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达斡尔族库木勒

达斡尔族库木勒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达斡尔族与内地建立了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在清代,达斡尔族被编入八旗组织中,每个成年男丁均服兵役,先后应征参加数十次战役。据地方当局调查统计,清光绪二十八年布特哈地区人口计15650人,其中达斡尔族11500人,占人口总数的73.5%。据光绪二十九年地方当局调查统计,爱辉地区人口总计22000余人,其中达斡尔族1700余人,占总人口的8%。
人口状况_中国达斡尔族

第二节 人口状况

一、人口

达斡尔族人口共132394人(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富拉尔基区及黑河、嫩江、讷河、富裕、龙江等市县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霍城县。其中,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为主要聚居区。

达斡尔族原分布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西起石勒喀河,东至牛满河的广大地区。17世纪中叶,渡过黑龙江南迁到嫩江流域定居。自17世纪80年代起,清王朝为加强中国东北、西北地区边防的需要,将部分达斡尔人派遣到瑷珲、呼伦贝尔、新疆伊犁等地定居驻防,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局面。

从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畔,经过大兴安岭山区、嫩江平原和呼伦贝尔草原,到我国西北的阿尔泰山南麓和天山之北的广袤地区,星星点点,分布着黑龙江省的爱辉、孙吴、嫩江、讷河、甘南、富裕、梅里斯、富拉尔基、龙江等9个县、市和县级区;内蒙古的莫力达瓦、阿荣、扎兰屯、鄂温克族自治旗等旗市;新疆的塔城、霍城2县市等达斡尔族聚居地。

img3

明代、清代达斡尔族各哈勒在黑龙江流域的原籍示意图

其中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达斡尔族的3个主要聚居区,其人口55325人(2000年),占本民族人口的41.8%。塔城市是新疆达斡尔人的聚居区,有4405名(2000年)达斡尔人,占新疆达斡尔人的79.5%。另有约60000余达斡尔人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吉林、山东、广东、海南、甘肃、宁夏等27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

二、分布

12世纪辽王朝灭亡后,契丹族的一支远徙黑龙江北岸地区繁衍、生息,逐步走上了形成新的单一民族——达斡尔族的发展道路。他们分布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西起石勒喀河,东至牛满河(俄称布列亚河)的广大地区,定居在村落中,从事农耕,兼营狩猎业和牲畜养殖业,创造了当时黑龙江流域最为发达的物质文化明朝在这里设置卫和所,进行管辖。达斡尔族与内地建立了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东侵势力扩张到黑龙江流域,达斡尔族进行英勇抵抗后渡过黑龙江,迁徙到嫩江流域,开辟了新的家园。

在清代,达斡尔族被编入八旗组织中,每个成年男丁均服兵役,先后应征参加数十次战役。自康熙至乾隆年间,达斡尔族八旗兵携其家属迁往爱辉、呼伦贝尔、新疆伊犁和塔城等中俄边境要地屯垦戍边,形成大分散的分布局面。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区有:

巴特罕浅(Bathenqin)清初以来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区之一。

“巴特罕”,达斡尔语,意为从事渔猎生产活动;

“浅”,达斡尔语,指众多的人们或群体。

“巴特罕浅”即巴特罕地区的达斡尔人,是达斡尔族内部的他称。

崇德年间达斡尔族先民自黑龙江北岸迁居嫩江上中游地区,成为嫩江流域早期的开发者。“巴特罕”,汉文史籍译为“布特哈”,清代曾设布特哈总管衙门,光绪年间升为布特哈副都统衙门,管理当地军政要务。其管辖地域包括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布特哈旗(今扎兰屯市)、鄂伦春族自治旗一部分,黑龙江省讷河市(原讷河县)、甘南县、德都县(今五大连池市)、克山县和克东县。

清末曾以嫩江为界,分设西布特哈总管衙门和东布特哈总管衙门。原布特哈总管衙门建制范围内的居民以达斡尔族为主,并有鄂温克、鄂伦春、满、汉等民族。据地方当局调查统计,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布特哈地区人口计15650人,其中达斡尔族11500人,占人口总数的73.5%。另有鄂温克族2050人,汉族2100人。分布在巴特罕地区的达斡尔族有鄂嫩、敖拉、莫日登、郭布勒、苏都尔、金奇里、讷迪、吴然、沃热、德都勒、索多尔、吴力斯等12个哈拉的族众。他们以哈拉或莫昆聚居,分居在开阔、多金、宜卧奇、满那、乌尔科、梅斯勒、哈力浅、博荣、西尔金、温察尔、阔奇、托木浅等70个自然屯落。

巴特罕地区达斡尔族除从事农业外,还经营牧业、猎业、林业和渔业,向以多种经营著称。当地学校教育在清代以满文为主,民国以后逐渐以汉语文为主。巴特罕地区达斡尔族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自清初以来,巴特罕地区达斡尔族中出现了众多将军、都统、副都统、总管等高级军政官员及民间文人义士。

齐齐哈尔浅(Qiqiharqin)清初以来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因齐齐哈尔在历史上曾为黑龙江省城,当地达斡尔人驻防该城,齐齐哈尔达斡尔人又称之为“浩屯浅”,即住在城里的人们。清崇德年间达斡尔族先民南渡黑龙江,沿嫩江两岸定居,成为嫩江流域的开发者。清康熙初年在嫩江西岸齐齐哈尔村设总管衙门,管理嫩江流域达斡尔、鄂温克等族事务

康熙三十年(1691年)齐齐哈尔总管玛布岱获准以达斡尔族民力为主,修筑齐齐哈尔城,随后设齐齐哈尔副都统。继之,黑龙江将军也从墨尔根移驻齐齐哈尔城。齐齐哈尔副都统衙门管辖的地域包括今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和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及甘南县、泰来县的部分地区。齐齐哈尔达斡尔人分为金奇里、阿尔丹、胡尔拉斯、鄂尔特、卜古勒、苏都尔、何音、毕日杨、吴力斯、鄂嫩、郭布勒、陶木、德都勒、沃热、莫日登、敖拉、鄂斯尔等17个哈拉。至清朝末年,他们分布在齐齐哈尔、奈门浅、梅斯勒、哈拉、雅尔斯、额尔门沁、奥努尔图、音钦、呼兰额尔吉、莽格尔吐、罕伯岱、塔哈尔等三十余个屯落。

齐齐哈尔达斡尔人最初从事农、牧、猎、渔等生产活动,到民国初年时农业生产成为主业,并出现了工商业者。在清代出现了多名将军、都统、副都统、总管等高级军政官员。民国以后出现一批文人义士,为达斡尔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img4

十七世纪中叶达斡尔族各部落分布示意图

爱辉浅(Aiunqin)清代以来达斡尔族聚居区之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黑龙江将军时,首任将军萨布素奏请从布特哈地区调来500名达斡尔壮丁在黑龙江左岸额苏里地方“披甲”屯垦,生产军粮,后迁居至黑龙江右岸,建新爱辉城(亦称黑龙江城,今黑河市爱辉镇)驻防,爱辉达斡尔人即其后裔。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地方当局调查统计,爱辉地区人口总计22000余人,其中达斡尔族1700余人,占总人口的8%。其他为满族7300余人,汉族12800余人。爱辉达斡尔人包括德都勒、沃热、郭布勒、何音、金奇里、吴然、索多尔、敖拉、鄂嫩、吴力斯等哈拉的人们。民国8年(1919年),爱辉达斡尔人共294户,约1500人,分布在坤河、霍尔莫尔津、东五家子、富拉尔基等屯落。从事农业兼营渔业,并有少数厨师及手工业者。

墨尔根浅(Mergenqin)清康熙年后达斡尔族聚居区之一。“墨尔根浅”广义上属“巴特罕”地区达斡尔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调布特哈地区数百名达斡尔等族八旗官兵兴建墨尔根城,以加强黑龙江北部地区的防务。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黑龙江将军自爱辉城移驻墨尔根城,筑城的达斡尔族官兵留于此地,编入墨尔根八旗,其后人称为墨尔根浅。据地方当局调查统计,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墨尔根副都统辖区人口总计8592人,其中达斡尔族2142人,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海拉尔浅(Hailarqin)清雍正年以来部分达斡尔族聚居区之一。清初此地属荒无人烟之地,清雍正十年(1732年),为加强呼伦贝尔地区防务,调布特哈地区达斡尔、鄂温克、巴尔虎等3000名八旗官兵及其家属移驻呼伦贝尔。其中达斡尔族官兵730名,编为呼伦贝尔八旗的左翼四旗,除服兵役外,还要从事农垦,生产军粮。至乾隆七年(1742年),因当地气候严寒,不宜农耕,26个佐的达斡尔官兵获准迁回布特哈原籍。唯郭布勒哈拉满那莫昆的奎苏(时任领催)、敖拉哈拉登特科莫昆的范恰布(时任领催)、莫日登哈拉阿尔哈昌莫昆的宜苏和尔(时任额鲁特总管)等3人及其家族未迁回布特哈原籍,成为海拉尔达斡尔人的先祖。据地方当局调查统计,1932年呼伦贝尔副都统辖境达斡尔族共92户,600余口人。他们分居在海拉尔城(时称呼伦贝尔城)南的南屯(今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西屯(日伪时因修建飞机场,村毁,居民迁居南屯)及城东南的莫和尔图屯。自民主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后,其他地区的达斡尔人陆续迁居海拉尔地区,成为今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塔拉苏木(乡)的主要居民。

呼兰浅(Hulanqin)清雍正年后达斡尔族分布区之一。达斡尔称为“阔伦浅”(Kolonqin),汉译为“呼兰”。清雍正年间设呼兰城守尉,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八年(1743年)及道光年间分三批从齐齐哈尔地区调数百户达斡尔人到呼兰屯垦驻防。他们即是达斡尔人内部称呼的“呼兰浅”,包括吴力斯、金奇里、何斯尔、陶木等哈拉的人们。分布在呼兰河以东、松花江以西、呼兰城北地区,建立了巴尔齐哈、黄旗、黄营窝棚、三家子、红旗、巴莫勒等屯落。据《呼兰府志》记载,宣统元年(1909年)呼兰地区达斡尔族共计320户,1262人。

伊犁浅(Iliqin)新疆达斡尔族早期聚居区。17世纪80年代,新疆额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举兵反清,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近80年的征战中,达斡尔族官兵经历了期间大多数的战役和战斗。战争结束后,清廷决定以3年为期,调布特哈地区达斡尔族官兵轮换驻防伊犁地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为免除长途跋涉换防之苦及节省往返换防之银两支出,清廷命令下一批换防者携带家眷,永戍新疆伊犁地区。这批携家眷赴伊犁者,包括鄂嫩、敖拉、郭布勒、莫日登、德都勒、沃热、苏都尔等哈拉的人,他们被编入伊犁将军属下的索伦营右翼,编为四个佐,驻霍尔果斯地区(今霍城县)。直到清同治初年,大部分达斡尔族官兵及其眷属,几经辗转迁居塔城地区为止。

塔城浅(Taqenqin)清同治年后新疆达斡尔人的聚居区。清同治初年新疆伊犁地区持续动乱,伊犁达斡尔族八旗官兵几经辗转,迁移到塔尔巴哈台地区。“塔尔巴哈台”(Tarbehtei),达斡尔语,意为“有旱獭”的地方。此时原绥靖城已被战乱夷为废墟。光绪十五年(1889年),流落到此的300多户达斡尔族官兵奉命重建新城,光绪十七年(1891年)新城建成,名塔尔巴哈台城。达斡尔族官兵入城驻防,编为新满营六旗(实为六佐),锡伯族被编为二旗,也迁入该城驻防。塔城达斡尔人分为鄂嫩、敖拉、郭布勒、沃热、莫日登、金奇里、德都勒等哈拉,长期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习俗。辛亥革命后新满营的达斡尔族官兵集体解甲,迁居农村,形成环绕塔城西北、北和东北的阿西尔、恰夏、阿布都拉等屯落,以农为主,兼营牧业。

纳文浅(Naunqin)属“巴特罕浅”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墨尔根城以南至讷谟尔河汇入嫩江处,沿嫩江两岸聚居的鄂嫩、敖拉等哈拉人,至清光绪年间已有三十余个屯落。清顺治年间组建的都博浅扎兰,即是以上述两个哈拉族众为主建立的。按区位归属纳文浅的达斡尔人还有部分莫日登哈拉的族众,在组建布特哈地区三个扎兰时,划归莫日登扎兰。

诺敏浅(Nominqin)指“巴特罕浅”中分布在嫩江西岸支流诺敏河下游的部分达斡尔族群体,属巴特罕达斡尔人的一部分。其中除莫日登哈拉的大部分屯落外,还有以苏都尔哈拉为主,包括讷迪、吴然哈拉的屯落。至清朝末年苏都尔哈拉的屯落有乌尔科、查哈阳、比台、额依勒尔等。

讷谟尔浅(Nemerqin)巴特罕达斡尔人的一部分,巴特罕达斡尔人内部的地域性称呼之一。分布于嫩江中游东岸支流讷谟尔河畔,其地域属民国后改制新建的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德都县境。至清朝末年达斡尔族聚居的屯落共19个,其中郭布勒哈拉12屯、德都勒哈拉3屯、吴力斯哈拉3屯、索都尔哈拉1屯,统称为“讷谟尔浅”。清初曾设讷谟尔扎兰,雍正九年(1731年)改为正白旗,成为布特哈八旗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裁撤布特哈副都统,改设东、西两个布特哈总管衙门。东布特哈总管衙门驻博尔多(今讷河市),统辖讷谟尔河流域达斡尔等族。自清末推行移民垦荒后,大批汉族农民迁入讷谟尔河流域。由于农牧矛盾和民族纠纷,大批达斡尔人举家离开讷谟尔地区,迁到西布特哈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