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帝重建洛阳城,炀帝漕运贯南北

文帝重建洛阳城,炀帝漕运贯南北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隋文帝修订《开皇律》,对前代81条死罪、150流罪和千余条徒、杖等酷刑以及灭族等刑法都一概废止。死刑复奏制度是从开皇十五年形成定制的,隋文帝规定凡判处死刑的案件,须经“三奏”才能处以死刑。隋文帝规定设置粮仓制度。据唐人的估计,隋文帝末年诸仓所存的食粮,已可供政府五六十年之用。隋文帝时期,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各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
文帝重建洛阳城,炀帝漕运贯南北_名都记:洛阳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又一次统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隋代获得了“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誉,为中国封建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一、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政令通

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内史省和门下省是机要之司。内史省负责起草并宣布皇帝的制诏;门下省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部。每部设尚书为长官。尚书令下有尚书左、右僕射各一。左仆射判吏、礼、兵三部事,右仆射判度支、都官、工部三部事。尚书令与左、右仆射及六部尚书合称“八座”。开皇三年(583年),改度支为民部;都官为刑部。除三省外,又设秘书和内侍二省,负责图书修撰及宫内供奉等事。另设御、都水二台,负责监察和水利。这样的机构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新阶段。

二、废止酷刑防冤案,修订颁布《开皇律》

隋文帝修订《开皇律》,对前代81条死罪、150流罪和千余条徒、杖等酷刑以及灭族等刑法都一概废止。同时,又减轻了许多法律的内容,如流役六年,改为五载;刑徒五岁,变从三祀;其余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对犯人处置采取审慎态度,而不是草菅人命,有效地防止了冤案的发生。隋文帝对法律的改革,使法律减轻了残酷性和野蛮性,在中国法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北周的法律既残酷又混乱,“内外恐怖,人不自安”。杨坚掌握北周政权时就曾经进行过改革,亲手删订《刑书要制》,但不太彻底。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下令命高氏等人参考魏晋旧律,制定《开皇律》。开皇三年,隋文帝又命苏威、牛弘修改新律,删除苛酷条文。《开皇律》将原来的宫刑、车裂、枭首(砍下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并明确规定一概不用灭族刑。“政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曰绞、曰斩,改鞭为杖,改杖为笞,非谋反大逆无族刑,垂至于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死刑复奏制度是从开皇十五年形成定制的,隋文帝规定凡判处死刑的案件,须经“三奏”才能处以死刑。隋文帝还下诏:“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覆治。”《开皇律》对后世律法影响深远,杨坚修订的法律唐朝都基本上继承了下来。此处略举数例。

(1)由于贺若弼提前作战,违抗军令,晋王杨广将其送交刺史治罪。隋文帝下车召之,对杨广说:“平定江表,弼与韩擒虎之力也。”不但不惩罚,反而赐二人诏书,美其功劳。[2]

(2)隋文帝对待亡国之君陈叔宝十分宽厚,多次召见他,邀请他参加皇家举行的宴会。监守他的人说他没心没肺,饮酒无度,一天能喝一石酒。隋文帝开始要人节制他的酒量,不久又说:“任他去吧!”还安排他到边疆种地,年节四时赐给他衣服以表慰问。

(3)隋文帝崇尚节俭。有一次,太子杨勇曾在已经很美华的铠甲上再加装饰,隋文帝看到很不高兴。他告诫杨勇说,自古以来帝王无一喜好奢侈而能长久的。作为皇位继承人,应当以节俭为先,如此才能承继宗庙。我过去的衣服都各留一件,经常取出一件观看,以告诫自己。[3]

三、简化官制裁冗员,废除郡制改州县

隋初,隋文帝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南北朝以来,由于郡县设置过滥,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隋初沿北齐、北周制设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开皇三年,隋文帝从河南道行台归来,听从兵尚书杨尚希的建议,废郡,改为州、县二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将原来比较混乱的地方官制从州、郡、县精简为州、县两级,撤销境内500多郡。同时,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将一些郡县合并,大大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四、继续实行均田制,设置粮仓备饥荒

隋文帝图像

隋初,在北齐、北周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均田制。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受露田(种植五谷)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奴婢5口给1亩。永业田不归还,露田在受田者死后归还。对一般农民,采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对于豪强贵族兼并土地的行为则给予打击,以保证农民的正常生产,从而提高了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均田制实行后,国家可以控制更多的劳动力,增加赋税收入。

隋文帝规定设置粮仓制度。粮仓分两种,即官仓和义仓。官仓的粮储,用以供养军公人员。设置官仓既增加了关东漕运的效率,又把原来关东各州对京师个别直接的输粮办法,改为集中和分段运输。在黄河沿岸设置粮仓,先把关东各州的食粮集中在这些仓里,然后利用黄河及广通渠运到京师,因此时间及人力、物力,都节省了不少。据唐人的估计,隋文帝末年诸仓所存的食粮,已可供政府五六十年之用。义仓又称社仓,设置于乡间,其储粮由百姓、军人捐纳,以备饥荒时赈济灾民。百姓、军人,捐出的粮食,存入当地的社仓里,由“社司”专管赈目和储存等事宜。如遇某地收成不好发生饥馑之时,便以某地社仓中的储粮赈济饥民。并规定了民户捐粮于社仓的标准:“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义仓之设,对人民的生活来说,自是一项有力的保障。

隋文帝时期,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各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在隋朝灭亡20年之后,也就是隋文帝故去33年之后,那时存余下来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25万公斤,由此可见当时隋朝的富裕与强盛。司马光曾记述隋文皇帝的功劳说:“受禅之初,民户不满四百万,末年,逾八百九十万。独冀州已一百万户。”[4]

五、远交近攻强甲兵,离强合弱归一统

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征服各族蛮夷,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隋文帝采用长孙晟的“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战略,主要运用和亲拉拢分化突厥,使突厥耗于内战,从而各个击破。599年(开皇十八年),突厥内讧,突利可汗奔隋,隋文帝“以突利为启民可汗,筑大利城居之”。602年(仁寿二年)隋军大破突厥,夺回了河套地区,把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隋文帝开创的“甲兵强盛”“风行万里”的大隋王朝,致使“金陵失险”“单于款塞”。隋的统一标志着胡汉文化嫁接的完成。

隋文帝拯救了汉文化。春秋战国、汉代的文化典籍因几百年来的混战,遗失大半。583年,武川镇司马杨元寿因辅助鲜卑有功被赐胡姓普六茹,隋文帝上台后立即恢复了他的汉姓,力行汉化,阻止了历时80年的军界鲜卑化和历时46年的政界鲜卑化趋势。隋文帝对反叛旧臣、豪强大吏(鲜卑贵族),“诛夷罪退”,毫不手软。他罢黜了一些没有才干的大臣,包括对自己夺取帝位有功的人,将一些有真才实干的人提拔上来,辅佐自己管理国家政务。隋文帝对平民百姓实行宽仁的政策。隋文帝在政权基本稳定之后,隋文帝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赋税、土地制度、法律、钱币、对外关系等。隋文帝内修制度,外抚四夷,崇尚节俭,勤理政务,“求劳日昃,经营四方”,“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乘兹机运,逐迁周鼎”,“职方所载,并入疆理,禹贡所图,咸受正朔”。

587年(开皇七年)隋灭后梁,589年(开皇九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文帝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达37万卷,7.7万多类。

隋文帝还统一了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五铢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车书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时重新统一。“隋氏混一南北,凡齐、周之故老,梁、陈之旧臣,咸荟萃一朝,成文章之总汇。”

六、文帝重道施仁政,创设科举拔人才

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力,控制地方,隋文帝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以决定奖惩、升降,后来又实行三年任期制。隋文帝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废九品宫人法,初创科举制。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选三个文章华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任官。后来,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举人担当。这种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使各个阶层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为政府效力。隋文帝初创科举制度,在他的儿子隋炀帝时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留存长达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期才废除。这一制度后来也为美英等国称奇并借鉴作为政府文员的聘用方法。

隋文帝还颁布了“人年五十,免役收庸”和“战亡之家,给复一年”等仁政措施,大量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了平民的赋税负担。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人。直到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计户口380万户。唐玄宗时,全国760万户,4100万人。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

七、炀帝南北平叛乱,兵伐四疆力扩张

隋朝只延续了三代国君,即隋文帝、隋炀帝、隋恭帝。历史上对隋文帝的文治武功评价很高,而对他的儿子杨广则多有毁誉,这一点自然容易理解,因为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确实好大喜功,南征北战,修筑运河,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但是,杨广作为一个国君,作为一个多才多艺、喜好建功立业的将军和诗人、文学家、音乐爱好者来讲,他并非是秦始皇那样的暴君,其理由如下。

隋炀帝杨广生于大兴(今陕西西安),史书称其“美姿仪,少聪慧”。在北周时因父杨坚的功勋,被封为雁门郡公。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开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兴兵平南朝的陈国,刚20岁的杨广是领衔的统帅,成为指挥全军的最高将领。平陈后,进驻建康,杀掉了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及宠妃张丽华,封存府库,将陈叔宝及皇后等人带返隋京。班师后,杨广晋封太尉。此后,杨广亦屡立战功。开皇十年(590年),他奉命赴江南任扬州总管,与杨素一起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杨素后封越国公。杨广从并州改镇扬州,在镇守江南期间稳定局势政绩突出。同时他生活俭朴,不好声色,礼贤下士,谦恭谨慎,由此赢得了朝野赞颂和隋文帝夫妇的欢心。杨广即帝位后,以早年的军旅生涯为基础,对高句丽、吐谷浑和突厥发动了战争。他亲征平定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杨广亲征吐谷浑后,又下诏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大业八年,隋军出动113万人,败于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及平壤城(今属朝鲜)下。次年再发兵围攻辽东城。高句丽地跨鸭绿江两岸,位于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和朝鲜北部。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古称辽东,很早即入中国版图,后被高句丽占据。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又攻隋的辽西。杨坚派大军30万人攻高句丽,后因高句丽士卒多病,高句丽亦遣使谢罪,遂罢兵。

八、迁都洛阳重营建,布局整齐规格高

杨广初继位,便决定迁都洛阳。《隋书》卷30中志第25“地理志”载“河南郡旧置洛州。大业元年移都,改曰豫州”。《元和郡县志》载:“隋仁寿四年,迁都。”《隋书·宇文恺传》载:“炀帝即位,迁都洛阳。”《隋书·地理志》载:“大业元年徙入新都。”《旧唐书·地理志一》载:“隋大业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置新都,今都城是也。”《资治通鉴》卷第180“隋纪四”载:“章仇太翼言于帝曰:‘陛下木命,雍州为破木之冲,不可久居。’又谶云:‘修治洛阳还晋家。’帝深以为然。”《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载:“仁寿四年,炀帝诏杨素营东京,大业二年,新都成,遂徙居,今洛阳宫是也。其宫北据邙山,南直伊阙之口,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东去故城一十八里。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其宫室台殿,皆宇文恺所创也。恺巧思绝伦,因此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这一系列的证据都表明杨广迁都洛阳议决之后,认为汉魏洛阳已经不再适合作为都城了,于是另选地址,重新营建。《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载:“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于仁寿宫。……十一月已末,幸洛阳。癸丑,诏日:……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便即没有分职,以为民极也。”“(大业元年)三月丁未,诏尙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又是阜涧营显仁宫,采海内奇禽异兽草木之类,以实园苑。徙天下富商大贾万家于东京。辛亥(年),发河南诸君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庚申,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船、凤帽、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次年,东都修建完工。“二年春正月辛酉,东京城,赐监督者各有差。……三月庚午,车驾发江都。……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阙,陈法驾,备千船万骑,入于东京。”杨广营建的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堀、东城、含嘉仓城、园壁城和耀仪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和整齐划一的里坊布局建制,在中国都城建设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隋炀帝修建的洛阳城,具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直到五代、北宋时仍在使用,曾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九、营建东都储粮草,开凿运河通四方

大业元年(605年),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历时10个月,每月征调民夫200万人。东都在旧洛阳城之西,规模宏大,周长20多公里,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宫城是宫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处所在地。外郭城有居民区100余坊,另有丰都市、大同市、通远市等三大市场。杨广为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其中著名的有显仁宫、江都宫、临江宫、晋阳宫、西苑等。西苑在洛阳之西,苑内有人工湖,湖内有山,堂殿楼观,布置奇巧,穷极华丽。隋炀帝常在月夜带宫女数千人骑马游西苑,令宫女在马上演奏《清夜游》曲,弦歌达旦。隋炀帝游江都时,率领诸王、百官、后妃、宫女等一二十万人,船队长达100多公里,所经州县,250多公里内都要贡献食物,挥霍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

隋朝以洛阳为中心,修建了相当数量的粮仓。其中最重要的有洛口仓和含嘉仓。洛口仓处于洛水和黄河交汇处,离隋唐时代的东都洛阳不远,隋时由东南运来的漕粮,大部分都贮藏在这里。漕粮由此往西可运往洛阳、长安,当用兵东北时,又可从洛口仓运粮渡黄河,经沁河,折入永济渠而运往东北。洛口仓既是东都洛阳的外围粮仓,又是用兵东北的军粮转运站,在隋朝地位极为重要。隋末,李密占洛口仓后,即扩建洛口城,方圆达20多公里,后以此为根据地与困守在洛阳的隋军残余势力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史载李密开洛口仓散米,赈给10万多名起义军战士,连同起义军家属一起受到洛口仓米救济的军民近百万人。含嘉仓是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时修建的一座仓城,位于宫城东和都城北,是存放京都以东州县所交纳租米的皇家粮仓。含嘉仓有400多个仓窖,每窖容量少则数千石,多则数万石。

隋炀帝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又下令开凿大运河,造龙舟等各种船数万艘。他游江都时所乘龙舟高45尺,阔50尺,长200尺,上有四层楼,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房120间,下层为内侍居处。隋朝大运河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南抵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城西南),分为三大段,全长2700公里。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邗沟: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邗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达江都(今扬州)入长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长江南岸之京口(今镇江),南通余杭(今杭州)。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西南)。

十、隋将大败契丹军,陈棱率兵攻琉球

大业元年(605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韦云起扬言借道去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与高句丽交易,率军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备。韦云起率军进至距契丹大营50里处,突然发起进攻,大败契丹军,俘虏男女4万余人。大业二年(606年),东突厥启民可汗入朝时,杨广召集全国乐人招待他。隔年杨广到榆林,令宇文恺做大帐,邀请启民可汗及契丹、奚、霫族族长参加大宴并看散乐,隋炀帝还赠送大量丝织品。杨广又命宇文恺临时造出大殿,称“观风行殿”。当地外族以为是神宫,每望见御营,十里外就跪伏叩头,走路不敢骑马。

隋炀帝还于大业三年(607年)和大业四年(608年)两度派朱宽前往琉球(今台湾),务求“慰抚”该国,但琉球不从。大业六年(610年)又派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人前往攻打琉球,击杀其主欢斯渴刺兜,俘男女数千人而去。

十一、初创科举选才制,尊崇儒教增藏书

在教育制度上,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发展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增置进士科。他与其父一起草创了科举国考制度,这种制度经过唐宋及元明清各朝代继续使用得到完善,从而使这套制度一直延续到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终止,为古代中国的人才选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政治上,隋炀帝为了打破由关陇集团垄断仕途的局面,重用了虞世基、裴蕴等南方集团官员。也是其为政尤其开明的一面。

隋炀帝时,已经有了总括全国各地方的总结性地方志。隋炀帝诏命天下诸郡绘制各地风俗物产地图,编撰《诸郡物产土俗记》131卷、《区宇图志》129卷、《诸州图经集》100卷。隋炀帝下令编撰的上述地方志书,规模宏大,既是承前启后的总结性著作,也是编撰全国性方志图经的开端,影响深远。“今于大隋圣世,图书屡出。”

裴矩在奉敕去张掖管理西域商人交市时,搜集了有关西域的山川、风俗等资料,撰成地理学名著《西域图记》,书中有地图,有记述,还有穿着民族服装的各族人的彩绘图,“依其本国服饰仪形,王及庶人,各显容止,即丹青模写,为《西域图记》,共成三卷,合四十四国。仍别造地图,穷其要害。”

隋炀帝不仅兴办学校,还访求遗散的图书,并加以保护。《封氏闻见记》记载:“炀帝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廊屋,列以贮之。”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大兴城和洛阳建有大藏书殿,而最终的成果则是规模宏大的秘书省,在洛阳藏有珍本。为了让两京的宫、省、官府使用,杨广下令建造藏有节录本的观文殿。隋朝藏书最多时达37万卷、7.7万多类,但大部分图书毁于战火。唐玄宗时藏书最多时8万卷,唐学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图书只还剩28469卷。

此外,杨广作为一个皇帝,还是一个历史上颇为有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春江花月夜》《饮马长城窟行》和《江陵女歌》等40多首。不过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多被毁誉,人们也就淡忘了他的这些值得回味的不朽之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