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 部分世界性科学技术奖简介
一、诺贝尔奖金
为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所创立。分设物理学,化学,医学与生理学,文学,和平事业及经济学六种奖。每年12月10日颁发,目前奖金约150万美元。这是世界上最著名、学术声望最高的国际大奖。
中国人李政道和杨振宁1957年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丁肇中1976年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李远哲1986年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籍华人朱棣文1997年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崔琦1998年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钱永健2008年因应用绿色萤光蛋白研究细胞信号通路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英籍华人高锟2009年因“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沃尔夫奖金
为德国物理学家沃尔夫所创立。沃尔夫奖每年评选一次,奖励在农业、化学、数学、医学和物理领域,或者艺术领域中的建筑、音乐、绘画、雕塑四大项目之一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其中以沃尔夫数学奖影响最大,因为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而菲尔茨奖虽有影响,但只授予40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唯有沃尔夫奖在全世界范围以获奖者一生的成就来评定,因此,沃尔夫数学奖堪称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奖金10万美元。
美籍华人吴健雄1978年获首次颁发的沃尔夫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陈省身1984年获沃尔夫数学奖
中国台湾杨祥发1991年获沃尔夫农学奖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袁隆平2004年获沃尔夫农学奖
美籍华人钱永健2004年获沃尔夫医学奖
美籍华人丘成桐2010年获沃尔夫数学奖
美籍华人邓青云2011年获沃尔夫化学奖
三、菲尔兹奖
根据加拿大数学家菲尔兹提议,由国际数学大会发奖,奖励在数学领域内有巨大贡献、年龄在40岁以下的数学家。每四年一次,在第四年的适当时候发奖,每次获奖者不超过四人。奖金1500美元,金质奖章一枚。菲尔茨奖是数学领域的世界性奖励,就其权威性与国际性而言,可与诺贝尔奖相媲美,号称“数学的诺贝尔奖”。
美籍华人丘成桐1982年获菲尔兹奖
澳籍华人陶哲轩2006年获菲尔兹奖
四、泰勒环境成就奖
泰勒环境成就奖是环境科学、能源和医学领域的国际性奖项,是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之一,也是国际环境科学的最高奖,被称为“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奖励杰出的生态学者。每年由南加州大学颁发,奖金20万美元,金质奖章一枚。
“世界水稻大王”中国台湾张德慈(1927.4.3~2006.3.24)1999年获泰勒环境成就奖
中国刘东生2002年获泰勒环境成就奖,这是大陆科学家首次获得可以与诺贝尔奖媲美的世界科学最高荣誉。
五、图灵奖
由美国计算机协会于1966年设立,奖励对计算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它是计算机界最负盛名、最崇高的一个奖项,有“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之称。每年一次,奖金25万美元。
美籍华人姚期智获2000年图灵奖
六、维特勒森奖金
维特勒森奖旨在评选出与诺贝尔奖齐名的地球科学领域中的重大科学成果,因此也被世人誉为“地球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由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维特勒森基金会颁发奖金。平均两年颁发一次,奖金10万美元,奖章一枚。
七、格拉芙奖
由瑞典企业家H.格拉芙夫妇设立,于1982年开始颁发的一项国际性科学奖。授奖学科包括数学、地球科学、天文学和生物科学各个领域,每年颁发一次,奖励其中一个学科的杰出成就。由于格拉芙奖评选过程与诺贝尔奖一样,格拉芙奖也被人们誉为各领域的“诺贝尔奖”。如果说诺贝尔奖没有涵盖所有自然科学而有所遗憾的话,格拉芙奖正是为弥补这样一个遗憾而设立的。奖金50万美元。
八、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
盖尔德纳基金会于1957年由加拿大人詹姆斯·阿瑟·盖尔德创建,基金来自他的个人捐赠。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是生物医学界最具声望的大奖,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预备奖,用于奖励在医学领域有实质性的重大成就,对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分3种:(一)功勋奖,不定期颁发,用以表彰世界范围有重大发现和卓越贡献的个人和团体,奖金5000美元;(二)年度奖,表彰年度世界范围有重大发现和卓越贡献者,奖金10,000美金,由同时获奖的人平分,或者每份5000美金,授给获得同一奖的两个人;(三)怀特曼奖,奖励药学和医学科学界具有杰出领导能力的加拿大人,奖金25,000美元。
盖尔德纳基金会为每年的奖项得主举办盛大的颁奖宴会,邀请获奖者及其配偶到多伦多参加,并得到一本记载有获奖者贡献的纪念册。此外,获奖者还将有一周时间应邀到加拿大各地巡讲,介绍他们的成就。获奖者须提供一篇代表他获奖工作的论文,这些论文都被汇编成册,也就是著名的《盖尔德纳基金会演讲集》。
九、拉斯克医学奖
拉斯克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至今为止拉斯克奖得主中已经有80人获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视为“美国的诺贝尔奖”,又由于它在诺贝尔奖的前一个月颁发,故被视称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拉斯克医学奖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阿尔伯特·拉斯克夫妇在1946年创立,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设有四个奖项:基础医学研究奖、临床医学研究奖、公共服务奖(2000年被重新命名为玛丽·沃德·拉斯克奖,以纪念拉斯克夫人)和特殊贡献奖。每项奖金25万美元。
美籍华人李卓皓1962年获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美籍华人李敏求(1919~1980)1972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美籍华人简悦威1991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中国屠呦呦2011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十、克雷夫特奖金
为瑞典实业家克雷夫特所创立。分设数学、天文、生物、地学四种奖。每年一次,奖金10万美元。
美籍华人丘成桐1994年获克雷夫特数学奖。
十一、威尔奇奖金
化学奖。奖金15万美元。
十二、霍维茨奖金
由哥伦比亚大学颁发,奖励在医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每年授奖一次,奖金2.5万美元。
十三、基泰奖金
由纽约一个专门基金会颁发,奖励在精神病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每年授奖一次,奖金1万美元。
十四、巴尔塞奖金
巴尔赛奖创建于1956年,由巴尔赛国际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巴尔赛国际基金会的奖励基金来自意大利日报业巨头巴尔赛的遗产,是其女儿为纪念巴尔赛,将其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巨额遗产作为基金而捐赠的。巴尔赛奖不受国籍、种族、信仰的影响,每年从自然科学及医学和人文艺术两大类中各选两个奖项,共计四个奖项。每个奖项奖金100万瑞士法郎,其中一半必须用于科学研究工作。巴尔赛基金也对在仁慈、和平、友爱方面做出贡献的人颁发奖金,但颁奖时间的间隔长达三年,奖金数额也不固定。
十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由世界文化理事会设立,授予为造福人类做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每年一次,奖状一张,纪念奖章一枚,奖金1万美元。
十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设立,奖励对该组织成员国(或地区)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研究和教育领域或是在工程和工业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私人或政府团体以及个人或小组。每两年颁发一次,奖金3000美元,荣誉奖章一枚。
中国袁隆平获1986~1987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中国王选获1994~1995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十七、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是全球范围专门奖励女性科学家的最高奖项,代表着女性科学家的最高荣誉,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每年授予五位在全世界范围内卓有成就的、最杰出的科学女性。奖金10万美元。
中国李方华2003年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中国香港叶玉如2004年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中国香港任咏华2011年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十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贾夫德·胡塞因青年科学家奖金
基金来自于印度物理学家贾夫德·胡塞因博士的捐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颁发。贾夫德·胡塞因青年科学家奖金被认为是国际上表彰青年科学家的最高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奖金为8500美元,授予在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领域有杰出成就的36岁以下的科学家。
十九、世界粮食奖
世界粮食奖基金会颁发,是国际上农业领域方面的最高荣誉。每年一次,奖励那些“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数量充足的粮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奖金25万美元。
中国何康因“就任农业部长时进行改革,令中国在粮食方面能自给自足”获1993年世界粮食奖。
中国袁隆平因“杂交水稻”获2004年世界粮食奖
二十、邵逸夫奖
由香港著名电影制作人邵逸夫于2002年11月创立。邵逸夫奖设有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数学科学奖,共三个奖项。它是个国际性奖项。邵逸夫奖得奖者奖金一百万美元,奖牌一面,证书一张。邵逸夫奖的巨额奖金足以媲美被视为国际最高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奖”,因而被称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
美籍华人陈省身2004年获首届邵逸夫数学科学奖
美籍华人简悦威2004年获首届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中国吴文俊2006年获邵逸夫数学科学奖
美籍华人王晓东2006年获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美籍华人徐遐生2009年获邵逸夫天文学奖
【延伸阅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国家最高科技奖为中国科技界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年获奖人:
2000年度
·吴文俊(1919.5.12~,世界著名数学家)
·袁隆平(1930.9.1~,杂交水稻之父)
2001年度
·王选(1937.2.5~2006.2.13,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
·黄昆(1919.9.2~2005.7.6,物理学家)
2002年度
·金怡濂(1929.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2003年度
·刘东生(1917.11.24~2008.3.6,地球环境科学家)
·王永志(1932.11.17~,航天技术专家)
2004年度
空缺
2005年度
·叶笃正(1916.2.21~,气象学家)
·吴孟超(1922.8.31~,肝脏外科学家)
2006年度
·李振声(1931.2.25~,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2007年度
·闵恩泽(1924.2.8~,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吴征镒(1919.6.13~,植物学家)
2008年度
·王忠诚(1925.12.20~,神经外科专家)
·徐光宪(1920.11.7~,化学家)
2009年度
·谷超豪(1926.5.15~2012.6.24,数学家)
·孙家栋(1929.4.8~,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 2010年度
·师昌绪(1920.11.15~,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
·王振义(1924.11.30~,内科血液学专家)
2011年度
·吴良镛(1922.5.7~,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
·谢家麟(1920.8.8~,加速器物理学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