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公无私”过时了吗

“大公无私”过时了吗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即大公无私。一段时间来,有一种不太协调的论调,认为当今社会不宜再提倡大公无私,大公无私精神过时了。有人说,现在不要讲“大公无私”了,因为党员干部的合理合法利益也要承认,应该是“大公有私”。共产党人做到大公无私,还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生动地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奉献是共产党员最靓丽的“名片”。
“大公无私”过时了吗_打铁还需自身硬—今天如何做一名共产党

春秋时,祁黄羊为晋国大夫,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南阳县令人选,他推荐了自己的仇人解狐。后来晋平公让祁黄羊为朝廷推荐一名法官,他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两人任职后都很出色,受民爱戴。对此,孔子赞叹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祁黄羊可谓公矣。”“公”即大公无私。

一段时间来,有一种不太协调的论调,认为当今社会不宜再提倡大公无私,大公无私精神过时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论调,有人说这与人性有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大公无私严重违背人性。还有人说,大公无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背离,市场经济遵循的是等价交换原则,讲求付出与回报等值,一个人如果心中只有公而没有私,就背离了这一原则,是不识时务,也难以得到社会认同。有人说,现在不要讲“大公无私”了,因为党员干部的合理合法利益也要承认,应该是“大公有私”。

这些看法貌似有道理,但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这却是一个大大的谬论。党员合理合法的利益当然要承认,也要保障,但这同私心、私利、私欲不是同一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毛泽东一生为民,可临终时只有五百多元积蓄,前后一百多万元稿费全部交给了国家。他没有给子女留下一块钱、一间房。朱德生前不止一次讲过:“我只有两万元存款,这笔钱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孩子们,要作为我的党费交给组织。共产主义者应该是没有私心的人。”立党在公,兴党更在公。只有大公无私,天地才有正气;只有公私分明,人间才有是非;只有先公后私,党员这个称号才能叫得响、立得住;只有公而忘私,干部这支队伍才能冲锋陷阵、战无不胜。

共产党人做到大公无私,就是要坚持党性,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指出:“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就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总书记一连用了六个“公”字,阐明了领导干部做人的遵循,指出了领导干部用权的准则。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为了捞资本、谋升迁,不惜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领导干部任人唯亲、任人唯利,甚至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有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为自己和小团体谋取私利,甚至到了欲壑难填、蛇欲吞象的地步,其中的动因就是一个“私”字。每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懂得大公无私的含义,秉持大公无私的理念,更加自觉地做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共产党人做到大公无私,就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苦与乐,犹如生与死,是人生之旅中与自我始终相伴随的一对基本矛盾。苦与乐是辩证的统一,“苦”是手段,“乐”是目的,“乐”必须通过“苦”才能达到,即“苦尽甘来”。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由此可以演绎为“未知苦,焉知乐?”离开“苦”的经历也就无从觉解“乐”的真谛。古代志士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苦乐观是把自己的苦和乐与天下人联系起来。无数共产党员为祖国人民、为人类的幸福而艰苦奋斗,原因就在于他们树立了崇高的苦乐观。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我活着的每一天都意味着和巨大的痛苦作斗争。再没有比战胜种种痛苦更使人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了。”还有许多身残志坚的共产党员,克服了残疾之苦,战胜了病魔,在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中拼搏并取得惊人成就,不就充分证明了树立革命苦乐观的重要吗?

无产阶级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消灭一切剥削阶级,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使人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和平、幸福的生活。如能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即使需要历尽千辛万苦,也是快乐的;如不能实现这个理想或不能为实现这个理想贡献力量,则是痛苦的。共产党员践行的苦乐观,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强调在实践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为人民苦在前头,乐在其中。它还强调把个人苦乐与民族、阶级、国家和集体的苦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民族、阶级、国家和集体的苦乐为苦乐,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共产党人做到大公无私,还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舍生取义是古代仁人志士所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古代圣贤们所追求的“义”主要是指追求一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今天的共产党员树立的是全新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它是一种新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社会主义义利观中的“义”,就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利益关系的道德准则。社会主义义利观中的“利”,则包括公利和私利,如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社会群体的集体利益,以及公民的个人利益等。社会主义义利观在肯定每一个人追求正当的合法利益的同时,要求每一个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国家利益最为重要,集体利益次之,个人利益再次之。对于共产党员而言,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就是要讲奉献。“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生动地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

奉献是共产党员最靓丽的“名片”。共产党员从宣誓为共产党主义奋斗终身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奉献是什么?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共产党员讲奉献,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对个人利益的舍弃。能不能在党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自觉地放弃个人利益,不仅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一种要求。奉献是无私的付出和关键时刻的舍弃。共产党员讲奉献,就是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主动舍弃、牺牲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在危急关头能挺身而出。无论到什么时候,不管情况发生什么变化,共产党员都要毫不动摇地把奉献作为自己追求和实践的崇高精神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