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梦理论的内在逻辑理路探析

中国梦理论的内在逻辑理路探析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道路自信是中国梦内涵的理论逻辑基础,其实践形式充分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从“二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社会总体布局发展的内在逻辑演进之中。中国梦理论的逻辑发展基础,其理论形式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自信是中国梦内涵的理论逻辑形成。中国梦理论的逻辑发展过程,就是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
中国梦理论的内在逻辑理路探析_中国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吴 琳

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反映,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发展精髓,理论逻辑发展过程、理论逻辑发展规律、理论逻辑发展脉络。因此,梳理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就需要从中国梦理论的逻辑精髓,理论逻辑形成脉络,理论逻辑发展形式来解析。这样,能使我们更加清晰中国梦的深刻思想理论内涵。

中国梦理论的逻辑发展精髓,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完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任务。道路自信是中国梦内涵的理论逻辑基础,其实践形式充分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从“二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社会总体布局发展的内在逻辑演进之中。中国梦理论的逻辑发展基础,其理论形式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自信是中国梦内涵的理论逻辑形成。制度自信是中国梦内涵的理论逻辑形式,其理论本质就是上升到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制度自信表现为是中国梦内涵的理论逻辑形成。中国梦理论的逻辑发展过程,就是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

一、社会再生产理论是中国梦内涵的理论逻辑精髓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空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之地,是一种人化的公共空间,其中蕴含着社会组织,社会交往,社会生活的人类日常生活语境。野蛮的资本积累、无限消费主义的虚假幸福承诺、不平衡发展的物质福利等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注脚。因此,“生产不是物品甚或商品的制造,而是对社会的产生和重构。”列斐伏尔认为,“社会空间是人们实际生活于其中或人们生产出来的场所和关系的空间,是空间等级或规模的支架。”在这个比较大的互动统一场中,如何使统治权力阶层的国家机器正常运行,就需要在文化层面上,保障统治阶级的领导权与话语权。这样就会产生国家政治权力空间运行与人类社会实践空间的紧张对立。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再生产理论的当代启示。马克思描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规律,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社会历史理论。这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理论描述,给人的是一种理论远景,是一种“描述性理论”的概念。任何理论的发展都要以“描述性理论”为逻辑前提,最终的结果都是要超越与发展“描述性理论”的描述形式,而给“描述性理论”赋予一个鲜活的内涵。这就是“描述性理论”进入政治实践当中的过程。当“描述性理论”进入政治实践当中的时候,就需要靠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来实践政治要求,进而需要能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实践机制来保证。其实践机制上升到具化层面就是各种形式的行政组织机构。这些行政组织机构为完善国家机器统治功能,弱化国家机器的暴力倾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国家强制性机器的“软性保护带”,而强制性国家机器所起到的大规模与普遍性的强制性作用,就会隐蔽于这些行政组织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把这些行政组织称之为“国家意识形态机器”。阿尔都塞认为,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是传播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工具。国家意识形态传播工具可能传播非正面的意识形态,传播非主流的意识形态,而起到的作用也是相当巨大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就会限制统治阶层所要传播的意识形态,限制统治阶层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力和主导力。基于此,拥有权力的统治阶层就要依靠国家意识形态机器,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引领国家意识形态传播方向。这对于一个国家统治阶层权力运行是至关重要的。“三个自信”话语体系的提出是对马克思社会空间再生产理论的一次深刻解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种客观逻辑上的把握。“道路自信”是对于西方政治多元化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离散化现象的有力回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理想情操。“理论自信”是对于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淡弱化现象的有力驳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制度自信”是对于西方宪政主义政治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力反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与时俱进的理想追求

二、道路自信是中国梦内涵的理论逻辑基础

所谓“道路自信”,就是指中国共产党对自己所选择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的充分肯定。这种道路自信始终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基本路线,充分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从“二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社会总体布局发展的内在逻辑演进之中。

1.中国共产党创建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1978-1992年,这个时期突出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确认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认识,这是运用唯物史观科学认识社会发展的前提。1992年邓小平关于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理论阐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则,初步确立了“二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总体布局。

2.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明确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历史方位。1992至今的近20年期间,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明确“三个代表”的本质是执政为民,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关键是与时俱进。这是与时俱进思想在党的理论建构中首次明确提出,也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与科学方法与党的实践的又一次深度契合,进一步确立了“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总体布局思想。

3.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面对着日益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政治发展问题、人的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哲学立场和与时俱进思想方法论,认清事物发展形势,提出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这是代表人民利益、解决发展问题的再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正式确立了“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总体布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社会发展整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了“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布局。其内容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原则,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作为“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托起一个魅力的中国,实现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不断拓展社会生产的发展环境、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生活环境、构建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文明之路。

三、制度自信是中国梦内涵的理论逻辑形式

所谓“制度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设计的发展制度的充分肯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制度规定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殊制度规定相结合的自信。”这种“制度自信”是以“人民当家做主,多党合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理念,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充分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之中。

1.邓小平就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问题做出了科学论述。邓小平首先提出了,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总的方向和目标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过程中,绝不能照搬所谓的美国民主制度,也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鼎立的政治制度。这是我党第一次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到战略性的高度来认识,再次确认了始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

2.江泽民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科学概念。江泽民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这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澄清了坚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命线,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

3.胡锦涛提出以基层群众自治为基的社会主义制度框架。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后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就进入到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中,把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性工程。

4.十八大报告扩展十七大报告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除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之外,更加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而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范畴之内。这就说明,由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与文化制度等形式构筑的思想体系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相适应的。这一体系思想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支撑基础,旨在维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意义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有别于西方的政治制度,更是有别于西方自由主义所奉行的“宪政”,更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的回答。有学者撰文指出,“如果我国的人民民主制度被冠以‘社会主义宪政’,就必然走上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的道路,因为宪政是整体改变国家的性质、政权制度架构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不是仅仅改变几个非核心的原则和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就是以“人民主权”为政治原则,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制度,以多党合作和协商为政治制度的实践形式。这是对中国当代各种宪政思想观点的针对性回答。

四、理论自信是中国梦内涵的理论逻辑形成

所谓“理论自信”,就是指中国共产党对自己所选择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充分肯定。这种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的。“理论自信”是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理论发展基本路线,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理论体系历史突破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做出了重大的理论突破。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纳入分配的总原则当中;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做出了重要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无论是社会主义本质论,还是“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还是实现共同富裕,都是中国共产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2.中国特色社会理论是分层次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思想对我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又一次推动。三个代表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的思想发展使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复兴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使国家富强与个人幸福也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发展。“三个代表”突破了对社会主义实践形式,从而更加科学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和目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理论体系。

3.以人为本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核心。实现人类社会公平,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毕生实践奋斗的目标,这也成为激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胡锦涛明确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以人为本的政治价值,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以人为本的时间价值。可以说,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上升到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核心。

4.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原则。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内,成为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实践原则。科学发展观指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本质,其战略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四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之中。

5.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概括。十八大报告对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了高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实际上就是把我党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扫清了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遇到的理论障碍,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

小结:中国梦勾勒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图景。因此,对于中国梦所内蕴的理论基础做出一个深刻的思想钩沉,深刻认识中国梦的内在逻辑理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逻辑的一次深刻实践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