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唐贡茶院

大唐贡茶院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唐贡茶院位于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麓,始建于唐大历五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大唐贡茶院历经沧桑,多次被毁,也曾多次修缮,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场大火使其成了废墟,只留下三块楹联和寺基等遗址,现在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为了继续弘扬茶文化,长兴县委县政府耗资近一亿元,历时三年在原贡茶院的遗址上重建了贡茶院。第一层主要展示了大唐贡茶院的历史演变过程。
大唐贡茶院_长兴旅游导航

任务二 大唐贡茶院

一、讲解线路

大唐贡茶院概况→陆羽阁第一层→陆羽阁第二层→陆羽铜像→西廊浮雕→西廊摩崖石刻→吉祥寺→东廊

二、讲解内容

讲解一 大唐贡茶院概况

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厂——大唐贡茶院。

大唐贡茶院位于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麓,始建于唐大历五年(770),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专门为朝廷加工制作紫笋茶的“皇家茶厂”,兴盛时期,采茶役工多达3万,工匠1000多名,烘焙茶叶的场所达到了100余间,贡额达18400多斤。它规模之大,历史之早,在世界的茶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img67

顾渚山位于长兴西北部,东临太湖,西依天目山,气候温和,山上的泥土属乌沙土,这种泥土的特点在于厚实而肥沃,适宜种茶,而且出产的茶品质优异,色紫而形如笋,又因茶圣陆羽在《茶经》里提到“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而得名“紫笋茶”。

顾渚茶文化景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这里就是闻名海内外的唐代茶文化圣地,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厂——大唐贡茶院,还上贡自唐代皇帝到清代皇帝享用的紫笋茶和金沙泉。茶圣陆羽在这座山上开辟茶园,研究茶学,并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其提倡“品茗三绝”——紫笋茶、金沙泉、紫砂壶,享誉东南亚,为海内外茶人所推崇。走进顾渚山旅游景区,好像走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正因为有这么悠久的茶文化历史,长兴的紫笋茶产业也欣欣向荣。截至2007年底,共有紫笋茶面积3.5万余亩,基地30个,年产紫笋名茶420吨,总产值1.33亿元。紫笋茶先后被农业部、林业部和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届在北京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获金奖,“紫笋”商标连续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长兴每年接待数十批来自日本、韩国、斯里兰卡、中国台湾、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茶人到长兴考察,每次都给来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唐贡茶院历经沧桑,多次被毁,也曾多次修缮,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场大火使其成了废墟,只留下三块楹联和寺基等遗址,现在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为了继续弘扬茶文化,长兴县委县政府耗资近一亿元,历时三年在原贡茶院的遗址上重建了贡茶院。新建的贡茶院占地11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由陆羽阁、吉祥寺和东西两个长廊等部分组成。

讲解二 陆羽阁第一层

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个建筑就是陆羽阁,匾额上面的三个大字是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协会的会长刘枫先生亲自题写的。陆羽阁分三层,大家请随我到第一层参观。第一层主要展示了大唐贡茶院的历史演变过程。大唐贡茶院始建于唐大历五年(770),开始由吉祥寺庙管理,改建后的贡茶院分为两厢三进。自唐朝开始,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多朝,曾多次修缮,直至20世纪40年代,贡茶院遭受火灾,成为废墟,仅存贡茶院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讲解三 陆羽阁第二层

请大家跟着我上第二层,众所周知,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唐代中期以前关于中国茶事活动的经验总结。它对茶叶历史、产地、功能、栽培、采制、煎熬、饮用的知识和技术作了全面的阐述,它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因此在国际茶文化界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陆羽是“茶学”的创始人,而他创导的“煮茶法”是中国茶道、茶艺的最早典范,所以陆羽被称之为茶圣当之无愧。关于《茶经》自唐至今已有几十种版本,现存的大致有四种:一是注本,最早为宋代左圭《百川学海》本;二是无注本,传世唯有百卷《说郛》本;三是增图本,即加入《茶具图赞》或附件,最早为明郑火恩本,后来有《宜和堂》本;四是删节本,即割裂删节原文,如明代王圻《稗史汇编》本。在这四种版本里,最常见的是注本,文中已有完备详细的注文,后代《茶经》多属此版。在国外,日本也有不下二十种《茶经》版本;在英国,1928年编纂大百科全书时,将伦敦大学图书馆所存《汪士贤校本》全文收入。《茶经》有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山、茶之略和茶之图十个部分,这里为我们展示的是茶之煮、茶之事等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品读一下。

现在看到的这幅书法清朝诗人钱大昕为《顾渚春游图》所作的序,另一幅书法出自浙江省茶文化研究协会会长刘枫先生之手,诗出自苏东坡。

讲解四 陆羽铜像

第三层展示的是陆羽铜像,铜像高3.5米,重2.5吨。它是由我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的会长钱邵武先生和他的儿子共同设计完成的。铜像的背面是由十六根铜柱组成,上面所刻写的就是《陆文学自传》的选段,铜像的正面就是《茶经》中的茶之源的内容。大家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大唐贡茶院的全貌,可以看到秀山环抱四周,景色非常秀丽。

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陆羽的生平。陆羽公元733年出生于竟陵(现于湖北天门寺),他是一名孤儿,3岁时被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因好儒学而不好佛事,遭到种种虐待,在13岁时逃离龙盖寺,沦落为戏子,而陆羽长相一般,并且脸上有胎记,又有口吃,所以在戏班里只能演演丑角跑跑龙套,但他天资聪颖,编写了三部《谑炎》,深受百姓喜爱。

14岁时李齐物出守竟陵,十分赏识陆羽的才华,把他送到学堂读书,也曾亲自教授于他,李齐物是第一个发现陆羽才华的“伯乐”。

22岁时陆羽开始出游义阳、巴山等地,品尝各地香茗。

23岁时回竟陵整理考察所得。

24岁时,因安禄山叛唐爆发安史之乱,陆羽随难民沿长江南下,来到湖州结识了诗僧皎然,两人成了忘年之交。

img68

29岁时,陆羽在长兴顾渚完成《茶经》初稿。

48岁时,在皎然和尚的帮助下,《茶经》修改定稿,被广为传抄。

49岁时,被皇帝封为“太子文学”,陆羽没有上任,后又被封为“太常寺太祝”,还是没有上任,可见陆羽是个不喜欢官场而喜欢做一个闲云野鹤的人。之后,陆羽曾到过上饶、洪州、广州等地考察茶叶。

由于怀念湖州,在他67岁时回到青塘别业(由皎然出资修建)安度晚年,贞元末年(804)陆羽走完了他“皓首穷茶”之路,悄然逝去,终年72岁,葬于浙江湖州市郊区东南约三十公里处的杼山。

讲解五 西廊浮雕

顾渚山钟灵毓秀,尤其是紫笋贡茶更是声名远播,吸引了众多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来这里访山品茶,留下了一个个历史典故。这里为大家展示了其中六个广为流传的茶事典故,分别是“陆羽荐茶”、“急程快递”、“清明茶宴”、“竹山联句”、“雪域问茶”和“历经沧桑”。其实名人大家与顾渚山和紫笋茶的故事远不止这些,他们或者对顾渚山水大加赞誉,或者对紫笋茶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为我们了解、研究这段茶文化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有力的实物证据。

第一块浮雕讲述的就是“陆羽荐茶”:唐广德、永泰年间(763—766),陆羽到长兴考察茶叶,当时常州太守李栖筠在阳羡(宜兴)督造阳羡贡茶,他邀请陆羽到宜兴考察茶叶。有一位顾渚的僧人向李太守献上了“佳茗”(此时还没有紫笋之名),李太守就请大家品尝。陆羽喝后认为这个“佳茗”芳香味浓,远远超过其他地方的名茶,可以推荐给皇帝喝。李太守采纳了陆羽的建议,当年就与阳羡贡茶同作贡。而“紫笋”一名是由陆羽《茶经》中“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从此拉开了顾渚紫笋茶长达876年的贡茶史序幕。

img69

第二块浮雕讲述的是“急程递送”:当时紫笋茶分为五等,头等茶叶指的是在清明前送至皇宫的急程茶。顾渚离长安路途遥远,茶农们采摘制作好贡茶后交修贡的官员,送往长安,当时每三十里就设一个驿站,日夜兼程,快马加鞭,必须赶在清明前送至皇宫。这增加了茶农的负担,也成了扰民的苛政。这里我们要提起一个人:袁高,他是唐德宗的重臣,因直言敢谏,不避权贵而遭贬。建中二年(781)出任湖州刺史。至兴元甲子年(784)在顾渚山“修贡”。目睹了茶农担负着高额的贡茶苛役,作了一首五言长律《茶山诗》,连同紫笋茶三千六百斤一并呈谏德宗皇帝,成为千古名诗。诗中揭露贡茶使茶农的生活不堪其苦,明确提出贡茶是扰民之苛政,并主张延缓“急程茶”进贡时间。事后皇帝延缓了贡茶的进贡时间,而且将其调回皇帝身边工作。袁高提名的石刻首见于银山(白洋山),今保存良好。

第三块浮雕讲述的是“清明茶宴”:每到清明那天,唐代宫廷都要举行茶宴。皇上皇后登场上座,场面十分隆重。用金盘端上顾渚紫笋茶饼,皇帝先观赏后再祭拜列祖列宗,然后让王公大臣和贵宾们观赏。接着由茶博士介绍茶道上使用的金银茶具,然后按照宫廷茶道十二步法进行烤茶、碾茶、煮茶和分茶,宫女们把一碗碗香茶送到皇帝、群臣、贵宾的桌上,众人边看歌舞边品茶,一片热烈气氛。

第四块浮雕讲述的是“竹山联句”:唐大历九年(774),又到了一年贡茶季节,湖州刺史颜真卿应长兴县丞潘述、县尉裴循之邀,偕陆游、皎然等十九位名士聚会在竹山潭、竹山寺。他们以新上市的紫笋茶和当地的“箬下酒”为媒介,进行了一次规模类似东晋王羲之兰亭修禊事的作诗联句活动。名士相聚,借景生情,品茶、吟诗、联句,并由大书法家颜真卿亲自执笔,留下了千古绝唱《竹山潘氏堂联句帖》,此帖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像这样层次之高、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而且由大书法家颜真卿亲笔的《鲁公竹林联句帖》,在唐代很难找出第二本,这为长兴在诗词、书法等方面积累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五块浮雕讲述的是“雪域问茶”:西藏原来不产茶,也不喝茶,藏民用茶自唐始。据《藏汉史集》记载,茶在松赞干布的曾孙在位时(676—704)传入西藏,半个世纪以后,饮茶之风在西藏逐渐盛行。建中二年(781)唐德宗监察御史常鲁奉命出使吐蕃,当时这里出产的紫笋茶已进贡近二十年的历史。据《唐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湖乾者’。”其中所说的“顾渚者”,指的就是这里出产的紫笋茶。吐蕃宫中收藏了6种唐代名茶,其中就有顾渚紫笋茶,足可说明紫笋茶在西藏饮茶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六块个浮雕讲述的是“历经沧桑”:大唐贡茶院自公元770年建成后历经沧桑,公元800年因贡额增加,李词太守为扩大贡茶院规模,将德清“吉祥寺”匾额移入贡茶院,建了座寺就是吉祥寺。会昌五年(845),唐武宗下诏“废浮屠法”(即灭佛),在全国举行了一场灭佛运动,吉祥寺被毁于一旦。明朝重修寺院,到20世纪40年代,整个贡茶院又被大火烧为灰烬,只剩下寺庙等遗址。

讲解六 西廊摩崖石刻

名人墨客在顾渚山不仅留下了典故,还在顾渚山上留下了不少佳作,现在保存较好的有3组9处,主要集中在西顾渚山和霸王潭。为了便于游客参观,我们把顾渚山的摩崖石刻集中复制在这里,这些石刻从时间到内容都和贡茶院有关。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这块石刻是大诗人白居易留下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诗》。每到三月,湖州常州的刺史都要到山中督茶,一次他们在长兴与宜兴交界的境亭山境亭举办茶会,邀请苏州刺史白居易来参加茶会,白居易因春游从马上摔下来受了伤,不能来参加,就写了这首诗来遥祝茶会,从诗句“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可以看出白大诗人心中的遗憾。

自从顾渚紫笋茶成为贡茶后,前后有二十八位湖州刺史到顾渚山来督茶,雅称修贡,他们每年立春后十五日进山,到谷雨后方可出山。

第一位接受修贡紫笋茶的刺史就是斐清,在他任湖州刺史期间不但在顾渚山督茶,还把我们顾渚山的金沙泉水推荐给代宗皇帝。大书法家颜真卿是第二位奉旨修贡的湖州刺史,他来顾渚修贡极其洒脱,每到三月,他就带着名人雅士来到山中,白天督茶,晚上在明月峡下吟诗,题书勒碑。众多石碑中,他题的碑最大,常有人来摹拓,后来被毁。

李词在众多修贡刺史中是对贡茶院有较大贡献的人,他不但扩大了贡茶院的规模,还将金沙泉入引入贡茶院,用于洗、烹、煮紫笋茶,提高紫笋茶的质量。

杜牧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位刺史了,他是一个个性豪放不羁的人。杜牧与湖州真正的缘分还是顾渚山,他任湖州刺史的第一个春天,便携带家眷,乘船坐轿,进入顾渚,流连忘返。

讲解七 吉祥寺

现在我们前往吉祥寺参观,这就是吉祥寺,吉祥寺共分两层,底层为我们展现了宫廷茶宴时的盛景,这是一个茶文化全面繁盛时的缩影,它浓缩了唐贡茶院兴盛时的规模,大家可以慢慢欣赏。

img70

大家请看,吉祥寺供奉的是文殊菩萨,他是智慧的象征,也是佛祖释迦牟尼前四大菩萨之一。文殊是文殊师利的简称,是梵文的译音,汉译为妙德,又译为妙吉祥,因为他出生时家里出现了十大吉祥。这里展示了文殊菩萨的生平和一些与他有关的传说,还有一些禅茶故事供大家欣赏。大家在这里可以向大智大慧的菩萨敬茶,菩萨会保佑并赐予各位智慧。

讲解八 东廊

现在我们要到贡茶院的东廊参观,东廊展现了《茶经》中的茶之造。从采茶、洗茶、蒸茶,一直到用黄绢布包好,送到朝廷,可以说是“十里王路四千,到时需及清明宴”。

现在接着向大家介绍一下紫笋茶的发展历史。精略计算,紫笋茶自陆羽推荐作贡茶,唐朝建造贡茶院起到清顺治三年,前后共延续876年,兴盛期达605年。

公元763年,常州太宗李栖筠在宜兴造贡茶,从开始的两斤,后来不断增多,于是采纳陆羽的建议,将顾渚山划入贡茶区,在顾渚山东南山脉的平地上建造贡茶院,到公元770年,出产紫笋贡茶就达五百斤。

公元770年建造的三十几间草舍,无法适应三万采茶农夫、千余制茶工匠的运作,贡茶院一再扩建,贡额也不断增加。紫笋茶初贡五百斤,到公元785年,增至万斤,公元846年,完成了18400斤的高额贡茶,足见当时大唐贡茶院发展之快。

img71

公元801年,湖州刺史李词见贡茶院面积太小无法适应规模化生产,于是拨款重建,扩大规模。(李词又请建筑专家重新规划设计,引金沙泉流注其间,制作过程中皆用泉水,因为紫笋茶非金沙泉不能制。)因采茶只在清明前后,千余茶工匠在采茶后便离开贡茶院,因此李词又将山下吉祥寺的匾牌移到贡茶院,由寺僧管理。因此长兴当地的老百姓又习惯上把大唐贡茶院称为吉祥寺。

千年来,贡茶院位置一直未变。东廊三十间为贡茶院,中间是吉祥寺大殿,路边是三十间的加工区。考古人员在遗址上发现了宋砖等遗物,证明贡茶院在宋代也进行过重修。元朝,贡茶院仍保留。

会昌年间,灭佛运动兴起,朝廷规定州以下不准留有佛寺,贡茶院因而被焚毁。吉祥寺也遭浩劫,杜牧来水口时,贡茶院已是一片荒凉。

到了元代,贡茶院改为磨茶院,贡末茶两千斤、牙茶九十斤。

清初,紫笋茶被免除上贡,但吉祥寺仍保留。顺治间,院僧又建院三进。康熙间,长兴知县韩应恒上顾渚山采茶,进寺院察看后,大为叹赏,心潮澎湃之余,为贡茶院题了碑记。

贡茶院作为中国茶文化源头的丰碑,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皇家茶厂,孕育了一种别具意味的茶文化,创造了由茶而形成的文化品位。

知识链接

西湖龙井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西湖群山产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龙井茶,大约还是近百年的事。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

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龙井茶区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岭之上。这里傍湖依山,气候温和,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结构疏松、上质肥沃,茶树根深叶茂,常年莹绿。从垂柳吐芽,至层林尽染,茶芽不断萌发,清明前所采茶芽,称为明前茶。炒一斤明前茶需七八万芽头,属龙井茶之极品。

龙井茶的外形和内质是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连的。过去的龙井茶都采用七星柴灶炒制龙井茶,掌火十分讲究,素有“七分灶火,三分炒”之说法。现在,一般采用电锅,既清洁卫生,又容易控制锅温,保证茶叶质量。炒制时,分“青锅”、“烩祸”两个工序,炒制手法很复杂,一般有抖、带、甩、挺、拓、扣、抓、压、磨、挤等十大手法,炒制时,依鲜叶质量高低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时地改换手法,因势利炒而成。

img72

传说很久以前龙井山中有个荒凉的小村,村中有个老妇,住在破茅屋里,靠采摘屋后所种的十八棵茶树的嫩叶为生。她为人心善,常煮茶水在门口任进山采茶的人取饮。一天村中来了一位白胡子的老头,在门口喝茶时看见她屋角弃置一个破石臼,认出它是宝贝,便要购买。婆婆道:“破旧石臼,是无用之物,喜欢,搬去就是。”老者自己搬不动大石臼,便下山找人来搬,不想老太太善心又起,见他要石臼,便将石臼洗刷一净,把臼中腐土,埋在屋后十八棵茶树下。老者带了下人回来,只见石臼已洗干净,大惊失色,石臼也不要了,叹息下山而去。原来石臼并非宝物,它里面堆积的腐土才是无价之宝。老妇屋后的十八棵茶树,自得腐土为肥后,生长茂盛起来;而用这些树的嫩芽所制的茶叶,有奇特的清香,为诸茶之冠。这些树便是龙井茶的始祖。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茵茵的茶树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的。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

另一个有关龙井茶的传说是,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来到龙井村附近的狮子峰下胡公庙休息。庙里的和尚端上当地的名茶。乾隆精于茶道,一见那茶,不由叫绝,只见洁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犹如雀舌,色泽墨绿,碧液中透出阵阵幽香。他品尝了一口,只觉得两颊生香,有说不出的受用。于是,乾隆召见和尚,问道:“此茶何名?产于何地?”和尚回答说:“启禀皇上,这是小庙所产的龙井茶。”乾隆一时兴发,走出庙门,只见胡公庙前碧绿如染,十八棵茶树嫩芽初发,青翠欲滴,周围群山起伏,宛若狮形。此时乾隆龙心大悦。茶名龙井,山名狮峰,都似乎预兆着他彪炳千秋的功业,况且十八又是个大吉大利的数位。而那茶又实在赏心悦目,甘醇爽口。于是乾隆当场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名声远扬。

鉴别方法:西湖龙井茶的感官品质主要通过“干看外形、湿看内质”来评定,具体从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等方面来品评。

外形特征:干看茶叶外形,以鉴别茶叶身骨的轻重和制工的优劣,内容包括嫩度、整碎、色泽、净度等。一般西湖龙井茶以扁平光滑、挺秀尖削、均匀整齐、色泽翠绿鲜活为佳品。反之,外形松散粗糙、身骨轻飘、筋脉显露、色泽枯黄,表明质量低次。

香气特征:香气是茶叶冲泡后随水蒸气挥发出来的气味,由多种芳香物质综合组成的。高级西湖龙井茶带有鲜纯的嫩香,香气清醇持久。

滋味特征:西湖龙井茶滋味以鲜醇甘爽为好。滋味往往与香气关系密切,香气好的茶叶滋味通常较鲜爽,香气差的茶叶则通常有苦涩味或粗青感。

汤色特征:汤色是茶叶里的各种色素溶解于沸水中而显现出来的色泽,主要看色度、亮度和清浊度。西湖龙井茶的汤色以清澈明亮为好,汤色深黄为次。

叶底特征:叶底是冲泡后剩下的茶渣。主要以芽与嫩叶含量的比例和叶质的老嫩度来衡量。西湖龙井茶好的叶底要求芽叶细嫩成朵,均匀整齐、嫩绿明亮。差的叶底暗淡、粗老、单薄。

选购西湖龙井茶时,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比如用途、经济实力和喜好等,然后通过以下程序进行感官辨别。

一摸:判别茶叶的干燥程度。随意挑选一片干茶,放在拇指与食指之间用力捻,如即成粉末,则干燥度足够;若为小颗粒,则干燥度不足,或者茶叶已吸潮。干燥度不足的茶叶比较难储存,同时香气也不高。

二看:看干茶是否符合龙井茶的基本特征,包括外形、色泽、匀净度等。

三嗅:闻干茶香气的高低和香型,并辨别是否有烟、焦、酸、馊、霉等劣变气味和各种夹杂着的不良气味。

四尝:当干茶的含水量、外形、色泽、香气均符合要求后,进行开汤品尝。一般取3克龙井茶置于杯碗中,冲入沸水150毫升。5分钟后先嗅香气,再看汤色,细尝滋味,后评叶底。这个环节更为重要。

img73

洞庭碧螺春是中国著名绿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今属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辽阔,碧水荡漾,烟波浩渺。洞庭山位于太湖之滨,东山是犹如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西山是相隔几公里、屹立湖中的岛屿。西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云雾弥漫,是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环境,加之采摘精细,做工考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品质特点。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冲泡后,味鲜生津,清香芬芳,汤绿水澈,叶底细匀嫩。尤其是高级碧螺春,可以先冲水后放茶,茶叶依然徐徐下沉,展叶放香,这是茶叶芽头壮实的表现,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碧螺春是“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指芽叶)三鲜(指色、香、味)自古少”。

碧螺春茶从春分开采,至谷雨结束,采摘的茶叶为一芽一叶,对采摘下来的芽叶还要进行拣剔,去除鱼叶、老叶和过长的茎梗。一般是清晨采摘,中午前后拣剔质量不好的茶片,下午至晚上炒茶。目前大多仍采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艺过程是:杀青—炒揉—搓团焙干。三个工序在同一锅内一气呵成。炒制特点是炒揉并举,关键在提毫,即搓团焙干工序。

洞庭碧螺春茶风格独具,驰名中外,常用之招待外宾或作高级礼品,它不仅畅销于国内市场,还外销至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

历史传说:很早以前,东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种奇异的香气,人们误认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的姑娘去莫厘蜂砍柴,刚走到半山腰,却闻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惊奇,就朝山顶观看,看来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奇异怪物。为好奇心所驱,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续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一阵阵香味好像就从树上发出来的。她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怀里,就下山来,谁知一路走,怀里的茶叶一路散发出浓郁香气,而且越走,这股香气越浓,这异香熏得她有些昏沉沉。回到家里,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从怀里取出茶叶,但觉满屋芬芳,姑娘一边大叫“吓煞人哉,吓煞人哉!”一边撮些芽叶泡上一杯喝起来。碗到嘴边,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满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润头清;三口下咽,疲劳消除。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宝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第二天,她带上锄头,把小茶树挖来,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脚下,加以精心培育。几年以后,茶树长得枝壮叶茂,茶树散发出来的香气,吸引了远近乡邻,姑娘把采下来的芽叶泡茶招待大家,只见这芽叶满身茸毛,香浓味爽,大家赞不绝口,都问这是何茶,姑娘随口答曰:“吓煞人香。”从此,吓煞人香茶,渐渐引种繁殖,遍布了整个洞庭西山和东山,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现今具有“一嫩三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特点,碧绿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鉴别方法:

有专家提醒,颜色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颜色越绿并不意味着茶叶品质越好,在分辨真假碧螺春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看外观色泽:没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泽比较柔和鲜艳,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颜色发黑、发绿、发青、发暗。

img74

2.看茶汤色泽:把碧螺春用开水冲泡后,没有加色素的颜色看上去比较柔亮、鲜艳,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较黄暗,像陈茶的颜色一样。

专家补充,如果是着色的碧螺春,它的绒毛多是绿色的,是被染绿了的效果。而真的碧螺春应是满皮白毫,有白色的小绒毛。

君山银针是我国著名黄茶之一。君山茶,始于唐代,清代纳入贡茶。君山,为湖南岳阳县洞庭湖中岛屿。岛上土壤肥沃,多为砂质土壤,年平均温度16~17摄氏度,年降雨量为134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较大。春夏季湖水蒸发,云雾弥漫,岛上树木丛生,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山地遍布茶园。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君山银针茶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高,芽壮多毫,条真匀齐,着淡黄色茸毫。冲泡后,芽竖悬汤中冲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观。

君山银针茶于清明前三四天开采,以春茶首轮嫩芽制作,且须选肥壮、多毫、长25~30毫米的嫩芽,经拣选后,以大小匀齐的壮芽制作银针。制作工序分杀青、摊凉、初烘、复摊凉、初包、复烘、再包、焙干8道工序。

历史传说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产银针名茶,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缘故。”明宗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君山银针冲泡时,颗颗茶芽立悬于杯中,极为美观的。

鉴别方法: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假银针为青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知识拓展

1.上网查找并整理中国十大名茶,了解各自的鉴别方法。

2.与同桌一起说说茶叶的分类及各自的不同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