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构造的变革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构造的变革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即是社会的生产与个人的占有之矛盾。一系列的螺旋状运动的恐慌,使得代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双方的冲突尖锐化,而资本主义的经济构造就走上崩溃的前途。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引起经济构造变革这个问题,须就其普遍性与特殊性加以正确的考察,以建立普遍与特殊的正确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构造已届转变的时代。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构造的变革_社会学大纲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构造的变革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最一般的法则,是社会的经济构造变革的最一般的法则。不过这最一般的法则,在各个具体的历史阶段上的社会中显现出来,就带有各个阶段上的固有的特殊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的生产方法之推进的原理。这种矛盾,在一切社会的构造中,不论是在非敌对的社会或敌对的社会中,都是存在的。不过,在敌对的社会中,这种矛盾带有颉颃的性质,而在非敌对的社会中,矛盾不至发展为颉颃。因为在非敌对的社会中,生产手段公有,一切劳动力的所有者同时都是生产手段的所有者,因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本质中,绝不含有敌对性。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却是存在的。例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虽不含有敌对性,但到了获得新的生产力而原来的生产关系不能与它相适应之时,这生产关系必然随着改编。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改编,只要人们意识到它与生产力的矛盾,就可以实现,决不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因为这时的生产关系,并不是财产关系,只要是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可以随时改编,决不至有人出来反对。

又如,在未来的新社会中,生产力、生产方法与生产关系虽都是平等的,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依然存在。例如制造生产物的工场,一旦获得了新的生产手段,或发见了使用生产手段的新方法之时,原来的劳动组织当然不能与它相适合而非随着改编不可。并且,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一旦被人们所意识之时,要加以改编并不会发生什么阻力,即是说,并不含有一部分人去反对而另一部分人去拥护的事情。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正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如果没有矛盾,那就没有发展了。

但是在敌对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就发展为不可调和的冲突,引起特定敌对的经济构造的变革。在敌对社会中,这种矛盾只是阶级间的矛盾的表现。非生产阶级代表生产手段的旧的分配方法;生产阶级代表社会的一切生产力。前者拥护着障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后者反抗旧生产关系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特定生产方法及其物质前提的一定成熟阶段上、双方利害的矛盾,发展为双方的直接的冲突。冲突的结果,生产阶级为取得胜利,就变革旧生产关系而形成新生产关系,把从前的或新生的生产力,实行质的改造。于是特定经济构造就由低级阶段进到高级阶段。随着经济构造的变革,那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缓或急的随着变革。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

在敌对社会中,适应于生产力而形成的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就由助长生产力发展的形式而转化为它的桎梏。这是前面说过的。所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就是生产关系障碍生产力发展的状态。这种冲突,是表现为阶级的冲突的。就现社会说,资本阶级拥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劳动阶级却反抗这种生产关系以力谋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包含着社会的生产与个人的占有之本质的矛盾。社会的生产,显现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个人的占有,显现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即是社会的生产与个人的占有之矛盾。这种矛盾发展起来又变为冲突。这种冲突首先表现为劳动与资本的冲突,其次表现为工场的有组织性与生产的无政府性的冲突,再次表现为占有的条件与剩余价值实现条件的冲突——即是恐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在恐慌的过程中表现得特别的明了。恐慌显现得劳动力与生产手段以及一切生活资料都是“过剩”的东西,连生产力本身也是过剩的东西。但“这种过剩,变为贫困与缺乏的源泉”,因为这种过剩是妨碍生产手段与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的。而在资本主义的机构中,生产手段如不能化为资本,是不发生作用的。于是生产过程之物的要素与人的要素,就被资本主义方法所妨碍,而不能结合了,即是生产力的发展,陷于停顿状态了。于是生产关系暴露了它自身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物,而生产力本身,却是强有力的向着解放的方向迈进。一系列的螺旋状运动的恐慌,使得代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双方的冲突尖锐化,而资本主义的经济构造就走上崩溃的前途。

关于经济构造变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引起经济构造变革这个问题,须就其普遍性与特殊性加以正确的考察,以建立普遍与特殊的正确关系。

就一般的原则说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伴随着生产阶级与非生产阶级的冲突,必然的引起经济构造的转变。这种冲突,当旧的所有关系变为“桎梏”,而障碍生产力诸要素的发展时(即障碍生产之技术的可能性与劳动力之肉体的精神的能力之发展时),就勃发起来。从来的所有关系,既然障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阶级的生活水准势必降低,以至不能生存下去。这时候,生产阶级觉得到阶级的利害,而形成阶级意识,而担负起经济构造变革的任务了。生产者阶级能够担负这种任务的时候,必须是新的生产力在旧社会秩序不能完全供社会利用,不能有更进的发展的时候。换句话说,新经济构造的发生,必须是“物质的条件已在旧社会母胎内成熟”,“至少也必须在发生的过程中”。但是,障碍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界限与生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之成长,这两件事是不可分离的契机。生产阶级之能够形成为阶级,并且发展到能够担负改造经济构造的任务,这便是表明:解决这种任务的必要的客观物质条件,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了。所以当现代社会发展到障碍生产力发展的帝国主义时代,正是非生产阶级“不能照旧生活下去”而生产阶级“不愿照旧生活下去”的时代。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构造已届转变的时代。

以上是经济构造转变的普遍法则。但是这个普遍法则在各个具体的经济构造中的表现,却采取特殊的形相。所以,当研究各个特殊阶段的经济构造时,必须抓住那历史发展的连锁中的最重要的特殊的各环,然后才能知道它们各各受着特殊的法则所支配。而这特殊的诸法则,又和前面所举的普遍法则是统一的。这样,特殊和普遍之间的正确的具体的关系便树立起来了。

就普遍性说来,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由资本主义社会到新社会,是循着一定程序而前进的。即是说,物质的条件如不具备,经济构造的变革是不能实现的。但是历史的发展的法则之普遍性,并不是把特殊的发展形相除外的,它反而是拿特殊的发展形相作前提。“一切国民都将到达于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必然。但是它并不是一切都精密的循着同一路线而到达于社会主义的”。这种必然性的实现,因为各个国民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特殊性,就会各自刻印着各自的特色。

本章已经说明了社会的经济构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之一般的原理,在下章再说明经济构造之历史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