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完善公共政策的制定机制

完善公共政策的制定机制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宪法和法律对党和政府的职能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将党政关系的运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实现二者关系的协调。把《宪法》赋予公民的广泛权利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制衡行政职权的行使。公共政策必须以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维护或增进公共利益为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了人民群众有权利管理国家的一切公共事务,因此,加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开性建设,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政府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责。
完善公共政策的制定机制_ 中国城市化公共政策研究

6.2.2 完善公共政策的制定机制

1)完善公共政策决策体系

通过宪法和法律对党和政府的职能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将党政关系的运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实现二者关系的协调。正确发挥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是关键,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党不能越俎代庖替政府决策。同时,又要保证和发挥政府作为行政决策主体在公共政策决策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汪洁,黄登攀,2004)。建立完备的监督体系,特别加强对政府落实、执行权力机关的决策的监督,强化人大的监督权,真正树立人大的监督权威。把《宪法》赋予公民的广泛权利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制衡行政职权的行使。新闻媒介、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的民主决策监督,是提高决策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形成深入了解民意,充分反映民情,保证信息渠道畅通的决策机制的重要保证。

2)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

一项科学的公共政策至少要符合三方面的要求:①目标导向性。公共政策必须以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维护或增进公共利益为目标。②社会可行性。公共政策在执行中不会遭到社会普遍或一部分人的强烈抵制,最好可以得到社会较为广泛的支持和认同,同时,公共政策的执行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历史遗留问题。③经济效益性。公共政策尽可能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产出,形成最佳的投入产出比。成本和收益不仅要包括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经济价值,还要包括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社会价值(刘勇智,2004)。保证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储备,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在公共政策建立成熟的基础上,把调查程序、决策程序、执行程序、评估程序等这些合理的程序变成制度和法律。

3)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

当代公共管理愈加关注“公民导向”,即以公民的不同偏好为基础,为满足公民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特定需求为目标,重视公共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公民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了人民群众有权利管理国家的一切公共事务,因此,加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开性建设,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政府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责。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概念。所谓民主,从其目的性讲,就是要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其手段性讲,就是要让群众说话,要让群众更多地参与到政策、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必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在公共政策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和营造良好的决策社会环境,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国家主人公的地位和参加国家公共管理的民主权利(黄维民,2001)。在各种影响政策制定的方式中,立法听证会能够满足公民知情权,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条件;行政听证会则是行政机关在制定某种政策方案时,征求国民或居民意见的重要手段;辩论会是通过逻辑性的辩论来说服对方,由此达成共识的过程(朴贞子,孙元君,2004)。

4)公共政策制定的合法化

政治学家琼斯(J.O.Jones)将公共政策的合法化[3]过程分为两个层次,即一定政治系统统治的正当性和政策本身具有的合法性。统治的正当性构成了政策合法性的前提,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经典组织理论,只有以理性法定权力为基础的政府权威才具有正当性;公共政策本身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每一种政策行为——政策规划、政策认定、政策议程、政策决定、政策执行和政策修正等,至少在形式上都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和传统规范,遵守正当的民主程序,体现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张国庆,1997)。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包括政策制定主体即政府的合法性权威、政策运行程序的正当性和政策价值标准的合理性(谭海波,李纬纬,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