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江(一)

长江(一)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德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只关注教案落实的观念,在地理教学中落实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等德育目标。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以“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主题,选择沪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长江”一课进行研究。以“长江”为课例的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执教者和研究人员都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与尝试。
长江(一)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康城学校 马 红

一、课例研究的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德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只关注教案落实的观念,在地理教学中落实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等德育目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不经意间遗忘德育目标的落实,从而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德育缺失。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以“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主题,选择沪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长江”一课进行研究。该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了长江的概况、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征以及长江与人类的关系,更是包含了国情教育素材、自强合作素材、科学理论素材等,囊括的德育素材既丰富又典型,用它来发现和诊断我们的课堂,透析现代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能引发初中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那么,究竟该怎样在这节课中渗透德育?我们通过以下两个观察点进行本次研究:一是师生碰撞中的教师应对;二是目标达成的过程观察。

二、课例研究的过程

1.原生态课堂的呈现

为了呈现原生态的课堂,充分暴露问题,第一节课的各个方面都由执教者独立完成,观察者分别从上文提及的观察点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虽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在学生活动及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上存在缺憾,小组讨论热烈但成效不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师生碰撞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诊断

①缺少追问、引导或是追问不够深入。在对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征进行整理的时候,学生只是把书本上大段的文字抄写下来而不加以概括。执教者也没有加以引导,而是直接给出了正确答案,导致学生对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只停留在识记层面,不能深入理解长江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利弊,不利于之后的德育渗透。

②提问不够严谨,学生思考空间不大。如课堂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根据长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长江各河段的开发治理措施。这个问题现在仍有科学家在进行研究,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只能是照本宣科,意义不大。

(2)学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诊断

本节课的学生活动主要是通过学习任务单完成的,因此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任务单本身的设计及其实施的过程上。

①学习任务单题型单一,不能很好地实施德育目标。大量的填空题,致使学生疲于找答案,而没有进行深层次思考,更谈不上在思考之后的感想了。

②学习任务单实施过程中出现“无效化”。学习任务单的完成采取的是四人一小组,三小组为一大组的竞赛制讨论形式。在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单的时候,出现了个别学生置身事外的现象,达不到预期“自强合作”的目标。

(3)执教者的反思

执教者感受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容易遗忘德育的渗透,因此,面对师生碰撞、生生碰撞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总是缺少相应的引导,即使追问也只停留在知识掌握层面。而在教学方式上也存在漏洞,比如小组的构成以及竞赛的机制上仍需改进。

2.改进课堂的呈现

(1)改进的主要内容

执教者根据研究人员的建议以及课后自己的反思,修改了原先的教学设计。

①修改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如将“根据长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长江各河段的开发治理措施”改为“列举我国针对长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长江各河段的开发治理措施”等。

②预设学生反应,对课堂进行预估。改进了教案的设计,采取预设学生反应的设计,对课堂进行可能的预估。

③修改学生活动形式及内容。学习任务单取消竞赛制,由原来的四人一小组改为两人一小组,同时明确各自的任务;学习任务单上的题型从单一的填空修改为填图、填空、简答相结合的形式;将学习任务单一分为三,着重点分别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论是对学生的地理素养还是德育渗透都有所涵盖。

(2)教学情况和执教者反思

通过对第一节课的改进,研究人员发现:学生发言次数增加,学生的思维在深化,对知识和德育的认知也变得深刻;小组活动的成效明显提高,在活动中不再出现边缘化的学生。但改进后最大的遗憾是课程的不完整性,师生都有点意犹未尽,整节课还剩最后一张任务单没有完成,而这张任务单是实施德育渗透最好的一部分,于是研究者和执教者都决定再上一节延伸课。

3.延伸课堂的呈现

根据研究人员的建议,执教者对延伸课作了以下安排:一是从学习任务单3开始;二是重点放在学生交流时的焦点问题上,强调探讨过程而非结果。

(1)课堂教学情况

师:我们给长江带来了哪些影响?

生1:污染

师:举个例子来说明现在长江的污染情况。

生1:白鳍豚灭绝,江豚也面临灭绝的危险。

生2:对的,其他的一些生长在长江里面的动物数量也在减少。

生3:是呀,以前长江渔业非常发达,鱼的种类也非常多,现在变少了。

……

师: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结果?

生4:工厂乱排放污水。

生5:种田的时候把农药排放到河里去了。

生5:还有乱扔垃圾。

师:那都是谁做了这些啊?

生(共同):人类。

观看关于江豚的公益广告。

(2)教学成效的飞跃

研究人员发现,延伸课教学成效飞跃,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①执教者追问层层深入。课堂上教师的追问必不可少,但是要掌握时机。有效的追问在促进师生关系的同时,也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深刻。本堂课中执教者的追问无疑推动了学生德育的一次飞跃。

②能抓住课堂中学生的关注焦点。当执教者以学生的关注点为焦点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也大幅度提升,不论是思维表现还是主体意识都十分强烈,师生间的碰撞很激烈,沟通很顺畅。

(3)执教者的感悟

在第三节课中,执教者明显发现,以学生关注点为课堂焦点时,学生的主体意识十分强烈,在此过程中,执教者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没有硬生生地灌输,因此成效很好。

三、结论

以“长江”为课例的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执教者和研究人员都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与尝试。在这曲折的研究中,我们也得到了两点感悟:

1.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道德的真正存在并发挥作用离不开人的内在自觉,它不是靠强制性的力量或自动就能发挥作用的。”教条般的说教永远也达不到真正的育人效果,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受到德育,则良好的德育效果会在学生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自觉地体现出来。

2.抓住每一次机会进行德育渗透

其实课堂中不缺乏德育渗透的机会,只是教师往往会忽略,那么更深层次的追问以及引导就是发现、抓住这种机会的好时机。教师也可以通过预设,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注:本课例研究的执教者为上海市康城学校马红老师,参与者有浦东新区教研员王丽霞老师以及康城学校地理组全体老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