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读书与爱智境界

读书与爱智境界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不能仅仅成为一个人谋生的手段,在现在的状况下,要是想着谋生,做点经济类的工作可能效果会更好。做哲学就是为了追求真理,这是哲学工作者的使命。从传统上看,“哲学”研究的是“无限”,“无限”就是“不受限制”,就是“自由”。“哲学”正是以“自由”的态度来对待万事万物,在有限的事物中保持着“无限”,在功利和世界中保持着理性的、清醒的态度。
读书与爱智境界_文化正义:消费时代的文化生态与审美伦理研究

一、读书与爱智境界

令人尊敬的前辈学者何兆武(1921—)先生在《上学记》(三联书店2006年版)一书中讲:“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何先生这里又讲到了一个“学”的心态问题——无目的的、超功利的心态,也是一种难得的自由的状态。

对于“思”的意义,法国先哲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在其《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纯粹学者的生涯,固然常常被时势所裹挟,却因为固守自己思考和求知的职分而显出其高贵。当然,如果在“思”的过程中,因不断的清明、醒悟与宁静、充实而内心愉悦、欢欣,那么,“能思想的苇草”不但高贵而且优雅、不但智慧而且幸福,因为他锻炼出一颗像神一样的心灵——悲悯、慈祥而宽广。

18世纪时的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1772—1801)曾说:“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在希腊语中,哲学(philosohia)是由“热爱”(philos)和“智慧”(sophia)两个词合成的,哲学就是“爱智慧”。纯粹学者对知识的追求最初并没有什么实用的目的,是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粹的“学以致知”的探索精神,这种做学问的境界也可以说是“爱智境界”,体现出的是爱智慧、尚思辨、探索真理的哲学精神。

哲学家主张“爱智慧”,并非自诩“有智慧”,更不是古希腊在纪元前五世纪的那些长于争辩的“智者”(sophistes)。因为“智者”与“哲学家”(philosophos)不同,智者以“智慧”为资本去服务官方、争名夺利(类似于当前某些爱表演的“公知”),哲学家则以“智慧”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知识”能以数量计,属有限之物,然而“人生”更加有限,必不能穷尽人类全部知识。“智慧”是一种人类精神的理想境界,是无限之物,只能以高低计,哲学家对“智慧”追求的动力来源于对智能本身单纯的“爱”,而没有其他实用的功利性。

我的授业恩师叶秀山(1935—)先生常说:“要学会和书交朋友,书也是有生命的,但它不会搞阴谋诡计,不会暗算你,和书作心灵交流最安全。”叶先生终生以书为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每天都到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写作间”里读书、写书;在他眼里,书也是一种活着的“人”,是有“心灵”的。著名学者胡孚琛(1945—)先生曾撰文称:“叶秀山教授为人、处世、治学、教人的风格是一致的,即自内而外、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爱智境界’,是真正哲学家的学风。”[1]叶秀山先生除几十年如一日地身体力行“学”与“爱智”外,还多次畅谈、分享他亲身体会到的“思”的感受。他说:“思考哲学问题是‘愉快的’,如果你真正深入到哲学当中,就会觉得打通一个理路、想明白一个道理本身就是‘好玩的’,而且这种兴趣是发自内心的,‘哲学’本身就可以构成一个目的,而不是达到另一个目的的手段。哲学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无数有大智慧的人对它作过研究、思考,它很值得我们对它发生兴趣,去追求它、爱它,‘哲学’本身就可以有‘吸引力’,这是我一直持有的一个信念。”[2]同时,“哲学”是一门“活”的、“接地气儿”的学问,它追问“生活”、“生命”中最深层的问题,而并不给出现成的、一劳永逸的答案。因此,要生活就得生活在“大地”上,而不是生活在“天上”。

常言说:读书时,不可有己见;读书后,不可失己见。而叶秀山先生则更深入地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能由别人现成地教给你,要真正知道哲学是什么,必须自己去思考。哲学不能仅仅成为一个人谋生的手段,在现在的状况下,要是想着谋生,做点经济类的工作可能效果会更好。做哲学就是为了追求真理,这是哲学工作者的使命。从传统上看,“哲学”研究的是“无限”,“无限”就是“不受限制”,就是“自由”。“哲学”正是以“自由”的态度来对待万事万物,在有限的事物中保持着“无限”,在功利和世界中保持着理性的、清醒的态度。用《庄子》的寓言中的比喻来说,“哲学”要不执着于万物的“小用”,而着眼于事物的“大用”。“哲学”是超越具体知识的学问和智慧,其真正价值在于它具有“无用之大用”,就是通过“形而上”地探索宇宙和人生“大道”,使人的心性升华而达到“大智”。“哲学”总是向你提出问题,迫使你去思考,在那永无止境的思考中,哲学散发着一种无穷的魅力,有点像艺术带给人的无穷余韵一样,当然这得靠个人悉心体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