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设海洋强国谱写蓝色中国梦

建设海洋强国谱写蓝色中国梦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建设海洋强国是必由之路。在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朝代之中,统治者往往将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视为政权的最大威胁,而海洋则被他们视为稳定的依靠。中国要建设成为海洋强国,这正是基于我国对于历史的考量和未来发展战略以及道路多重维度的思考。中国发展海洋实力不仅仅是基于对于历史上海洋大国的考察,更为重要的是它符合中国的现实。2012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5万亿元,约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
建设海洋强国谱写蓝色中国梦_中国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古天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向海洋寻求资源、空间、环境和财富。世界历史已经证明,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序幕被开启至今,海洋关系到世界大国的兴衰;未来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同时也是海洋的时代。我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建设海洋强国是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同时也是地球生物的发源地。事实上,人类的历史也同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人类文明的产生至发展的过程中,有两种颜色至关重要——分别是代表江河文明的黄色和代表海洋文明的蓝色。人类文明史上的四大古国——中国、印度、古巴比伦和埃及,正是依赖着大河——黄河、印度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以及尼罗河——它们的滋养和孕育。随着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蓝色文明取代了黄色文明,人类进入了海洋的时代。众多我们所熟悉的曾经强大一时的和现在依然强大的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等依海而兴、靠海而强。

中华文明也从来不缺乏海洋基因。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域辽阔、资源丰富,海洋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约为陆地总面积的1/3。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的历史中我们却常常因海而“伤”。

一、海之殇——中华民族难忘之痛

溯史而上,纵观地理大发现至今五百多年的风云际会,众多西方国家依赖海洋成就了自身的崛起与发展。不幸的是,正当这些国家找准海洋之路、奋力提升海洋实力之时,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却主动关闭了这扇大门,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直至西方列强从海上进攻,才惊起了“天朝大国”的美梦

海洋之路的发展萌芽于地中海,发展于北欧沿海,成熟于大西洋。但是西方世界的这条道路却源于东方,真正拥有航海传统的民族是东南方的中国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有资料证明中国早在汉代就开启了前往印度的航线。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早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有人论证,郑和的脚步并没有止于东南亚,甚至到达了非洲。但是,1433年明宣宗一纸“禁海令”把自己从海权强国拉了下来。明帝国放弃了海权,也彻底告别了大海。郑和曾经向明仁宗进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历史证明了郑和曾经的担忧。

清王朝海洋大门的再次打开并非源于自愿。在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朝代之中,统治者往往将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视为政权的最大威胁,而海洋则被他们视为稳定的依靠。当这个依靠由于倭寇的出现而变得不再安稳时,统治者采取了在他们看来一劳永逸的方法——“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确实带来了海洋线上的稳定,但是,这种稳定却使中华民族错失了发展海洋实力的最好时机。当我们还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之时,西方世界却已经因为海洋而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甚至促进了世界贸易市场的形成,这也改变了众多国家和地区未来的发展命运。

而这种改变甚至涉及吉林省今天的发展。在今天的地图上,吉林省常常被标注为边疆省份,但是,历史上的吉林还应该加上两个字而变为——边疆临海省份。1858年,沙皇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1860年又迫使清廷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把黑龙江口至图们江口大约40万平方公里的沿海地区划归俄国,从而使中国失去了日本海的出海口。幸而清朝官员吴大澄在1886年中俄第二次堪界时,迫使俄方退出一些非法强占的地区,并为国人争得了十分宝贵的图们江到日本海的出海权。这一通道直到1938年日俄爆发张鼓峰战役、日本战败封锁图们江口之时再次被迫中断。直至今日,这一出海口对于中国,尤其是吉林省的发展依然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1991年,吉林省曾制定了图们江三角洲开发开放构想;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了一个更宏大的长期计划——“欧亚大陆桥”,希望在其后20年内投入300亿美元,在图们江下游地区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金融中心。设想从日本新泻港到图们江的国际港口,转乘高速陆路列车,经过中国东北、蒙古、俄罗斯、欧洲等地,最后到达荷兰的鹿特丹港。事实上,吉林为了打通这一出海口做了种种努力,却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依然望海兴叹。

二、海之国——中国海洋发展的目标

从十八世纪开始至今的100多年的时间中,海洋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有耻辱,还有亡国灭族的危机。而今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其中既有历史带给我们的沉重,也有我国面向未来发展海洋实力的态度和勇气。中国要建设成为海洋强国,这正是基于我国对于历史的考量和未来发展战略以及道路多重维度的思考。

(一)建设海洋强国基于大国兴衰的历史考察

美国学者莫德尔斯基和汤普森认为,16世纪以来,在为期约100年的每个长周期内都会出现一个国家,其存在对维持国际秩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荷兰、18世纪和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他们指出:海军占据优势,不仅能够确保海上交通线,还能够保持过去通过战争而确立的优势地位。要想拥有全球性的强国地位,海军虽然不是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通过考察世界大国的兴衰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在蓝色文明取代黄色文明成为人类历史的主流之后,海洋在大国崛起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

(二)建设海洋强国符合我国现实发展需要

中国发展海洋实力不仅仅是基于对于历史上海洋大国的考察,更为重要的是它符合中国的现实。事实上,很多海洋强国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海洋之路,曾经的美国也是如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奉行的是“孤立主义”原则和“大陆政策”,海军实力并不强大。在美洲大陆之外的海上道路也被英国和西班牙所封锁。但是,这时的美国国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拓展海外市场。最终,美国放弃了原有的“孤立原则”,开启了“门户开放”政策。如果我们考察中国的现实情况就会发现,中国似乎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带来的成果之一,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很大程度上正由“传统农业内向型”向“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转变。2012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5万亿元,约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进口和出口的比重等也都在不断增多。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大市场吸引着全世界投资者的目光,同时也有中国的企业迈向海外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有近2亿的人口吃“贸易饭”。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大幅上升。中国的能源进口依赖着海外的来源地和海上通道,石油进口依存度由1994年的1.9%上升到2012年的58%。中国实现海洋发展之路的内部需求动力和外部压力都在同时加大。

(三)建设海洋强国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曾经有很多人质疑中国为什么不能早点发展海上实力进而解决海上争端。其实,人类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同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中国人没有动力也没有意愿开启海外道路和市场。而在改革开放之前甚至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依然主要依赖自身的发展,国际市场对于我们的影响并不深刻。但是,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只属于自己的中国,更是属于全世界,成为了全球的中国。而中国也期待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甚至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这些都需要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姿态面对世界。我国走海洋之路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目标做出的选择。

三、海之路——中国崛起的路径选择

近几年,关于是否发展海权、如何发展海权,学术界和理论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学者从马汉海权论的角度呼吁发展海洋实力,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也有的学者从地缘政治制约性的角度,主张避免重现历史上德国挑战英国海洋霸权而遭遇的失败。无论是海权也好,陆权也罢,本无高下优劣之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国家能否根据自身的条件,利用自然禀赋和后天因素,取长补短、克服缺陷,只要能够保障自己国家的安全,促进国家的发展就是最好的选择。中国的海洋之路需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一)中国地缘安全战略需要统筹兼顾海陆两个方向

中国有着漫长的陆地边境和海上边界,这就意味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海陆的双重易受伤害性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弱点,决定了中国必须努力在海陆发展上保持平衡,并在国家大战略上选择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道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很长时间中面临着来自于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压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陆地边界的压力要大于海上。因此,中国政府通过种种努力改善中国的地缘环境,同大多数邻国划定了陆地边界线。但是,中国陆上安全环境相对改善的同时,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的现实与潜在威胁却不断上升。因此,中国在处理地缘环境问题时要在海陆兼顾的同时,适时根据现实情况有所侧重和倾斜。

(二)中国的海洋之路需要符合我国的现实需要

在19世纪后期,美国的学者马汉提出了“海权”一说,直至今天,究竟什么是海权,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答案。中国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于有限海权。也就是说,在现阶段中国发展的海权应是基于保障中国海洋权益。这种海洋权益既包括中国的海洋领土权益,也包括中国合理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权利。从前者看,随着海洋在国家发展进程中重要性的日渐突出,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觊觎我国的领海。保障中国的海洋领土、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需要我们提升海洋实力、构建海洋观念;从后者看,海权的发展应同中国经济的发展乃至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良性的互动。我们要将发展海洋实力视为一个契机,不断提升自身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的能力,并将海洋的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的保障。

(三)中国的海权发展要符合我国和平崛起的道路选择

中国发展海权是否会导致与周边国家的冲突,这是很多国家关心的焦点。实质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长期以来是中国处理周边海洋问题的一贯主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味寻求对话和合作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需要中国具有足够的海洋实力作为支撑。同时,海洋实力的发展要符合我国和平崛起的道路,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中国和平崛起之路是通过对世界大国兴衰历史的考察和反思而做出的选择,也是中国对于未来发展的总体构想和把握。中国的海洋之路不是走西方的老路,而是走和平发展的新路。

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海洋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对于中国而言,海洋不仅仅是保障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的能源储藏地,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通道,更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我国在未来实现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势必将是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和海洋强国的崛起与复兴。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