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组建于1999年,并于2000年9月获批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该系列书集是国内首部全面解读和综述现代金融学基本文献和基础理论的著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该书是郭庆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组建于1999年,并于2000年9月获批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此中心以财政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为导向,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大学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优势,有效集聚“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的师资力量,不断推动中国财政金融基础教育与前沿理论的发展,逐步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财政金融政策研究基地、学术交流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在2004年与2009年教育部组织的基地评审中,连续两次被评为优秀基地。

经过10余年的建设,此中心打造了一个立足本土兼具国际视野的学术团队。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4人,兼职研究人员18人(其中校外人员7人)。下设的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财政与税收研究所、国际货币研究所、信托与基金研究所、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室等5个二级研究机构,涵盖了财政金融理论与政策的核心研究领域。

此中心建立以来,基于重大项目拉动的管理模式,致力于构筑我国财政金融研究的学术高地,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的研究经费支持超过1000万元。

二、主要成绩与经验

历经10年的积淀与发展,此中心积聚了一大批国内外财政金融领域的著名学者,形成了立足本土兼具国际视野的学术团队。学术团队成员中先后有30余人次分别担任中国金融学会、中国财政学会等国家级学术组织的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等重要职务;有“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获奖者6人,4人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3人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7人获“宝钢教育奖”;在康奈尔大学、伦敦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1人。

自2003年起,此中心与财政金融学院联合组建的“金融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和“财政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成果,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此中心始终将教学与科研工作并重。10年来,出版教材50余部,其中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10部。黄达教授和陈共教授分别编著的《金融学》与《财政学》,一直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通行的本科教材,曾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精品课程等奖项。陈雨露教授、郭庆旺教授、朱青教授、庄毓敏教授分别主讲的“国际金融”、“财政学”、“国际税收”以及“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2000年以来,此中心专职研究员在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1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1项。

此中心致力于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10年来,共举办重大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余次,中小型学术会议百余次,形成了“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中国金融风险经理论坛”、“中国金融国际论坛”、“中国保险发展论坛”等系列年度论坛品牌。“双周论坛”、“金融论坛”和“财税论坛”等定期论坛,为青年教师与研究生提供了交流思想、切磋观点的舞台。

2001年创设的“黄达—蒙代尔讲座”,以及随后设立的“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是此中心在国际学术交流模式创新上的有益探索。截至目前,包括8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海内外著名学者主讲100余场;“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也已成功举办五届,先后有23位青年才俊获此荣誉。

此中心积极探索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金融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已经形成一个覆盖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包含校内教育创新与国际合作,融学生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国际性人才培养体系。本科阶段,在金融学、财政学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创设了“金融学实验班”、“财政学实验班”,将专业、数学、外语有机融合、齐抓并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研究生阶段,积极开展与国外著名大学的教学合作。比如,全球财政·金融硕士项目、“本硕连读金融实验班项目”、中国人民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经济政策与财政金融管理合作项目”、中国人民大学与卢森堡大学“金融学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中国人民大学与芝加哥大学“金融EMBA联合培养项目”、中国人民大学与康奈尔大学“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其中“本硕连读金融实验班项目”于2005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黄达教授的《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体系研究》(7卷本),于2009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系列书集是黄达担任首席专家的首批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标志性成果,于2008年10月成功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2)该中心课题组编著的《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3卷本),200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系列书集是由此中心、财政金融学院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开展的重大合作项目的最终成果,对中国开发性金融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理论阐述,其中的《开发性金融论纲》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社科图书类提名奖。

(3)陈雨露教授、汪昌云教授主编的《金融学文献通论》(3卷本),200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系列书集是国内首部全面解读和综述现代金融学基本文献和基础理论的著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郭庆旺教授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200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重点探索了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策略。该书是郭庆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5)吴晓求教授主笔的《中国资本市场研究年度报告》。该年度报告,起始于1997年,至今已连续出版14部研究报告。报告每年均有一个主题,每年的主题都与当年中国金融与资本市场发展的重点、焦点与热点问题密切相关,为读者提供理解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独特和理性的视角。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中心将一如既往地秉承产出优秀科研成果为中心任务,以此带动高端复合型财政金融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优质的政策咨询服务社会工作,不断探索学研结合、研咨结合的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此中心建设的主要思路是:

(1)继续引进国内外学术带头人,巩固学术团队,使中心真正成为引领中国财政金融理论发展方向的学术高地和财政金融政策智库。

(2)在保持原有学科方向的研究优势的同时,继续加强对优势不甚突出的微观金融领域研究的力度,提升运用现代分析工具的水平,并同时注重对“金融复杂性”、“金融安全”等学科交叉课题的研究。

(3)在现有攻关项目和基地重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凝练主攻方向,组织精干学术攻关团队,计划每年就我国当年的重点经济问题进行科研攻关,其成果以“中国财政金融政策年度报告”形式正式出版,为国家经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4)在继续办好已有品牌性论坛(如“黄达—蒙代尔讲座”等)的基础上,力争每年举办一次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会议,打造国际学术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