虑教学进度等因素,普遍存在重技能培养,轻德育培养;资源观培养流于表面;在资源观的培养中,学生被动接受多过主动参与等问题。如何解决以上这些难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呢?本人试图借助来自于学生生活的材料,借助“生生互动”的“辩论”形式,来促进蕴含在“珍贵的淡水资源”专题中的德育价值的充分落实。

教学片段一:

教师出示“蓝色星球”照片(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和地球上缺水地区照片,以及联合国相关水行动的资料。这些材料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地球上的水资源虽然看上去很丰富,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教师指导学生判读图表“水圈中水体构成比例”,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等基本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广义的水资源和狭义的水资源。

教师出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世界水资源分布图”。学生从中找出世界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然后分析世界水资源出现目前这种空间分布特点的原因,并尝试找出影响世界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指导学生对教材中“世界各大洲水资源(2000年)”和“世界七个水资源总量较多国家的径流资源比较(2000年)”两张表格进行阅读,结合以前学过的气候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进一步确定影响水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

在学习了世界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中国水资源分布图等相关资料,请学生分组讨论:(1)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2)找出中国最缺水的地区,并分析这些地区缺水的原因。

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会带来哪些问题,并思考相应的解决措施。教师补充介绍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帮助学生认识到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的重要意义。教师补充介绍上海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上海是一个“水质型”缺水城市,并思考我们可以为上海做点什么。

教学片段二:

教师在课前安排了两个准备活动。

(课前准备1)教师拍摄了三张学生浇花、拖地、擦桌子的照片。同时,教师还抓拍了另外三张照片,并给它们配上了画外音。(1)教学楼一楼的卫生间里,学生洗好手离开,水龙头里的水却还在不停流淌。画外音:你们知道我的宝贵吗?你们要我流到什么时候?(2)教学楼一楼的水池中竖着一只拖把,水在哗啦啦地流着,旁边却空无一人。画外音:只见拖把,不见人,亲爱的同学,你去了哪里?(3)校园里的亲水半岛,水已发黑发臭,水中到处漂浮着学生丢弃的各种垃圾。

(课前准备2)请学生在课前完成下面这张用水情况调查表。

(续表)

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事先拍摄的主题为“他们是谁,是你吗?”的照片,并公布“用水情况调查表”的统计结果,帮助学生认识到浪费水的现象在身边并不少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节水,如何从我做起”。学生对此讨论热烈,下面是部分学生的发言:

生1:从小事做起,我将我妈妈的说法总结为四个一:刷牙少用一口水;洗脸少用一杯水;淋浴少用一盆水;平时少用一滴水。

生2:我家的节水方法是:用水时避免开大水龙头,以减少水的流量;尽量使用脸盆洗脸、洗手;用完水后及时拧紧水龙头,避免长流水现象。

生3:我家提倡一水多用,洗脸水、洗脚水收集起来,然后冲厕所……

讨论之后,学生们意犹未尽,一致要求将好的节水方法总结并形成班级公约,张贴在班级公告栏内,以帮助大家规范用水。

最后,教师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为家庭或者学校、政府设计一套节水方案;另一个是通过了解雨水的相关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雨水收集方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组合,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两个活动中的一个,并在合适的时候与班级同学交流。

教学片段三:

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南水北调的相关资料,分析南水北调带来的利与弊。在此基础上,学生分为南水北调工程有利组和有弊组。课堂上,请两组学生各派代表,针对“南水北调的利与弊”展开辩论。学生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辩论激烈。下面是学生在辩论中提到的部分观点。

南水北调工程有利组:

A.同学们请看图,供水区内,有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但降水稀少,南水北调工程大大缓解了北方缺水问题。

B.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供水区内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同时,可以促进该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C.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D.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部分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

E.有利于减少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南水北调工程有弊组:

A.大量调水会使长江下游径流量减少,导致河口处海水上溯,影响下游水质;还会导致长江泥沙淤积,阻塞航道,影响航运。

B.输水沿线的水质保护是东线工程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实行监督管理和综合治理,防治水污染。调水要修水库,必须要提高水位,还会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

C.中线工程调水量较大,年调水量130亿立方米左右,约占汉水年均水量的22%,对汉水中下游航运和水环境容量有一定影响,需要通过补偿措施和汉水中下游综合治理开发予以解决。

D.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使丹江口水电站的发电量减少。

E.占地面积较多,移民较多,丹江口大坝加高和输水渠沿线需要占用较多的土地和迁移较多的居民,要通过妥善的土地调查和移民安置解决。

基于上述教学片段,可以发现:

第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方法很难让资源观深入学生内心

看到教学片段一,很多教师都会觉得很熟悉,因为这是本专题的日常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大量翔实的图文资料给学生形成了直观的印象。同时,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这些图文资料,对培养学生的地理阅读分析能力很有帮助。而在图文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对水资源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助于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这种教学方法,有鲜明的地理学科特色,在培养学生地理技能方面应该是很成功的。但是,在对学生资源观的培养中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1)重技能培养,轻德育培养。教学片段一中所设计的活动大多是针对地理技能培养的,只有最后一个活动是针对资源观培养的。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德育培养所占的比例远小于技能培养。(2)资源观培养流于表面。教师针对学生资源观培养所提出的问题比较笼统,学生可能会回答修建水库、南水北调,也可能会回答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但是这种回答往往都流于形式。以本人的经验来看,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从自然、科学、政治、化学到地理课,提到水资源紧缺,都会说“节约用水”“洗脸水集起来拖地”“洗碗水可以用来冲马桶”等。这些答案都已经成为套话,套话说完,有哪些会真正变成学生的实际行动呢?这样的资源观教育很难在学生心里留下痕迹。(3)在资源观的培养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多过主动参与。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采用的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传统,比较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来自于学生生活的材料,可将资源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学片段二中,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上关于节约用水方法的讨论、班级节水公约的制订以及课后的小组合作活动都是关于资源观教育的。这些活动层层递进,资源观逐渐深入学生的心中。同时,材料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两份主要的材料,一份是教师在校园内拍摄的照片,另一份是学生对身边的用水情况的调查。这些材料所带来的信息更容易被学生接收,从而引起共鸣。这两份材料很快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了。正是由于这种主动参与,使学生并不满足于常规化的经验介绍,他们自觉要求制订班级节水公约,希望能够把节水的观念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德育追求的目标。我们对学生进行资源观的培养,最终目的也是希望他们能够用正确的资源观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至此,应该说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教师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课后的两个小组合作活动提升了教学活动的层次,将学生的德育培养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让学生把视野从家庭、班级这样的小环境拓宽到学校、城市,把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得了能力上的提升。

第三,资源观教育借助于“辩论”的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

正确的资源观不仅仅是节约使用资源,还应该包括正确认识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南水北调是我国开发利用水资源,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衡,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缺水的一项重要举措。教学片段三中,教师就“南水北调的利与弊”问题组织学生辩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关注的角度很多,有南水北调工程对缓解北方缺水问题的作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对所调河流其他河段可能产生的影响,对工程经过地区经济的影响,在运送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等。学生们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论述,有助于他们全面认识南水北调。而这种“生生互动”的形式,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纳,对学生的影响远大于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

为了在地理教学中更有效地开展资源观教育,可以更关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细心观察,在学生身边发现资源观教学素材

对学生而言,身边小事往往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触动他们的心灵。“节约用水”这个主题对学生来说有点“老生常谈”,但如果能充分发掘学生身边的合适的教学资源并运用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中,则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会给这个主题赋予新的生命。

其次,精心设计,让技能培养和资源观培养合二为一

地理基本技能的培养始终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关注点。但是,技能培养和资源观培养并不矛盾。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所学的地理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与资源有关的问题,则既能帮助学生“学习生活必备的地理”,又能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再次,充分发掘,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资源观

课程标准中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相关的教学内容。以“珍贵的淡水资源”专题为例,除前面所提到的内容外,还有黄淮海流域的缺水、黄河的断流、上海的水质型缺水、以色列的节水农业等内容。以这些材料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水与人、水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建立全面的资源观是非常有用的。

最后,形式多样,让资源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一位外国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你让学生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那么这个教育可能会是失败的。”一位中国教育家也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德育,应该做到润物细无声。一个观念,只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才有可能被转化为行动。在教学过程中,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让资源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学生的认同。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充分研究教材,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并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经历,通过开展辩论、角色扮演、调查研究、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技能培养和资源观培养有机融合,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德育的理想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