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亦称为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的具有五个特点。联想是创新者在创新思考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比较容易见到成效。创新思维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尤其在初期阶段,求异性特别明显。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可见,阿波罗计划是充分运用综合性思维方法进行的最佳创新。消极的思维定势会阻拦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_工运事业改革创新与民生工会建设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与创新特点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亦称为创造性思维。它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

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主要是思维能力在起作用,同样,构成创新能力的核心也是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的过程分为想和做。这里的想实际上就是特指创新思维过程,而做则是指怎样把思维转化为行动和结果。大家都知道,要有好的结果,首先是想法要正确,正确的思想才能产生正确的结果,因此,创新能力的核心也是创新思维能力。

周总理对于像“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钱”这样问题的回答就运用了创新思维。常规思维的答案是“没有多少钱”或者“无可奉告”,但这两种回答都不能达到好的效果。而周总理的创新回答:“中国人民银行有18元8角8分”,既巧妙地规避了问题,又不破坏气氛,取得了超常规的效果,实在令人佩服!难怪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可见,创新思维是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是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形式,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探索事物本质,获得新知识、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他这里的思考,特指的是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的特点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既有一般思维的共同特点,又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独特之处。创新思维的具有五个特点。

1.联想性

联想是将表面看来互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创新的界域。联想性思维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创新,如我们常说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可以利用别人的发明或创造进行创新。联想是创新者在创新思考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比较容易见到成效。

能否主动地、有效地运用联想,与一个人的联想能力有关,然而在创新思考中若能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式则是有效利用联想的重要前提。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是人们能够采用联想的客观基础,因此联想的最主要方法是积极寻找事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2.求异性

创新思维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尤其在初期阶段,求异性特别明显。它要求关注客观事物的不同性与特殊性,关注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不一致性。

英国科学家何非认为:“科学研究工作就是设法走到某事物的极端而观察它有无特别现象的工作。”创新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结论怀有盲从和迷信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人很难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求异性思维则不拘泥于常规,不轻信权威,以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

3.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开放性思维,其过程是从某一点出发,任意发散,既无一定方向,也无一定范围。它主张打开大门,张开思维之网,冲破一切禁锢,尽力接受更多的信息。可以海阔天空地想,甚至可以想人非非。人的行动自由可能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人的思维活动却有无限广阔的天地,是任何别的外界因素难以限制的。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能够产生众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及建议,能提出一些独出心裁、出乎意料的见解,使一些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4.逆向性

逆向性思维就是有意识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如果把传统观念、常规经验、权威言论当作金科玉律,常常会阻碍我们创新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面对新的问题或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习惯于沿着前辈或自己长久形成的、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应从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欧几里德几何学建立之后,从公元5世纪开始,就有人试图证明作为欧氏几何学基石之一的第五公设,但始终没有成功,人们对它似乎陷入了绝望。1826年,罗巴切夫斯基运用与过去完全相反的思维方法,公开声明第五公设不可证明,并且采用了与第五公设完全相反的公设。从这个公设和其他公设出发,他终于建立了非欧几何学。非欧几何学的建立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扩大了人们的空间观念,使人类对空间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

5.综合性

综合性思维是把对事物各个侧面、部分和属性的认识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性思维不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和属性的认识,随意地、主观地拼凑在一起,也不是机械地相加,而是按它们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把整个事物在思维中再现出来的思维方法。

美国在1969年7月16日,实现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参加这项工程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42万多人,参加单位2万多个,历时11年,耗资300多亿美元,共用700多万个零件。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总指挥韦伯曾指出:“阿波罗计划中没有一项新发明的技术,都是现成的技术,关键在于综合。”可见,阿波罗计划是充分运用综合性思维方法进行的最佳创新。

二、阻拦创新思维的屏障

“一代名相”魏征在向唐太宗上奏时提到:“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意思是说思维好比流水,没能突破种种障碍,也只能停留在原地,沦为一滩死水。消极的思维定势会阻拦创新思维。

思维定势来自心理学上研究的心理定势。心理定势这种心理现象,最早是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发现的。他提出在人的意识中出现过的观念,有一种在意识中再重复出现的趋势。他曾经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证明心理定势的存在。比如,当一个人连续10次到15次手里拿着两个质量不相等的球,然后再让他拿两个质量完全相等的球,他也会感知为不相等。心理学上一般把心理定势解释为“是过去的感知影响当前的感知”。思维现象也属于心理现象,思维现象是心理现象的高级形式。思维定势也可以解释为“是过去思维影响现在的思维”。一般来说,思维定势对常规思考是有利的。因为人们在思考同类或相似问题的时候,能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能不走或少走许多弯路,缩短思考的时间,提高思考的质量和成功率。

这种思维定势的有利作用还表现在许多专家身上。他们常常能很快找到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有效方法,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存在许多有关专业问题的思维定势。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效率地理解和解答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例如:在学校里,老师经常会鼓励同学准确而迅速地形成学习上的思维定势。

但是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思考。各个领域里有很多经过深入研究最后导致获得了重大成果的现象,其实早就有人遇到过,为什么总是只有极个别的人才会去注意、重视和研究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般人难以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

无论是思考如何解决碰到的新问题,还是对已熟悉的问题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一般都需要在多途径进行探索、尝试,需要提出许多新的设想,最后再筛选出最佳方案,这时如果遵循人们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去思考问题,将对创新思维起妨碍和束缚的作用,会使人们陷在旧思考程序的无形框框中,也就难以产生新的设想。心理学家说过:“只会使用锤子的人,总是把一切问题看成是钉子。”在一个问题上形成了思维定势,时间越长,重复次数越多,它对人的创新束缚就会越强。要摆脱和突破它的束缚也就越困难。

消极的思维定势有从众型思维定势、权威型思维定势、经验型思维定势、书本型思维定势和自我中心型思维定势等等,如果要有所创新,就一定要摆脱这些思维定势的影响。阻拦创新思维的种种屏障主要有如下几种:

1.从众型思维

思维中的从众定势是指人云亦云,没有或不敢坚持自己的主见,时刻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时刻与群体保持一致,服从众人,顺从大伙儿,随大流。

有一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导率。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照过去计算的数字高500倍,他感到这个差距太大,如果公布出来会被人看作哗众取宠,因此他没有公布自己的测量结果,也没有进一步进行研究。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个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同样的结果并将结果公布出来,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赢得了人们的肯定和赞誉。

思维上的从众思维使得个人有一种归宿感和安全感,能够消除孤单和恐惧等有害心理。另外,以众人是非为是,人云亦云是一种保险的处世态度。在我们的世界里,衡量是非的标准往往不是纯粹的事物,而是主观的感受。在一个群体之中,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件事情错了,那么,这件事情就是错了。我们常说谣言重复1000次就是真理,因为当某种谣言重复出现时,大家就会把这个谣言当成通行的法则,当成了真实的情况。

历史上有过一件这样的事例,在罗马帝国时期,意大利米兰城有位神父奥古斯丁,他打算到罗马去,但是遇到这样一个宗教难题:米兰的基督徒在星期六举行安息日仪式,而罗马的基督徒是在星期天举行安息日仪式,奥古斯丁就这个问题请教主教安布洛斯:“我在罗马应当以哪一天为安息日呢?”安布洛斯回答道:“在罗马的时候就随罗马人的做法。”但是安布洛斯并没有想到这样的问题:如果罗马人做错了,我们是不是跟着错的去做?这个事例说明了大家都把从众定势当作行动指南,当某人加入到另一群体时他会感到手足无措,他就会首先按照从众原则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群体的新规矩,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人乡随俗。如果要有所创新的人就不能够按照大家的口径来发表意见,而是应当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其实并不一定正确。一般来说,创新思维能力强的人具有思维反潮流的精神,而思维从众倾向强的人往往是创新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从众思维定势有利于常规思维,有利于群体的一致行动,但是它不利于个人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因此,对于一个团体来说,“一致同意”并非好事,在它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从众思维定势。

2.权威型思维

权威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对权威人士的言行的一种不自觉的认同和盲从。在人们的思维中经常会有意无意地遵从权威人士的想法,不少人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不加思考地认为权威的言论、看法就是真理,一旦发现与权威相违背的观点或理论,便想当然地认为必错无疑,这就是我们思维的另一误区——权威型思维误区。

在我国古代有一本医术叫《苏沈良方》,书中记载了一些治疗伤寒病的所谓秘方。宋朝时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介绍了这本书。苏东坡没有认真审查。更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就写了一篇序言对此书大加推崇,序言里还写了“真济世卫生之宝也”。经他这么一推荐,人们纷纷采用书中的“秘方”,结果医死了无数的人。后来有一位医生在自己所写的一本书里。为了避免谬种流传,贻害无穷,他先照录了苏东坡的那篇序言,接着便直言不讳地说:“此药治伤寒,因东坡作序,天下通行。辛未年,永嘉瘟疫,被害者不可胜数。”“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这句谚语告诉人们,黄鼠狼是吃鸡的,是鸡的死对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也是自小就知道这句谚语,但是后来他产生了怀疑,他决定通过实验查查这条谚语的真实性。他做了两个实验。一是他花了20年的时间解剖了1000多只黄鼠狼的胃。他从黄鼠狼的胃里的残余物中发现黄鼠狼的主要食物是老鼠,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害虫,但是从来没有发现过鸡肉、鸡骨等残余物。另一个实验是他多次把黄鼠狼和鸡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里的黄鼠狼不仅不会向鸡发动进攻,而且他们还相处得十分融洽,各吃各的,互不相扰。

以上是有关权威型思维定势对创新和发明的阻碍作用的实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维定势呢?原因就在于: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权威,权威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实际存在的现象。人们对权威普遍怀有尊崇之心,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听专家的意见会得到好处甚至成功,如果不慎违反了专家的意见,总是要招致或大或小的失败或损失。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了以专家的是非为是非,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专家不可能出错”。权威型思维定势的产生有两个途径,其一是儿童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权威”;二是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和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异所产生的“专业权威——专家”。

在专业领域之外,为了弥补我们的知识缺陷,通常会求助于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对于专家的意见,人们通常会无条件地接受。比如:“人体内如果缺少维生素C牙龈就会容易出血”“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战争”等等。在通常情况下服从专家的看法会少走很多弯路,时间久了人们就会认为“专家的意见不会错”。在现实生活中当两人发生争执时,人们往往会用某位专家的话来作引证。

当某一领域专家的权威确立之后,除了不断地强化外,还会产生“权威泛化”的现象,即把某个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不恰当地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内。比如某位专家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可能是在某尖端领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于是,马上有人请他参政议政,担任某个单位的领导等等,也就是说他马上就成了一切领域的权威。例如,爱因斯坦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之后,曾有人邀请他参与政治,竞选以色列总统,当然爱因斯坦坚决地回绝了。

权威型思维定势也有它的两面性,在日常的思维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它能够节省我们的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比如我们不必再从头研究经典物理学,只要从牛顿的力学理论学起就可以了;我们不必要再从头研究计算机原理,只要从微机原理学起就可以了;我们也不必要从头研究机械理论,只要从机械原理学起就可以了,等等。从创新思维培养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突破旧权威的思维束缚,不要沿用权威的思路,时刻警惕权威型思维定势。

霍尔生于1855年,于1877年考入霍普金斯的研究生院,跟着罗兰教授攻读物理。在罗兰开设的课程中,麦克斯韦的《电磁学》被指定为教科书。在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霍尔对麦克斯韦的一段论述产生了怀疑。书中这样写道:“在导线中流动的电流本身完全不受附近磁铁或其他电流的影响……”霍尔读到这句话后感到似乎和普通的物理知识相矛盾。不久他又读到瑞典物理学家埃德隆德教授的一篇文章,文中明确地假定:“电流受磁电的作用,恰如载流导线受磁铁的作用一样。”在发现两个学术权威的论点不一致之后,霍尔更加相信自己的直觉。他又去请教罗兰教授,教授告诉他,他也曾怀疑过麦克斯韦理论的正确性,也曾做过一个实验但是没有成功。于是霍尔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实验中,终于发现通过金箔条的电流在磁场中产生电势,方向与电流和磁场垂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霍尔效应”。

18世纪,错误解释燃烧现象的“燃素说”被视为圣典,在化学界竟然统治了整整一个世纪。其实,在此期间,卡文迪许、舍勒、普利斯特列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曾在实验室中得到足以推翻这种错误观点的证据,但由于他们受头脑中既有的权威定势束缚,迷信权威,在事实与权威理论产生明显矛盾时,不是去怀疑“燃素说”,而是让事实去迁就“权威”的理论,以致于“在真理碰到鼻尖时还没能得到真理”(恩格斯语)。而后来,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卡文迪许等人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了正确解释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创立了近代化学。

被誉为核物理学之父的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是被大家公认的开辟了现代物理学时代的少数几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原子结构的太阳系模型,为科学家们探讨原子结构奠定了基础。他预言的中子后来被发现,为人类获得原子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他曾经断言:“就释放能量来说,用原子核来做实验,可以说纯属浪费。”他甚至还说过:“那些指望通过原子核的分裂而获得能量的人都是胡说八道。”如果当时的科学家都因为卢瑟福这样说过而停止了在获取核能道路上的继续前进,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核能广泛应用的前景。

3.经验型思维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经验具有很大的狭隘性,束缚了思维的广度。这种狭隘性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

首先,经验具有时空狭隘性。任何经验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中产生的,而且往往也只适应于一定的时空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某种经验能否有效,就要打上一个问号。

其次,经验具有主体狭隘性。每一个思维主体,不管经验多么丰富,从数量上说总是有限的,主体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总是无穷多的。这样,当主体面临自己所从没遇到过的事物或者问题的时候,主体常常会手足无措,如果单凭已有的经验推断,其结果大多是错误的。

最后,个人的经验在内容上仅仅抓住了常见的东西,而忽略了少见的、偶然的东西。但是在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环境中,总会有大量的平常很少见到的、偶然性的东西出现,如果仍然用以往的经验来处理,则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偏差和失误。

实际上动物都具有经验型定势。专家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一根小小的木桩就能拴住一头大象,但是大象能够用鼻子将一吨重的圆木卷起,它们完全可以用鼻子将木桩卷起。这是因为大象在小的时候被铁链拴在铁桩上,当时不管用多大的力气去拉,铁桩对于幼象来说是拉不动的。幼象长大后力气大大增加,但是大象认为身边的桩是拉不动的。

经验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是可以不断积累的,具有不断更新的特点。经过经验之间的比较就可以发现人们自身思维的局限性,进而可以开阔眼界,增强见识。经验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经验是相对稳定的东西,有可能导致人们对经验过分依赖乃至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样就会减低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上有不少事例是由于受到了经验型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使发明的东西性能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因为这种定势的影响而造成失败;相反,如果没有受到经验型思维定势的影响,那么就能够获得成功。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期间航天领域有这样一个事例。以当时美国和苏联的科技水平来说,两个国家都具备将火箭送上太空的能力,实际上美国的技术水平要比苏联的稍高,但是当时有一个技术难点就是火箭推动力不够,摆脱不了地球的引力。这个问题在当时美苏双方的专家都是根据自己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尽量设法增加所串联的火箭数量,以不断增强推动力,但是尽管火箭数量增加了,火箭的推力并不能足够将卫星送上太空。后来苏联的一位青年科学家突破了这一经验型思维定势,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只串联上面的两级火箭,下面使用20个火箭并联作为推动,经过严格的计算、论证和实践检验,这个办法获得了成功,这种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火箭的初始推动力和速度,从而能够摆脱地球的引力。正是由于这一设想的提出,使得苏联在美国之前将人造地球卫星送人了轨道。

在美国早期设计的飞船上都装了一个小小的减速器,用来减低太阳能发射板的开启速度。后来科学家嫌这种减速器太笨重,而且容易沾上油污,后来经过重新设计的减速器经过试验并不可靠,多次改进后仍不令人满意。正当研制小组几乎绝望的时候,有位科学家突破经验型思维定势,提出可以不用这个减速器。最终的实验证明这个建议完全正确,也就是说这个减速器从一开始就是多余的,只是经过多次的成功飞行强化了人们的思维定势。

经验对于需要进行创新思维的人来说就变成了束缚,变成了框框,是要求我们“只能如何如何”“怎样做是不行的”等等。要想有所创新,就要在创新过程中摆脱经验的影响。

4.书本型思维

应该说,书本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有了书本,前一代人能够很方便地把自己的观念、知识和价值体系传递给下一代人;使得下一代人能够从一开始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不必每件事情都从零开始。书本知识带给我们无穷多的好处,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其根本原因在于:书本知识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一段距离,二者并不完全吻合。在人类知识的发展史上,专业的划分越来越细。专业知识也会造成一些弊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使人局限于某个专业之内,眼界过于狭隘,束缚了创新思维的发挥。

生活中,我们肯定见过不少的“饱学之士”,他们无所不知,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但是,他们不能动手,不会处世,想不出点子,解决不了问题;除了书上讲的,他们一无所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能看到另外一种类型的人,他们并没有受过高深的正规教育,也没读过多少书,但是却思维敏捷、创新不断,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天文学史上有类似事例:天文工作者勒莫尼亚在1750年到1769年间,曾先后12次观察到了天王星,但是有关天文学著作却一直认定,土星是太阳系最边缘的行星,太阳系的范围到土星为止。这一书本知识牢牢地束缚了勒莫尼亚,使他始终未能认识到,他所发现的这颗星也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直到十几年后,才最终由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于1781年加以认定。

医学史上也有过这样的事,公元前2世纪罗马时代伟大的医学家盖伦,一生写了256本书,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医学家、生物学家都一直把他写的书当作经典著作。盖伦在书上说,人的大腿骨是弯的,大家也就一直相信人的大腿骨是弯的。后来有人通过实际解剖,发现人的大腿骨并不是弯的,而是直的。按理说,这时就应当纠正盖伦书上的错误,还事物本来的面目,但是由于人们太崇拜盖伦,仍然相信他在书上说的不会错,于是人们解释说这是因为在盖伦的时代,人们都穿长袍,不穿裤子,所以人的大腿骨得不到纠正,所以就都是弯的,后来人们开始穿裤子,不再穿长袍,这样长期穿裤子的结果才逐渐把人的大腿骨弄直。

知识和创新能力之间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二者既有统一的一面,同时又有矛盾的一面,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越多,对创新能力的提高越有利,这是主要方面。二者之间的对立面表现在,知识增多,创新能力不一定相应地提高,更不具有量的正比例关系。因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有所开拓,如果只是局限在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是很难有所创新的。另外,由于创新的对象是运动的、发展变化的,人们认识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已经有的某些知识会显得陈旧过时,会暴露出其不足的地方。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知识有可能成为创新的障碍。实际上,书本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客观地说,书本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有了书本,知识和价值体系就能够传递给下一代,后人在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过程中就不必每件事情都从零开始。

美国的比尔•盖茨,虽然大学还没有毕业,但是由于他能够灵活运用他所学的计算机方面的有限知识,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曾经很幽默地评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我们这一代人一直在探讨关于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而爱因斯坦说出了其中最具独创性、最深刻的东西。你们可知道这里的原因吗?那是因为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全部哲学和数学,爱因斯坦都没有学过。”虽然希尔伯特的话有些夸张,但是爱因斯坦由于没有受到有关时间和空间的书本知识的束缚却是事实。

5.自我中心型思维

人想问题、做事情完全从自己利益与好恶出发主观武断地不顾他人的存在和感觉。在我们日常的思维活动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观念、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视角去思考别人乃至整个世界。这是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经验和个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中心型思维定势。如果被自我中心型思维定势所困,那么就很容易造成人际沟通的困难,造成不能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结果。

6.直线型思维

是指人面对复杂和多变的事物,仍用简单的非此即彼或者按顺序排列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直线型思考问题是屡见不鲜的。如把类似的例题拿来照搬,死记硬背现成的答案。直线思维的习惯是不善于从侧面、反面或迂回地去思考问题。

7.自卑型思维

就是非常的不自信,由于过去的失败或成绩较差,受到过别人的轻视,产生了自卑心理。

8.麻木型思维

就是不敏感,思维欠活跃。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兴奋不起来。

9.偏执型思维

它的表现多样,有的颇为自信,有的钻牛角尖,明知这条道路行不通,非要往前闯;有的喜欢唱对台戏,人家往东,他偏往西等等。消极思维定势阻碍了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人丧失了生命活力,是制约个人和组织发展的瓶颈。如何破除消极思维定势?一个是就事论事,要根据具体的消极思维定势采取破除它的具体措施。一个是全面出击,是指为了达到创新型的组织、地区和社会的目标,构建创新体系而实施全方位、系统性的创新思维教育,对社会旧体制、旧制度、旧习惯进行长期的、全面破除的战略性措施。

三、创新思维的条件及训练方法

(一)创新思维的条件

1.积极寻找问题

除了创新精神外,问题意识也是创造者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可以说,任何创新都是基于问题意识的,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寻找问题是创新者的重要能力。

空间是什么?时间是什么?这似乎是人人皆知的极为普通的概念。在经典力学中,牛顿早已作了明确说明,可是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却寓意深邃地声称:“空间、时间是什么,别人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搞清楚了,我智力发育迟,长大后还没有搞清楚,于是一直揣摩这个问题,结果也就比别人钻研得深入一些。”

正是因为爱因斯坦思索了一般人看起来没有问题的“问题”,才促使他创立了“相对论”的时空观。难怪有人说:准确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

另外,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还需要克服人与生俱来的虚荣心理,很多时候,人们不是看不到问题,而是不好意思去“深究”问题,人们会下意识地想:“这么简单的问题如果我要是问出来,会不会被人认为没有知识,让人笑话呢?”或者还有一些人自认为自己学历很高,懂的知识多,便不肯屈尊下问,以至于错过了许多创新的时机。

需要强调的是,追踪那些成功的人士,就会发现他们都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常人看不到的问题。他们善于“主动发现问题”,也就是能够“寻找问题,而不是等待问题”。

2.突破思维框框

曾风靡一时的《功夫熊猫》中有句话:“你的思想就如同水,我的朋友,当水波摇曳时,很难看清,不过当它平静下来,答案就清澈见底了。”大家还能记忆犹新的是,在《功夫熊猫》热映的时候,许多人都感叹,为什么美国人能搞出这样的片子而我们就不能呢?

究其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被无形的“框框”框住了。功夫和熊猫都是咱们国宝级的东西,但是在国人的思想中,这两件东西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甚至是两极的代表。功夫是很“硬”、很“刚”的典型,而熊猫则是很“软”、很“弱”的象征,他们之间怎么可能联系在一起呢?但美国人没有这样的“框框”,在他们看来,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都很厉害,放在一起就OK了。

3.具有灵活头脑

思维的灵活性又称为思维的变通性,特指那种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考能力。

思维具有灵活性的人,不易受思维定势和事物现状的束缚,常常能提出不同凡响的新思路。这样的人善于组织多方面的信息,善于灵活运用已经拥有的知识和证据,并能根据事物变化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从而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假设、方法或方案。

4.善于运用信息

一个好的创新者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视收集信息的人。这不仅仅是因为有价值的创意必定要以大量的信息作基础,而且还因为了解信息才能了解你的创新领域的进展情况,以避免出现费了很大力气才研究出来的东西,但前人或他人早已经搞出了结果。

好的创新者一定会对信息很敏锐,换句话说,他们能及时地从任何一种环境(网上或者现实)中捕捉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及时地将其记录下来,以供随时调用。

(二)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

创新思维是一门科学。它不仅要求人们更新观念,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还要求人们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方法得当,就为创新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人们必须十分重视对创新思维方法的训练,把它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做到循序渐进,打好基础。思维方法有许多,包括发散思维、质疑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横向思维等。

1.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多方面、多思路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一种思路、一个角度、一种方法。对于发散性思维来说,当一种方法、一个方面不能解决问题时,它会主动地否定这一方法、方面,而向另一方法、另一方面跨越。它不满足子已有的思维成果,力图向新的方法、领域探索,并力图在各种方法、方面中,寻找一种更好一点的方法、方面。比如发明家爱迪生在试制灯泡丝时,他使用了3000种不同的材料,一直找到成功为止。从中可见,发散性思维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创新性,是事物普遍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发散性思维有多向思维和侧向思维。

2.质疑思维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髓,善于质疑就是凡事问几个为什么。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既敢于肯定,更敢于否定。对每一种事物都提出疑问,是许多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开端,也是创新思维的最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创新思维是以发现问题为起点的,爱因斯坦说过,系统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因为解决这个问题或许只需要数学计算或实验技巧。当年哥伦布看出了“地心说”的问题才有“日心说”的产生。爱因斯坦找出了牛顿力学的局限才诱发了“相对论”的思考。所有科学家、思想家可以说都是“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天才”。

3.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与一般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也称反向思维。逆向思维的突出特征是反向性。逆向思维的作用,一是突破正向思维的惯性,出奇制胜,二是从另一方向走向真理,发现规律。逆向思维的形式包括:

(1)原理逆向:是从事物原理的相反方向进行的思考。

(2)功能逆向:是按事物或产品现有的功能进行相反的思考。

(3)结构逆向:是从已有的事物的结构方式出发所进行的反向思考,如结构位置的颠倒、置换等。

(4)属性逆向:是从事物属性的相反方向所进行的思考。

(5)程序逆向或方向逆向:是颠倒已有事物的构成顺序,排列位置而进行的思考。

(6)观念逆向: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观念。逆向思维的方法:一是还原分析法,是指先暂时放下当前的问题,回到问题的起点,分析问题的本质,从而另辟蹊径的创新方法。二是缺点逆用法,是指利用事物的缺点进行创新的方法。

4.组合思维

组合思维是指把多项貌似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象加以连接,从而使之变成彼此不可分割的新的整体的一种思考方式。组合思维的方法:

(1)主体附加法:它是指以某一特定的对象为主体,通过置换或插入其他按术或增加新的附件而使发明或创新诞生的方法。

(2)二元坐标法:就是借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在两条数轴上标点(元素),按序轮番地进行两两组合,然后选出有意义的组合的创新方法。

(3)焦点法:是以一预定事物为中心、为焦点,依次与罗列的各元素构成联想点,寻求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的推广应用和某一问题的解决途径。

(4)形态分析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相关形态要素的分列和重新组合、全面寻求各种解决问题方案的方法。

(5)信息交合法:是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采用二元坐标法,母本轴、父本轴或以中心点按独立要素分别拉线,标出信息点进行组合,产生大量新观念(想法)、新方案、新技术、创造出更多新产品的方法。

5.互动思维

互动思维又叫头脑风暴法,是奥斯本在20世纪30年代末创新的一种激发集体智慧产生和提出创新设想的方法,他的原意为用脑力去冲击某一问题。作为一种创新方法,它在韦氏国际大词典中被定义为:一组人员通过开会方式就某一特定问题出谋献策,群策群力,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克服心理障碍,思维自由奔放,打破常规,激发创新性思维活动,获得新观念,并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奥斯本创建此方法最初是用在广告的创新性设计活动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后来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最普及的集体创新方法,在技术革新、管理革新、社会问题处理、预测、规划等许多领域都显示了它的威力。

6.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只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推理过程,实际上直觉思维是人们的潜思维的结果。潜思维是不能直接加以控制,而它却能独立地进行信息加工和整合思维的活动。运用直觉思维,必须有丰富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实际上,具有所思考问题的有关知识和经验是直觉思维的依据和基础。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到,直觉思维所提供的思维成功常常是不可靠的。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在形势紧急需要当机立断的情况下,运用直觉思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作用,但不可轻率地相信它所提供的成功,对其成功还需要通过逻辑证明和实践活动认真严格地加以检验。大部分有创意的人都懂得直觉思维的重要性,他们先处理一些明显无用的信息后,面对有矛盾的地方,他们往往通过直觉下结论。

7.纵向思维

纵向思维是一种历时性的比较思维。是从事物自身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分析比较中,发现事物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前后联系,从而把握事物及其本质的思维过程。纵向思维具有历时性、同一性和预测性。首先历时性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对于那些周期性重复的事物,历时性考察尤为重要。同一性是指历时性所考察的事物必须是同一件事物,具有自身的稳定性和可比性,而不可将被考察对象在某一阶段,如现在和将来阶段进行交换,否则将使思维结果失真。既然纵向思维是由过去到现在,再由现在推断将来,因此它具有预测性。任何一个事物其本身有一个萌芽、成长、壮大、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并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可捕捉到事物的规律性,纵向思维就是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反映。所以,纵向思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形势分析、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方法。

8.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不同,它是一种共时性的横断思维。横向思维截取历史的某一横断面,研究同一事物不同环境中的发展状况,并通过同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比较中,找出事物在不同环境中异同的一种思维活动。横向思维具有同时性、横断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同时性就是把时间概念的范围确定下来,然后再研究在这同时过程中的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只有从时间上作了限定之后,才可以展开横向的比较和研究。横断性就是把研究的客体放到事物的相互联系中间去,放到“关系”中进行考察。横断性可以充分展开事物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从而能揭示出纵向思维过程中不易觉察的问题。开放性就是要求把自己置于越来越多的事物、关系的比较中来思考问题,参与比较的关系、方面越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就越充分,所以横向思维总是处于不断开放的过程中,总是希望不断扩大自己同外界的联系,不断地输入、输出和转换,使自己增强活力,得到提高。

9.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概念为操作的基本单元,以判断、推理为操作的基本形式,以辨证方法为指导,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理性思维过程。逻辑思维的方法:

(1)演绎推理法:是由一般性前提到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演绎推理的思维方法,取得新颖性结果的过程。

(2)归纳推理法:从一般较小的知识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知识的推理。在许多情况下,运用归纳推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

(3)实验法:实验是为了某一目的,人为地安排现象发生的过程,据之研究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

(4)比较研究法:可以简称比较,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同和异来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5)证伪法。

10.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体特定功能和运用规律的整体。系统思维的方法:

(1)信息思维法:是信息论和系统论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运用信息观点,把系统作为对象,借助系统对信息的获取、传送、处理、加工和输出,从而实现系统的最优化的目标。

(2)控制思维法:就是要把对象或工作看作一个系统,然后按照施控系统(如决策、命令、方针、政策)对被控系统实施控制的思维方法。

(3)反馈思维法:就是要把反馈控制方法纳入思维过程的方法。

(4)负熵思维法:就是使处于开放状态的无序系统变为有序系统,也就是成为耗散结构状态的方法。

(5)协调思维法:就是指人们从有效协调的高度,寻求系统各因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共性,暂时搁置差异,排除干扰因素的思维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